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昭烈帝 >

第351章

大汉昭烈帝-第351章

小说: 大汉昭烈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子监不是普通书院,教出来的生员也不是普通士人,而是国家的预备官员。
    假如有人考进了国子监,就以为可以高枕无忧,荣华富贵唾手可得,那他可就大错特错了。
    教学之外顺其自然,不干涉生员的个人生活,尽量让所有人显露本性,并对其品行进行观察和评定。
    这是国子监创办那一天起,刘备、卢植、国子监的第一任祭酒郑玄等人就确定下来的基本方针。
    毕竟这些人之后要在朝廷和地方上做官,其中佼佼者在经历磨练之后,甚至会成为国家的重臣,缺乏自制力、无法抵御欲望、需要别人耳提面命才能老实的家伙是绝对不能要的。
    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的,才有资格成为国家的栋梁。
    至于那些仗着家中的钱财,肆意挥霍青春的,若是能看懂告示背后的用意,幡然悔悟还好,若是看不懂,继续厮混堕落,一年之后也就只有卷铺盖走人的下场了。
    “既然陛下早有定夺,臣便不多说了。”赵风俯首道。
    ******
    夜幕下的东三街仍是人头攒动,满街都是五颜六色的灯笼和招牌,欢笑喧闹声和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在公元二世纪这个时代,恐怕世界上绝大多数地方的白天都没有如此繁华的景象。
    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三名年轻人左顾右盼,仿佛是有些不适应这种场合。
    “这就是传说中的东三街夜景啊,果然名不虚传。”看着眼前热闹非凡的场景,徐庶不由得瞪大了眼睛,“比白天路过的时候喧闹多了,难道这些人都是昼伏夜出?”
    “有那么大的日头顶在脑袋上,白天出门不得热死,再说了,热得睡不着觉,还不如出来饮酒作乐呢。”庞统说着话,眼神早已经飞到了距离自己最近的一家酒肆里,喉咙不由得有些发痒,“要不然我们也进去喝两杯?”
    这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是兴奋,但最终,理智还是战胜了美酒的诱惑,让他们的头脑冷静了下来。
    明天一早还有课,他们来这里见识了夜景,顺便吹了吹晚风,已经是不错的消遣了,没必要再浪费时间和精力。
    二人过足了眼瘾,正准备转回国子监的生员宿舍,这时候庞统才意识到,从刚刚开始,蒯祺就一直都没有说话。
    “子安,你怎么都不说话?”庞统望向蒯祺,发现对方的神色有些异样,便疑惑地问道。
    “你们跟我来。”蒯祺不由分说,拉着二人便向前走去。

第三十二章 毒士入京
    在蒯祺的引领下,庞统和徐庶二人装作是被灯红酒绿迷乱了双眼,饶有兴致地游荡在街道上,不住地左顾右盼。
    片刻之后,他们便顺着蒯祺的眼色,看到了坐在一家酒肆的临街座位上,端着一杯刚刚被送上桌面的桂花酒,同样在四下里打量的中年文士。
    “子安认得此人?”徐庶有些纳闷,正要转头询问,却不想那名中年文士恰好转过头来,与蒯祺来了个四目相对。
    “走走走,被发现了。”从对方那略显惊讶,又似笑非笑的表情上,蒯祺瞬间意识到自己已经暴露,连忙拉着庞统就转身离开,消失在人流之中。
    望着蒯祺等人的背影,中年文士失笑着摇了摇头,专心致志地对付起了面前的美酒。
    蒯家的三公子居然也在洛阳,而且还呼朋唤友地招摇过市,生怕别人认不出自己吗?
    快步穿过两三条街道之后,蒯祺他们才停下脚步,这时候庞统和徐庶才来得及询问,刚才他们看见的是什么人,居然能把蒯祺吓成那样。
    “那是宛城张绣手下的人。”蒯祺惊魂未定地说道:“贾诩,贾文和,你们听说过没有?”
