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的帝国无双 >

第299章

我的帝国无双-第299章

小说: 我的帝国无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上,汴京女子学院这几年,也培育出许多高级财会、核查之类的专业人才。
  而汤玉娘这身穿着,正是因为自己喜欢看,她才敢大胆穿出去,也多多少少,影响了女子学院教授、学员们的穿衣风格。
  陆宁对此也觉得有些无奈,但是,高跟鞋之类的,比之缠足要好上万倍,用后世真正的女权们的价值观,会认为自己现今所为,还是物化女性对她们不够尊重,但从现今时代来说,自己好像做的有点多。
  但从大的方面来说,解放女性生产力,令其能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那实在是多多益善。
  不过话说回来,现今女子学院能影响的,也不过是汴京贵族女子圈子里的一小拨人,莫说出汴京,便是在汴京城内都是异端。
  如果不是女子学院背后是皇室,只怕早就被老夫子们批的万劫不复了。
  而现今,虽然看不惯的老夫子们敢怒不敢言,但如果自己身死,自己的继承人不具有自己这样的威望,分分钟学院就会被取缔,若是改朝换代,只怕这女子学院会被描述成类似昏君的酒池肉林之类的场所了。
  自己呢,只能希望自己活得更久一些,使得一些变革存在的年头更久远一些,熬死一批批顽固派,后世被反攻倒算的可能才会更小一些。
  其实莫说女子学院,便是皇家正德书院,作为世界上,不说第一个,也是前三存在的大学,受到的诟病也不小,因为正德书院的授课,进一步提升了明物、明法等学科的比重,传统文人吟诗作对的才智风雅,多少受到了影响,诗作得再好,在科举时,也不如正德书院的高材生考出的分数高。
  “阿爹要出京了?还是去西南?”汤玉娘呆了呆,随之偷偷瞥了眼陆宁脸色,说:“儿有个学生,很是聪慧,是西南大理人,本来想若阿爹有兴致,便见上一见。”
  “阿爹”这个称呼是汤玉娘初见陆宁从贵州时便沿袭下来的。
  而现今来说,“阿爹”这个词的含义并不仅仅表明汤玉娘是奴,陆宁是主了,而是外人面前,汤玉娘便是“文总院”的麒麟女,因为汤玉娘有几个密友,是见过陆宁的。
  当然,现今因为外面上使馆很多,真正的总院已经易人,由韩德让担任,隶属鸿胪寺。
  陆宁则给自己加了个一品,化身的话,为鸿胪寺少卿,加龙图阁直学士,为从三品大员。
  听汤玉娘的话,陆宁蹙眉,“莫将学堂变成藏污纳垢之地,达官贵人,想将此当猎艳之地,十倍罪之,到时你也脱不了关系。”
  “是,是。”汤玉娘吓得俏脸变色,又忙道:“儿自然懂,阿爹也不是和儿说一次了。”
  外间传来脚步声,陆宁听了一笑,“是莲儿下学了。”
  果不其然,莲儿欢快的声音从外面传来,“是阿爹来了嘛!”
  书房门帘一挑,进来一名长发飘飘的妙龄少女,雪白公主裙,隐隐可以看到裙裾下的乳白小鞋子,甚为秀美可爱。
  汴京女子学院,提倡发髻从简,衣着从简,便是不希望学成的专业人才,还将大量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穿衣装扮上。
  莲儿便是女子学院的高材生,今年夏季就毕业了。
  和后世一般,现今大齐各学馆也选择年中作为学年的开始和结束,陆宁以前没想过这个问题,现今坐在这个位置,才有点明白为什么全世界惯例用夏季作为学年的开始,哪怕中原以前最大规模的乡试,也是秋闱。
  现今才明白,一年年末各种事情太忙了,孩子的家长之类,要再应付孩子升学等等,实在会苦不堪言,而年后,本该是大多数人过了年关,想好好休息的时间。
  而且夏天毕业考试等等,不似冬天寒冷,现今来说,寒冷和温暖,对人的活动意愿影响太大了。
  又有学生帮助家里农作等等考虑。
  总之,确实夏天进行学年更迭更合理。
  看着莲儿,陆宁咳嗽一声,不消说,前几年,莲儿也没逃离自己魔掌,和汤玉娘、莲儿母女同榻而眠,更是无比的刺激和舒爽。
  不过,这种绝佳享受,却是可遇不可求,也真是莫可奈何。
  初始,还能半年来享受一次,后来,就延长到大半年,现今,便要近乎一年生时间了,若不然,她们两个,便禁受不得。
  胡思乱想着,陆宁将川蜀来的奏疏递给汤玉娘,说道:“你看看,我去西南做什么,你川蜀的族人,听闻有和大理国有贸易往来的,我可用得上?”
