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朕摊牌了,朕是皇帝 >

第186章

大唐:朕摊牌了,朕是皇帝-第186章

小说: 大唐:朕摊牌了,朕是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成想这一路走下来,竟然没有遇到一户人家——”
  “而且我们几人实在是渴的不行的时候本想去那河里打些水喝,无奈河水却比河床低了那许多,即便是趴在地上也打不着水——”
  “我们几人又都是旱鸭子,没一个会水的,担心掉落下去,就一路忍着。”
  “所幸遇见了老人家,真是上天眷顾啊——”
  “咕咕咕——”
  魏征当着老人家的面编造了一个很好的理由,然后拿起旁边的大碗咕噜咕噜的将一碗水一饮而尽。
  然后擦了擦自己的嘴角,看向老人,继续道:“老人家,能不能再来一碗——”
  老人闻言,连声笑道:“好好好……老汉家里别的没有,凉水管够——”
  说完,再次往魏征的碗里倒了些水。
  “咕咕咕——”
  魏征端起碗再次一饮而尽,随后才满足似的擦了擦自己的嘴角。
  然后眉间露出几条横纹,问道:“老人家,最近也不见天干,还下过几场雨,为何那河水如此之浅?某看都快要见底了啊?”
  两碗水下肚之后,魏征终于问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听见这话,老人笑道:“以前啊,流过我们村子的那条灞水河年年都是满的,即便是去年那么干旱的时候,那河水也至少有一半。”
  “现在之所有都快见底了,是因为忠国公在上游的大河村将河给拦腰截断了,不让河水往下流了,不就这样了嘛——”
  “什么?忠国公竟然将河给拦腰截断了?”
  “他怎么能做那样的事情,实在是太过分了!”
  “把河截断,不让河水往下流,那让你们这些下游的百姓还怎么生活?”两名随从听完,立马义愤填膺说道。
  见状,老人家赶紧摆了摆手,示意两人住嘴。
  然后道:“你们瞎说啥嘞……你们怎么能这样说忠国公!他可是为了我们这些百姓做了好事的呀!”
  一阵义愤填膺的两名随从听见老人这时候不但没有跟着指责薛海的不是,反而还说薛海截断灞水河的事情是替他们做了好事,两人顿时傻了眼。
  一旁的魏征听见老人的话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开口道:“老人家,忠国公他截断灞水河,导致河水变浅,难道不会影响你们种田灌溉庄稼吗?”
  “而且那河水那么浅,即便是趴在河岸上也很难打到水,那么浅的河水根本很难取用。”
  “并且忠国公截断河水的做法,影响的不仅仅是你们这里一个村庄,凡是灞水河下游流经的村庄都会受到影响。”
  “现在灞水河的河水变的那么浅,整个下游将会有多少百姓和牲畜在饮水和灌溉农田方面会受到影响?”
  “如此这般,您为什么不指责他,反而还替他说话呢?”
  魏征讲出了薛海截断灞水河会带来的一大堆弊端,试图从老人的口中得到不一样的回答。
  谁料,老人在听完魏征的那一大堆弊端之后,反而是大笑了起来。
  笑的魏征他们几个是一脸懵逼。
  然后说道:“这位先生说的那些老汉都明白,但你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
  魏征和两名随从几乎齐声问道:“什么意思?”
