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第3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枢相公早些年确实在朝堂备受排挤,若非女帝青睐,他早被人从枢相公的位置上挤了下去,不曾想这年后,枢相公的仕途能力,已经不输左右相公了。
终究是大凉的无双儒将!
李汝鱼微微动了动。
众人心里一震。
这位女帝钦定兼国之人,终于要有动作了么?
这两章朝堂论战,我个人很满意,对各个人心的把握较好。所以会写得细腻一点,接下来的几章都是如此,希望大家多点耐心——毕竟这是本书目前为止,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历史朝堂剧情。
第571章。570章 大凉赵室,应有王!
所有人屏息静气,坐等风雨骤来。
然而……
李汝鱼只是稍微换了个站姿,依然保持沉默,就好似今日朝堂之事,和他没有关系似的。
本来准备在李汝鱼发作之后就配合跟上的谢琅,笑了笑。
不动如山。
他当然不会认为李汝鱼会无动于衷。
之所以到了这个时候还在保持沉默,想来这位未来孙女婿有自己的打算,谢琅也隐约有所感觉,周妙书今日的谋划,似乎不应该如此粗浅。
后手还没出现。
所以要等……此刻不知道周妙手的后手,不宜先发制人。
应以静制动。
只有摸清了周妙书最后的目的和手段,才能有的放矢,否则先一步跳出来,很可能会落入周妙书的算计之中。
一念及此,谢琅老怀欣慰啊。
李汝鱼目前的表现,堪称官场老油条,看来这些年他在天下游走,没少成长,这种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的作风,很有朝堂相公之风采。
嗯,当然,李汝鱼如今也算是相公。
副相公。
毕竟挂了个同知枢密院事的职责——话说回来,李汝鱼身上的官职确实有点多,而且都是有实权的要职,女帝对李汝鱼还是颇为尽心尽力。
要知晓在李汝鱼被提携到如今地位时,朝堂上除了自己支持,枢相公保持沉默,其余所有朝臣都大力反对,因为这事不符合常例。
但女帝一意孤行。
所有说啊,女帝真是这片天下千古难遇的奇女子,就算离开大凉去了东土,依然在朝堂之间有着难以形容的影响力。
若是从东土归来,若是那一日李汝鱼没能兼国,只怕女帝就会直接对赵室开战。
她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实力。
如今的大凉朝堂和军伍之间,除了李汝鱼之外,究竟还有女帝多少心腹蛰伏,谁也不知道,但至少有一点很明确:女帝归来,枢相公还是她的枢相公,大凉的雄师,大半还是女帝的雄师。
女帝统一北蛮,让大理俯首称臣,这些丰功伟绩,历来帝王中,仅她一人。
见李汝鱼并没有发声,周妙书暗暗头疼。
自己和背后之人,预测了今日朝会的多般情形,就是没料到李汝鱼会从始至终保持沉默,然而他不说话也罢,计划还是得施行。
咳嗽一声,“枢相公所言有理,诸位同僚以为何?”
既然你枢相公不掺和,那是最好的事情,虽然不能拉拢你,但至少你也不会被李汝鱼所用。
枢密院一方,无人应声。
三省六部这边高兴啊——你枢相公只要户部和兵部配合,兵部尚书是李汝鱼,能否完全掌控兵部还两说,反正这样的局面三省六部最高兴。
这就意味着三省六部有着更大更多的全力。
于是一众大臣齐齐出声赞同,共赞枢相公大义,搞得好像枢相公做了件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似的。
但也有人暗暗不喜。
读书人出身的宁缺,着实有些反感朝堂上这群读书人的腌臜之心,不就是害怕枢相公当权之后,提拔武将打压读书人挤压诗书世家的利益么……
岂不知,你们心中的世家,已经被女帝削成狗了。
赵室今后也会继续弱世家。
周妙书今日风光无双,作为右相,他头上本还有左相,然而今日宁缺沉默,枢相公独身事外,他就是朝臣之首。
很有些意气风华的笑道:“三相公决权之事,是为大凉长治久安,是为陛下打造垂政之势,是海晏河清之先风,既然枢相公不愿意参与决权之事,那么在左右相公之外,应再有一人,诸位可有异议?”
