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昭烈帝 >

第226章

大汉昭烈帝-第226章

小说: 大汉昭烈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鸺易逯氐5脑倒剩罡痂颂な担郧槲潞瘢亟笃炔淮恚嵌岳涂啻笾诨秤猩钌畹耐樾模鹊搅擞闹葜蟾怕驳热搜霞改辏美粗卫淼胤交蚴窃谥莞锎碚袷谴麓掠杏唷
    与兄长相比,年方十二岁的诸葛亮,表现出来的聪颖和才能,则是远远超过常人,比起刘备见过的所有人都高出一个档次。
    不管看什么书,这小家伙都能做到过目不忘,非但可以用自己凝练的文字进行概括,还能举一反三,提出与古人不同的想法和思路。
    不管刘备用什么典故,讲什么道理,诸葛亮都能迅速领会,对刘备讲述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小小年纪,说出的话却像是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半辈子一样。
    度过最初的几天时间后,诸葛亮也没了拘谨,甚至带着七岁的幼弟诸葛均下到船舱底层,见到了不断踏动木轮,推动船只逆风前行的船工,回到甲板,他就能把整艘船的大概构造画出来,并煞有其事地琢磨着如何改进,让船工们获得更好的劳动环境了。
    几天时间下来,刘备的心情就经历了惊喜、震撼、崇拜等过程,最后彻底变得麻木了。
    这个时候刘备才真正记起了诸葛亮的身份:这可是华夏五千年历史上最顶尖的人物,群星璀璨的天空中最亮的那几颗,无数人(包括他自己)顶礼膜拜的偶像,他的名字几乎都成了“智”这个字的象征。
    这是真正的天才。
    面对真正的天才,寻常人需要做的,能够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空间、稳定的生活环境,在他们世界观尚未定型的时候提供一些正面的引导。
    作为穿越者,还可以将自己掌握的超越时代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让他们更快地成长为完全体。
    除此之外,什么都不用做。
    于是,刘备也不讲故事了,而是专心致志地当起了老师,数学、物理学、化学……,从阿拉伯数字讲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从极西的罗马讲到前人尚未踏足的蛮荒之地,最后连诸葛瑾都听得一头浆糊了,诸葛亮却还像是干燥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着所有的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友谊也变得愈加坚固。
    在刘备看来,诸葛亮是一块稍加打磨就能亮瞎所有人狗眼的绝世美玉,只要他能够成长到历史上那样,自己就完全可以当个甩手掌柜,安度晚年了,为了自己后半生的幸福,无论无核都要大力培养。
    在诸葛亮看来,刘备将自己的家族拖离困境,对五兄妹的生活关怀备至,本身就值得肝脑涂地来报答,这段时间更是亦师亦友,慷慨无私地传授自己各种知识,堪称恩深似海。除了努力学习,将来有机会为之效力,他就再没有其他的想法了。
    绕过成山角,船只转向朝西,由于逆风航行耗费了太多时间,他们需要在东莱靠港,补充淡水和食物。
    如果运气好,遇见太史慈和他的人手,还能第一时间了解青州的情况。
    东莱郡的治所位于黄县,北面就是渤海海峡,从南到北分别有南长山岛、北长山岛等一系列岛屿,像是珍珠一样连接着山东半岛的东莱和辽东半岛的旅顺,这里水面平静,沿途又有许多小岛可以落脚,水性好一些的人甚至在身上绑几个大葫芦就能游过去,青州百姓但凡是想要出海逃难,首选之地肯定就是这里。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黄县还是青州最重要的港口,往来的商船在运送货物赚取财富的同时,还干起了客轮的活计,把付得起船资的人们送往海外,至于那些付不起钱的,对不起,还是自己想别的办法吧。
    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刘备一行抵达黄县附近的海面之后,第一时间看见的就是停靠在海岸线各处,大大小小的船只,隔着老远都能听到岸边人群的呼唤和哭喊之声,这种景象,顿时让刘备脸色变得铁青。
    居然有这么多人在寒冷的冬季背井离乡,青州的情况,居然恶化到如此的程度了吗?

