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牟明 >

第16章

牟明-第16章

小说: 牟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济为人称得上豪爽,第一次只稍稍扣了个银豆子,其余全让众丐吃了。
  之后的两次,也有一多半分润诸人。
  但即便如此,也剩了近一两银子,远超卖狼皮的四百文,供给两人的吃食、医药,那是绰绰有余。
  小济早看出周秦川不太愿意行乞,自此就让这位兄长不用上街,只管安心养伤。
  周秦川知道小济是真心实意地视自己为兄,倒也不再矫情,安心受下这份心意。
  不过日子却实在难熬。
  别说影视网络了,在这小小的关阳镇,就连一间书铺都没有,唯一的读物,就是上回揭下来的那张告示。
  周秦川不知读了多少遍,已经快要能背下来了。


第37章 夏雨

  其余时间,除了做俯卧撑,拉引体向上,进行简单的康复训练之外,似乎就只能发呆了。
  这种日子,一两天尚觉悠闲,时日长了,决计能把人逼疯。
  思前想后,钓鱼似乎是最为符合周秦川当下身体状况的休闲活动了。
  没说的,小济李漆等人自然是全力支持,不到一天的工夫,钓竿、斗笠、鱼篓就都给他准备好了。
  自此,每日午后,杵着拐杖,背好渔具,踅摸到南水河边钓鱼,成了周秦川雷打不动的行程。
  初时手生,抬了好几天滑竿,这是真正的滑竿了。
  待摸清鱼窝子后,每天多少总能有些斩获。
  为此,周秦川还有些自鸣得意。
  这鱼的卖价他打听过了,最便宜的鲤鱼,每斤也要纹银两分左右。
  每天只要能有一斤的鱼获,也比他素日里行乞的收益还要高。
  不过这明代的河水,清则清矣,鱼却都不大,多在三四两左右。
  前几日也就一两条,今日行运,三条相加,已经一斤上下,自己也不算是光吃饭不干活之人了。
  当然了,这些鱼也不可能真拿去换钱,不过总能给自己和小济改善下伙食。
  周秦川哼着不知名的小调,串上自己挖的蚯蚓做饵,再度甩勾入水,继续做那姜太公。
  四下观望一番,忽然觉得自己嘴里哼的曲调有些不应景,此际该当吟诗才对。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嗯,不错,这首诗才应景嘛。
  你看,虽然没有白鹭,但远处有几只不知名的水鸟。
  桃花有,虽然谢的差不多了。
  流水就在脚下。
  鱼篓里虽然没有名贵的鳜鱼,但鲤鱼也很不错嘛。
  整首诗除了绿蓑衣和细雨,其他的都有了。
  刚胡思乱想到此,水面上突然被砸出好大一个水泡。
  “谁?”
  周秦川初时以为有顽童乱扔石块,这可是会把鱼惊跑的,遂大声呵斥,意欲将人惊出来教训一番。
  没想到气泡一个接一个,很快,平静的水面上就如同开了锅一般。
  下雨了!
  据说今春此地有些春旱,以吴大为首的几个老成点的乞丐都有些担忧。
  他们虽然不种地了,但若是农夫遭了灾,口袋里的余钱定然会少,哪里还会向外施舍呢?
  道理很简单,除了小济等有数几个没心没肺的蒙童外,众人都诚心诚意地盼望入夏之极能有一场大雨,以缓解旱情。
  大雨不负众望,虽然有些迟,但总算来了。
  刚才还万里无云的天空,此刻布满了滚滚乌云,天际边不时有闪电掠过,随后用轰隆雷声,宣告景泰四年的夏季正式来临。
  雨势很大,短短数息工夫,远处的连青山就已经看不清了,“哗哗”的雨声如同沸腾的油锅一般,无时无刻都在朝人耳朵里钻。