    “那就是贾文和?”徐庶瞬间瞪大了眼睛,忍不住想要回去再看一看。
    当年董卓乱政,被王允吕布等人联手诛杀,数万凉州边军群龙无首,又不能被王允所容,几乎要各自逃散,返回凉州。
    关键时刻,正是这贾诩出谋划策,将各自为战的凉州军六大校尉联合起来,一口气反攻长安,重新把持住朝政。
    毒士之名,也随之传遍了司隶和周边地区。
    在长安盘桓半年后,贾诩便销声匿迹,再次出现在世人视线中,已经是跟随六大校尉之一的张济离开关中,南下荆州,与荆州牧刘表展开激战了。
    张济在攻打穰城时被流矢所中,不治身亡,荆州军方本以为这支远道而来的部队会拼死一搏,却没想到,贾诩帮助张绣掌控住全军之后,力排众议,孤身前往襄阳,说服刘表等人,竟然不费一兵一卒,就帮张绣成为了宛城的主人。
    这支军队的军费军粮都是刘表负担,张绣需要做的,仅仅是名义上臣服于刘表而已。
    自此之后,张绣对贾诩更是言听计从,荆州上下也对贾诩的本事大加赞赏,这三年来刘表数次试探,想要将其招致麾下,只可惜都以失败告终。
    庞统和徐庶都是荆襄之地的年轻才俊,耳目并不闭塞,对贾诩的大名早有耳闻,听蒯祺这么一说,顿时心痒难耐,想要再回去看看。
    “那他又是如何认得子安你的?”庞统慨叹两句,旋即皱着眉头问道。
    “当年张绣身故,贾文和前来襄阳,不但刘使君将其奉为上宾,蔡德珪,家兄等荆州重臣也曾经邀请他到家中设宴款待,小弟也有幸与其交谈了几句。”蒯祺不无骄傲地说道。
    蒯祺不是个喜欢吹牛的人,听他说得言之凿凿,庞统便心中有数,确认之前看见的中年文士正是贾诩。
    “那他来到洛阳,是为了什么?”徐庶冷不丁地问道。
    三人齐齐沉默不语。
    如果他们所想不差,也就是说,朝廷在不断抛出香饽饽,与地方大族搞好关系的同时,也准备对荆州动手了。
    贾诩出现在洛阳,应该是代表张绣来的,那个家伙在韬光养晦两年,恢复元气之后,决定要反水了。
    一路无语。
    直到返回国子监的生员宿舍,蒯祺才关闭房门,点亮油灯,摊纸研墨,在不甚宽阔的案桌上奋笔疾书起来。
    “我要写信把这件事告诉两位兄长,让他们尽早做好准备。”蒯祺心中暗道。
    突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紧接着,就是轻轻的叩门声。
    “谁?”蒯祺一惊,又舍不得墨迹淋漓的纸张,顿时慌了手脚。
    “我。”门外响起的是庞统的声音。
    片刻犹豫之后,蒯祺还是打开了木门,让好友进到这间方圆不过两丈的房间。
    ******
    第二日一早,刚刚从睡梦中醒来的郭嘉就接到了一条消息。
    宛城张绣的使者已经来到洛阳,按照之前的约定,跟他的下属接上了头。
    “来得倒是挺巧,赶在没有朝会的日子。”郭嘉嘴里嘟囔着,一边手脚麻利地收拾妥当,急匆匆地离开了家。
    由于贾诩是刘备当初指名道姓的重点关注对象,这一次又是悄然前来,所以郭嘉并没有大张旗鼓,半个时辰后,一架马车便载着他和贾诩进了皇宫,经过仔细的搜身,才来到刘备所在的御书房中。
    此时刘备也已经得到消息,见到贾诩,他的脸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只是反复打量这位历史上有名的聪明人。
    “早在半年前,朕的人就曾前去宛城,跟先生和张绣有过联系,并且多次相邀,为何直到今日,先生才肯来洛阳呢?”寒暄过后,刘备似乎是漫不经意地问道。