第二十四章 交给你了
    停靠入港,派人上岸,凭借着幽州军特有的联络方式,很快的就找到了太史慈带来的人手,更令刘备惊喜的是,就连太史慈本人,此时也正在黄县。
    “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背井离乡?”见到匆匆赶来的太史慈,刘备同样急不可耐地问道。
    按理说秋收刚刚结束,百姓们或多或少还能混个温饱,可是刘备看着岸边聚集得越来越多的人群,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秋去冬来的季节。
    “黄巾肆虐,贼寇横行,北海国东部已经全部陷落,胶东、即墨等地的豪强结寨自保,寻常百姓无处可躲,只得背井离乡,前来东莱逃难,到了东莱再被抢一波,海边这些都是被抢剩下的,使君若是没什么紧要事就待在船上,不要轻易在港口登岸。”太史慈浑身杀气腾腾,脸色更是阴沉无比,就连往日里与他亲近的裴元绍都不敢凑得太近,诸葛亮等人更是躲得远远地,只敢从舱门口伸个脑袋,瞻仰这位名将的风采。
    青州地势特殊,西南方向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东岳泰山,东北沿海的东莱也是山区,其他郡国基本都是一览无余的平原和丘陵地带,贼寇横行的情况下,百姓想要逃得性命,就只能往这两处的山区躲藏。
    偏偏泰山又是贼寇大本营,那北海陷落之后,青州百姓唯一的逃难方向就是东莱,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听了太史慈的话后,刘备的脸色也变得不好了,“不是说青州黄巾的主力去了兖州吗,怎么北海国又遭难了?”
    太史慈摆了摆手,垂头丧气地说道:“原因很多,不是一方面的。”
    青州刺史臧洪绝对不是无能之辈,在他的统领之下,本地郡兵也确实打了好几场漂亮仗,逼得青州黄巾一次向北,一次向西,去他乡寻求活路就是他能力的体现。
    逼退黄巾主力之后,臧洪似乎得到了袁绍方面的指示,将主力部队向西北方向迁移,看架势是要与袁绍并肩作战,对抗刘备和他咄咄逼人的幽州军了。
    但就在秋天来临之季,青州黄巾军的最后一支主力部队突然发威,数万将士在渠帅管亥的率领下兜了个数百里的大圈子,绕过青州军主力的防区,出现在守备空虚的北海国,意图抢割秋粮。
    北海国相孔融率军前去迎战,却因不通军事,在浊水被黄巾军将领张饶击败,退守剧县,又被追杀而来的黄巾军攻破城池,只得带着残兵败将退到南面七十里的朱虚城,集结逃亡的官吏百姓以图自保。
    孔融选择了躲到角落里固守,大片土地自然被他拱手相让,黄巾军趁势席卷了多座县城,将秋粮和财物洗劫一空,那些原本就蓄养贼寇残害百姓的豪强们更是趁势而起,很多地方明明没有黄巾军的踪迹,遭受残害的百姓却一点没少,甚至落得更加凄惨的下场。
    没有过冬的粮食,没有安全的保障,北海国广大地域上的百姓们陷入了绝望,只得纷纷离开家乡,盼望能够活下去。
    “臧洪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刘备摇着头,面色凝重起来。
    黄巾军不事生产,只要官军稳扎稳打,限制他们获取粮食物资的途径,就可以不战而胜,按照之前的情报来说,臧洪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根本没有给青州黄巾留下什么机会,要不然也不会出现百万黄巾主力离开青州,转战兖州的事情了。
    并且臧洪可是故使匈奴中郎将臧旻的儿子,可谓名将之后,他自己更是董卓讨伐战中,关东联军真正意义上的促成者、诸侯会盟的起草者、发言者,被袁绍、张邈、孔伷、刘岱等人一致敬重并认可才能的厉害角色。
    他怎么也不应该在军力布置上出现这样的破绽啊。
    “据说是齐国和济南国的世家豪强、临淄富商联合起来找到臧洪,让他无论如何都要在临淄和济南安置足够多的守军,臧洪也照做了,才让黄巾军从乐安沿海渡过济水,一路奔袭到北海。”太史慈说得是咬牙切齿,双眉倒竖,也难怪他生气,换了是谁,看见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被人来回肆虐,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吧。
    “也就是说,除了泰山北部的少数地区,青州全境都被打烂了,也没人管了,是吧?”刘备问道,他不是青州人,没有太史慈那样强烈的感情波动,依然是保持着一定的冷静。
    太史慈点点头,“大半个北海没了官吏,东莱的郡守和各地县令也带着家小跑了,青州东部已经是黄巾贼和各地豪强的乐土。”
    “若是让你当主将,准备怎么解决目前的情况?”刘备继续问道。
    “黄巾军不堪一击,覆手便可灭之,我们之前也击败并收编过多支黄巾部队,这方面倒是不用过于担心。”说到正经事,太史慈马上恢复冷静,开始讲述起自己这些天来酝酿的想法,“至于趁火打劫,为祸各地的豪强,胆敢负隅顽抗者一律予以剿灭,其余人等收押入牢,等到平定青州全境再公开审判,按罪惩处!”
