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天子风流-第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彧脸上微微有些苦笑,但没有多说什么,毕竟眼下这么种情况,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
吴郡,吴县。
刺史府……
孙策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蒋钦,只觉得眼前阵阵发黑,全身的鲜血都往天灵盖上涌,脸上微微有些发热,双臂隐约之间也有些颤抖。
蒋钦虽然还没有说什么,但孙策已经能猜到个大概了。毕竟周瑜才刚出兵没几天,蒋钦却自己领着兵马返回了吴郡,整个人看起来还如此的狼狈,必然是在路上出现了什么难以预知的意外。
无论是周瑜、周泰、还是那六千余的江东水师,那都是孙策极为看中的存在,现在双双出了事故,饶是孙策年富力强,身强体壮,还是隐隐之间,觉得脑袋阵阵发晕。
过了好一会儿,孙策才感觉情绪有些趋于平稳,这才看向面前的蒋钦,缓缓说道:“公奕,到底发生了什么,你说吧……”
“禀主公!江夏太守庞统命人堵住了鄂县附近的拦江堤坝,我军刚进入鄂县附近不久,庞统就让人挖开堤坝,我六千余兵马,转眼间便被江水吞没。
大都督还是幼平将军都下落不明!末将也只是在情急之中,被仅存的战船搭救,这才免于此难!”
蒋钦话说到这里,八尺多高的汉子居然眼中含泪,眼眶都有些发红了,显然已经是伤心到了一定程度。
轰!
孙策闻听此言,就像是一道惊雷在脑中炸响,眼前顿时阵阵发黑,差点没一口血喷将出来。
水师六千余人,战船五十艘,这虽然不是江东水师的全部人马,但也是大部分的精锐了。
一战之下,兵力进损,江东水师只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处于半瘫痪的状态了。
周泰乃江面上的水贼出身,精通水军战法,个人作战风格更是勇猛,乃孙策麾下不可多得的将才。
而周瑜更是如此,那简直就是孙策谋主一般的存在,其对于江东孙氏政权的重要性,简直是不言而喻!
如今三者尽失,孙策没有气晕过去,已经算是心理素质很不错了。
良久,孙策才勉强克制住心中情绪,缓缓对蒋钦说道:“公奕,你一路跋涉,也辛苦了,先下去休息吧!”
“主公!末将还有一事,请主公一定要应允!”蒋钦并没有起身离开,而是一脸严肃地说道。
孙策愣了愣神,还是说道:“你有何事?”
“若主公有发兵复仇之意,钦原为先锋!”蒋钦两眼之中暗藏杀气,叉手说道。
“好!”孙策直接一拍桌案,毫不犹豫地说道,“待发兵之日,你必为先锋!”
“多谢主公!末将先行告退了!”蒋钦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向孙策又施了一礼,转身退出了房门。
孙策坐在屋内,沉吟了半晌,忽然间感觉心理面有些空落落的,有种双脚挨不着地面的紧迫感。
往日里孙策有什么事情难下决断,都是下意识地去找周瑜商议。
如今周瑜不在,孙策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与谁议事,一时间颇有些“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苍凉之感。
这种突然暴露出来的依赖感,让孙策感觉非常的不痛快!
“来人!让抚军中郎将前来见我!”孙策稍一思索,便高声说道。
屋外顿时有人答应了一声,慢慢便没有生息。过了好一会儿,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缓步走进了屋内,到了孙策面前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礼,开口说道:“吴郡长史,抚军中郎将张昭,拜见主公!”