宁缺依然沉默。
枢相公继续闭目养神。
李汝鱼也纹丝不动。
六部之中,除了兵部尚书李汝鱼外的其他尚书,皆是推行之意,这就意味着,三相公决权一事,势在必行。
这个时候也没人敢跳出来反对周妙书了。
别把右相不当相公。
接下来,自然是要为了左右相公之外,剩余的一位决权相公位置争斗,说到底,还是在谢琅、李汝鱼和王竹书之间。
王竹书如今是签书枢密院事,枢密院的副相公,也有资格。
但这就很妙了。
周妙书和赵室肯定是想把李汝鱼排除在外的,谢琅也是如此,枢密院的话,王竹书成了三相公决权之一,那么枢密院那边,枢相公和王竹书如何相处?
所以,王竹书是绝对不可能。
这就意味着,在李汝鱼和谢琅之间,必须选一位进入三相公之列!
然而转念一想,所有朝臣倏然明白过来。
这才是周妙书的目的。
如果没有三相公决权,按照这个趋势下去,最后必然是李汝鱼一人权倾朝野,压过左右相公,成为兼国之人。
如今搞了个三相公决权,就算李汝鱼进入其中,也是三分之一。
何况还有谢琅。
就算李汝鱼和谢晚溪成婚,谢琅也不得不为陈郡谢氏的利益着想,总会有和李汝鱼对立的时候,况且未来的事情谁说得准。
反目成仇的前例又不是没有。
想来接下来,周妙书就会和其他联络好的臣子,与御史大夫赵镰以及更多的赵室官员,共同推荐谢琅为三相公决权。
如此,三省之中的三位相公决权,彻底抛开了李汝鱼和枢相公。
倒也是好事。
众多朝臣,大部分觉得这是最妥当的方法。
于是大家等着。
李汝鱼也在等——他并不认为周妙书和赵室会推荐谢琅。
真正的后手还没出现。
周妙书上前几步,站在百官之首,面相群臣,脸色严峻,众人以为他要推出谢琅,然而他却忽然问道:“敢问诸位同僚,如今我大凉万里江山之内,有几位王爷?”
众人怔住。
为何忽然要提起王爷的事情来?
周妙书继续道:“有两位!”
“一位是乾王赵骊的旧妾,西军老将徐继祖的侄女徐秋歌,我周妙书是不知道她有何德何能成为大凉天下第一位女王坐镇西境。”
“还有一位是世袭罔替的岳家王爷岳单。”
“然而,赵室呢?”
“大凉天下,有两位异姓王爷,执掌江山的赵室,却没有一位王爷,这,合理吗?”
周妙书一顿,一字一句的道:“大凉赵室,应有王,决权辅政之王!”
来了。
终于来了!
第572章。571章 赵晋可为王乎?
