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昭烈帝 >

第151章

大汉昭烈帝-第151章

小说: 大汉昭烈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二,王匡无能,并且行事暴虐,为了敛财不惜构陷罪名,比董卓都不讲道理。
    “你们觉得换个太守挺好,可是要换个什么样的,你们心里有主意吗?”刘备懒得跟这些土包子搞什么弯弯绕,直截了当地问道。
    众人哪里想得到刘备如此直白,顿时面面相觑,过了一阵才有人开口答话,原来他们觉得河内地处董卓和关东联军两大势力之间,很容易成为主战场,所以希望保持中立,免遭战乱之苦。
    “想法挺好,努力去做吧。”刘备面无表情地点点头,也带着自己的随从们离开了。
    现在跟着联军混,河内只会被董卓打,若是赶走王匡玩什么中立,用脚后跟想想都知道,河内肯定会被两边抓着打。
    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想不明白,修武这群傻x,脑子里面都是大粪吧。
    要离他们远点,别被傻气沾染到,刘备下定决心,明天一早就继续前行。

第一百四十章 狼来了
    刘备往东,王匡往西,双方部队在修武城下擦肩而过,随后便是各走各路,修武城再次回到往日里的平静。
    为了等人,幽州大军缓缓而行,直到三天后,简雍那边处理完收尾工作,带着酒坊的郭二一家追上后军,大军前行的速度才恢复正常。
    这位倒霉的酒坊主用掺水的酒欺骗了本地豪强,还无意间成为刘备打脸王匡的帮凶,从任何方面来看,他在修武都混不下去了,按照王匡的脾气,搞不好连性命也保不住。
    酒里掺水、更换酒瓶这种事情虽然不对,可也远远达不到杀头的程度,刘备为了不让小事毁了一家人,便做出决定,让简雍出面做主,帮郭家把产业全都卖了,全家跟随他返回幽州,重新找个地方生活。
    郭东家原本惶惶不可终日,以为自己这次是难逃一死,直到全家老小乘坐幽州商会的车辆跟上大军前进的脚步,他才真正相信,刘使君不想要自己的性命。
    怀着感激和愧疚的心理,郭东家多次哀求简雍,希望献出一半财产来向刘使君赔罪,刘备拒绝了好几次之后也烦了,便收下了这笔钱财,准备到了幽州之后,再帮郭家重建一座价值差不多的酒坊。
    这点小钱,还入不了刘备的眼。
    经过了几个月的漫长行军,幽州将士们无比怀念家乡,此时远离战争漩涡,又满怀思乡之情,使得他们的脚步越发轻快,数日之后,大军先锋部队就到了黑山一带,和闻讯赶来的张燕接上了头。
    又过几天,刘备也到了。
    “张首领,事情做得怎么样了?”二人刚一见面,刘备就看见张燕眉宇之间满是化不开的愁意,意识到他事有不顺,便没有过多寒暄,而是直接出言询问起来。
    “有好有坏,总的来说还是好事居多。”张燕也不隐瞒,将黑山军最近的情况说给刘备等人听了。
    在黑山军内部,大多数首领、绝大多数士卒以及他们的家眷老幼,都是希望回归寻常生活,而不是整天在山沟沟里面打转,在支离破碎的小块田地上耕作,获取微薄的口粮。
    他们都知道,连粮食都无法自给自足,只能依靠劫掠,这样的生活是注定不会长久的。
    可是,有些原本就好逸恶劳,只是为了不劳而获才加入黑山军,并且混成了一方头领的坏胚子,还有他们的忠实党羽却反对走出太行山,加入刘备麾下。
    他们觉得,现在的生活又舒服又自在,没有必要自找麻烦。
    对于这种人,张燕毫不手软,带着自己的直系部队就开始清剿,但是剿着剿着,他就发现,有些剿不动了。
    “是不是过于大张旗鼓,把那些家伙吓得聚在一起了?”刘备有些无奈地问道,看这张燕相貌也是个文质彬彬的人,怎么做事毛毛躁躁,像个愣头青一样?