  汤玉娘忙双手接过奏疏,大致看了下,小心翼翼问:“阿爹想以何种身份去大理?”
  陆宁笑笑,“以商人身份吧。”
  大理四大豪族,段家、杨家、高家、董家。
  现今董家势弱,高家新晋之族,主要相争的就是段家和杨家。
  而高家正是趁段、杨争斗,几十年后,一举登上权力巅峰,甚至曾经逼着段家禅让皇位,尔后,又觉得人望不够,退而为相,但从此,大理国相,由高氏世袭。
  后世有本极为流行的武侠小说,里面主角之一为大理皇子,也提到了其父的好臣子、好兄弟侯爷高升泰,但实际上,正是这个高升泰,逼迫段氏退位,自称皇帝,只是段氏在大理诸部族威望极高,高升泰有感于此,临终前令子孙还位于段氏,从此高家世袭国相把持朝政,段氏为皇帝维持统治权的合法性,由此大理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平衡,国祚延续近二百年。
  而自己前去大理,自要一鼓作气解决疆土问题,将后世属于中国的领土纳入大齐国土。
  当然,现今的大理,南部囊括许多后世越南、缅甸、老挝之领土,但世界疆域,本来就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今世来说,将整个大理国纳入齐土,慢慢消化下,以后中华疆域,自然有所不同。
  只是现今来说,如果不依靠当地豪族,而直接将大齐地方官制照搬过去,怕会头破血流很难长久,何况,要在大理国动刀兵,也是很劳民伤财的事情,战斗力极强的禁军军团反而施展不开,要用赤虎军之类的特殊兵种,但现今赤虎军刚刚平定岭南南道,若马上调走,怕引起岭南南道土蛮的反噬。
  扶持一家豪族暂时以地方官的身份统治大理是成本最低最稳妥的做法,尔后慢慢世袭官变成流官,一点点做出改变。
  实际上,从元侵吞大理国,随后任命段氏作为世袭地方官管理大理地,到明时沐家永镇云南和流官并存,再到清时流官为主,也是这样一种延续。
  不过自己会把这个过程,尽量缩短罢了。
  扶持一家豪族,无非段、杨、高、董其中一家,自己要好好观察一番更适宜扶持哪一家,毕竟,这次抉择,可能会影响后世千百年。
  当然,自己亲自前往,也许有更好的选择也说不定。
  可不管怎么说,伪装成能接触到这些豪族的商人,但又不是官员,效果应该更好。
  而川蜀的汤家族人,听说很有一些经营川蜀到大理之间商品贸易的,毕竟利润很是丰厚。
  “好,儿帮阿爹想想办法。”汤玉娘又抿嘴一笑,“儿先祝阿爹再下一国,威临四海。”
  陆宁笑笑不语。
  “阿爹,我和你一起去啊!”莲儿虽然听不太懂其它的,但好像阿爹是要去西南川蜀自己的老家,虽然,那里的记忆实在不怎么美妙,但现今倒挺想去看看的。
  陆宁笑道:“好啊!”
  “阿爹是去做正事。”汤玉娘立时瞪了莲儿一眼。
  莲儿做个鬼脸,“我说笑的啊!”