与周瑜、蒋钦等人不同,张昭在孙策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却是很明显的疏离。虽然毕恭毕敬,但却总是少了那么一种亲密的感觉。
“子布先生,今日请你过来,主要是有一事相商,请坐!”孙策的态度颇为尊敬,指了指下首的座位,微笑着说道。
张昭两眼微瞪,显得有些诧异,但还是顺从地坐到了那个位置上。
“几天之前,大都督周公瑾率六千水师出征之事,先生可曾知晓?”孙策开门见山地问道。
张昭轻轻点头,表示知晓此事。
“有最新的消息传来,六千水师败于江夏,近乎全军覆没,周公瑾、周幼平二位将军下落不明!我欲起江东之兵西征江夏复仇,先生以为如何?”孙策沉声问道。
听了孙策之话,张昭才一脸的了然之色,心情微微有些复杂,但还是极为果断地摇了摇头说道:“主公,万万不可!”
“不可?”孙策神情诧异的同时,还微微有了怒意,“如今荆州之兵尽陷入川中,襄阳防务必定空虚。我尽起江东之兵,必能一举破之,为何不可?”
“主公请想!天子脱离李傕郭汜之手不过一年有余,便能占有荆襄七郡,身边必有高人相助,又岂能不会提防江东起兵报复?”
张昭思路清晰,侃侃而谈,“若此时出兵,很大概率也是两相僵持,无法一战功成,只是空耗钱粮而已。”
“莫非依先生之见,这血海深仇,竟要就此作罢不成吗?”孙策有些愤懑地反问道。
“不!绝不!”张昭连连摆手,“范应侯杀魏齐,尚不急于一时,主公又何必如此心急呢?这正如主公所说,朝廷精锐陷入西川,但长沙、桂阳、零陵、豫章等地,却还有兵马未动。若是主公真是大举来攻,天子下诏天下兵马勤王,主公又当如何?”
这……
听到这里,孙策收起了脸上的怀疑愤懑之色,再次向张昭拱了拱说,态度越发尊敬地说道:“还请先生赐教!”
“主公若想报仇,当示敌以弱!主动上表天子,就说此战是咎由自取,与人无尤,从此愿克己修身,不再踏入荆州一步!”
张昭一捋胡须,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天子想要攻克西川,那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天子放松了对我们的警惕,必然会继续向西川增兵!”
“只等朝廷治下各郡的机动兵马都抽调的差不多了,主公再大举进攻!到那时朝廷无兵可用,只能束手就擒,为主公之命是从!如此一来,岂不痛快?”
哎呀!
孙策听完这番话,惊得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跨步就来到了张昭的面前,一躬到地,口中说道:“先生真乃大才!策受教了!”
方才听完蒋钦的禀报,孙策真的怒火填胸,满脑子想得都是杀敌报仇,恨不得迈步就冲到襄阳城下,揪着天子刘协衣服领子,好好让他知道一下花儿为什么那样红!
可听完张昭这一番话,孙策顿时就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整个人一下子就通透了,那种立刻就要报仇的心思也淡了很多。
毕竟就像张昭说得那样,君子报仇,不必急于一时,既然有机会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攻下襄阳,那何乐而不为呢?
孙策这一礼,张昭坦然受之,赶紧站起身来回礼。
两人客套了一番之后,孙策便刷刷点点写下一封奏疏,内容尽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语,明确表示从此以后忠于朝廷,不会再有异心。
紧接着便派人乘快马,将这封奏疏送到了襄阳城。
当孙策这封奏疏摆在刘协案前的时候,已经是三天之后了。
原本刘协还以为这是封战书之类的,都已经做好被孙策一番痛骂的准备了,可展开一看内容,着实是愣了愣。
“老师,你看看孙策这封奏疏!”刘协轻笑着把手中的书信递给了身边的荀彧。
荀彧展开信这么一看,嘴角也不自觉地勾起了一丝笑意,但却没有直接发表意见,而是看向刘协说道:“对于这孙伯符这封奏疏,陛下怎么看?”
荀彧嘴上虽然笑着,但眼神中却多了一份审视,显然是存了考教的意思。
但此时的刘协,毕竟也不出当初的刘协了,面对荀老师的考问,不慌不忙地说道:“若是别人写这封奏疏,朕或许还就信了。但孙伯符此人,年少成功名,武功不凡,性格强硬,素有“小霸王”之称,绝非易于之辈。如今遭此大难,一兵一卒未发,态度便如此谄媚,只怕这奏疏不是那么简单!”
