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公务员-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这一点来说,艾森豪威尔将军甚至觉得难民越境的事情,倒也不完全是坏事。只要保证之后的事情,不牵扯到自己身上。
所以对于英国方面对这件事的定义,纯粹是一个巧合的孤立事件,艾森豪威尔表示赞同,并且心里已经认定,这就是整件事的真相,不用也没有必要展开对这件事的调查。
把巴顿将军解职就是最好的结果,所有人都非常高兴!不得不说艾森豪威尔将军身上政客的一面起到了主导作用,非常理解总统杜鲁门的想法。
在杜鲁门到达欧洲之前,艾森豪威尔将军宣布了新的任命,以巴顿将军对内政不擅长的名义,解除了巴顿将军巴伐利亚州行政长官的职务。
美国第三集 团军司令的职务得以保留,然而这只是一个暂时保留,等到适当的机会,艾森豪威尔会想办法让巴顿到一个养老的位置,没有机会再从自己面前添乱。
截止到巴顿将军被从巴伐利亚州行政长官的职务上解职,这一场因为难民越境导致的事端,各方争相参加的甩锅大赛,终于有了背锅之人。
从资历和名声上,巴顿将军都是当仁不让的候选人,谁让他碰上了一个政客属性浓厚的直接上级艾森豪威尔将军,还有一个迫切需要在一场重要国际会议上露脸,摆脱罗斯福总统影响的新总统。
新总统的翻脸无情,加上直属上司撇清嫌疑的举动,导致了巴顿将军成了背锅之人。
而且巴顿将军也是最合适的人,一般人是背不起这个黑锅的。就算是艾伦威尔逊愿意主动站出来承认自己渎职,苏联人也只会认为,这是英美没有诚意,弄出来一个临时工敷衍苏联,所以说有时候地位不高也不是坏事。
在伟大的首相和尊敬的外交大臣到达柏林之前,外交官们还在进行最后的准备,让大英帝国在这一场谈判争取自己的利益。
内阁秘书爱德华·布里奇斯在旁听,让外交部秘书亚历山大卡多根主持会议,他则在一旁给予指导意见,类似的会议在过去的历史当中,并非没有参照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美英法三国的巴黎和会,就和现在即将举行的波茨坦会议类似,听着亚历山大卡多根和众多外交官们对即将开始的会议展开讨论,爱德华·布里奇斯慢吞吞的开口道,“要找准大英帝国的定位,可以从巴黎和会其他两方的态度上,来判断美苏两国的态度。”
“那么现在和法国处境类似的是谁呢?”亚历山大卡多根转头看向等待的外交官们。
“在本土鏖战数年,国内遭到严重破坏,和法国情况类似的是苏联。”艾伦威尔逊回答了这个问题,停顿了一下道,“我们可以从巴黎和会上法国人的态度,推测苏联的态度。”
“巴黎办事处那边说,这几天巴黎报纸根本没有报道波茨坦会议的消息。”艾福尔提及了这个消息道,“有数的几家报纸报道了,似乎也并不友好。”
“法国人嘛,不意外!这一次的会议没有法国人的角色,他们心里可能不舒服了。”亚历山大卡多根把话题收了回来,“可以认为,苏联对德国的态度,和一战之后法国对德国的态度类似,而我们的态度,是不能让一战之后德国卷土重来的悲剧重演。”
说完之后,亚历山大卡多根把目光放在了爱德华·布里奇斯的身上,后者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表示这就是内阁全体成员的意思。
波茨坦会议面临的局面与巴黎和会有着极大的相似度,区别就是原来的法国换成了现在的苏联。由于前车之鉴,美国和英国都非常担心悲剧的重演。美国认为,一战后解决德国赔偿问题的方案存在严重问题。
“道威斯计划”虽然减轻了德国的负担,但是却忽略了英法也欠美国巨额债务的事实。