  周秦川收好钓竿和鱼篓,狼狈地躲在河边大树下,暗怪自己真是乌鸦嘴。
  刚刚还装叉,觉得少了斜风细雨有点遗憾,这下好了,老天爷立马还了一场狂风暴雨。
  他不是不清楚,雷雨天躲在树下不安全,可树荫下最多算中雨,还勉强能承受。
  树荫外同站在瀑布下差不多,雨水打在身上生疼,是个人恐怕都会选择躲在树下。
  周秦川只能恳求漫天神佛,千万不要让他再遭一次雷劈。
  据说被劈一次就已经很难得了,要是被劈两次,那简直比中彩票大奖还要难得。
  老天爷似乎听到了周秦川的祈祷,很给面子,雷电虽然连绵不绝,但始终都落在远处。
  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过小半个时辰后,一道震耳欲聋的雷声似乎是在宣告鸣金收兵,很快,雨收云散,又是一个朗朗晴天。
  周秦川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欲打道回破庙。
  虽然太阳一出,不但不凉,还更增闷热,但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让他还是不自觉地爱惜自己的身体。
  身上湿透了,特别是被雨水打湿的话,不论寒热,都要及时换上干爽衣物,否则不是着凉就是受热。
  体质再好,也得有这种保健意识,否则的话,精铁亦会生锈,而况人乎?
  只是当周秦川带齐家伙事儿,挪到路边时,却有些傻眼。
  北方的雨与南方的有所不同,特别是夏雨,不会阴雨绵绵不绝,让人憋闷。
  往往都是这种倏忽来去的骤雨,雨势虽然不长,但雨量却一点都不少。
  就刚才这么一忽儿,河边的羊肠小道已经被浸泡在水里了,至少能淹过脚踝。
  南水河就在旁边,雨水褪去倒毋须多久,但是小道势必成为泥沼,对于还杵着一根拐杖的周秦川来说,可是不会好走。
  “兄长!”
  “周大哥!”
  “周老弟!”
  正当周秦川打算再稍等片刻,待积水褪去少许后,就硬着头皮动身之时,远处传来了零星的呼喝声,继而几道人影出现在视野里。
  “我在这儿!”
  周秦川高声回应。
  小济辨明方向后,与李漆一道,“啪叽啪叽”地踩着泥浆而来。
  “周老弟,可让为兄担心死了。”
  吴大也紧跟在他二人身后来了,还首先开口,表示慰问。
  说起来吴大对周秦川的称呼也算有趣,一见面的时候是“周小兄弟”,继而“周兄弟”,自与毛阳诸丐一会之后,已升级为“周老弟”了。
  “有劳吴大哥挂怀,秦川谢过了。”
  小济和李漆能冒雨而来,周秦川心中自是感动异常,但也并不意外,他三人早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了。
  是以周秦川并不向他俩道谢,即便李漆多半还是告了假出来的。
  都是自己人,这点事儿用不着客气。
  但吴大不同,周秦川同他说是互相利用有点过份,但也算是各取所需。
  两人之间还没有这么深厚的情谊,值得吴大因为下雨,专程出来迎他。
  吴大这是。。。又有事儿了?
  果不其然,吴大这老狐狸,几句话就让小济乐呵呵地扛起了拐杖,李漆屁颠颠地抱着鱼篓头前带路。
  他自己则亲热地搀着周秦川,先是恭维了一番能者无所不能,钓鱼也能有如此之多的渔获,比他们上街干活儿强。
  吴大此言当闲听听则罢,可千万不能当真。


