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昭烈帝 >

第114章

大汉昭烈帝-第114章

小说: 大汉昭烈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蔡琬却恍然未觉,继续追问起来,“请问赵将军是哪里人?”
    “赵将军是常山真定人氏,还是赵地。”几名士卒没等赵云答话便抢先开口,然后哈哈大笑着催马跑开,只留下赵云自己尴尬地走在车旁。
    若是刘备在这里,他也肯定会大声嘲笑赵云,这个家伙眼高于顶,从来就没有瞧得上眼的姑娘,更别说能让他吃瘪的了。
    这蔡琬了不得。
    ……………………………………………………
    “这蹇硕了不得啊,那么多取胜的机会,他却完美地全部躲过去了,真是人才,罕见的人才。”刘备晃着手中的信件,感慨地说道。
    卢植也不住摇头,“是啊,真是愚不可及,先帝怎么会选了这么个人来托孤,简直匪夷所思。”
    刘备笑道:“先生你这就不懂了,他们这才叫惺惺相惜。”
    根据这几个月从洛阳传来的消息,以及之前的一封信件,刘备和卢植进行了多次推演,蹇硕只要不犯蠢,即使不能彻底扳倒何进,至少也能保住一条性命。
    不过这样也好,刘备少了个债主,并且局势是按照他记忆中的历史轨迹在走,大方向上还可以把握。
    “接下来何进应该该要对十常侍动手。”刘备笑了一阵,然后又正色说道:“等他们斗得不可开交之时,宪和就能回来了。”
    “老夫和那何进也打过几次交道,此人平日里性情鲁莽,遇事却犹豫不决,诛灭宦官事干重大,他应该不会过于急躁。”卢植却有不同意见。
    刘备摇摇头,说道:“何进肯定是想要稳住局势,将权柄稳固之后再做打算,但他身边的人不是这样想,有些人根本不希望形势明朗,只想浑水摸鱼呢。”
    卢植听到这个名字,花白的浓眉不禁跳了一跳,他拿过刘备面前的信件,再次阅读起来,终于,从一封写有官员任命的信件中,老先生看出一丝端倪。
    “你说的是袁家?”
    “正是。”刘备答道。
    自从组建西园新军开始,袁氏一族的力量就重新回到了大汉这个舞台的中央地带,袁绍、曹操和淳于琼在八校尉中占据三席,其中袁绍更是位列中军校尉,他名义上是蹇硕的副手,在灵帝病重,蹇硕把更多心思放在宫中之后,西园新军的指挥权实际就落在了袁绍手中。
    灵帝驾崩之后,袁绍正式倒向大将军何进一方,任凭蹇硕数次派人前去召唤都按兵不动,直接导致了蹇硕败亡。
    为了回报袁绍,并出于笼络世家的目的,何进掌权之后,将袁绍提拔为司隶校尉,位列九卿之上,手中握有一千精锐兵马;又将袁术任命为虎贲中郎将,负责皇帝的宿卫护从。
    就这样,东汉王朝多年来严防死守,不让世家子弟掌握足以威胁到皇权的兵力这个惯例,就被何进轻而易举地打破了。
    非但如此,何进还将袁隗拜为太傅,成为小皇帝名义上的老师,并领尚书事,进入到朝廷最核心的决策层。
    这样一来,汝南袁氏一跃而起,在朝政和军方都有了坚实的代言人,手中掌握的强大力量,足够让他们影响到洛阳局势。
    “袁隗这老匹夫,不但自己家族掌握大权,外面还有众多门生故吏,若是没什么意外,并州也是他的了。”卢植越想越是心惊,“乱天下者,必定是袁氏族人。”
    “先生记错了吧,并州牧是董卓,不是什么袁氏故吏。”刘备提醒道。
    卢植反倒吃了一惊,望着刘备问道:“你不知道董卓是如何起家的?”