等于是美国为德国支付赔款进行融资赔偿给英法,英法再拿它来支付给美国。因此,德国赔偿丝毫没有帮助欧洲复兴,相反加剧了欧洲的政治动荡。
英国与美国存在着相似的看法,但是角度有所不同。英国的观点集合了经济发展和战略谋划,出于对苏联向西欧扩展的担忧,英国与一战后一样,不希望德国被过分削弱,因此重建德国势在必行。
就是说英国比美国重建德国的心情还迫切,只不过现在没钱。
“也就是说我们当初怎么对待法国,现在就怎么对待苏联。”艾福尔感觉自己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关键。
“实际上美国是当初我们大英帝国的角色,苏联处在法国的环境当中,但在实力上可能我们这一次和巴黎和会的法国更加合适一些。”爱德华·布里奇斯摇头,指点着这些外交官,“这种情况下,平衡美苏双方的意见,是非常考验能力的一件事,好吧,先散会。”
会议室人去楼空,亚历山大卡多根陪同着爱德华·布里奇斯离开,亦步亦趋的跟随在后面道,“爱德华爵士,这些外交官头一次面对这样的重要国际会议,一些事情想的不周全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可以理解!”爱德华·布里奇斯脚步不停,头也不回的道,“你认为我是担心他们经验不足么?那不重要,我担心的是我们的首相,还以为这不过是巴黎和会的简单重复,不顾国内现在的情况,一味的对苏联人进行逼迫。”
“你刚刚说的我们现在更像是之前的法国人,指的是首相?”亚历山大卡多根有些讶异,他还真没有想到这一层。
“不然呢?你不会认为巴黎和会是首相和外交大臣,每天从早到晚的开会吧。”爱德华·布里奇斯用一种你很不专业的目光回头道,“还不是我们这些外交官去谈的,只不过谈成了给了政客一个签字的机会。”
第84章 是,首相!
在白厅工作多年的爱德华·布里奇斯,对走马观花的首相们已经免疫,天纵奇才是根本不存在的,张伯伦首相养大了德国是错误,难道丘吉尔首相卖血抵抗都是正确的了?
“爱德华爵士,就算是出于正确性的原因,我们也只能认可丘吉尔首相的想法。”亚历山大卡多根苦笑一声,他心里承认爱德华·布里奇斯的想法正确,但不能说出来。
“是的,这就是我们事务官的局限性,我们只是执行,就算是反对也不能公开反对。”爱德华·布里奇斯无奈的道,“我并不是没有提醒过首相,目前大英帝国的情况真的很糟糕,可你也知道,首相是一个固执的人。”
如果不是丘吉尔的固执,在战争时期可能也不会让英国公民们团结一致,抵抗到底。可一直死硬到底下去也不行,爱德华·布里奇斯眼中,丘吉尔就是一个不懂得变通的人。
采茨利恩霍夫宫,已经被定为波茨坦会议举行的宫殿,虽然整栋建筑拥有一百七十六个房间,但是由外而观,几乎看不出来,确实像是一座乡村别墅,
进入塞西琳霍夫宫大拱门之后,首先见到的是地铺绿茵,中间有一外为白环五芒星形的大圆圈草地,右边屋顶上有五根红砖串联烟囱特别显眼,看起来巨大沉重,是塞西琳霍夫宫的建筑标志。正面有三角形结构屋墙的主体建筑就是被定为波茨坦的会议所在处。
看起来是稍微简陋了一些,但是在腓特烈大帝时期,这和柏林同等重要,夏宫,办公场所,朝廷驻地一应俱全。地位类似法国的凡尔赛或者枫丹白露。
宫殿规模确实和英美苏三国领导人不太合适,可这也没有办法,现在大柏林市市区被苏联红军重炮犁地,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用来阅兵式还行,但真的找不到一个完整的宫殿,来让三国领导人安静的畅谈了。
六月二十六日中午柏林机场,带着英国标志的飞机降落在跑道上,首相丘吉尔,以及现任英国外交大臣罗伯特·安东尼·艾登,联袂而来。
