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牟明 >

第57章

牟明-第57章

小说: 牟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贤弟一路走好,记住了,我这客栈有一半是你的,不论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我都欢迎之至。”
  赵子桐同三人挥手告别。
  “秦川哥,你把面包的秘密,还有那个同车马行联手的招式都给了东家,就不可惜么?”
  走出好远,再见不到赵子桐等人后,苏幼蓉有些心痛地问道。
  “呃,可惜是有些可惜,不过若是咱们一走,客栈再度濒临倒闭的话,你我之前的心血全部付之东流,又岂不痛惜?”
  周秦川的确是这么想的,那间客栈的起死回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自然在其中就有了份牵挂,要是再度夭折,谁会好受呢?
  “说的也是,秦川哥。”
  苏幼蓉也只稍稍有些可惜,其实并不太放在心上,一直以来,她都把面包和客栈的收益看作是获得第一笔银钱的来源,却决不想一辈子都干这个行当。
  眼下三百两银子在身,已远超她被盗前的身家,无论想做什么,包括她的家传行当,这本钱都够了。
  “那……秦川哥,接下来咱们将去往何处呢?”
  “嗯,张秋也在鲁东境内,看来是去不成了,干脆一步到位,咱们直接去津门罢。”
  “成。”
  苏幼蓉一听,同自己的筹划不谋而合,更是高兴。
  “不过运河边却是走不得了,若不想与官府打交道的话,咱们得往东北方向去,那里群山密布,想来官兵差役是不会自讨苦吃,到山中来寻人的。”
  这是周秦川想好的出行方向,鲁西南和鲁东一带,有泰山山系相隔,说是群山,但在滇南出身的周秦川看来,就是些丘陵小山。
  即便如此,想来也能阻住官府,只是又得过上那种幕天席地,浪迹山野的日子了。
  不过银钱充裕,就无需忧心,该带的进山前全都买了就成,路上相信也会遇到山村补充的。