    张燕面色难堪地点了点头,“他们在上党附近的谷地合兵,聚起数万人马与我军连番交战,还拉来了援军,我军力不能敌,只得退回山区”
    “还有人帮这群山贼的?”刘备皱起眉头,浑然不觉对面坐着的这位也是山贼。
    “回禀使君,是匈奴人。”张燕则根本顾不得刘备的措辞,老老实实地答道。
    自从被汉朝攻击、分化成南北两部,南匈奴便一直生活在并州,接受汉朝军队的庇护,但是许多年过去了,经过一代代人的休养生息,终于恢复了不少元气。
    经历了黄巾之乱、十常侍之乱和董卓乱政之后,如今的大汉王朝已经变得混乱不堪,实力派大多忙着内斗,根本无暇顾及周边异族。
    于是,伪装成人畜无害的小绵羊一百多年后,南匈奴的恶狼们开始蠢蠢欲动,于夫罗单于更是率领人马联合白波军,在河东、太原等地展开劫掠。
    眼看着于夫罗在发财,其他南匈奴贵族也眼红得嗷嗷叫,他们纷纷从驻地南下,加入抢劫汉人、屠戮汉人的狂欢之中。
    “狼来了。”刘备眼神骤然一冷。
    “使君不必过于忧虑,匈奴人不懂攻城,白波军也是乌合之众,他们近半年来只能劫掠一些村庄集市,据我所知,河东太原两郡大开武库,民众群起自保,贼寇无计可施。”张燕见刘备好像是又手痒痒了,连忙出言劝解。
    这时候简雍也开口了,“我军粮草不足,而且缺少精锐步兵,不适合在并州作战,还是先回幽州再作打算的好。”
    刘备见张燕和简雍都不支持,便把目光转向赵云等人,想听听他们的意见。
    “现在打不了,必须回幽州,从雁门那边下手。”赵云摇摇头,无奈地说道。
    如今韩馥削减了粮草和物资供应,即便是让辅兵回幽州,把骑兵留下作战,也是支撑不住的。
    再说了,刘备在并州那边人生地不熟,幽州军过去之后很难得到当地支持,稍有不慎,就会遭遇败仗,到时候四面皆敌,跑都没地方跑。
    “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看着盟友孤军奋战,张首领,黑山军需要什么援助,尽管提出来。”刘备见众人意见一致,便也不再坚持,转而把心思放在如何让黑山军稳住战线。
    张燕考虑片刻,轻声说道:“目前我军已经在各处隘口设下壁垒,确保敌军无法进山袭扰,只要幽州收容老弱妇孺,让弟兄们没有后顾之忧,稳住现有战线不成问题。”
    “迁徙工作即日便可进行,我军正好可以沿途护送。”刘备点点头,继续说道:“我再给你五千柄长枪、五千副皮甲、十万斛粮草。”
    “我听子龙兄说起,军中粮草仅能支撑大军返回幽州,使君给我们留下这么多,万一——”张燕先是惊喜,紧接着,他又有些犹豫,担心刘备照顾自己,却让军中缺粮士卒心生不满。
    简雍却笑了起来,“张首领不必推辞,尽管放心收下,我们再过几天就要去邺城了,韩馥不顾盟约大义,擅自削减我军粮草供应,于公于私,都得有个说法。”

第一百四十一章 浩浩荡荡
    有了刘备的保证,黑山军那些老弱妇孺自然是欢天喜地,纷纷收拾行囊,位于南部的那些民众直接加入了幽州军的队伍,浩浩荡荡跟在士卒后面,位于太行山深处的那些部众也有人前去通知,他们将沿着最近的通道出山,等候在幽州军行进路线上。
    宁为治世犬,不为乱世人。
    他们太渴望和平与安宁,太渴望好好活下去的希望了。
    幽州军此次南下的部队之中,有很多都是当初被击溃、被俘虏的黄巾军,也有很多是各地逃难去幽州的流民,他们看着这些黑山军部众,看着这些人眼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希冀,心中感同身受。
    在这样的氛围中,这支北上的队伍就像是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发地臃肿不堪,但是,纪律保持得很好。
    无论军民,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维护着来之不易的善意和信任。
    如此规模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变得更加庞大的队伍,把冀州各地的官员和豪强都吓得够呛,他们纷纷派出人手,远远地就在城外设立粥棚,送上粮食,生怕一个不小心惹恼了这些人,遭至灭顶之灾。
    流民手无寸铁,倒是不怎么可怕,真正让各地官员恐惧的,是那数千名骑着高头战马,走在最前面的幽州骑兵。
    对于这些人主动释放出的善意,刘备自然是一一笑纳、并让简雍出面安抚各地,让他们不要惊慌。
    虽说那些粥棚能够喂饱的人数有限,对于已经膨胀到二十多万人的流民队伍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但别人能有这份心意,就值得刘备去感谢。
    几句好听的话就能换来粮食,何乐而不为呢?