日前还对丘吉尔本人颇有微词的爱德华·布里奇斯,也在下方的队伍当中,带着标志性的斗牛犬表情,转行做黑帮分子可能大有建树的丘吉尔,以大英帝国首相的身份走了下来,一眼就见到了人群前方的内阁秘书爱德华·布里奇斯。
“爱德华爵士,都已经准备好了么?”丘吉尔带着刻意表露出来的强势发问道。
“是,首相!”爱德华·布里奇斯和之前同外交部秘书在一起的时候判若两人,带着温和的笑容介绍柏林现在的情况,以及多日以来的准备。
“那我们就和大英帝国的对手们,进行一次真正的谈判。”丘吉尔叙说着自己的宏伟蓝图,带着爱德华·布里奇斯和外交大臣罗伯特·安东尼·艾登,一起离开了机场。
艾伦威尔逊在负责波茨坦会议的外交官团队当中,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也跟在众人的身后,不过比起丘吉尔的经典形象,他的注意力更多放在外交大臣罗伯特·安东尼·艾登的身上,不出意外的话,自己接下来在会议期间,将会和这个保守党的二号人物常常见面。
“他就是苏伊士运河战争当中,被美苏羞辱的当事人?”艾伦威尔逊心中念叨着。
苏伊士运河战争,是权力棒交接的一个关键性事件,英法两国组成联军,联合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领袖埃及大打出手,却最终被逼让步,从此在全世界眼中,不配再和美国和苏联相提并论。
就是从苏伊士运河战争之后,英国一步一步的放任殖民地独立,最终完全退回了英伦三岛,成了美国的跟屁虫。
因为柏林已经不负之前的繁华,为了避免耽误首相和外交大臣的好心情,内阁秘书爱德华·布里奇斯安排的车队,没有从柏林市区经过,绕道到达了波茨坦。
进入采茨利恩霍夫宫,爱德华·布里奇斯在丘吉尔面前诉说着现在的消息,“苏联方面已经发来电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本人以及莫洛托夫已经启程,苏联人是从陆上通道过来。”
“至于美国方面,美国总统杜鲁门将预计在明天到达,目前的消息国务卿应该是不会陪同!好像最近美国政府的人事方面经常出现调动。”
“杜鲁门明天到,这样也好,在斯大林到达之前,我要和我们的盟友先交流一番,这样在共同面对苏联人的时候,可能会更加容易一些。”丘吉尔点点头,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这是艾伦,会议期间,他会跟随外交大臣。”爱德华·布里奇斯挥手让艾伦威尔逊过来,冲着外交大臣罗伯特·安东尼·艾登介绍道,“艾伦有着海外工作的经验,在东方学院学习过,对远东、印度以及中东的风土人情都十分了解,对苏联也有一定的认识,是一个少见的年轻人才。”
罗伯特·艾登微微额首道,“海外工作的外交官,这和亚历山大倒是很像。”
外交部常任秘书亚历山大卡多根,曾经是驻中国大使,罗伯特·艾登对外交部的常任秘书履历还是非常清楚的。
“这些就是在会议期间,进行谈判工作的外交官们。”爱德华·布里奇斯面面俱到的介绍着其他人。
“我们一起维护大英帝国的利益。”丘吉尔昂着头,面带一丝强硬开口道。
“是,首相!”进行波茨坦会议的外交官们,开口向丘吉尔做出保证。
六月二十七日,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专机到达柏林,比起他声名卓著的前任罗斯福总统,这是杜鲁门首次出国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对手还是苏联的斯大林和英国的丘吉尔,说是不紧张是假的。
但是马上,到达波茨坦的杜鲁门,就被丘吉尔表达的热烈欢迎冲散了紧张情绪。对于丘吉尔口中话里话外的英美特殊关系,杜鲁门点头附和,却没有给出正面回应。
