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牟明 >

第151章

牟明-第151章

小说: 牟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周秦川也拿不准,他又不是土生土长的京师人,哪里知道什么煤矿。
  “这个简单。”秦琪及时插话,“耿彪耿百户对京师一带无有不熟,可请他进来详询。”
  对啊,自己怎么忘了此人,周秦川冲秦琪点点头,感谢她替自己解围,苏幼蓉则已到了院门处开始安排。
  不大一会儿的工夫,耿彪就到了院中。
  自从他办了两件得力的事儿之后,很得周秦川看重,也不去锦衣卫衙门点卯了,有事儿没事儿都呆在会同馆,因此一唤就到。
  “见过纪善大人,见过公主,见过苏小娘子,见过……”
  耿彪礼数很全,顺着见礼,到了洪长敬这里,却不知怎么称呼了。
  这人他见是见过,只是没人给他介绍过,姓氏名谁,全不知道。
  前些日子,也不知什么时候,这人就突然出现在了会同馆之中,看样子与周秦川他们走得还挺近,耿彪有分寸,并没有乱打听。
  只是眼下不知此人的名姓和身份,这叫他如何打招呼。
  “哦,此人姓洪,洪长敬,乃是盛明商社的一个管事。”周秦川不动声色地作了介绍。
  “见过洪管事。”这个管事气势很足,耿彪下意识地就觉得此人有来头。
  “不必多礼。”洪长敬大咧咧的,“唤你前来,乃是有事相询,听说你对京师一带熟得很?”
  “还行。”耿彪答得虽然谦逊,语气却是不容置疑。
  “那就好,你可知道,京师一带有没有出产石炭的所在?”
  “石炭?”
  “石炭是晋西的叫法,就不知京师怎么称呼……”
  “是不是那种能点燃的黑色石头?”耿彪试探着问道。
  “没错!”
  听耿彪如此答话,众人知道有戏,异口同声回了两个字。
  “据我所知,门头沟一带就有这种石炭,京师之人嫌它粗鄙腌臜,很少有人用,只有体弱乏力,无法进山砍柴,又穷到买不起柴禾的贫苦百姓,才去挖点来用。”
  “对对对,就是它了,它是被埋在地面下的。”周秦川心花怒放,仅凭一把锄头就能挖出煤,看来是地表浅矿,这下好办了。
  “耿将军,那你知不知道这门头沟为何人所有,我们若要买下来的话,方不方便?”苏幼蓉问的很到位。
  耿彪闻言,抬头看了看眼前几人,眼神有些奇怪,“这个……几位大人,门头沟乃是皇庄所属,卖不卖我不知道,不过以纪善大人同皇后娘娘和太子殿下的关系,去挖点石炭的话,我想没什么问题。”
  竟有如此好事?这还真是好事成堆啊,周秦川喜不自胜,随即作了安排。
  他要先告知赵子桐,在椎场和税关谈判一事上让步,同意朝廷的税赋分成。
  随后得找时间带着苏、秦二女先进一趟宫,同杭后打个招呼。
  之后的事儿就简单了,沙洲椎场和税关的开设终于得到了朝廷首肯,只等孙太后孝期一到,朝贡完毕之后,就可对外公布。
  至于门头沟的煤矿,景泰帝和杭皇后并不放在心上,同意盛明商社开采,连银钱都不用出。
  洪长敬在周秦川帮他料理好身份后,凭此打发走了沈王派来督促他回转晋西的人,由耿彪陪同,自去门头沟一带考察,盛明商社的第一笔买卖就这么开张了。
  。。。。。。
  大明景泰六年九月初,在一场盛大的朝贡仪式之后,周秦川等人终于心满意足地踏上了归程,此时距他们离开沙洲,已有半年之久。
  朝贡完毕之后,景泰帝当廷发布诏书,大明将在关西之地的沙洲开设椎场,建立税关衙门。
  椎场和税关均由瓦剌卫负责创建,朝廷只安排几个厂卫坐衙,稍作监视,同时,每年年关之前,会派遣一名户部主事赴关西盘账,同时将五成税额押返京师。
  ‘税关’这个新鲜词汇,谈判时从周秦川嘴里几次三番地冒出来,或许朝廷也觉得比较合适,就堂而皇之地拿去用了。
  自此,大明有了专门的税务衙门,和现代社会意义相近的关税,正式进入了大明的财赋系列。
  这一趟,对于关西诸卫和西域诸国,还有大明朝廷三方来说,都是收获满满。
  沙洲椎场和税关的开设,让早已沦为生意之举的朝贡复归本意。
  丝绸之路的重生,使大明、关西和西域有了货物交流的通道,更让三方有了一个新的财源。
  当然了,收获最大的当是瓦剌卫无疑,虽然沙洲税关的收益在周秦川的主动退让下,由朝廷占了一半,但盐铁的专卖权,却是大有收获。
  除此之外,关西也从闲散的羁縻之地向大明的中央集权靠拢了一步。
  这条商路自唐代安史之乱断绝之后,仅在前元时期勉强恢复了十多年,随后又在西域诸汗国的相互厮杀中中断。


