诸天纵横,从武林外传开始-第1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人两宗都求逍遥,出手并无固定套路,顺其自然,随心所欲,身处不同的地点,面对不同的对手,出手的招式也不同,绝无半点重复。
北冥子以“北冥”为号,出手更是如同北冥天池中的游鱼一般,畅快自如,无拘无束。
两人眨眼间便拼斗了千百招,吕云澄心中快意,九字真言混合着不死印法循环施展,招式之飘渺,意境之高远,让人叹为观止。
最让北冥子觉得心惊的,还是这包含了静心、疗伤、隐藏、观察、攻击、防御等一系列效果的九字真言。
九字真言手印不仅同时适合天人两宗心法,而且修行要求并不高,至少不超过“和光同尘”。
若是能把这门心法在太乙宫流传,三百年争斗的损耗,也能弥补一二。
想到此处,北冥子甚至有了让吕云澄入道家的心思。
此子和道家有缘啊!
第350章 先天破体无形剑气
“天宗的和光同尘果然厉害,但并非没有破绽,且看我这一招!”
吕云澄左手放于腰部成剑鞘状,右手食指与中指伸直,无名指与尾指弯曲至掌心,大拇指扣住尾指与无名指的指甲端,成剑状,如宝剑出鞘。
“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
每念一字,即用右手剑指于空中划横或竖,奇数作横,偶数作竖。
这同样是九字真言,不过并非是手印法,而是“九字剑印诀”,也被称为“四竖五横法”。
随着剑指在半空中划出四竖五横,吕云澄身上爆发出一股锋锐无匹的剑意,对着北冥子的方向,猛地弹出了一指。
半空中好似响起了惊雷,一道道的强光,裂苍穹而出,震苍生而鸣。
大地上好似卷起了狂风,仿佛有一条潜伏地底的怒龙裂土而起,飞龙在天,震惊百里。
二十四节气惊神指!
惊蛰!
“惊蛰”一出,吕云澄整个人都变了,从风轻云淡、心如止水变成一个狂热、狂喜、狂炽的人。
北冥子只觉得眼前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
吕云澄身上散发出一种奇异的力量。
不是煞气,煞气没有那么勇猛。
不是罡气,罡气没有那么精进。
不是元气,元气没有那么锐烈。
不是邪气,邪气没有那么刚正。
不是正气,正气没有那么张狂。
不是杀气,杀气没有那么充沛。
这似是剑气,也似是真气,来自于吕云澄体内,发自于吕云澄手中。
一道至阳至刚,好似喷发的熔岩的劲力爆射而至,强猛无伦的威势瞬间破掉北冥子的和光同尘。
眨眼之间,吕云澄已经把两人之间的论道,从手印变成了剑法。
这剑法不是剑匣中的任何一把剑,而是吕云澄根据多门绝学,自创的——先天破体无形剑气!
以吕云澄对于剑法的领悟,无形剑气之类的武功并不算什么,早在攻破葵花派的时候,吕云澄便得到了一阳指和葵花点穴手等高深指法。
莫说是六脉神剑,便是十脉神剑也能创出来。
只不过吕云澄手中宝剑众多,且早已人剑合一,弹指成剑也可,没有也无所谓。
直到今次,获得了来自于温系的八门绝学,却没有翻天三十六路奇、忘情天书、先天破体无形剑气中的任何一门。
吕云澄在研究如何融合出“九阳神剑”的时候,心中偶然间冒出一股火气,你不给老子,老子就不能自己融合出来么!
融合出一门新的心法,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哪怕以吕云澄的高卓天赋也不行。
不过在研究过程中,战神殿那一战的经历时时出现在脑海,给了吕云澄无穷启发。
庚金剑法、天衍剑法、战神图录,再加上最新得到的数门绝学,吕云澄还真就融合出了独属于自己的先天破体无形剑气。
先天,代表这门神功只能以先天真气催动。
破体,表示攻击是由体内破体而发。
无形,说明攻出的劲力不管如何化无为有、凝气成兵,终归也只是无形之气。
剑,限定了攻出的劲力的形态为剑形。
气,揭示这套绝学的本质,既不是招式,也不是剑法,而是一种惊天动地的气功!
八个字,既描述了本质,又套上了枷锁,并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每冲破一层枷锁,威力便会更上层楼,最终更是能够凝成领域气场,达成类似于“灭天绝地剑二十三”的强招。
甚至可以化“剑气”为“气剑”,如同当初建造战神殿的那位大能,留下千古不灭的剑意。
这套初生的剑法,对决的第一个人,便是北冥子。
也不知道他是好运,还是背时!