    原来董卓凭借一身好武艺,在凉州和羌人打了上百仗都无法升迁,最后他准备厚礼,托关系搭上了袁隗这条线,袁隗时任司徒,便将董卓以良家子的身份安排到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军中,担任羽林郎一职。
    投靠袁家之后,董卓青云直上,一路高升,即便是在黄巾之乱中表现不佳,被判了减死罪一等(也就是无期徒刑)都很快就走出牢狱,重新被委以重任,直到如今的并州牧。
    刘备听得直吸冷气,搞不好董卓进京就是袁家的意思,只不过最后双方内讧,把一盘好棋给玩砸了。
    可是他这一肚子话又不能跟卢植说,总不能说弟子夜观天象,董卓狼子野心,最终会与袁氏反目成仇,并且将洛阳城中的袁氏族人杀得一个不剩吧。
    那样会被看成是失心疯的。

第四十九章 张焕要搞事情
    这师徒二人正说着话,裴元绍又送了一个厚厚的信封过来,说是乐浪郡那边送来的。
    “张子元居然能抽出时间写这么多东西,真是稀奇。”刘备笑着接过信封,确认封泥火鉴完整之后便将其拆开,细细阅读起来。
    翻了几页之后,刘备便将这封书信递给卢植,自己向后靠在椅背上,轻声笑道:“果然是耐不住寂寞了,想要建功立业啊。”
    卢植有些不明所以地接过信件,但是片刻之后,他就明白刘备为什么会这样说了。
    原来是张焕想要搞事情。
    当初听说乐浪郡那边经常遭受异族袭击,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于是刘备亲率军队南下,在单单大岭的山口以一千敌一万,将秽貊人的精锐斩杀殆尽。
    虽然消灭了外敌,乐浪人民的生活水平却没有得到改善,人口数量众多,粮食产量不足,各种生活生产资料都极度匮乏,这些问题集中在一起,使得刘备也没办法同时解决,只能通过转移人口,输出铁器和牲畜来提升农业水平,让乐浪人能够活得更好一些。
    在那之后,张焕亲赴乐浪担任太守,他不辞辛苦,亲自走遍乐浪各地了解风土民情,建立了一套以农业为基础,盐业、渔业为辅的经济发展模式,再加上辽东钢铁产业日趋成熟,足以满足周边各州郡的需求,经过一番厚积薄发,乐浪这个贫弱多年的地区终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由于青州黄巾死灰复燃,沿海地区的百姓再次掀起了逃难潮,变得面貌一新,并且气候相对温暖的乐浪郡就成了他们的首选,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乐浪郡人口再次膨胀。
    人口多了,粮食压力也就大了,于是张太守拍板决定,向南拓荒。
    朝鲜半岛东边是连绵不绝的山脉,适宜耕作的土地只有西海岸的狭长部分,乐浪百姓在张焕的带领下,扶老携幼,沿着带水向南走去,途中遇见合适耕种的土地就建立村落,两年时间,就把势力范围推到了汉江沿岸。
    这一下,乐浪人的日子可就没那么太平了。
    他们被汉江流域原本的霸主马韩人给盯上了,
    马韩是朝鲜半岛南部最强大的国家,全国人口十万户,也就是近五十万人,民风彪悍好武,以农耕桑蚕作为主要经济方式。
    凭借数量众多的人口,马韩人不但占据了半岛南部最适合耕种的土地,还凌驾于辰韩和弁韩之上,享受着高人一等的待遇,如今有了新邻居,马韩人不去打秋风收保护费,简直都对不起他们的种族天赋。
    作为一个好斗分子,张焕自然是容不下自己身边出现心怀叵测的小贼,他一方面积极训练郡兵,另一方面则是向刘备求援,希望能够得到正规军的助阵,至少要把马韩人狠揍一顿,确保百姓安居乐业。
    “张子元的意思是从辽东二郡调集兵力,再加上乐浪郡本地郡兵南下渡江,在马韩人的土地上长期作战,不让对方安心耕作,如果有机会,连秋收都给他们破坏掉。”卢植不住地翻阅着张焕的信件,这个家伙为了说服刘备,专门花了不少笔墨陈述战争的必要性,更是做好了长期战争的规划,看来是下定了决心,要彻底征服朝鲜半岛了。
