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昭烈帝-第2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臼中跳了出来,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如今又是一年秋季,到了学子们奔赴各地的时候,渤海作为新附之地,航运业方兴未艾,正好作为研究的对象,所以刘备决定,往这边多放些人。
审荣点点头,正色答道:“使君尽管放心。”
接下来的几天,刘备等人再次周旋于各种各样的宴席,基本上是做到了来者不拒,那些豪强们自以为拉近了与刘备的关系,摸清了刘备的性情,并为止喜不自胜,却不知道刘备也在近距离观察他们,还从一些若有若无的话头里听出点别的意味。
最可笑的是,有几名胆大包天的豪强居然试探刘备,以漳水流域船只过于众多,影响正常航运为由,希望刘备允许他们自己组织起航运行会,规范并限制此类现象。
刘备一听,这不就是嫌竞争者太多,想弄个垄断组织出来嘛,一旦自己松口,他们弄出个所谓的行会出来,就可以拉虎皮做大旗,打击那些实力较弱的航运从业者,等到航运资源变得紧俏,便可以抬高价钱,获取更多利润。
数量减少、单价提升,官府的财税收入不会有太大波动,如果这帮家伙够狠,甚至能提升税收,但长期看来,审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内河航运业就要没落了。
对于这些明里暗里的请求,刘备都是一笑而过,只不过在宴饮之后,他把这些前来试探的豪强都列出了名单,将其交给审配,看审配如何处理。
“真是狗改不了吃屎,这才老实了几天啊?”看着名单上的一个个人名,审配不禁冷笑出声,眼中也布满了煞气,“他们自己建立行会,无非是想勾结起来欺行霸市,攫取更多利润而已,完全从自己考虑,枉顾大局,看来又要砍几个脑袋让他们清醒清醒了。”
在审配看来,横亘在冀州中东部的大陆泽——漳水航道,完全有成为冀州主要交通道路的潜力,漳水与北面的滹沱河支流众多,水网交错,如果能加以充分利用,整个河北地界的人力物力流通就会运转得更为快速迅捷。
即便不考虑民事,只从军事方面来看,幽州军能够以劣势兵力全线压制冀州军,也更多依靠了水面运输的便捷和低消耗。
如今黄忠正式屯驻东线并开始扩军,对人员调动和粮草物资运输的要求大幅度提升,漳水和滹沱河上的船只不是太多,而是过于少了,最近几天审配都恨不得再去辽东下订单,买上几百艘军民两用的千里船呢,居然还有人说船太多,需要行业整顿。
这不是找死吗?
“正南啊,你现在是一方大员,不要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的,那些人不是嫌漳水上的船太多、影响正常航运嘛,那就让他们以身作则,把自家的船卖了吧。”刘备笑呵呵地给审配出了个主意,“另外你不是说从辽东买船不方便吗?张子元在韩州也建了造船厂,过几天我去那边转转,给你们牵线搭桥。”
“如此甚好。”审配点点头,决定按照刘备说的去做,但他马上就回过神来,瞪着刘备问道:“使君万金之躯,怎能轻易乘船横渡千里海域,去往异域他乡?”
刘备也瞪起了眼睛,“什么叫异域他乡,那是韩州,大汉的第十四个州,正儿八经的王土。再说了,渤海风平浪静,我走了不知道多少趟,哪会有什么风险?”
审配只觉得有些无语,朝鲜半岛说是大汉疆域,但毕竟孤悬海外,群山耸峙,说得难听点,张焕这个都督甚至连自己治下地区的边界都弄不清,再加上数十万居心叵测的三韩遗民,万一被他们造起反来可不是开玩笑的。
“三韩最强盛的时候都奈何不了我们,现在更没什么可担心的。”刘备对审配的担忧嗤之以鼻,毫不在乎地说道:“张子元征召了数十万劳役修建新城,如今已经打好了地基,希望我前去命名呢,这种场面难得一遇,不去岂不是可惜了?”