此言一出,大庆殿顿时一片沸腾。
甚至有人倒吸凉气。
赵室的王爷,从女帝登基之后,就没干过好事,先是坤王赵飒,登基之后就反了女帝,最后化作一头白虎杀出临安城蛰伏在观渔城。
直到李汝鱼去观渔城,才将这头蛰伏的白虎惊醒。
不曾想他竟然投奔了北蛮。
万幸,在大凉内乱之时,赵飒没有落井下石,否则赵飒配合上北蛮大将军郭侃,只怕那年的燕云十六州就不会是北蛮被打回去那么简单。
再次便是乾王赵骊。
临安夕照山一战,赵骊虽然死了,但也导致大凉双璧之一的岳平川死在临安。
国失栋梁。
不论岳平川为何而死,不论岳平川有没有野心,在满城朝臣中,岳平川都是大凉定鼎的人物,他在,北蛮不敢度关山。
而也因为赵骊,才有赵长衣的西军之乱,才有了如今的西境女王徐秋歌。
如今周妙书竟然又有意赵室之中择人封王。
大家焉能不惧。
就怕这赵室之王再出一个赵飒或者赵骊,只怕那时候没有女帝坐镇的临安,这位王爷很可能会取幼帝而代之,乱了大凉国祚之序。
然而有人眼光较远,一惊之后明白了周妙书的用意。
若是赵室有人为王,又是三相公决权之列,那么这人的身份和地位,再加上赵室和周妙书的鼎力支持,自然有了和李汝鱼一较高低的资格。
确实是一着神仙手。
朝臣们,自然不喜欢一家独大,如果有人能牵制李汝鱼,朝堂出现两臣共争的局面,对于三省六部诸寺监的官员来说……
喜闻乐见。
御史大夫赵镰还没出声,便有宗正寺少卿跳出来:“此举甚好,不知周相公以为,我赵室之中何人可以封王决权?”
宁缺看了一眼周妙书,又看了一眼老神在在的谢琅,然后又看了一眼闭目养神的枢相公,最后目光落在淡定自若的李汝鱼身上。
默默叹了口气,出列,“某以为,天子之父,郡王、银青光禄大夫、宗正寺卿赵麟,可担此责。”
此言一出,又是一片哗然。
众多臣子不由得暗暗吐槽了一句,咱们的宁相公果然还是老辣。
按照当今朝堂局势,无论赵室是否有人能封王,或者说出现三相公决权的局面,又或者是李汝鱼一家独大,对于宁缺这位左相而言,都是蛋疼的事情。
本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左相,没来由的被架空了许多,宁缺心里当然不痛快。
所以他愿意看见三相公决权。
也愿意看见赵室有人封王。
但他又不乐意左相的权利被分走太多,所以他推出了天子之父赵麟。
赵麟这个人么……
若非赵祯被过继给女帝,他这辈子都只能是个国子监的小官员。
哪能高升至此。
而他就算高升至此,也依然软弱无能,虽然执掌宗正寺,作为宗正寺卿,却连宗正寺少卿都压不住,仕途能力简直丢赵室的脸。
而且他本来已是郡王。
幼子赵祯如今是天子,封为王爷是迟早的事情,甚至以后还会被封为太上皇。
这种事又不是没有过。
宁缺推出他,一个是顺势而为,另外一个,则是以宁缺的手段,若是赵麟成为三人决权之一,只怕会彻底沦为附庸陪衬。
周妙书?
自然也玩不过宁缺。
那样一来,似乎成了宁缺和李汝鱼对峙?
也行。
在群臣眼中,只要不是某一个人独大,谁和谁争权都一样。
有斗争,才能有空子可以钻。
周妙书闻言,笑了笑,不痛不痒的说了句宁相公好建议。
李汝鱼冷笑了一声。
谢琅默不作声。
枢相公睁开了眼看了一眼宁缺,有些意外。
今日才发现,咱们的宁相公也是有野心的人。
签书枢密院事王竹书嘲讽的笑了声,心里暗暗道了一声,这大凉朝堂比那大唐朝堂更有意思啊……
听到左相宁缺推荐自己作为赵室封王之人,作为宗正寺卿,自然是要参加大朝会的赵麟先是一喜,继而一惊。
想起了儿子赵晋对自己的交代。
小不忍则乱大谋。
决不能因为些许诱惑就破坏了赵晋和周妙书谋划好的计划,自己封王是迟早的事情。
几乎不需要周妙书的眼神示意,赵麟出列,难得的硬气了一次,道:“赵室封王之人,当是有功于江山社稷,有功于天下黎民的才德兼备之人,我虽未陛下之父,然自认无寸功于大凉,愧不敢当耳。”
不急于一时。
只要解决了李汝鱼,压制住宁缺,赵室当权之后,自己不可能不封王。
宁缺有些意外。
旋即猛然想明白了一点,额头顿时出现了一层密汗。
周妙书和赵室的目的不是推赵麟为王。
那么是谁?