第374章 教育为本

  大明立国后一直没有把心思放在西域上,直到此时,方才下定决心重开丝绸之路,有了这条直通中亚的商道,对中原意义重大。
  这意味着大明重新打通了西北陆路的贸易通道,还是朝廷正式认可的。
  用后世的话来说,不但全面盘活了西北经济,更对大明的金融秩序有深远影响。
  大明沿海一直存在的海上贸易通道,之前始终没有被正式认可,如今也有了正名的希望,这对大明来说,更是利好之事。
  仁宣两朝之后,大明的通用货币就以现银为主,朱元璋一意推行的宝钞,事实上已经退出了流通领域。
  至于铜板,多为小笔买卖,大宗交易用的还是白银。
  偏生汉地缺银,还好有南美和倭国白银从海上通道大量流入,勉强补上了这个短板。
  明代中后期发达的商品经济,因为这个缘故而大大增加的白银流通量功不可没。
  然而到了明末,由于西欧诸国不断发生的海上争霸,南美流入汉地的白银几乎断绝,而倭国又闭关锁国,控制白银流向中原,造成汉地通货紧缩,让本已风雨飘摇的大明雪上加霜,经济一步步滑向深渊,最终人亡政息。
  现如今控制了关西,又有了丝绸之路,金银等贵金属自会从山石之中和域外诸国源源不断流入中原,让大明经济不至于因为海上白银的断绝就凋敝下去。
  。。。。。。
  临行前,周秦川等人专程进了一趟皇宫,既为叩谢圣恩,也是辞行。
  小济得知他要回沙洲,颇为不舍,还哭了一鼻子,弄得景泰帝和杭皇后都有些吃味,被唐丹好一阵羞。
  唐丹和砚书、侍剑等人被周秦川安排在了京师,等着小段进京开客栈。
  杭后非常喜欢救过她一命的唐丹,经常召见这妮子,小丫头进宫的次数可是比周秦川他们几人多多了。
  看得出来,杭后对周秦川的这个安排很是满意。
  景泰帝则交待了一下相关事宜的后续安排,特别是周秦川之前提的那些要求。
  比如迁移囚犯,朝廷已经同意了,今后刺配犯人的地方,不再以滇南和辽东为主,改以关西。
  至于失地流民,朝廷不可能再像洪武、永乐年间那样大规模地用强。
  只宜徐徐图之,瓦剌卫用分田地等诱惑,吸引流民自愿前往,朝廷可以帮忙宣扬,也能组织流民迁徙,不过期间产生的费用,瓦剌卫得补上。
  能有如此回复,周秦川还算满意,毕竟什么事都难以一蹴而就。
  而且如今盛明商社成了晋西的大地主,想必那里失地的人不会少,可以忽悠晋人去关西开荒种地,不用完全依赖朝廷。
  不过周秦川接着提的要求,又让景泰帝犯了难。
  “周小弟,你要这些没考上秀才的生员作甚?”景泰帝皱着眉头问道。
  “陛下,要想让化外之地归心,还得施以教化,大明读书人有功名的并不多,不少生员不事生产,整日里只会读书,连生计都成问题,与其如此,不如让他们到关西教书,好让异族明礼,更生向往中土之心,也能为朝廷分忧。