“建城?这倒是应该去看看,不知使君准备起个什么名字?”听说有新的城池建立在新附之地,审配也来了兴趣,好奇地问道。
刘备呵呵一笑,让审配拿来纸笔,然后蘸墨挥毫,写下了四个大字。
“汉江,汉城。这名字是不是太大了点?”审配皱眉问道。
跟大家道个歉,家里出了点事,我爷爷,一位老共产党员、老志愿军战士,因为器官衰竭,如今已经处于弥留之际。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无论更新还是行文质量都可能会出点问题,如果看得不满意,还请留言提醒,多多见谅。
第七十五章 倭国国君
在这个时代,“江”字特指长江,不是随便来条河就能随便命名为江的,“河”字也是同理,特指黄河,除了滹沱河这种被当地人约定俗成的称呼,也没什么其他的河流会以河命名。
“江河淮汉”,这是汉人核心生活区的四条最大的河流,其他的河流不管规模多大,基本上都是以水为名,比如说辽东的辽水、之前西线战场上的渚水,东线的漳水之类。
如今刘备打破惯例,同时以“江”字和“汉”字为一条河流命名,并且是在远离中原的蛮荒之地,这实在令人觉得难以接受。
“我觉得挺好啊,汉江,汉人的江;汉城,汉人的城,对于新附之地,必须用这种标志性的称呼来确定地位,让所有人都知道,那片土地是属于我大汉的。”刘备振振有词地辩解道。
“那江字呢?”审配不依不饶地追问道。
“中原已经有一条汉水了,总不能照搬名字,让人说起来都不知道是哪个地方吧,另外我觉得咱们这些老名字,什么水什么水的,有时候让人误会,要不然就都改名,用江或者河给代替了。”刘备硬着头皮说道。
他才不会承认是自己偷懒,索性把历史上的名字给搬过来了,要知道按照刘备原本的意思,贯穿乐浪郡中部的那条列水都要被改名为大同江,取“天下大同”的意思呢。
这一顿胡诌八扯把审配弄得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原本有心争辩,一时间却又找不到辩驳的理由,只好当个闷葫芦,以沉默来表示抗议。
反正正事都说完了,该视察的也视察了,刘备索性不在渤海郡多待,准备趁着天气尚暖的时候出海,去韩州那边检阅一番。
临行之际,刘备又特意嘱咐审配,一旦高览及其部属来到渤海,务必要让他们多走多看,了解家乡的变化,了解刘备的苦心。
然而他的苦心叮嘱,却换来了审配的不耐烦,“这话都说了几遍了还没说够,使君赶快走吧。”
刘备想想也是,自己确实太唠叨了,于是挥一挥衣袖,不留下一片云彩,走了。
“使君离开家里几个月了,就没想着早点回去?”站在船头上与审配等人挥手告别后,鞠义凑到刘备身边,有些好奇地问道。
“在家的时候每天都得处理公务,一忙就是一整天,抽空出去喝酒都要挨骂,哪有外面自在?”刘备伸了个懒腰,对鞠义反问道:“你要是想回去就回去吧,到了章武那边换船,我让水师的弟兄们护送着去韩州。”
鞠义咧着嘴笑了,“那可不行,跟着使君到处蹭酒喝,总比回家问婆娘要钱喝酒好得多了。”
“你也是把俸禄全部上交?”刘备一听,鞠义连喝酒钱都得问婆娘讨要,顿时难以置信地问道。
“不啊,总得留点零花的。”鞠义愣了,一对牛眼瞪得浑圆,“使君这个‘也’和‘全部’,似乎有点玄机啊。”
刘备老脸一红,背着手走下船头,眼泪在心中默默地流淌。
此时正值秋水高涨,船队顺流而下,速度相当之快,短短数日就抵达海边,之前劳工们辛勤建设的港口也早已竣工,被命名为章武港,成为了章武县最大的财税来源,就连章武县令都多次向幽州发文,请求把治所挪到海边呢。