第38章 隐患

  关阳镇地处连青山山麓,位于南水河上游,水量并不足以蓄养大量的鱼类。
  钓鱼也好,捉鱼也罢,添个菜可以,真想靠此养家糊口,就是扯淡了。
  他前几日有一无所获的时候,也有可怜巴巴,不过一两条鱼,总计三四两的鱼获,吴大又不是不知道。
  今日才算发了点利市,就被吴大吹上了天,不问可知,定是有事相求。
  周秦川笑眯眯地听着,也不打断,汉人自古都喜欢绕圈子扯犊子,他就想知道,吴大的犊子能扯多远。
  接着吴大又侃天气,感慨今日这场雨下得还算透,今岁看来不会歉收了。
  巴拉巴拉一大串之后,吴大总算亮出了来意—他找周秦川求助来了。
  这事儿吧,怎么说呢,同周秦川还真有点关系。
  十余日前,小济创纪录的一天之内收获纹银一两,当晚,周秦川同吴大促膝长谈之后,第二天,两个模样还算周正的小乞丐就被挑了出来。
  一番洗刷之后,关阳镇又增加了两个走正太路线,靠卖萌博取打赏的小乞丐。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收益立马就上来了。
  不论是平常日子,还是两个庙会,都同小济相去不远。
  这些事情周秦川自是知晓,主意是他出的,后续效果如何,他不可能不关注。
  主意没有出错,证明自己的分析有理,周秦川还是很兴奋的,只是此事在关阳乞丐群中有何影响,他就不怎么关注了。
  而吴大做为关阳乞丐的领头人,虽然威望稍嫌不足,不过心思向来细腻,善于未雨绸缪。
  不然也不会早早留住周秦川,以应付毛阳诸丐。
  这次他同样敏锐地察觉到了关阳乞丐群中的些许不满,已然悄悄弥漫。
  本来银钱多了是好事,无论多寡,只要是关阳乞丐中的一员,都能分润些好处。
  只是世间事,向来都是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其中关键。
  讨要的银钱不多,都吃不饱的时候,群丐之间尚能相濡以沫,共渡难关。
  银钱一多,反而有了怨气。
  小济为人大方,第一次的大丰收,几乎把全部家当都拿出来给大伙开荤。
  之后的两次庙会,虽然只拿了一半收益出来,但大伙儿知道那是为了给周秦川抓药疗伤,都没有什么意见。
  其余二子,一个秉性同小济差不多,也是手里留不住财之人,但有所获,也都能同大伙分享。
  问题出在最后这个小丐身上。
  自从改头换面之后,他历经两个庙会。
  第一个庙会之日,这小子拖拖拉拉不肯收工,硬是磨蹭到天黑,独自落在最后。
  回到破庙后告诉众人,肉铺面店都打烊了,没有吃食可买。
  第二次,则是在收工之际,借尿遁消失,直至半夜方回。
  就这样,两次他都没有出过血。
  好在有小济和另外一人的大方奉献,众丐仍然吃得尽兴,留意到这小子的人不多。
  只有个把眼尖之人,私下有过抱怨,最后传到了吴大耳中。
  怨言很简单,无非就是说这小子不地道,得了好处,却连点汤汤水水都不愿意分出来。
  虽然目前对这小子的抱怨还不多,但吴大却认为不容轻忽,要是不想个法子解决,他觉得早晚会酿出大祸。
  今日不赶庙会,暴雨来袭之后,他就干脆跟着小济二人,前来找寻周秦川,套近乎的同时,自然是想求教一二。
  “周老弟,你倒是帮哥哥拿个主意啊。”
  见周秦川听完前因后果,却只在他的搀扶下默默行走,好半天都没有出声,吴大忍不住追问道。
  “吴大哥,您太高估我了。”周秦川面露苦笑,“小弟不过粗通文墨,此等事关人心的大事,何德何能敢轻言解决。”
  “嘿,你们读书人就是心眼多。”
  吴大抱怨道。
  “吴大哥此言何意?”
  “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么?这事儿吧,说实话,若是以前辈的身份,逼迫那小子拿钱请客,未免让人觉得以大欺小,坏了名声,恐怕会得罪人,不是那缺心眼的人不会出头。
  若是对此视而不见,难免让大伙儿心生怨愤,咱们向来都是抱团取暖,互通有无的,这小子如此不上道,咱们若不施展一二举措,算是就此开了个坏头,今后我可就难以服人了。
  周老弟,我可不管,这改头换面行乞的法子,毕竟是你出的,大伙儿能落下好,都是沾你的光,你可不能撒手不管。
  放心,大不了这恶人我来做,再说了,你的主意,不论是谁,总得给面子的。”
  此话一出,周秦川倒是对吴大高看了一眼。
  他话里话外的意思,无非就是要对那小子管教一番,否则的话,按后世的说法,就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吴大哥,且容我斟酌两天可好,你其实比我更清楚,这事儿最好得有个两全其美的法子,让大伙儿都心服口服方为上策。”
  周秦川答道。
  说实话,他一开始出主意,纯粹是为了验证自己所想,根本没有想到其后会出这种幺蛾子。
  眼下乞丐群这种即将分裂的局面,说是他造成的,倒也不为过。
  “要得要得,你放在心上便好。”
  吴大忙不迭声地说道。
  眼下苗头刚露,距离变乱,尚需不短的酝酿工夫,倒也不用过于焦虑。
  当晚,周秦川简单洗漱完毕后,躺在草堆上一时无法入睡。
  体质的改善,还体现在睡眠上。
  以往他不时失眠,如今基本上是躺下就能睡着。
  今晚心头有事,却是一时无法入睡。
  下午回来的路上,周秦川没有同吴大说实话,办法其实已经想出来了。
  只是他在犹豫到底要不要说,要说的话,又该什么时候说。
  自来到此时空,周秦川先后接触过关阳、毛阳两伙乞丐。
  虽然他们都自称江湖中人,号称在道上混,但周秦川却认为,他们都不够专业。
  这两伙人都不过是临时聚在一起的松散团体,彼此间缺乏能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第39章 契机