第85章 波茨坦会议
出于对待苏联的某些共同立场,英美外交代表团队,还是在苏联代表团到达之前,进行了一次短暂的沟通,算是知道相互的基本底线,尤其是面对苏联的底线。
艾伦威尔逊并不是直接谈判代表,他现在的职责和之前差不多,是外交大臣罗伯特·安东尼·艾登,和包括艾福尔在内的谈判外交官之间的联络官。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传话的人,把首相和外交大臣的意思,传达给直接参加谈判的外交官。
这个机会艾伦威尔逊非常珍惜,心中就如同承蒙三百年大英帝国光辉岁月的感召。
像是选举国家公务员和政客之间的关系,固然是不能过于僵硬。
如果政客要撕破脸的话,也是可以对内阁秘书动手的,只是一般不会这么做。
丘吉尔和杜鲁门并肩而立的照片,将会马上出现在英国各大报纸的版面上。这一点艾伦威尔逊毫不怀疑,马上就要大选了,丘吉尔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其实美国人还是最关心对日作战的问题,就此问题和我们沟通过了,希望我们在此采取共同立场,促成苏联对日作战。”艾伦威尔逊将第一手消息,汇报给了外交大臣罗伯特·艾登。
“和我想的差不多,这应该是美国对苏联现阶段的主要要求。可以预计,苏联人不会这么容易答应的。”罗伯特·艾登点头道,“爱德华爵士说你对东方问题有着敏锐的认识,你怎么看。”
那要看东方问题具体是什么?东方可大了!心里虽然这么想,艾伦威尔逊却好不停顿的回答道,“好像苏联并没有像样的海上力量,难道游泳去日本么?”
“对啊,就是这个问题。”罗伯特·艾登笑了笑道,“谈判的时候就知道了。”
艾伦威尔逊点头,历史上波茨坦会议关于对日作战的大致走向,其实就是谈判开始美国求苏联,核弹爆炸成功之后,苏联求美国。
在对日作战这个主题上,英国的态度是乐见其成的,但不会特别上心。当然艾伦威尔逊知道,其实还在英属印度的蒙巴顿将军挺上心的,还主张攻入日本本土彻底清算。
丘吉尔和罗伯特·艾登属于另外的主张,对进攻日本本土没有兴趣,但可以从道义上支持美国人,进攻日本本土产生的巨大伤亡,可以让美国人多付出一点代价。
只是想是这么想,不能说出来期望日本和美国死战到底,由美国和苏联一起进攻日本,是大英帝国所期望的未来。
至于美国人的想法,想要日本投降必须在军事上给予日本重大打击,否则日本是不会投降的。对日作战的主要国家是中国和美国。美国有这个能力反攻,但付出的代价太大,美国也不愿意。
还有就是英国也在远东和日本打过,但失败了。刚结束欧洲战场上的英国就没有能力再到远东和日本打了。所以美国此时只有要求苏联对日本宣战,这样可以减少自己的压力,尽快让日本投降。
在对日作战这个问题上,英国是希望美国和苏联进攻日本,美国也希望苏联帮助自己分担,至于苏联的态度目前上不明朗。
开往柏林的火车上,斯大林本人的车厢当中,莫洛托夫拿着一叠文件,这些文件也是苏联在波茨坦会议上准备表明的立场。
“莫洛托夫同志,在对待日本作战的问题上,美国刚开始的态度一定非常急切。虽然我们已经决定加入进来,但也不能轻易答应。我们主要强调欧洲的划分,转移杜鲁门的注意力。”斯大林淡漠的开口道,“贝利亚说,以我们目前的商船力量,其实支撑对日作战非常困难,我们不能让美国人把我们的士兵运到日本,这样我们就失去了主动权。”
“我看我们可以从德国身上想想办法!”莫洛托夫想了一下道,“要求英美将德国所有剩下的商船作为赔款交付给苏维埃。”
苏联在海洋力量上真的不擅长,战争爆发之前商业运输船只有一百三十万吨,现在战争结束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