“这些人还算是听话,之前我让他们把山头空下来留给我,结果还真的留下了。”在章武港中巡视一圈,见到道路笔直、房屋齐整,往来客商络绎不绝,一副蒸蒸日上的景象,刘备不禁喜上心头,指着远处树木稀少的小山包对鞠义说道。
“地势不错,可以俯瞰全局,使君果然眼光独到。”鞠义立刻拍起了马屁。
自从那天无意间撞破了刘备上缴俸禄的悲惨境遇,鞠义就一直抱有深深的不安和同情,作为同样惧内的难兄难弟,他经过一番心理斗争,最终还是决定放弃节操,用言语温暖刘备的内心。
通俗点说,就是吹捧。
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刘备听了这善意的吹捧,心中顿时舒畅许多,带着鞠义等人登上小山山顶,欣赏起四周的风光。
“等回了幽州我就调集一支工匠队伍过来,在这里修筑一座高档次的会馆,再从伯喈先生那里请一些精通音乐的美女,平时是往来豪客下榻的客栈,偶尔我亲自过来也能有个落脚的地方,在此饮酒作乐,岂不美哉?”畅想着未来的繁华美景,刘备不禁陶醉起来。
“高明,实在是高明!”鞠义大声赞道,与此前浮于表面的吹捧相比,他此时的称赞可谓诚意满满,并带上了一些巴结讨好的意味。
有了美酒和美人的诱惑,节操值几个钱?
不要了!
刘备等人在章武换乘了几艘大型海船,本想着出海之后一路东进南下,去朝鲜半岛领略一些迥异于中原的风貌,没想到船队刚刚驶过东莱,就跟辽东水师打了个照面。
这些甘宁手下的混小子本就是无法无天之徒,此时更是处于某种莫名的狂欢之中,经过刘备一番询问,得到的消息却是让他目瞪口呆。
“你们是说,倭国派遣使节前来,请求成为大汉藩属,这还不算,连他们的国君都来了?”刘备拉住过来说话的赵猛,难以置信地询问道。
赵猛点点头,“没错,倭国国君亲自来了,还是个年轻漂亮的婆娘。”
“哦?”刘备摸着下巴沉吟片刻,“人呢,现在在哪里?”
“我们是先头回来报信的,倭国的使团在大哥船上,离我们有五天路程。”赵猛老老实实地答道。
刘备皱着眉头想了想,对赵猛吩咐道:“你派一艘船回去,让兴霸放慢船速,最好是在海上多转悠几天,等我做好准备再登陆。”
“好!”赵猛这个小子虽然愣头愣脑,可他知道一点,眼前这位是他大哥的师兄,必须无条件服从,当即向刘备告辞,再次沿着船帮的绳梯下到海面,划着小船回到自己船上发号施令起来。
片刻之后,水师船队一分为二,除了几艘快船掉头南下之外,其余战船全部护送刘备,朝着北面驶去。
将那条江、那座城命名为汉江和汉城的原因很简单。我爷爷抗美援朝是在50军,参加了汉江南岸阻击战,并且,他们是第一批攻入汉城的志愿军战士,历史远去,功绩永存,我希望用这种方式,致敬祖辈曾经的青春。
第七十六章 在这里跪着呢
虽然不知道刘备的用意,但甘宁在得到指示之后,立刻带着倭国使臣们在茫茫大海上兜起了圈子,直到半个月后接到通知说可以北上了,这群已经被抓鱼晒太阳的日子弄得接近崩溃的家伙才长长松了一口气。
一路渐行渐北,随着空无一物的地平线上渐渐出现许多黑色身影,甘宁知道,刘备派出的迎接队伍来了,便命人下到船舱,请倭国国君前来见礼。
一个时辰后,规模庞大的船队从两翼包抄而来,如同众星捧月一般,将载有甘宁和倭国使团的大船夹在中间。
“甘、甘君,这便是天朝上国最强大的船队吗?”从看清楚迎面而来的幽州舰队的第一刻起,年轻貌美的倭国国君便吓得面色煞白,浑身颤抖不已,几乎是硬撑着才能把话说完整。
“自然不是,我们最强大的战舰还在辽东,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带陛下亲自去看看。”甘宁身穿锦袍,站得像是青松一样笔挺,任由鬓角和额角的长发随风舞动,彬彬有礼地答道。