  随后,老人拉过来一张椅子,坐下后讲道:“其实对于灞水河会被截断的事情,早在半个月之前我们就知道了,是忠国公亲自派人到村子里来告诉我们的。”
  “当时来报信的人说忠国公打算在大河村的大瀑布那里修建一座水电站,要将灞水河截断,在以后的几个月里灞水河的水流会变少,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还让我们提前做好准备。”
  “结果过了没两天,村子里突然来了一群人,还带着会发出轰隆隆声音的铁疙瘩。”
  “然后那群人就在我们村子北面的山间,用那个钢筋和混凝土修建了一座大坝,然后围起了一座堰塘。”
  “用那个会叫的铁疙瘩从河里抽了好多水到堰塘里边,现在我们村子里的田地浇的水都是从那个堰塘里放出来的。”
  “而且不但我们现在可以用那座堰塘里的水灌溉庄稼,忠国公还说了,以后下雨的时候,那座堰塘还能够把雨水存储起来,等到需要用水的时候再从堰塘里放出来就可以了。
  哪怕是再遇到像去年那样的干旱年,即便是灞水河里没水了,我们也不用担心地里的庄稼会颗粒无收,再饿着肚子了……哈哈哈——”
  老人家越说越高兴,大笑了几声之后又接着说道:“而且好处还不止这些呢,老汉在这里生活了五十多年了,往年只要到了梅雨季节,灞水河肯定会泛滥,淹没附近的村庄,光是我们村子每年被灞水河淹死的人就有不少。”
  “现在忠国公要在上面修建什么水电站,据说以后再到了没梅雨季节的时候,即使是下再大的雨,有忠国公的水电站在上面拦着,也不用担心河水会泛滥再淹没了我们的村子了——”
  “虽然老汉还没有亲眼见到那水电站修好以后是否真的能够拦住梅雨季节的大水,但是老汉是打心里相信忠国公干的这些事情!”
  “忠国公做的这些可都是好事啊……我们感谢他都来不及呢,又怎么会去责怪他呢?”
  ……
  随后,老人家将自己对薛海截断灞水河修建水电站的事情看法一一说了出来,在老人家看来,薛海做的事情是绝对的好事。
  两名随从在一旁将老人家的话一字一句的都记在了心里。
  而听了老人家的话,魏征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有可能是误会薛海了。
  单凭眼前这位老人家的话,薛海截断灞水河的事情可是实打实的好事,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将灞水河截断,开挖引导到忠国封地境内的自私无理行为。


第483章 赞不绝口
  听完老人讲的这一番话,魏征抬头看了看外面的天色。
  随即起身道:“老人家,天色不早了,我们几人还要赶路,就不叨扰了,多谢老人家——”
  两名随从闻言也跟着站了起来,向老人家行礼道谢过后便准备离开。
  见状,老人也跟着起了身,从屋子里取出来一水壶,追着道:“你们几位等一下,这是老汉以前打猎时用过的水壶,你们带些水再走吧——”
  ……
  离开了遇见的第一座村子之后,魏征带着两名随从在村子里转了转,从其他百姓的嘴里也几乎得到了和老人相同的答案。
  趁着夜色,魏征沿着河畔又接连造访了两座村子,所得到的结果大同小异。
  魏征所去过的几座村子里的百姓几乎都是对薛海截断灞水河的事情表示了夸赞,认为薛海是做了好事,没有人认为薛海的做法是为不妥。
  “大人,现在天色已暗,不如先找个地方歇息一晚,明日一早再继续出发吧——”夜幕降临,一名随从向魏征建议道。
  闻言,魏征心里深知接连找到了三个村庄对薛海都是一片夸赞,继续找下去怕是结果也会是一样的。
  随即摇头道:“不用再继续找下去了,可以回去向陛下复命了——”
  随后,几人连夜赶回了李世民在大河村的临时驻地。
  就在跟随李世民一同前来的大臣都纷纷进入梦乡的时候,有一个人却是怎么也睡不着。
  此人便是郑武吉。
  自从李世民看过魏征到建筑工地上调查过后得出的报告之后,郑武吉发现李世民看自己的眼神都变了。