第136章 张秋

  “一二三,起!”
  一声大喝,一块巨大的条石在左右各三人,共六人的齐心协力之下,用扁担和绳索抬了起来,随后有人大声喊着号子,众人抬着条石缓缓前行。
  同样的情形,周围望之皆是,号子声此起彼伏,还有人赶着骡马穿插其中运送沙土,人声鼎沸,热闹异常,一派繁忙景象。
  远处一条大堤赫然在目,这里是鲁东张秋沙湾堤的工地现场。
  滚滚长江东逝水,说的是华夏大陆江河的一个普遍特点,多以西为起点,向东汇入大海。
  作为华夏第二大河的黄河也不例外,黄河,时人称之为大河,其在下游异常的暴躁不安。
  宋元之后,时常溃堤改道,有时向北,夺海河、大清河入海。
  有时向南,夺淮河入海,严重时甚至长江都受过它的袭扰。
  更有甚者,分作几股,各自注入大海。
  此时的大河就是这种情况。
  洪流浩浩汤汤分三股,主流向南由颖河入淮,时人称为“大黄河”。
  循道向东流至徐州后向南入淮的支流水量很小,称“小黄河”。
  而由曹州(今菏泽)、郓城漫安山入会通河(会通河是运河河段的俗称,北起鲁东临清会通镇,南至应天徐州)的支流,则为大运河注入活水,保障了漕运的通畅。
  阳谷张秋镇沙湾一带,就是这道黄河支流汇入运河的地方。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五月,沙湾再度决堤,会通河水渐绝,漕运断绝,京师物价一日三涨。
  漕粮不得不改走海路,幸好此时永乐年间的海船仍在,虽然没了当时的鼎盛气象,不过沿着海岸线运运粮还是可以的。
  只是用海船运粮,需得出动朝廷水师,耗费甚巨,治理运河、黄河,恢复漕运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当时的右谕德(明代辅佐太子的一个官职,掌规谏太子,从五品,不少是挂名虚职)徐有贞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应采取设置水门、开凿支河、疏浚运河等手段,以疏塞浚通并举的方法平息河患,在得到兵部尚书于谦的首肯后,终获景帝批准。
  景泰四年,朝廷升迁徐有贞为左佥都御史,全权治理运河、黄河。
  随后徐有贞入驻张秋,亲自督治,在张秋到黄河、沁水之间开凿沟渠(即广济渠)、修建水闸(即通源闸)。
  凡营建工程,明廷的惯例是“兵部拨军,户部支粮,工部止于办科”。
  也就是说,兵部调拨军士充当役夫,户部向当役者提供口粮,而所有物料均由工部筹办。
  不过出京前徐有贞拒绝了拨调五万京军劳役的建议,改为在当地征发民夫。
  因而此时的张秋亟需壮劳力,但凡有些气力的汉子,到了这儿都能混口饭吃。
  这些民夫干活卖力,不会偷懒,实则比京营里的那些老爷兵要好用多了。
  夜幕降临,沙湾堤附近陆续燃起了火堆,嘈杂声却不减分毫。
  民夫们一边忙着整治吃食,一边吹牛打屁,享受着一天辛劳后的短暂悠闲时光。
  一匹快马穿过空地,“嗒嗒嗒”地向一座大帐奔去。
  “哟,小七回来啦!”
  民夫中不时有人向马上骑士打招呼。
  小七微微点头,以示回应,神情傲然。
  想当初,他也是这些民夫中的一员,苦哈哈地卖笨力,赚辛苦钱。
  多亏有些身手,被大人看中,收为手下,总算脱离了苦海,与这些汉子们不再在一个锅里舀食吃了。
  “吁。。。”
  到得大帐前,小七飞身下马,在门口站定后,喊了一声“大人”。
  “小七罢,快进来。”
  里面很快有了回应,声音谦和,温润如玉。
  小七得了首肯,这才一掀门帘,钻了进去。
  “怎么样?那里有消息了没有?”
  大帐正中,有一案一几,案后坐着一个中年文士,五绺长髯,算得上个美男子。
  身上不是儒衫长袍,而是与民夫一般的短打扮,头上还有顶草笠未摘。
  “大人,那位娘娘似乎还没有结束省亲的意思,仍赖在泰安不肯走。”
  小七恭谨地答道,待徐有贞示意后,方才继续道:
  “不过那位殿下年岁虽小,倒是活跃异常,经常带着护卫在泰安附近跑马遛狗,看他那性情,要不是年纪实在太小,恐怕早带着人进山打猎了。”
  “嘿嘿,看来咱们这位新晋的正宫娘娘,是铁了心要在泰安呆下去了。”
  徐有贞冷冷一笑之后,又问京师的情况如何。
  小七知道他想问什么,答曰:
  “大人在京师的都察院同僚,已经有人上书,说太子年岁渐长,已经到了开蒙的时候,不可再任性在外了。”
  徐有贞听了,手捋长须,暗自得意。
  这种事儿他都不用出面,自然有人友情助攻,只要有人开头,其后自会有人不断跟进。
  这种占据大义,绝无后患的柬议,文臣们哪有不愿意发声的,且看这位娘娘还呆不呆得住。
  “小七啊。”
  “在,大人。”
  “明日休息一日,然后还是回老地方,给我继续盯紧泰安,见机行事即可。”
  “是,大人,若无他事,属下告退。”
  “嗯,歇着去罢。”
  待小七退出大帐,徐有贞从几上站起,背着手边走边寻思。
  他觉着宫里的孙太后不会安分,早晚要出手对付这位正宫娘娘,逼其携子北返京师。
  毕竟泰安州太远,孙太后鞭长莫及,回到宫中,能做文章的地方就多了。
  那位虽然登临大宝,但皇宫中,还是这位立了两任皇帝的太后说话更算数。
  而且在那位娘娘的北返途中,太后同样有施展拳脚的地方。
  至于自己,只能静观其变。
  可惜啊,原先一直想找门路投靠孙太后一方,惜乎无人引荐,或者说是自己还没有得到信任,始终不得其门而入。
  如今若是能暗中出把力,想必能得到太后青睐了罢。
  别的也不多求,只要能把金銮殿那位,还有执掌兵部的那个人搞翻搞臭搞下台就行,否则自己这一辈子,始终要因为南迁之议而遭人耻笑。
  哼哼,以为给个治河的职司就能让我善罢甘休么。