    刘备点点头,这种杀伐果断的风格对他胃口,“你需要多少兵力?”
    “一万步卒就够了,再把赤耀世那个小子和他的工匠队伍调过来,半年之内,我就能扫平东莱和北海。”太史慈这是考虑到东莱多山,本地豪强又多有坞堡,如果没有强大的投石机提供远程火力,恐怕伤亡会令人难以接受。
    能征善战,了解各地地形,愿意下狠手、重手来铲除毒瘤,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太史慈都是合适的主将,刘备心中当即做出了决断,提笔唰唰写下一封手谕交到了他的手中,“你今天就去辽东,从徐宏志那里调拨人马,筹集粮草物资,并有征调民夫和船只的权力。明年开春之时,黄汉升会从平原方向出兵吸引臧洪主力,张翼德和臧宣高会从琅琊北上进攻齐国,切断他回援的道路,剩下的事情就交给你了。”

第二十五章 孜孜不倦
    不到半天时间,水粮补充完毕,太史慈也早已下船,去召集他的人手了。
    于是刘备一行缓缓离岸,继续向北驶去。
    看着这一艘大船离开,许多怀着期待聚集而来,却最终落得失望的流民百姓发出了震天的哭号声,面对如此悲伤和哀切的场景,本以为自己已经变成铁石心肠的刘备也不忍再看,默默地走下甲板,躲在船舱门口随便坐着黯然神伤去了。
    “使君麾下战舰如云,幽州的商船更是数量众多,为何不派他们前来运送流民呢?”诸葛亮不知从哪里钻出来,好奇地发问道。
    刘备摇了摇头,缓缓说道:“水师的战船主力在倭国和大陆泽,未必知道这边发生的事情,即便知道了也很难及时赶回来。至于商船和渔船,那些船的木材和工艺和战船无法相比,每年冬季都必须回港大修几个月、更换船板、刷漆补缝,否则是要出大事的。”
    诸葛亮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我们现在能看到这么多靠港船只,其中有一半都是幽州和辽东的渔船。”刘备隔着舱门指向渐渐远去的黄县港口,那些船只的结构特色太过独特,他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这些都是船况较好,自发前来救援的,渤海北岸即将封冻,官府不可能强令他们出海。”
    坦率地说,刘备很佩服这些不畏艰险的船主,换了是他自己,在明知道座驾有安全隐患的时候,绝对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出海。
    “那我们这艘船是战船,并且船内颇为宽敞……”诸葛瑾刚刚从后甲板回到舱门,不住地摇头叹息,恰好听见刘备最后几句话,顿时疑惑地发问起来。
    在他看来,如果刘备是真正的君子,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放人上船,不论多少,总之是能带一个算一个,总比现在这样甩手离开的好。
    前些天一直在说什么家国天下的大义,此时却见死不救,说得难听点,刘备有些虚伪了。
    “首先,我在船上,所有护卫人员和船工就绝不会同意将身份不明的百姓放上船,在他们看来,刘使君的安全关系到数百万人的未来,容不得半点疏忽,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绝不会让危险或是潜在的危险靠近我。”面对诸葛瑾的质疑,刘备也不生气,而是拍了拍身边的船板示意他坐下,然后继续说道:“其次,弟兄们愿意为我牺牲自己,我就更不能由着性子让他们为难,老老实实待着,尽快赶回幽州,让这艘战船可以趁着封冻之前再一次南下运送流民,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诸葛瑾有些不服气,还想再说什么,刘备却止住了他,向外指了指问道:“没感觉到船速加快了许多吗?”