吕云澄整个躯体,都洋溢、充斥、澎湃着无形剑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绝无半分虚幻之处,似乎触手可及。
但北冥子清楚地明白,此时的吕云澄,好似绷紧的弩箭,碰一下便是山呼海啸的反击。
可若是不主动触发,任凭吕云澄催动气势,整片山谷怕是都会成为他的利剑。
到那时,就真的只能受制于人了。
作为道门辈分最高之人,北冥子当然也是有傲气的。
纵然他想把吕云澄引入道门,最多也就是以“道友”的身份,决不能是“失败者”。
一念至此,北冥子先是催动“心若止水”心法,进入到古井无波、天人合一的状态,随即便发动了天宗至强绝学——天地失色!
天人合一的磅礴功力碾压而至,周围的一切好似都失去了色彩,空间好似发生了扭曲折叠,时间也变得无比的缓慢。
没有任何劲力冲击,只有整片天地带来的极致压力。
这一招最强的不是压制力,而是近乎无限的潜力,只要能够进入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只要修为境界足够高深,便能近乎无限的提升威能。
吕云澄体内结宝葫芦印,我心即丹,万化冥合,身子猛地破空而起,无形剑气如同雨点一般,从体内爆射而出。
破体无形剑气!
虽然仅仅少了两个字,但却代表解开了一层枷锁,威力也随之大大提高。
这已不仅仅是先天剑气,同时也是后天剑气,甚至不只是先天、后天,而是大通天、大梵天、九天十地无所不有的剑气。
只要吕云澄心念一动,剑气便会破体而出。
存乎一心,关于一意,运用自如,收放更自如!
就连隐脉中专门用于淬体的劫力,也转化成为了剑气,顺着吕云澄周身三百六十五路窍穴爆射。
剑气如同龙卷一般环绕周身,吕云澄的身体随着剑气冲入到了北冥子身边,屈指轻轻地一弹。
这一弹指并不是剑气,而是一股无与伦比的战意。
北冥子从未见过如此强烈的战意,哪怕是兵家、农家的首领,也绝没有这种战意。
这简直不是人类能够爆发出的战意,而是属于天神的战意。
战神!
战天斗地勇往直前的战神。
不为金钱、不为权势、不为美色、不为名誉、不为荣华富贵,甚至连过眼烟云也没有,只有倾尽一切、酣畅淋漓的一战。
天敌!
二十四节气惊神指最强的一招,也是最豪气、最勇决、最狂妄的一招。
“波!”
天地间传出一声水泡破裂的声响,周围的一切随着这一声轻响,恢复成了原样。
幽谷深潭,小溪潺潺,蜂飞蝶舞,鸟语花香。
一切的一切都和刚才一模一样,好似那毁天灭地的战斗完全不存在。
吕云澄笑眯眯的看着北冥子,北冥子笑眯眯的看着吕云澄,两人好似相识多年的知己,又像是一见如故的朋友。
“吕道友好本事,当今天下若论剑术,以纵横家鬼谷门为最,现在看来,还要加上道友。”
“北冥子道友的天地失色也让人大开眼界,道家第一高人果真名不虚传。”
“现在道友可愿去太乙宫一行?”
“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幽谷大战当然不可能全无痕迹,那恐怖的天地元气席卷,凌厉至极的剑气,天敌一指的豪雄,不管是咸阳城还是太乙宫,都感受得到。
能让北冥子这老怪物催动天地失色,甚至还能强行轰破的强人,想想就让人觉得恐怖。
如阴阳家东皇太一,纵横家鬼谷子这等精通卜算的强人,更是忍不住出手占卜,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
不提吕云澄乃“命外之人”,在本世界没有半点过去,单单是吕云澄的盖世修为,便已经足够强行破去九成九的窥探。
而和吕云澄结下因果的,只有三个人。
嬴政,开华夏两千年封建王朝的千古一帝,哪怕是初代鬼谷子王诩,也是万万不敢推算的。
北冥子,算他是自己给自己找别扭。
唯一可以推算的,就是武功还未大成的盖聂,但吕云澄只是给了他一些指点,别的什么都没说,再怎么推算也没有意义。
在北冥子的引荐下,吕云澄先是见到了天宗掌教赤松子,随后又见到了人宗掌教逍遥子。
众人一合计,便在太乙宫展开了一场论道大会。
吕云澄凭借超越时代的见识,以及更加完善的理论,让道家弟子心服口服,赤松子和逍遥子也佩服不已,邀请吕云澄加入太乙宫。
吕云澄同意了,但并未加入天人两宗任何一宗,而是引入全真道统,在天人两宗之外,另外立了一个“地宗”。
地宗没什么特殊之处,就是把天人两宗的思想综合了一下,说白了就是两宗之间的缓冲。
很显然,不管是赤松子还是逍遥子,都有心结束这三百余年的纷争,创立一个“天、地、人”三才归一的道家。
吕云澄对于武功传承一向大方,九字真言手印、逍遥御风之类的绝学,当天就传了下去。
只不过吕云澄对于收徒极为严格,允许自家绝学在天人两宗传播,却连一个记名弟子都没有,更别说是亲传弟子了。
又过一月,嬴政下旨,封吕云澄为“国师”。
命运的车轮滚滚前进,不会因为任何人而停下。
看似平静的天空,早已孕育了惊雷闪电。
第351章 韩非之梦,天行九歌
东海之滨,齐鲁之地,桑海,山巅。
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和一个年轻英俊的公子相对而坐。
老者身着儒袍,双目紧闭,看起来老态龙钟,却又有高山一般的凝重威势,其身上散发出来的浩然正气,堪称诸邪退避,万法不侵。
若是有修行邪法的靠近这老者,老者无需动手,只需呵斥一声,便能让对方自食恶果。
此人不是别个,正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后圣”的荀子!