第137章 泰安

  泰安城北,某个不具名却又大得异乎寻常的府邸。
  书房中燃着香,青烟袅袅,一个宫装妇人手捧一卷书,正有一搭没一搭地看上几眼。
  一个侍女到得书房门口,小心翼翼地进门,碎步来到宫装妇人身后禀报:
  “娘娘,二老爷来了,奴婢已经将他安置到了湖心亭,不虞有人偷听。”
  “雁儿,都和你说过多少次了,咱们打小一块儿长大,用不着这么拘谨。”
  宫装妇人回过头,颦然一笑,略施薄粉的脸瞬间绽放,美艳得不可方物。
  “娘娘,礼不可废,您如今毕竟是母仪天下的皇后。”
  低着头的雁儿只说了这么句话。
  “好吧,随你。”
  宫装妇人无奈答道,又飞快地低声咕哝了一句:
  “有我这样躲在泰安母仪天下的么。”
  身为当今大明皇后,她杭允贤居然拿这个贴身侍女毫无办法,身上这身宫装也是在此女的坚持之下,才不得不穿上的。
  其实她更喜欢家居常服,穿在身上舒服得多。
  “二哥这回来得倒快,他不用坐诊么?”
  杭皇后放下书卷,跟在雁儿身后,边走边问。
  她二哥杭敏,是一家人中唯一一个还留在老家的人。
  余者如其父杭昱,长兄杭聚,都在景泰初年她被封为皇贵妃之后,到京师投奔她去了。
  杭氏一门世居泰安,本是行医世家,杭允贤作为杭家最小的女儿,自然也是从小就在泰安长大,生得花容月貌。
  七年前,被封为郕王的今上,前来他的封地——泰安游览,顺便勘定修建王府的场所。
  ‘郕’,周代诸侯国,后为齐国所灭,其封地有说在豫南,也有说在鲁东的。
  当年的郕王之藩所在地,朝廷最后选定的地方,是在运河沿线济宁州以北,鲁东首府济南以南,泰山山脚的泰安。
  郕王好巧不巧的在街头邂逅杭允贤,就此被迷住,千方百计打听到下落后,纳为王妃。
  六年前生了一个儿子,也是当时的郕王,如今的景帝唯一的儿子,因此更受看重。
  四年前,因土木之变晋位大宝的郕王,晋封杭允贤为皇贵妃。
  去年母凭子贵,顶下无子的原皇后汪氏,晋位皇后。
  “二老爷今日没有坐诊,而是出诊,也是巧了,他刚回医馆被我给撞上,就跟着我一道回府了。”
  “难怪。济儿呢,又出城骑马去了?”
  “是,娘娘,殿下仍旧和往常一般,带着几个侍卫去了。”
  声音渐行渐远,两人离开了书房。
  很快,一主一仆来到一畦水边,在水中央有一介凉亭,亭中已有一个儒衫青年。
  雁儿在水边停住,杭皇后则独自上了通往亭子的长堤。
  “小妹!”
  青年没有回头,率先打了个招呼。
  杭皇后绕过青年,面对面坐下后,先自己倒杯茶喝了,方笑道:
  “二哥,你这称呼可不对哦。”
  “怎么,要我跪下来叫你娘娘?规矩好大,我可走了。”
  杭敏嘴上说着要走,却连身子都欠奉。
  “别介,二哥,和你玩笑呢。
  其实我也不喜欢这些规矩,大热天还要穿成这样,难受死了。
  不过雁儿说的有理,如今身居高位,不知有多少双眼睛盯着,想要抓我的小辫子呢,即便远离京师,也不可落人口实。”
  “知道你是玩笑,你何时见我真的生过气。”
  杭敏一笑,又哂道:
  “一入侯门深似海啊,何况你入的又岂止是侯门,只是连累得我也不得安生。
  行了,废话少说,今日唤我前来,到底何事?”
  “嘿嘿,二哥明鉴,不过就不能是济儿病了,请你来给他料理病情啊。”
  杭皇后俏皮一笑,带着些许少女的狡黠。
  “少来,济儿这两日,天天在城外骑马遛狗,当我不知么,能有什么病。”
  “唉。。。”
  说到病,杭皇后一声长叹:
  “二哥,亏得有你,要不然的话,济儿这条小命可悬得紧。”
  杭家虽然世代行医,但近三代中,医术最高者,却是她眼前的这位二兄。
  济儿是她诞下的龙子,自生下来就一直病仄仄的,无论是御医还是粗通医理的她自己,都没有什么好办法,是以杭允贤一直担心这孩子会夭折。
  直到去岁回乡省亲才见改善,这一趟倒是不负此子的名字——见济,还有他脖子上那道济水形状的胎记,冥冥中似乎有天意。
  济儿回了鲁东,见了济水,再加上医术高明的二兄精心调理,身体日渐好转,个子由此长高了不少,特别是最近两三个月,都称得上健壮了。
  胆子也越发大了起来,小小年纪,不知怎地,这么早就喜欢上了马,隔三差五地就带着护卫出去骑马,顺便溜他养的那只狗。
  青年一皱眉,“怎么,京师里有消息了?”
  这个侄子的身子骨他如今很清楚,皮实得紧,再无以前病仄仄的景象,小妹突然提起,定有他事。
  宫装妇人横了青年一眼:
  “二哥,你就不能笨上一回么,哪怕装一装也是好的。
  我这才起个头,你就什么都知道了,还让我怎么说话。
  没错,陛下旨意已到,让我携济儿不日启程,北返京师,以待选师开蒙。
  怎么样,二哥,之前同你说的,与我和济儿一道回京之事,考虑得如何?”
  “你和济儿在泰安终归是躲不下去了么。”
  青年叹道,又反问:
  “小妹,我就不明白了,京中已有父亲和大兄,你非要我去作甚?
  你这郕王府我都嫌规矩大,素不爱来,到了京师还不得被憋死。”
  今上还在做郕王之时,原本的打算是王府一经建成,就到泰安之国的。
  未料王府占地广大,耗时日久,迟迟未能建成。
  等建成后不久,先帝——也就是如今的太上皇,今上的亲兄长朱祁镇——在大宦官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瓦剌,让郕王做了监国。
  随后朱祁镇被俘,郕王被以于谦为首的一众大臣推上帝位,郕王府就一直没有启用。
  直到去岁,当时还是皇贵妃的杭允贤,以省亲的名义携子回乡,这座府邸才算派上了用场。