  陆宁微微颔首,自然知道小丫头突发奇想,要说真的,这可不是去游玩,自不能真领她去。


第三章 行商
  在来嘉州之前,陆宁去贵州走了一趟,来到嘉州,正是二月春光明媚之时。
  嘉州是川蜀西南最重要城镇之一,宋代升嘉定府,元则为一路治所。
  现今的嘉州,是和大理互市的门户所在,嘉州西南,过大渡河,便是大理国境。
  现在大齐和大理两国的关系,看起来倒是极为密切。
  和历史上一般,段氏一直很想得到中原的册封。
  历史上的北宋,则对此多所敷衍,就是完全不希望和大理国之间有什么联系,大家互相遗忘就好,实在是宋对大理很忌惮,因为大理国,是南诏国的延续,而宋朝的许多大家,认为唐看起来亡于黄巢亡于安史之乱,但实则亡于南诏,是因为盛唐很大部分精力,牵涉在和南诏的争斗中,劳民伤财,更使得西南频繁边乱,便是安南都护府,都曾经被南诏攻陷。
  大理法理上继承的南诏之地,宋国君臣,便对其极为忌惮。
  而实际上,大理国在后世因为那本脍炙人口的小说关系,给人羸弱的印象,但其和南诏相比,国力并不见得弱了多少,不过大理统治者并不似南诏那般野蛮好斗,且自认汉人后代,又崇尚比较温和的中原佛教,对中原并无侵攻之心倒是真的。
  但宋的君臣没有上帝视角,又哪里知道此点?大理求册封都一直不可得,就是不想和大理国发生什么实际上的关系。
  在大理国遣派使者十数次后,直到宋徽宗时,才终于册封了大理国主。
  而陆宁在去年,就已经封大理国主段素顺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
  如此,自然令段氏大喜,双方的经贸限制更少。
  当然,实际上,双方贸易,仅限在双方边境的榷场。
  陆宁暂时也没什么兴趣令大理国开通国门自由贸易,毕竟东海百行根本对这里的市场不屑一顾,道路太难行,其又没有大齐没有的特产,又不能贩卖其人口为奴隶,所以不值得大肆经营。
  经营大理国贸易的,大多是川蜀豪族。
  汤家便是其中之一,其本来就是川蜀望族,现今更有家族之女,已经在京城高居学院总管一职,更莫说,这处学院,还是皇室背景了。
  而陆宁的商队跟随汤姓掌柜,在大渡河渡口的大理一侧,拿到了通关文牒,便可以以大齐特贡商人的身份在大理国畅行无阻,这便是汤氏等豪族的特权,其和大理四大家族,多有联系。
  汤家,主要走的是巨桥岳侯高家的关系。
  陆宁的商队,二十几匹马驼的全是布匹,算是很庞大的一支商队了。
  实际上,这些布匹陆宁都是从川蜀高价收购而来,因为他带着汤玉娘的信,数天时间就到了川蜀,如果早早组商队,太耗费时日了。
  同样,为了短短时间内便准备好货品,陆宁在川蜀采用高价收购的方式,运到大理国,也没什么利润可言,一切都是为了节省时间。
  此外,随行马夫、伙计,也都是在嘉州临时雇佣的,只有掌柜张大盐,是汤家转档给陆宁,这位张掌柜经常进入大理国,还曾经在大理国都羊苴咩城经营汤家的商铺,很是懂行。
  当然,便是汤家也不知道陆宁是什么人,汤玉娘的信语焉不详,只说这位陆掌柜是她朋友的朋友,想去大理国做生意,要族兄多加关照,而张大盐,就更不知道“陆掌柜”是何方神圣。
  大齐,陆姓突然就多了起来,江南原本的陆氏子弟,也好像突然就四处开枝散叶一般,也不知道,那些自称江南陆氏的,到底是不是真的。
  至于本国大皇帝,有个传闻,乃是吴越陆氏,宗谱上是有记载的。
  但大皇帝好像并不喜欢宗族之类的东西,是以,传闻也只是传闻。
  张大盐尽心尽力,是看在“陆掌柜”出手阔绰上,大理一行,按理说从入大理国境到货物全部出手,再从大理购足麝香、滇马等回转,应该不会超过三个月,“陆掌柜”便答应付给他百贯的报酬,张大盐又哪里还不尽心尽力的帮着张罗?