荀彧赞许地点了点头,继续问道:“那依陛下之见,这奏疏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这个嘛……
刘协沉吟了一会儿,心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有些不确定地说道:“莫非孙策是想要朕放松警惕,全力向西川增兵,待到南郡周围真的无兵可派之时,再出兵一举攻破襄阳?”
刘协越说越快,竟冒出了一种确实如此的错觉,心中不由得有了一些后怕。
若孙策真有这种打算,那等到江东兵马兵临城下,自己却是无兵可派,那该是是一种何等的无助!
“陛下果然是机敏过人,老臣佩服!那陛下接下来想要怎么做?”荀彧这么一问,也就相当于变相认同了刘协的猜测!
接下来该怎么做?
刘协再次陷入了沉思。
如果继续向西川增兵,那无疑就是中了孙策圈套;
可若是继续防备着江东,那西川的战事就要暂时停止。可西川战事一停,不但这三万兵马徒劳武功,空号粮饷,也无法对江东的孙策进行有效迷惑。
更何况,若是大军撤退,刘璋很可能会派兵追击,那时可就是空耗粮饷这么简单了。
为今之计,是必须要想要一条两全其美的对策,将二者之间的矛盾给完美的解决掉。
“老师……你说若是把这奏疏给周公瑾看看,看着孙策满篇都是谄媚之语,他会怎么想?”刘协突发奇想,有些玩味地说道。
第277章 反间之计
0277 反间之计;
荀彧沉吟了一下,最终摇了摇头。
“周公瑾并非是心思单纯之人,陛下此法,只怕是不能奏效。孙伯符的那点用心,只怕周公瑾打眼就能看出来,所以想靠一封书信,就唬住他,只怕不会那么顺利!”荀彧一捋颌下长髯,慢悠悠地说道,“陛下若真想让周公瑾归心,不如就效法当年田单间乐毅与燕惠王之事!”
田单间乐毅与燕惠王之事?
刘协闻听此言,两眼顿时一亮。
想当初燕国上将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短短一个月之内,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打得齐国险些根基断绝,仅剩下莒县、即墨两座城池还在苦苦支撑。
可不止为何,战争已经打到了这种地步,明明可以一举灭掉齐国,但乐毅却在齐地吞兵,为何不攻,把战事硬生生拖了数年之久。
大将领兵在外,国内必定是风言风语,不过在位的燕昭王与乐毅之间君臣情深,把一切反对乐毅的声音都压了下去。
可乐毅在齐国耽误的时间太长了,一直到燕昭王崩逝,其子燕惠王即位。
惠王与乐毅之间并没有什么情分,内心之中对乐毅颇为忌惮。
看到这个机会,齐国上将田单就派人故意到燕都蓟城散步谣言,说是乐毅想要在齐国自立为王,有不臣之心。
燕惠王本就忌惮乐毅手握重兵,如今听到这种传言,心中更是惊恐,便派出亲信将领骑劫到齐国前线替换乐毅的位置。
骑劫初来乍到,不得军心,被田单钻了空子,以火牛阵打破燕军,骑劫本人也惨死于乱军之中。
轰轰烈烈的伐齐之战,就此落下帷幕。燕军惨败而回,齐国也得以复国,延续宗庙近六十余年。
“老师的意思是说,用反间计,离间周瑜与孙策之间的关系?”刘协皱了皱眉,有些不敢确定。
倒不是说刘协怀疑荀彧的能力,只是汉末三国这段时间之内,说是兄弟之情,除了桃园三结义,也就只剩下孙郎、周郎这一对了。
当初孙权即位,主少国疑之际,周瑜都毫无二心,难道真的离间他们的之间关系?