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
许多年前,荀子便已经把儒家掌门之位传给伏念,隐居于此,著书立说,教育弟子。
荀子身前这个年轻人,便是他最得意的弟子。
年轻人有着飞扬的浓眉、深邃的桃花眼,面部轮廓仿佛刀削斧凿,看起来文质彬彬,言语间有些轻佻,似乎很喜欢开玩笑,却给人一种另类的严肃感觉。
仿佛这不是一个人,而是能够审判一切的律法。
他就是——韩非!
韩非,也称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
提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循名实以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等多种21世纪也不过时的理念。
除了法家思想之外,韩非的文笔也是顶尖中的顶尖,绝顶中的绝顶。
韩非擅长用寓言故事来阐述道理,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复杂纷纭、变化万千的生活状态。
时代更迭、国家兴亡、王侯将相、个人荣辱、征夫思妇均纳于笔下,内容之广泛、事件之纷杂、形象之众多,堪称先秦寓言之最。
比较著名的故事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
就连秦始皇嬴政,读到韩非的《孤愤》、《五蠹》,也曾谦逊的表示:“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李斯最著名的文章《谏逐客书》中最有名的那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实际上也是引用自韩非。
原文是: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如今的韩非虽然处在求学阶段,但需要的知识都已经学到,已经到了告别的时刻。
“老师,昨夜我做了一个梦。”
“哦?什么样的梦啊?”
“醒来的时候,我已经忘记了梦里的内容,只是发现枕上的泪痕犹然未干。”
“是悲伤的梦吗?”
“也许吧,我并不知道那是伤心的泪水,还是来自于领悟的喜悦。”
“你又多了一层体会,不错。”
“而且,我发现自己最近似乎一直在重复做这样一个梦。”
“如果你已经忘记了梦里的内容,为什么会认为是不断重复的一个梦呢?”
“因为,在梦里,始终都有一首歌,萦绕在我的心头。”
“什么样的歌?”
“无法形容的美丽,又似乎很伤感,很遥远,又似乎很熟悉。”
“你有什么感受?”
“听到这首歌,我的内心就会变得很透彻,想清楚了很多事情。”
话到此处,荀子终于睁开了眼睛,用能够看透凡俗红尘的目光看着韩非,柔声说道:“所以,你是来告别的?”
韩非道:“我感受到了一种召唤,也许,我该出发了。”
荀子眼中闪过几分不舍,但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只是淡淡的说了一个“好”字。
韩非道:“老师授业之恩,弟子终身铭记。”
说罢,韩非大礼参拜,转而仰头看向一旁的大树,大树的树杈上,一只雏鸟已经积攒好了力量,正在进行自己的初次飞翔。
……
李斯把一根柳枝递给韩非,轻声道:“师兄,你要回韩国?”
“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之说。
早在《诗经》中,便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语。
韩非接过柳枝,轻笑道:“是的,我该回去了。”
李斯眼中精光一闪,转而深深隐藏,沉声道:“韩国是七国之中最弱小的,以师兄的才华,着实有些可惜。”
这个时代连“大一统”都没有,家国天下的思想也还没有形成,讲求的是知人善用,人尽其才。
魏国人在楚国任职不是魏奸,楚国人在齐国任职也不是楚奸。
哪怕孔子、孟子,也是这种想法。
这个时代的儒家还是非常的“刚猛”,与宋元明清时期的儒家全然不同。
孔子曾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则直接表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里就有人要问了,那种“忠君”的思想,难道不是出自儒家么?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说是,是因为强调忠君的那位,曾经在儒家求学。
说不是,是因为他不是儒家代表人物,而是法家代表人物。
没错,那个人就是韩非!
“没办法,那是我的国,也是我的家,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