  此外,陆宁身边有五个土蛮婢女,只是,在土蛮里,都算极为美貌了,而且气势都很足,张大盐这般见多识广的人,竟隐隐有些惧怕她们。
  这五人,便是丁部领的五位皇后,丹嘉、贞明、矫国、瞿国、歌翁五人了。
  和文明之地的皇后不同,实际上,她们五个并没有多么养尊处优过,而且,都曾经是丁部领很好的帮手,各个都是可以领着死士杀敌的,她们虽然出身都不错,多是一方酋长之女,但自幼生长的环境使然,渔猎是必然的生存技能,和外族争斗厮杀更是常事,丁部领娶她们,也等于多了几个部族联盟,更多了几名得力臂助。
  她们五人,丹嘉年纪最大、歌翁年纪最小,互相年龄差距也不小。
  丹嘉比陆宁略小,三十岁上下,黑黝黝的矮个子,典型的岭南南道土蛮女,人看起来就很阴沉,也正是她,在丁部领残部彻底被击溃下,干脆带几名亲兵杀死了丁部领,搁下丁部领的脑袋请降。
  不过,她五官很精致,常年跋山涉水身材也好,如果忽略肤色和个头的话,倒称得上是一个大美女。
  其她四女,也大抵如此,是美女不假,但个头和肤色,使得她们注定不符合中原的审美观。
  五皇后中,年纪最小的歌翁才十二三岁,是丁部领快速溃败时娶了一位酋长之女,以求安身之所。
  这小丫头也不是省油灯,向俘获她的米珠主动说,这两年丁部领颠沛流离,她一直跟在父亲身边,和丁部领并没有夫妻之实,请米珠将军京城献俘时向齐人大皇帝申明这一点。
  陆宁在米珠奏疏里看到,只能摇头,安南土蛮,如果用中原道德标准要求她们,简直各个奸诈无情。
  不过,毕竟对她们感到好奇,自己来西南,索性令米珠将她们直接送来了川蜀,而不是搞什么京城献俘。
  而丹嘉这五个所谓丁朝皇后,得到的信息是,她们五人,被皇室视为俘获之奴,已经提前在京城进行拍卖,但应者寥寥,所以最终被这位陆掌柜低价拍中。
  现今她们五人,盯着陆宁时,有时候眼中会冒出凶光。
  杀掉这位陆掌柜逃走,显然也是她们考虑的退路之一。
  ……
  陆宁的目的地是大理都城羊苴咩城,不过进了大理国境,发现其道路甚至已经不及贵州,最起码现今贵州一地,有了横贯东西的官道。
  如此的话,行路便慢,能歇脚的稍大城镇,也要好生歇息一番。
  第一站,便是建昌府,就是后世的西昌,作为小春城所在,空气清新风景也美,但现今来说,简陋的城镇令陆宁有些无奈,就这,还是大理八府其中之一的建昌府府城之地呢。
  而且,作为大理八府之一,驿馆都破败的要命,很简陋的几间竹舍而已,马槽更栓不住几匹马,马夫和伙计们,只能在外露宿兼看守马匹。


第四章 换人
  竹舍极为简陋,残破不堪的竹椅竹桌,此外便是靠窗那颤悠悠的竹床。
  驿馆小吏送来些干饼和一盆白水后就消失不见。
  丹嘉、贞明、矫国、瞿国、歌翁没那些讲究,都大口吃干饼,用手在盆里掬水来喝。
  陆宁看得无奈,更没有食欲。
  而且,她们五个人也不避嫌,一直就睡在陆宁身边,在外间宿营是如此,来到这驿馆还是如此。
  说起来,这五位“皇后”被米珠俘获后,才有了布衣布裤穿,但却还是不习惯穿鞋子,显然穿鞋子对她们来说,会感到极大的束缚,都是光着脚,哪怕是走山路,那脚底板厚厚的硬茧可不知道有多厚了,早就形成了保护层。
  不过,看着她们偶尔看向自己时眼眸中的凶光,好像这种凶狠的目光出现的越来越频繁,陆宁知道,再不想办法的话,分分钟就会上演五名土蛮奴隶弑主瓜分货物逃跑的戏码。
  眼见这五个家伙要吃完了,而且,丹嘉不时冲着矫国打眼色。
  陆宁咳嗽一声,从怀里,摸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