看似从容不迫,但甘宁心中,还是对刘备的精心安排竖起了大拇指。
前来迎接的船队基本上还都是幽州水师的弟兄,甚至连船只都还是原来那些,刘备所做的事,就是给水师将士换上了全套的汉军装束,火焰一般的红色衣服搭配黑光沉沉的厚实铠甲,特意加上半面面罩的头盔,高达一尺有余的大红色盔缨,让平日里不修边幅、有如海贼一般的水师将士们显露出不一样的气势。
除此之外,所有的战舰也被涂上了青黑色的漆料,刘备出于某种恶趣味,还让工匠们在船头两侧用白色和红色颜料画上了巨大的眼球和布满利齿的大嘴,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条条海中巨鱼在破浪前行,血口大张,企图咬碎一切敢于阻挡的敌人。
再加上从船头延伸到船尾,如同云霞一般连绵不断,席卷了整个海面的黑底红字汉军战旗,这数十艘战船无论出现在任何地方,都会令人胆战心惊,拜服于大汉的威势之下。
“大汉如此强盛,若是能够派出军队,让我国再次恢复安宁,那可就太好了。”在二人身后不远处,一名倭国官员操着不怎么流利、并且音调有些怪异的汉话,有些讨好地说道。
“难升米大夫,这些话还是留着给我们使君说吧。”甘宁似笑非笑地转头,淡淡瞥了对方一眼之后说道。
被甘宁的目光扫视过来,难升米连忙躬下身子,恭恭敬敬地垂首说道,“将军教诲得对,是下臣唐突了。”
船队缓缓前行,陆地的轮廓也越发清晰,眼看着沽水港就要到了,甘宁心中兴奋不已,而倭国国君在内的使节团成员却是有些惴惴不安,唯恐自己礼数不周,得罪了天朝贵人。
进港、靠岸、沿着宽厚稳固的踏板走下船头,时隔一个多月之后再次踏足坚实的地面,甘宁等人一时之间还难以适应,在原地站了好一阵子,才继续迈开脚步,朝着码头上垂手站立的官员走去。
就在双方相距还有十几丈远的时候,那位年轻官员突然扬声说道:“倭国使团请留步,使君即将莅临相迎。”
“屁大点事,也要劳烦我师兄亲自前来?”甘宁心中疑惑起来,他之前在派人回去送信的时候已经说得明明白白,这个倭国国君名不符实,真正能够掌握的人口不过十余万,甚至不如三韩的首领们实力强大。
刘备何等身份,能够允许这群化外之民前来幽州就已经是天大的恩典了,哪用得着如此厚遇,还亲自前来迎接?
下一刻,甘宁的话语声戛然而止,不由自主地张大了嘴,痴痴望着迎面而来的仪仗队。
仪仗队两翼是二十四匹战马,这些战马极其高大威猛,长度超过一丈,通体毛发油亮,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各色绸缎,充满了流动感和力量感。
战马之上,是二十四名身材魁梧异常的骑士,这些骑士穿着覆盖全身的金色盔甲,就连头盔上的面罩都金光闪闪,仿佛神话传说中的天兵天将。
骑士们手中的兵器同样金光闪闪,甘宁定睛望去,只见他们拿的兵器都异常巨大,半个车轮大的金色巨斧、门板宽的金色大刀、胳膊粗的五股金叉、队伍最后方的骑士甚至举着酒坛子一样的金色长柄大锤。
真是太浮夸了!
甘宁无语地看着这支向自己缓缓走来的仪仗队,心中只有一个问题反复响起——这群家伙胳膊不酸吗?
与甘宁的无语相比,倭国使节团则是三观崩塌,陷入了极度的震撼和恐慌情绪,倭国女王跪伏在地,脑袋紧紧贴在地面上不敢抬头,浑身颤抖不已,几名官员更是没出息,跪在地下不住磕头的同时,身子下面也湿了一大片。
二十四名金甲骑士一边前行,一边向两侧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