  陛下放心,所需费用瓦剌卫全包了。”
  “想法不错。”景泰帝皱着眉头,“不过这些人又有几个乐意千里迢迢地到化外之地吃苦受冻呢?”
  “小臣倒有个想法,能让大多数生员自愿前往,就看朝廷的意思了。”
  “说来听听。”
  “本朝不是有这么个规矩么,一旦有了秀才以上的功名,可以见官不拜,若触犯刑律,得由本地学官除名之后,官府方能用刑,除此之外,其人还可以免除一定的税役。”
  “的确如此。”景泰帝不知周秦川葫芦里卖什么药。
  “朝廷可以考虑新设一个规矩,但凡童生,若无秀才功名,可以到关西或是辽东、滇南任教,由朝廷或是当地藩卫支付薪资,执教若干年后,能获得相应功名。
  这功名若不能叫秀才的话,就叫茂才好了,同样见官不拜,犯律由学官除名,免除丁役,至于免不免粮税,则由朝廷通盘考虑。
  如此一来,想必不少生员是愿意到边塞走上这么一遭的。”
  杭后在一旁听得直咧嘴,“周小弟,你这脑子……不读书可惜了,此策若施行,的确能解决大明读书人过剩的问题,还能将中原与边塞真正浑成一体。”
  “主意不错,可除了关西不用朝廷操心外,一下子要养这么多人,户部那里怕是难以通过。”景泰帝想得更周到些。
  “陛下,未必要朝廷出银子,辽东滇南那些部落酋长和土司,极度渴望中土文化,若有人去教他的子民读书,不知道有多高兴,生员们的生计,大可着落在他们身上。
  即便没有银子,最少也能包一日三餐,再送些当地土产,诸如皮毛山参等物,生员们拿着这些东西回到中原,自能换取钱财。”
  “说的倒也是。”景泰帝终于点了头,“不过周小弟,你这可是又给我出了个难题啊。”
  “陛下,此话怎讲?”问话的不是周秦川,而是同样疑惑的杭皇后。
  “此策可是空前绝后的一项新政了,不会比你开椎场设税关来的动静小,朝堂上少不得又是一番大争论,想要真正施行,恐怕有得等咯。”景泰帝感叹。
  “千秋大计,教育为本。”周秦川说秃噜了嘴,又冒出一句后世的经典语录,同时还不忘小小拍了记马屁,“陛下只要有心,定能成事。”
  “说的我好像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似的。”景泰帝笑了,“也罢,朕找个机会安排人捅出去,也让群臣议一议,终归不是什么坏事。”
  周秦川叩谢之后,暗自得意,此策可谓一举多得。
  除了能教化异族,使其归心中土外,更能削弱中原缙绅士人的势力,防止他们抱团,以致尾大难治。
  “陛下圣明,小臣还有事相求。”
  “还有事?罢罢罢,左右你要走了,我就全接下来了,接着说罢。”