    由于队伍之中人员身体素质参差不齐,为了防止有人掉队或是劳累过度,刘备特意吩咐放慢行军,保持着每天十里到二十里这样的速度。
    正因如此,从黑山附近的朝歌到邺城,短短数百里路程,刘备等人走了足足有半个月时间。
    “终于到邺城了。”看着出现在远处地平线上的土黄色城墙,刘备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从得知幽州军决意北返,冀州牧韩馥就每天提心吊胆,担心刘备找他麻烦,后来听说刘备带了几十万人浩浩荡荡地直奔邺城而来,更是吓得寝食难安,几乎每天都要派出人手前去幽州军中,一遍遍地重申他和刘使君之间的友谊。
    与此同时,一辆辆运载粮草的车辆源源不断地从邺城周边各地开出,最终汇聚到幽州军那里,根据几名年轻士子的计算,这些粮草,甚至足够五十万人从冀州走到幽州的。
    韩馥如此示好,早已让刘备对他那点不满烟消云散,如今来到邺城地界,他想的也只是拉拢韩馥,让对方不要像原本的历史上那样,轻易倒向袁绍。
    为了表达诚意,韩馥甚至派了耿武迎出城外十里,带着一群猪羊前来犒军,并且邀请刘备入城一叙。
    “文威兄何须如此多礼,有你前来迎接,就是莫大的礼数了。”刘备见是熟人,并且是曾经在暗中向自己示好之人,便亲切地拉着他的手,满脸笑意地聊起了近况。
    被刘备如此礼遇,耿武心中舒坦,满是皱纹的老脸笑得像是花儿绽放,口中连称不敢,脚下却是不停,任由刘备将他带入帐中坐了。
    二人闲聊几句,刘备便询问起刘惠近况,那位老先生德高望重,一向是韩馥的首席幕僚,自从上次险些丢了性命,惊吓过度加上气怒攻心,刘惠便卧床不起,这几个月下来,也不知道好些没有。
    他这不说还好,一说起刘惠,耿武便满脸怅然,神情无限萧索,“当日刘子惠一病不起,使君走后不到半个月,便忧愤吐血而亡了。”
    好家伙,还真有丢了面子就能气死的?
    虽说刘备对这种所谓的气节并不怎么感冒,但据他所知,刘惠平日里为人正直,德高望重,对百姓也多有体恤,也算是个好人,便重重地叹了口气。
    “韩使君去吊唁了吗?”刘备问道,这可是韩馥挽回冀州士人心意的最后机会。
    “去了,结果被刘子惠的家眷拦在门外,不让他进去。”耿武气哼哼地说道。
    刘备静静看着耿武,从他的表情之中,刘备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这个耿武虽然也为刘惠的遭遇抱打不平,但他对于韩馥,似乎还是抱有希望的。
    毕竟韩馥和刘备这种边地军人出身不同,他是名士,和耿武他们是同一个阶层的,天生就有共同语言、共同利益。
    想要图谋冀州,刘备真正能够依靠的,或许是田丰沮授这样有威望却不得志的冀州本地人、或许是鞠义那种有本事却得不到重用的武夫,而绝不是那群被韩馥委以重任却对自己暗中各种示好、试图多方下注的墙头草士人。
    他们天生就不可信、不可靠。
    想到这些,刘备顿时对邺城兴趣索然,对于耿武转达的,来自韩馥的盛情相邀,也被他婉拒了。
    “天气炎热,这几十万人的衣食住行都是大问题,与其给我准备山珍海味,还不如省下钱财,换成粮草支援。”刘备脸上挂着礼貌的微笑,口中说出的话更是义正辞严。
    耿武一愣,在他看来,刘备这样有野心,同时对冀州虎视眈眈的人物,不会拒绝每一次与冀州本地世家豪强接触,并且与之交好、获取支持的机会。
    上一次邺城相会,刘备也正是这样做的。
    可是这次为什么不一样了呢?