    “张将军一向有拨乱反正,为国效忠之心,自从陛下遣使至宛城,我等便通过各种手段囤积粮草物资,厉兵秣马,静候王师南下讨伐刘表。”贾诩言辞恳切,俨然一副忠臣做派,“只可恨刘表对张将军颇有戒心,自从陛下即位以来,又在鲁阳、叶县等地增派兵力,盘查往来商旅行人,在下唯恐打草惊蛇,故而不敢妄动。”
    刘备斜眼与郭嘉交换一下眼神,无声地笑了笑。
    这些话半真半假,囤积粮草物资,不论出自什么目的,贾诩是肯定做了的。
    至于担心打草惊蛇,暴露宛城与洛阳的关系,就完全是借口了。
    贾诩真正在做的,不过是观望而已。
    自从孝灵皇帝驾崩以来,朝廷屡遭剧变,被边地武夫把持了近十个年头,期间的两个天子接连惨死,文武百官葬身于滔滔黄河之中,朝廷的威严降低到了极点。
    在许多人眼中,刘备这个依仗讨伐黄巾起家,在乱世中一步步走来,又自立为天子的家伙,跟董卓、李傕这些人一样,都是边地武夫,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再加上刘备之前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严重损害了世家豪强的利益,按理来说,是难以坐稳这个皇位的。
    直到国子监、御学堂和选秀,标志着朝廷向地方实力派伸出了友好之手,很多人才放弃了观望,积极响应起来。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贾诩才会来到洛阳。
    “朕曾听段忠明提起,先帝东归之时路过弘农,饥寒交迫,衣食无着,还是先生坚持为先帝与文武百官奉送饭食,可有此事啊?”刘备不愿再纠结这些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东西,话锋一转,便聊起了数年前的事情。

第三十三章 把柄
    “李傕郭汜把持朝政,祸乱天子,乃是草民一手导致,劝说段忠明奉送饭食衣物,不过是稍稍弥补心中愧疚,不足挂齿。”听了刘备略有赞赏之意的询问,贾诩脸上并没有什么喜色,反倒是迅速阴郁下来,语气颇为沉痛。
    “先生不是有官职在身吗,何必自称草民。”刘备笑了笑,继续询问道:“既然悔恨愧疚,假使再回到那个时候,先生又当如何?”
    贾诩稍一沉吟,起身离开座椅,再度匍匐于地,“不敢欺瞒陛下,当日王允独断专行,逼迫过甚,意图将数万凉州将士置于死地,草民虽才疏学浅,但也不愿让这些同乡之人束手待毙,仍将殊死一搏。”
    “先生倒是坦诚,谁的命不是命,凭什么要让人等死?”刘备大笑起来。
    董卓是个残暴无度的家伙,这一点无可置疑,但是,诛杀恶人的,未必就是好人。
    根据当年王泊的讲述,诛杀董卓之后,王允迅速向朝廷安插了许多自己的亲信族人,在朝堂上一手遮天,无人能违背他的意志,等到李傕郭汜等人率凉州边军攻破长安,大肆捕杀王允扶植起来的亲信,包括王氏族人都死伤惨重,乃至于太原王氏年轻一代几乎损失殆尽。
    再从一些李傕郭汜把持朝政之后外派到关中诸地的官员口中,刘备也了解了许多王允执政后的细节,在他看来,如果没有贾诩横空出世,王允在扫除凉州边军这个最大敌手之后,将会是下一个董卓。
    或许他年老体衰,夜宿皇宫、奸淫宫女这些事是做不得了,但飞扬跋扈,把持朝政这方面,世家子弟出身的王司徒还真不逊色于董太师。
    刘备曾扪心自问,若是自己落到李傕等人的田地,也不会乖乖地遣散部队等死,而是聚集人马打回长安。
    谁要老子的命,那就用刀子来斗上一斗,圣旨算个屁,擦屁股都嫌太硬!