  那种眼神变的让郑武吉心慌,没来由的心慌。
  因此,当魏征带着两名随从回到大河村的时候,一直没睡着的郑武吉第一时间迎了出去。
  “魏兄,魏兄……你们回来了……调查的结果怎么样?百姓们是不是对薛海私自截断灞水河的事情充满了怨言?”郑武吉将魏征拉到一旁,小声询问道。
  闻言,魏征用充满同情的眼光看了郑武吉一眼,回答道:“郑兄,明日一早某便会将调查的情况呈与陛下,到时候一切就都知道了——”
  说完,魏征便离开了。
  “诶,魏兄,魏大人?到底是什么情况你都是先和我说说啊——”郑武吉在后面空望着魏征的背影不知该如何才好。
  魏征回到自己的帐篷里之后,连夜将到访过的几个村子的情况详细的写在了奏折中,在李世民第二天早晨醒来之后,第一时间送到了李世民的跟前。
  翻看着魏征一大早就送来奏章,李世民的脸上逐渐浮现出满意的笑容。
  ……
  其实早在开始动工修建水电站之前,薛海就已经亲自走访了灞水河沿岸大大小小数十个村庄,了解了沿岸百姓的实际生活情况,以及提前预估截断灞水河之后会对百姓们的生活造成的影响。
  同时还从系统商城中兑换出了不少用于测绘的精密仪器,亲自测绘了大河村一带的地形地势,最后才最终敲定了在大河村瀑布建造水电站的决定。
  为了解决灞水河被截断以后下游水量将会有一定的减少,截断点上游的蓄水量会有一定的增加的情况,薛海提前派人做了准备。
  比如正如那位老人所言,为了解决灞水河被截断之后下游水量减少的问题,薛海提前在沿岸的各个村庄都修建了一座堰塘,之后用抽水机提前将河水抽到堰塘里蓄着,以备不时之需。
  除此之外,还给涉及到的沿岸每座村子都送去了一些自己从系统空间中兑换出来的优质粮种,以提高粮食的产量,以保证即便是在缺水的情况下,百姓们的收成也不会减少。
  同时,为了应对上游蓄水量会增加的问题,薛海派出了宣讲员,对上游沿岸涉及到的村庄依次进行详细的讲解。
  同时对于地势较低,水电站一旦建起来有可能会被淹没的村庄进行了动员,让他们搬迁。
  除了讲解员耐心的讲解做工作之外,薛海还给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条件,只要同意搬迁的人户,由薛海负责将他们送到更安全的地方集中安置,并且承诺给每户人家都修建一套二层的小洋楼作为补偿。
  同时对于搬迁之后产生的经济损失,薛海都会给予两倍以上的补偿,比如补偿一头耕牛,一些精细盐,一些上好的绢帛衣服之类的物品。
  这些东西对于薛海来说都是小意思,只要百姓们同意搬迁,对于薛海而言家就是花再多的钱也是值得的。
  这些工作都是在水电站正式动工之前就已经做好或者是在做的。
  因此,当魏征带着两名随从沿着灞水河一路寻访过去的时候,遇到的百姓无一不夸赞薛海,根本没有人说薛海的不是。
  而且魏征也在调查的过程中充满了内疚,在给李世民的奏章之后还上了一封请罪表。
  看完魏征递上来的奏章之后,李世民笑着合上了奏章,起身道:“郑武吉,魏征是和你一起参奏驸马之人,同时他的正直是在朝中出了名的,有时候朕做的不对,甚至敢指着朕的鼻子骂!”
  “而朕之所以派他去调查这件事情,一是朕相信魏征的为人,肯定会做出公正的调查结论。”
  “二来,也是为了打消你的疑虑,这件事情只有魏征去干,你才不会再说什么。”
  李世民一边说着,已经来到了郑武吉身前,用手指了指桌子上的奏章,道:“现在魏征的调查结果就摆在那里,你自己去看看吧——”
  在李世民走向自己的过程当中郑武吉的额头已经渗出了丝丝汗珠,似乎一切迹象都早已经预示了他的结果。
  郑武吉来到桌前,颤抖着将桌子上的奏章上拿了起来。
  翻看之后,郑武吉的双手颤抖的愈加厉害。
  突然!
  郑武吉扑通一下跪在了地上,大喊道:“陛下!这绝对是假的,定是魏征为了包庇薛海才这样写的,请陛下明察啊!”


第484章 诬陷
  李世民冷笑一声,道:“假的?”