    “使君尽管放心,招待使君与赈济流民并不冲突,冀州富饶,这点钱粮还是有的。”耿武继续劝说道。
    “哎,话不是这样说,我等不事生产,一饭一菜皆是民脂民膏,当省则省,何必让百姓徒增负担?”刘备见耿武不甘心,索性站上了道德制高点,让他无话可说。
    见对方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耿武也无计可施,只能留下猪羊,悻悻返回邺城复命去了。
    听了耿武的禀报,韩馥只觉胸中憋得想要吐血,他供应了几十万人的粮草,还得花费心思讨好对方,到了最后,反而被扣上不体恤百姓的大帽子。
    这刘备也太无耻了吧!

第一百四十二章 驱虎吞狼
    幽州军和浩浩荡荡的黑山部众迈着缓慢而又坚定的步伐,与邺城来了一次擦肩而过,然后脚步不停,继续北上。
    对于那些在山中生活了几年的黑山军部众来说,前路漫漫,却丝毫不令人生畏。
    因为有人同行。
    五千铁骑前方开道,三万步卒沿途护送,车队里堆积如山的粮草,以及传说中短短数年,就以及变得富庶安定,可以让人安居乐业的幽州,都在不断地为这些早已疲累不堪的人们灌注着力量,灌注着信念。
    只要走下去,就能迎来美好的生活。
    从黑山到邺城,再到赵国、常山国,一路北上,不断有得到消息的黑山军部众走出太行山脉,等在这支庞大队伍的行进路线上,然后默默加入,默默跟随。
    除了黑山军部众,还有很多已经被压迫剥削到极限,不得不背井离乡求活路的冀州百姓,刘备暂时没有在这些地方搞幽州那一套的打算,于是便让他们也加入队伍。
    “人越来越多了,真要把他们全部安置到幽州?”这一天,简雍来到刘备的营帐,不安地向他询问起来。
    作为公认的天下第一大州,冀州人口数量极其庞大,眼下路程才走了一半,跟随刘备和幽州军北上的百姓已经达到了六十多万,如此恐怖的数字,让见惯了大风浪的简雍都有些胆战心惊。
    万一安置不好,闹出民变,到时候尸横遍野,他们就要背着满身罪孽和内心的不安度过余生了。
    “原本是这样打算的,但是看这个情况,恐怕是压力很大。”刘备也有些担忧,幽州那边确实还有很多荒地,但骤然增加这么多的人口,恐怕对治安、行政等各方面工作都十分不利,“派去幽州的人回来了吗?”
    “估计就这几天了。”简雍答道。
    早在十天之前,他们就已经感受到北上百姓人数即将失控,连忙派人去幽州请沮授等人过来,希望从这些冀州本地人那里得到有用的建议。
    多几个聪明的脑袋思考问题,总要比两个人苦思冥想要好。
    正在刘备与简雍一边行军,一边捧着地图,琢磨着应该如何安置这些百姓的时候,沮授终于赶到军中,和他们一起南下的,还有数十名精明强干的幽州官吏,以及上百名年轻学子。
    那些官吏都是刘备写信让关羽挑选出来的,个个都有极其丰富的齐民编户、引导移民重建家园的经验,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存在,就是幽州这台巨大的机器可以流畅运转的关键,随便拉出一个人,都比大汉王朝九成以上的官员有本事。
    而那些年轻学子,就有些出乎刘备的意料了,他一直极力鼓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