    从这一点来说,贾诩有过,但情有可原。
    而且,刘备从许多官员口中得知,攻破长安之后,李傕郭汜等人还曾经对小皇帝起过杀心,多亏贾诩从中斡旋,凭借众将对自己的忌惮,勉强保住了皇室的最后一点颜面。
    总体来看,贾诩这人很矛盾,但绝对是有本事,值得一用。
    “先生仍然自称草民。”郭嘉也轻笑着插了一句。
    “草民早年被举孝廉为郎官,旋即因病辞官,之后隐居凉州不问世事,直到董卓败亡,才因机缘巧合到了军中,李傕等人把持朝政,视朝廷制度为无物,将各种官位私相授予,先后拜草民为尚书、光禄大夫、宣义将军等职不假,但这高官厚禄,他们有胆给,草民却不能以此自居,还请陛下明鉴。”贾诩继续答道。
    这贾诩是个明白人啊。
    刘备眯缝起眼睛,心中又高看了他几分。
    自从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把持朝政,各种官职就跟不要钱的一样胡乱派发,别说光禄大夫这种九卿的属官了,就连三公,也是随便谁都能当一当,过把瘾的。
    这些光鲜亮丽的称号,顶在脑袋上自娱自乐还行,走到外面也只有蠢材和没见识的还会当个事,正经人压根不会认的,反倒会以此为据,给当事人扣上个奸贼同党、余孽的屎盆子。
    此时贾诩在当今天子面前,把自己和李傕郭汜的关系撇得干干净净,只要刘备认可了他的话,也就算是帮他洗白了。
    天子给做背书,谁还敢说什么?
    关键就是看刘备接不接这个茬。
    “兰台,都记下了吗?”刘备忽然稍稍扬声问道,随着他的询问,房间角落的某张竹帘被掀开,一名年轻史官伸出脑袋,示意自己都记下了。
    先汉继承秦制,以太史令为史官,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就是其中佼佼者,司马迁死后,太史令也不再执掌史事,到了后汉,国史之任就被兰台令史执掌,另一名著名史学家班固就曾任兰台令史,刘备以汉室继承人自居,在这方面也没有做什么改动,禁中起居由挑选出来的女史记录,天子日常言行、朝会记录,则是由兰台令史来做。
    按照旧制,天子的一言一行,史官都会一丝不苟地记载下来,并且不会给当事人查阅,更不能肆意改动,但刘备不管那一套,他任命的史官都是幽州书院里面出来的年轻人,绝对忠诚可靠,对刘备的崇拜超过对制度的维护,所有记录都会交给刘备过目,并且会根据这位天子的指示,删除其中一些涉及机密的阴暗面的内容。
    此时这名年轻人跟刘备打了个照面,眼神一交错,马上就明白了,接下来会有重要内容,连忙缩回头去,握紧了便于快速书写的炭笔。
    “昔日桓帝、灵帝之时,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傕,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行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刘备运足气,一番高谈阔论便脱口而出,听得郭嘉和贾诩瞠目结舌,“值此国难之际,贾文和迫于自保,做出一些错事,然终不与李、郭二贼同流合污,对先帝与朝廷百官多加回护,更是在先帝东巡之时尽心竭力,侍奉左右,此功昭昭,足以抵过。”
    “承蒙陛下恩德,贾诩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贾诩重重顿首,浑身颤抖,也不知是感动还是气的。
    刘备这一番话是什么意思,年轻的兰台令史未必听得出来,但郭嘉这样的老熟人、贾诩这样的老狐狸,却是一听就明白了。
    他先是一番怒喷,把董卓、李傕、郭汜等人死死钉在了耻辱柱上,连同其党羽也成了朽木、禽兽、狼心狗肺之徒、奴颜婢膝之辈,简直罪无可恕。
    然后话锋一转,说贾诩跟那些人不是一路货色,虽然做了错事,但也有功,且功过足以相抵,也就是给任用贾诩开了一道门。
    但是,被当今天子亲口点明做了一些错事,那就意味着贾诩得不到洗白,始终有把柄拿捏在刘备手里。
    想当官,想做事,可以,老老实实地跟着刘备走,不要想别的花样,否则,这柄悬在贾诩脑袋上的利剑就会随时斩下,不但他会重新成为国家的罪人,身败名裂,连同族人,也会像李傕郭汜及其党羽那样被诛灭一光。
    贾诩借着顿首的动作,迅速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再次抬起头来,已经是满脸的诚恳和感激。
    不管怎样,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接纳,得以施展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