“哼哼……”荀彧微微一笑,极为笃定地说道,“两人互不见面,长此以往,必会生出猜疑。而且陛下不要忘了,除了周瑜之外,还有那位周幼平将军。”
话说到这,荀彧停住了,他相信刘协肯定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事实上刘协也确实明白了荀彧的意思。
周瑜虽然才智无双,但周泰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于一个莽夫。
若是让周泰不畏生死,上阵杀敌,或许可以;
但若是论起玩弄人心,周泰只怕还要再操练个几年。
只要周瑜做出什么事情能让周泰误会,那么周泰回到江东,对孙策那么一说……事情基本上也就成了一半了。
想要此处,刘协嘴角勾起一丝满意的笑容。
……
周瑜迈步走进了刘协的书房。
在襄阳住了这么几天,条件虽然很是优越,不愁吃也不愁住,也没有锒铛入狱,就是住在一个小院子里,每天不能随意进出,这在俘虏中也算得上是很不错的待遇了。
虽然没有遭到严刑拷打,非人折磨,但不得不说,周瑜的精神压力还是极大的。
毕竟上一次见面,天子刘协就那么随意的扔下一句话,说是要让孙策也归顺朝廷。
周瑜虽然不怎么相信孙策也会投降,但看着刘协那信誓旦旦的样子,还有荀彧这种人才出众的人辅佐,周瑜心里真的没底。
所以这几天的时间下来,周瑜始终都在思索这件事情,在心中推演刘协能用什么办法能够让孙策归顺。
虽然推演到最后,周瑜也没有弄清个所以然,但他心境却隐隐约约有了变化。
到现在周瑜也拿不准,自己到底是希望孙策归顺,还是不希望孙策归顺。
这事情已经快要成为周瑜的一块心病了。
所以在刘协召见的消息传来时,周瑜毫不犹豫地便随同前往。毕竟这么多天过去了,事情怎么也应该有个结论了。
“草民周瑜,拜见陛下,见过荀大人!”
周瑜也不端着,进了书房之后,便直接给屋内的两人施礼问好,“不是陛下今日召见,所谓何事?”
“荀尚书手中,有一封书信,公瑾你好好看看!”刘协面带微笑,指了指一旁的荀彧说道。
荀彧会意,从桌案上拿起孙策的那封奏疏,向周瑜示意了一下。
周瑜有点发懵,走过去拿起奏疏,略带疑惑得上下看了看,脸色顿时就有些变了。
鄂县逢此大败,孙策只字不提兴兵雪耻,却满嘴的阿谀奉承,希望与朝廷交好,这还是那个锋芒毕露,英气勃发的江东小霸王吗?
如果不是奏疏上盖着能表明孙策身份的大印,周瑜是真的不原因相信,这书信竟是出自孙策之手。
周瑜轻轻咽了一口唾沫,尽量不让自己表露出什么异样的情绪,缓缓放下手中的书信,重新看向主位之上的天子刘协,故作疑问地说道:“陛下让草民看这封书信,可是有何深意?”
看到周瑜这刻意的样子,刘协差点没笑出声来,便主动说道:“记得几日前你与朕有个约定。若是孙伯符愿意归顺朝廷,你便同意为朕效力。如今孙策的奏疏已到,公瑾兄,你怎么说?”
哦?
周瑜本就不是愚钝之人,只是乍看这奏疏,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这才对孙策有了几分怨气。
现在听刘协这么一说,周瑜心思一下子通透起来,想到了另一种可能,心情顿时就变得轻松了起来,笑着说道:“陛下这话怎么说,草民有些听不懂。就像孙伯符将军在信中所说,我等都是大汉的子民,自当为陛下尽忠,为朝廷效力!”
周瑜这一番话,顿时就把刘协给噎住了,不知道该有什么反驳才好。
这就像是徐庶一样,我同意归顺与你,也同意为你效忠,但就是不献一计一策,你能怎么样?
“看来公瑾兄还是对伯符将军念念不忘啊!”
刘协微微一笑,脸上故作遗憾之色,“既然公瑾兄无疑归顺朝廷,那朕也不强求,可以放你们回江东!但是,还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