第375章 离别

  “陛下,如今各卫所父生子,子生孙,丁口多了不少,然而能子承父业的,也就是长子而已,其余兄弟,尽成余丁,不但生活没有着落,还整日里闲游浪荡,招惹祸端。”
  “的确如此。”景泰帝紧锁眉头,“朝廷各军都是一个钉子一个眼的,老的走了,才有小的顶上,多出来的人,还真没法安排,周小弟,你这是在打余丁的主意?”
  “正是,陛下,与其让这些军户余丁惹是生非,莫若让他们去关西从军,以充实军力,增加汉人数量。”
  这才是周秦川今日进宫的真正目的,让童生到边关教书,主意好是好,但阻力不小,一时半会肯定不行。
  让军户余丁到关西从军就不同了,这些人留在各个卫所里不但是负担,还是祸害,能把他们打发走,朝廷上下不知有多轻松。
  童生之事景泰帝一时搞不定,对周秦川肯定有所愧疚,打发余丁难度不大,肯定就会尽力了。
  果然,听了周秦川所言,景泰帝捋着胡须直点头,“言之有理,成,就这么办,周小弟放心,此事易耳,只需兵部下文即可,不用在朝堂上商议,先就近从秦西一带开始施行好了,不过所需钱粮嘛……”
  “陛下放心,军户门西迁所耗资费,任由我瓦剌卫承担。”周秦川很有眼色地及时接上话。
  “那就好。”景泰帝拈须微笑,看周秦川越发顺眼,这小子真是个送财童子。
  正事谈完,时间也不早了,周秦川等人拜别帝、后和依依不舍的小济,出了大内。
  转眼间,到了启程的日子。
  周秦川带着秦琪,自通州码头上船,仍旧是沿着来路,顺运河南下,到了徐州之后,再溯黄河而上,西去长安。
  这条路不但省力,也更繁华,关西诸卫和西域诸国的使臣们都乐意这么走,周秦川自然从善如流。
  站在船头,看着码头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周秦川有些怅然。
  “秦川哥,别难过了,前日不是践行过了么,幼蓉姐也遣人来打过招呼,她要去门头沟盘账,就不来相送了。”秦琪温言劝慰。
  “难过算不上,只是与幼蓉相识以来,还没分开过,有些不习惯。”周秦川闷闷不乐。
  门头沟一带果然有浅表层的大型煤矿,做煤球的技术含量又不高,只要工钱到位,有大把的人来干活,因此盛明商社的煤球生意在孙太后的丧期未满之前,就顺利铺开了。
  煤球价钱合适,火力又旺,很受普通人家欢迎,等过个把月入了冬,生意势必要再上一层楼。
  商社忙得不可开交,苏幼蓉又是个要强的性子,事事不甘落人后,生怕被人看轻,若在后世,妥妥的女强人一个,不免就有些冷落了周秦川。
  一开始周秦川还不在意,不管怎么忙,苏幼蓉总得休息,每天还能见上几面。
  等到西返关西的时候,才发现商社太忙,苏幼蓉根本走不开,两人只能暂且分别,一个留在京师打理商社,一个带队回返沙洲。
  本来说好的,苏幼蓉今日要来码头送行,只是没想到临时有事,昨日她不得不赶去门头沟处理,走得匆忙,甚至来不及同周秦川告别,只遣人打了个招呼。
  前日践行,竟成了临行前两人的最后一面。
  以前天天在一起的时候,周秦川还不觉得有何不妥,现如今猛地少了个知寒知暖的人儿,一时还真缓不过劲儿来。
  不过苏幼蓉能留在京师,想必小济这小子会很开心吧。
  除了苏幼蓉,赵子桐去了晋西沈、晋二王的封国,清点已划到盛明商社名下的海量田地,王善武负责保护,带着小队人马随行。
  李漆医术尚未大成,留在京师除了给商社帮忙,就是跟着杭敏继续学医。
  新收的耿彪成了苏幼蓉的保镖加助理,这厮虽然还挂着锦衣卫百户的名头,但已彻头彻尾成了周秦川的人,也不见他有何抱怨,干活干得乐颠颠的。
  来京师时人多势众,等到走的时候,瓦剌卫众多头目,就只剩下周秦川和秦琪两人人,竟然有些凄凉的意味。
  “走吧,琪妹,回房间歇着。”无心看码头热闹,周秦川携着秦琪走下船头。
  “周兄,周兄可在?”
  刚进船舱,就听到有人在船头大喊大叫。
  “琪妹,你先进房歇息,我去会会他们。”
  一听声音,知道是熟人,周秦川复又回到了船头。
  “见过定国公、英国公。”周秦川隔着老远唱了个喏。
  孙太后丧期一满,张懋就顺利承袭了其父张辅的英国公之爵,如今也是正儿八经的小公爷了。
  “周兄何必如此多礼。”徐永宁还了一礼,“今后你我一起为朝廷做事,还要你多多指教才是。”
  或许是周秦川忽悠功力了得,把关西一地描绘得太过美妙,这两货也不知怎么想的,在得知椎场和税关已成定局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