  什么纽带能将一群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呢?自然是利益。
  但之前他们连温饱尚不能完全搞定,缺钱少粮,彼此间能做的,只不过是相互扶持,少受点欺负而已。
  能活下去就不错了,哪有多余钱粮能做为利益,将大伙儿紧密联系在一起。
  但小济等三人创纪录地拿到了如此之高的银钱后,事情就不像原来那么简单了。
  整个关阳乞丐群,因为周秦川的主意而有了余财,这笔多出来的银钱,要是处理不好的话,关阳镇诸丐轻则分崩离析,重则内斗不止。
  吴大能及早察觉其中隐患,倒也是个人物。
  办法其实不难,就是每个乞丐都从自己的收益中交点银钱出来充作公用。
  收益多的多交,如小济他们,收益少的自然少交,不论多寡,总得交点出来。
  这笔公用,就由众丐公认之人——如吴大——出面使用,用来保障大伙儿的利益。
  比如与同道的争斗,礼聘他人帮忙,修缮所在破庙,武装自身对抗外人,及其善后事宜等等,所需银钱就从公用开支。
  其他事宜,像同官府打交道,与寺庙店铺交涉等等,都可照此办理。
  这其实就如同官府收税,或者黑道要保护费一样,群丐根据自身能力,交纳一定的钱财,以求自身利益不被外人和自己人侵犯。
  当然了,乞丐群里,除了以上开支,公用若有剩余,完全可以拿来给大家开荤,倒不用那么死板。
  而吴大这样的领头人,则需合理使用这笔花销,满足大伙儿的需求。
  这样方才算是用利益将大伙儿全都捆绑在了一起,才算专业,才称得上是在道上混的。
  如此行事,关阳镇群丐就不再是一个松散的、自发聚集在一起的群落了,而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称之为丐帮或许更恰当。
  以上这些前提,需得是群丐中有人已经有了为数不少的余财方可,没有他们,其他人上缴的三瓜两枣,其实济不得甚事。
  当下关阳的局面,其实已经到了这个节点,让大伙儿缴纳银钱,正当其时。
  事情的关键,就是那个吝啬小丐。
  若对其用强的话,虽然一时能大快人心,但总留有隐患。
  即便那个让小丐银钱宽裕的主意是周秦川出的,但总归是人家自己讨来的。
  今日能以大家伙儿的名头,强征小丐的富裕银钱,往后也能以同样的借口,打其他并不宽裕之人的主意,这个口子一开,就难以堵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