  “陛下!”
  “如若这奏章上所述之事不是假的,那么薛海定是有反心啊!魏大人在奏章上所书,沿岸村庄的百姓无一不歌颂赞美薛海,能够在农村得到百姓如此之高的呼声,臣妄言,怕是您也不能如此啊——”
  “现在灞水河沿岸的百姓对薛海的赞誉极高,且薛海擅于蛊惑之术,经常给予百姓们小恩小惠收买人心。”
  “如此下去,久而久之怕是百姓们都只知忠国公薛海,而不知道大唐皇帝陛下啊!”
  “陛下,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万年,薛海此人不能留啊陛下!”
  当郑武吉看完奏章上面的内容之后,心里已经知道自己这次赌输了,项上人头怕是保不住了。
  现在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拼死一博,事情已经到了这个份上,干脆直接参奏薛海意图谋反。
  毕竟历朝历代不管是哪个皇帝都不希望自己臣子在百姓当中的威望高过自己。
  一般而言,军队中的武将在士兵心中的威望高过皇帝的时候,就意味着那名武将离死不远了。
  同理,臣子也是一样,当一位臣子在百姓当中威望过高的时候,要么就是他造反的时候,要么就是他被皇帝处逼迫退隐或者处死的时候。
  这样的事情在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发生过很多很多次。
  郑武吉现在只有让李世民相信薛海是在收买人心,让天下人只知忠国公而不知皇帝,自己才能有一条生路。
  郑武吉的话让在场的一众大臣们屏息凝神,现场的空气似乎突然凝固了下来,就连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此时都不敢说话,生怕一句话不对触了李世民的逆鳞。
  “砰!”
  是茶杯摔在地上的声音。
  “好你个郑武吉,真是好大的胆子!”
  “朕本念在你身为御史忠言直谏的份上打算饶你一命,可你竟然诬陷驸马意图谋反!真是其心可诛!其罪可诛!”
  “来人呐!”
  “将郑武吉立即下狱,等候处置!”
  李世民狠狠地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整个人的神色都变的凶狠无比。
  那种感觉,就像是恨不得立马拔刀杀了郑武吉一般。
  “是!”
  “陛下!臣无罪!臣冤枉啊——”
  “陛下……饶了臣吧——”
  ……
  从门帐外冲进来两名千牛卫士兵将郑武吉从帐内拖了出去。
  “陛下——”
  一旁的房玄龄正欲开口为郑武吉说两句好话,却是被李世民伸出一张大手拦住了,示意他闭嘴。
  随后看向杜如晦,道:“克明!朕现在命你负责查清郑武吉诬陷驸马谋反一事,刑部与大理寺所属差役任由你调动。”
  “这件事情无论涉及到谁,无论涉及到多少人,都要给朕一一法办!关键时刻你可行先斩后奏便宜之权!”
  李世民将查清郑武吉诬告薛海的案子交给了杜如晦去处理,并且在给杜如晦下达的口谕当中十分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那些话乍一听没什么不妥之处,毕竟查案子就是要一丝不苟才行。
  关键在于李世民最后一句,让杜如晦在关键时刻可以行便宜之权,先斩后奏。
  也就是说,在杜如晦审查郑武吉诬陷薛海谋反的案件期间,动刀子是不可避免的了。
  而动刀子的对象,则是郑武吉身后的荥阳郑氏。
  早在郑元寿与郑善果纵容包庇张冲肆意妄为的时候李世民就动过拿荥阳郑氏开刀的念头。
  但是当时朝中非议四起,外加唐朝刚刚成立,边境不稳,时机还不成熟,于是只让郑元寿和郑善果两人辞官了事。
  但是经过这一年多来的发展,在薛海的帮助下,边境问题迅速得到解决,除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吐蕃之外,再无任何部落或者国家敢随意进攻大唐。
  而内部薛海又搞出一连串的发明,直接将百姓们的生活提高了至少好几个档次,所以的一切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