    “这仗不是那么好打,或者说不单单是能打就行,三韩所在地区多山,去的人少了,马韩人打不过就往山里一钻,到时候找也找不到,追也追不上,去的人多了又没必要,我是担心这个。”刘备有些苦恼地说道。
    老先生呵呵一笑,翻出几张信纸递给刘备,“都在信里写着呢。”
    原来张焕的计划不光是战场争雄,在他的谋划之中,联络辰韩,建立战后半岛秩序,将会是乐浪郡今后的重中之重。
    辰韩的势力范围主要在朝鲜半岛东南部的山区,他们自称是秦国后裔,为了逃避苛政而渡海前来,无论生活习俗还是语言文字都与半岛原住民不同,反倒和关中地区相近,故而又被称作“秦韩”。
    作为后来者,辰韩人拥有的社会架构和生产水平远远高于当地土著,他们擅长种植五谷及水稻,会驱使牛马耕地,甚至自己会冶铁,生产出来的铁料除了打造农具,还可以出口到马韩、秽貊和倭国。
    辰韩人千里迢迢,从先进地区到了落后地区,掌握着先进的技术,却因为人口数量差距巨大,只能被马韩人骑在头上,只能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山区仰人鼻息,他们甚至连国王都得由马韩人担任,自己没有发言权。
    这种不公的待遇,辰韩人早就无法忍受,今年年初,他们偷偷派出一支小部队,跋山涉水找到了乐浪郡,希望和故国来的老乡一起,推翻残暴无度的马韩人,重归华夏大家庭,共建美好家园。
    除了马韩和辰韩,半岛南部还有一个小国家,名叫弁韩,弁韩与马韩杂居,故又名弁辰,两个国家的房屋城池形式相同,语言和习俗却有不同,不过他们的利益诉求是一致的,那就是推翻马韩。
    由于对弁韩人的心思了如指掌,辰韩人在联络乐浪郡,并得到了积极的答复之后,就立刻与弁韩在暗中结盟,只要汉军南下攻打马韩,他们就起兵响应,战后归顺大汉,成为光荣的大汉子民。
    “怪不得张子元这么有信心,原来是有内应啊。”刘备又将信件重新阅读一遍,反复思考之后,觉得这事可行。
    如果一切顺利,汉人不但能铲除朝鲜半岛上势力最为强大的敌对者,还能收编十几万故国遗民,将黄海彻底变成大汉的内海,并以此为跳板,给日后前往倭岛提供前进基地。
    “如今高句丽和辽西乌桓已经彻底覆灭,辽东地区没有外敌,维持那么多兵力已经没有必要,就让云长他们抽调军队南下,当作练兵吧。”卢植提议道。
    刘备点了点头,“也好,我这就给云长写信。”

第五十章 袁绍要搞事情
    “也好,我这就给他们写信。”
    洛阳,大将军府中,在一众幕僚的劝说之下,权倾朝野的大将军何进终于点头,决定通过外部施压的手段,让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
    这事情要从头说起。
    当日何进连同三公上书,要求将董太后赶回河间国,并派出奇兵包围镖骠骑将军府,逼得董重自杀,董太后感到大势已去,居然没过几天就吓死了。
    铲除掉后宫中的不安定因素之后,何进决定斩草除根,又将刚刚被封为渤海王的刘协转封为陈留王,这一举动等于是摆明了告诉全天下:先帝的皇子在我何进手中也不过是个小鸡仔,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想怎么拿捏就怎么拿捏。
    “何进接连出大动作,这是要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啊。”
    这一天,洛阳西园内的一处小亭之中,袁绍、淳于琼等人正在饮酒谈笑,远道而来的许攸似乎是多饮了几杯,言语之间也不那么谨慎,而是直接谈论起朝政来。
    “只可惜火还不够大,需要有人再添一把柴。”袁绍冷笑着说道,他本就身份尊贵,如今又深得何进重用,被其余人众星捧月一般地簇拥着,俨然一副霸主气派。