第138章 不眠之夜

  当然了,郕王府这个称呼,普通人自是不能再叫了,也就是国舅爷杭敏私下里同自己小妹聊天这么说才没什么事。
  但用其他名称也不怎么妥当,因此诺大的一个宅子,连个牌匾都没有。
  “二哥,我知道你醉心医术,只想在老家做个郎中,造福民众。
  可京中步步危机,小妹我势单力薄,多个人就能多份力。
  济儿最服吃你的药,有你在京师我也放心。
  二哥,你就帮帮小妹罢。
  你若不愿为官,那就在京中开个医馆可好?”
  杭敏长叹口气,“行罢,我考虑考虑,这两日给你个答复。”
  小妹的心思他岂会不知,只是杭敏实在无意仕途,更不喜欢勾心斗角。
  但他的身份就在这儿摆着,一旦入京,势必要与各种达官贵人虚与委蛇。
  想到这些,杭敏就头皮发麻。
  杭皇后喜孜孜地应下,她知道这个二哥的性子,既然说了‘行’字,那就多半成了,‘考虑考虑’不过是饰辞而已。
  当下向后招了招手,待雁儿进到亭中后,吩咐备宴,她要款待一下二兄杭敏。
  “雁儿,济儿回府了么?回了的话,让他过来见见二舅。”
  待侍女欲要告退之际,杭皇后顺口问道,往常的这个时候,济儿已经回来了。
  这孩子自从身子骨被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