难道是女帝曾经暗暗给自己提醒过的,那位潜伏在赵室如龙潜渊深不可测,有可能是异人的那位赵室子弟,若是被此人得逞……
后果不敢想象!
李汝鱼若有所思,和宁缺对视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警惕。
只怕赵室即将推出的人,绝非常人!
群臣议论纷纷。
其实除了几位相公和几位六部重臣,以及被周妙书拉拢的朝臣,此刻整个大庆殿上,仅有几个人意识到了接下来的轰动。
其中,便有在枢密院任职的卓宗棠。
当然,他官职还不够高,说话没有分量,此刻只是安静的立在朝列之中。
周妙书咳嗽一声,怒道:“大庆殿上,吵吵闹闹成何体统!”
众臣噤声。
御史大夫赵镰一副很苦恼的神情,“既然郡王赵麟不愿意承担此重则,那么我赵室子弟之中,又有何人可以挺身而出匡扶社稷?”
周妙书假意思考,许久后才道:“赵麟之子赵晋,既是陛下兄长,又素有才华,虽说如今尚未入仕中枢,但我等群臣可共同辅助之,三五年之内,定然让其封王,这之前,可让其进入云台阁,暂行辅政一职,待熟稔朝务之后,再担王爷之位行决权之事,诸位以为何?”
这个理由很够了。
天子兄长,按照大凉的前例,将来也很有可能封王,最差也能混个郡王。
果然是他!
李汝鱼无奈的叹气,女帝担心的事情,果然一步一步在变为现实。
赵晋,才是赵室真正的主心骨。
这人藏得真够深。
必须阻止他封王,一旦今日敲定,只怕要不了三五年,以周妙书和赵晋谋划如此之久的布局来看,最多三五个月,赵晋就会封王。
周妙书所谓的三五年,其实是缓兵之计,麻痹自己和宁缺等人的防备。
李汝鱼出列,“赵晋如今何职?”
作为左散骑常侍、兵部尚书、北镇抚司镇抚使、同知枢密院事,女帝钦定的兼国之人,李汝鱼这句话分量不可谓不重。
没人敢忽略这一问。
周妙书也不能。
第573章。572章 谁说赵室无人?我在!
没来由的,除了受压迫最强的重臣,三省六部诸侍郎以下,枢密院副相公以下,诸市监少卿以下,乃至于御史台、谏议院等诸多不能在这种情况下发言的官员,忽然振奋了起来。
体内热血沸腾。
那种看热闹喜闻乐见的激情在众人心里澎湃。
恨不得叫上搬来小板凳放下小糕点再泡几杯龙井,然后好好看这一场大戏。
李汝鱼终于要出手了!
终于等到这一刻。
今日的大朝会,总不能是一场周妙书的独角戏,那多没意思。
倒要看看,女帝钦定之人,究竟有何出彩之处。
能否压住大凉的右相。
右相周妙书,于是大夫赵镰,以及宗正寺卿赵麟,早就知道会有这一刻,但反应依然不尽相同,周妙书是见猎心喜,赵镰是怒意沸腾,赵麟……
畏惧的退了回去。
赵麟不成才,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毕竟赵室之中,像赵麟这样被女帝吓破了胆的不在少数。
左相宁缺的反应则有些含糊难辨。
枢相公睁开了眼。
参知政事谢琅则精神一振,此刻是最紧要的时候,作为参知政事,他必须跟上李汝鱼,在朝堂上代表着陈郡谢氏给以李汝鱼最大的支持。
枢密院另外一位副相公,签书枢密院事王竹书则完全是看热闹的反应。
就差没有从袖衣里掏出瓜子嗑了。
周妙书哦了一声,“赵晋目前尚无官职在身,但可以参加今年的科举,想来以赵晋之才,三甲及第是完全没有问题。”
李汝鱼也哦了一声,“中了么?”
周妙书干笑了一声,“科举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