    听了刘备的问话,诸葛亮连忙跑出舱门,在船尾观察了片刻之后又跑回来,面色欣喜地说道:“使君说的没错,木轮的转速确实是比前几天要快上不少,应该是船工们见到流民的惨状,希望早些将我们送回幽州呢。”
    卡这面色讪讪的诸葛瑾,刘备轻笑一声,拍了拍他的肩膀,起身向自己的舱室走去,“若是真有心,就下到底舱去帮着蹬蹬船吧。”
    从东莱到沽水港的航线刚好正面迎着呼啸而来的西北风,虽说这股寒冷空气到了海上就削弱了不少,但同样给船只的航行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来时顺风顺水,只花了不到两天时间的路程,返回的时候却用了足足三天。
    万幸的是,沽水港还没有结冰的迹象,刘备一行登上码头,数十名精疲力尽的船工们也跟着上了岸,经过短暂的交接,另一批船工沿着踏板走上战船,没等刘备等人离开,这艘战船就再度起航,朝着南方驶去。
    “这就是幽州最大的港口吗?”看着宽阔平整,可以容纳上百艘船只同时停泊的码头、像巨人般高大巍峨,并有着长长臂膀的吊车、鳞次栉比的仓库和其他建筑,川流不息的马车和人群,诸葛家族的所有成员都彻底惊住了,几名女眷甚至产生了些许畏惧心理,站在那里不敢动弹。
    诸葛亮和诸葛均两个却没什么顾忌,他们欢呼着奔跑在平坦的码头上,片刻之后就跑回刘备和前来迎接的港口负责人面前询问起来,“偌大的港口,为何没有船只停泊呢?”
    港口负责人早已从刘备口中得知了这些人的身份,根本不敢像对待寻常孩童一样随口糊弄,而是正儿八经地答道:“沽水港地处渤海北岸且水浅,每逢冬季便会封冻,船只停泊在此很容易被海冰挤压破损,所以就都前往长年不冻的沓县过冬了。”
    “原来如此,多谢指教。”诸葛亮恭恭敬敬地拱手致谢,然后又感慨地说道:“古人说鸟儿会迁徙过冬,想不到就连船只都是如此。”
    “世间万物之间都有共通,人要吃饭睡觉、生病了需要诊疗;各种器物需要维护保养,坏了就要修理,也是一样的道理。”刘备轻笑着说道,然后当先开路,“走吧,到驿站乘车,我们要赶在下一场大雪之前赶回蓟城。”
    本以为幽州这等苦寒之地的冬季会是无比的荒凉,但乘坐着宽敞温暖的马车,奔驰在坚实平坦的路面上,包括诸葛夫人在内的一家老小又被震惊了一次,因为不管走到哪里,他们都能看到百姓在道路两旁的田地里劳作,甚至连沟渠田埂都不放过,仿佛此时不是凛冬,而是温暖的季节。
    “哦,他们是在翻地,蚊蝇蝗虫之类的害虫都是把卵产在草木的根下或是周边土壤里过冬,所以每年冬季都要松土翻土,让虫卵无法存活,来年的虫害就会减少许多。”刘备耐心地解释道。
    “使君日理万机,怎会对田间地头的事情也如此了解?”诸葛瑾听得恍然大悟,同时也更加好奇,什么事情都懂,什么事情都管,刘备难道不累吗?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