    “本初,你就别卖关子了,有什么主意就说啊。”许攸早先为袁绍四处奔走出力,自恃是他的心腹好友,此时见袁绍拿腔拿调,不禁出言催促。
    袁绍不露声色地端起酒杯,微微瞥了许攸一眼,这才说道:“十常侍。”
    众人顿时抚掌叹道:“如此甚好。”
    见自己的一众党羽都赞同这个计策,当天下午,袁绍就前去大将军府面见何进,向他提出诛杀十常侍的计划。
    “十常侍刚刚助我铲除蹇硕,如今要杀他们,恐怕不妥吧?”何进狐疑地望着袁绍,似乎要从他脸上看出什么端倪。
    袁绍不慌不忙,继续说道:“如今将军大权在握,部属幕僚皆为世上英杰,想要铲除阉竖为天下除害,这就是最好的时机了。”
    何进听后沉思不语,外戚和宦官天生就是不死不休的敌人,就算之前再有并肩作战的情谊,双方之间也必有一战。
    别的不说,就说近百年来,梁冀和窦武,这两个外戚行业的大神级人物,哪个不是权势滔天,废立皇帝像喝水一样容易,可是他们最终都死在宦官手中,全家都不得幸免。
    自己好不容易才爬到如今的高位,还没好好享受权势带来的一切呢,若是就这样死了可多亏啊。
    袁绍见何进意动,连忙继续劝说,终于劝得何进点头。
    第二天,何进入宫觐见,本以为妹妹会支持自己,却没想到遭到了意想不到的反应。
    “兄长,这件事以后就不要提了。”何太后眉宇之间带着淡淡的不耐烦,轻声说道。
    “为什么?”何进不解地问道。
    “宫中之事本就该由宦官主持,这是祖制,轻易废除不得。话再说回来,先帝刚刚驾崩,若是没了十常侍前后奔走做事,难道要我一个寡妇抛头露面,去和士大夫坐在一起商谈朝政?”何太后本就是个暴脾气,能够压着性子好好说话已是难得,可就是这样,她言语之中的火气也一丝丝的显露出来。
    何进也怒了,“那么多宦官,杀几个又有何妨,杀了再换些老实听话的,岂不是更好?”
    “老人看习惯了,用得顺手。”何太后扔下一句话,转身就往寝宫走去,只留下何进一人站在那里生闷气。
    见到直接劝说何太后不成,袁绍再出一计,依然是要诛杀十常侍。
    “太后已经说了不要再提,你却喋喋不休,究竟是何用意?”何进终于也忍不住了,几乎要破口大骂。
    “宫中内侍都是十常侍的耳目,恐怕此时已经知道了大将军想要对他们不利,若是大将军放弃行动,恐怕过不了多久,张让等人就要谋划着先下手为强了。”袁绍寸步不让,针锋相对地说道。
    “本初啊本初,你可把我害苦了。”何进本就忌惮张让,一听说十常侍有可能会反扑,何进顿时像是泄了气的皮球,不住地唉声叹气。
    何进本就是个没本事的人,仗着妹妹被选入宫中才踏上官途,又恰逢黄巾之乱当上了大将军,一步步走来,充满了机缘巧合。
    在与蹇硕的斗争之中,何进几乎没有自己的主意,先是依靠简雍的提点找到袁绍,又在袁绍等人的协助下架空了蹇硕,最后成功翻盘,基本也是依靠麾下众人各自发力,整个过程之中,他起到的作用就是提供了大将军这个牌子,就像是寺庙里的泥塑一样。
    正因为长期以来对袁绍等人的依赖,使得何进此时根本拿不出什么主意,只能看着袁绍,希望他能继续为自己出谋划策。
    毕竟现在汝南袁氏已经上了自己这条船,船若是沉了,谁都好不了。
    袁绍见何进服软,心中暗暗冷笑不止,脸上却仍然是一副忧心忡忡的表情,“据我所知,太后之所以不愿诛杀阉竖,是因为舞阳君、车骑将军都收了张让等人的贿赂才极力劝说,大将军想要再次入宫劝说,恐怕没什么用处。”
    “哎呀,我就知道是这样!”何进一拍大腿,越发懊恼起来。
    舞阳君是何进的继母,当初嫁到何家的时候还带着个拖油瓶儿子朱苗,后来朱苗改名叫何苗,老太太又生了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就是何太后,那娘四个感情向来深厚,根本不是何进这个外人能比的。
    何进之所以被何太后仰重,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