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封侯 >

第664章

封侯-第664章

小说: 封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竖着耳朵聆听,他忽然听到了远处有叫喊声和惨叫声。
  “不好!”
  一跃跳起,抽出床头的一把刀,三名妓女吓得尖叫,钻进被子里。
  周旺一胡乱穿上衣服,一脚踢开后窗跳了出去,他从后面奔出,蹲在墙根下仔细观察,无数士兵杀进了村庄,到处是喊杀声和惨叫声,他眼睁睁看着几名手下奔过来,随即被一名士兵追上,用长矛一个个刺死。
  他倒吸一口冷气,这些士兵下手狠毒,悍勇无比,绝不是普通的州兵,这时,他的宅子里传来几个女人的尖叫声,坏了,他们要追来了。
  周旺一急忙起身,顺着小路狂奔,一路上不断有手下跟上他,他跑出村子时,身后已经跟了七十余人。
  “爹爹!”他忽然听到儿子的喊声,周旺一大喜,儿子也逃出来了。
  “快跟我走!”
  他们都很清楚,唯一能逃过围剿的办法,就是进入大海,进入大海就是他们的世界,谁也抓不住他们了。
  众人跟随周旺一向海湾停船方向奔逃,官兵从西北方向过来,未必知道他们藏在海湾内的船只。
  大群人奔出十几里,渐渐接近了海湾,就在这时,只听见一阵梆子响,从两边高地上忽然射来无数箭矢,快疾如雨,力量强劲,这些海盗躲闪不及,纷纷被射倒一大片,惨叫声、哀嚎声响成一片,周旺一的儿子周兴跑在最前面,被七八支箭射穿了身体,当场惨死。
  周旺一却因为两边人当了肉盾,他反应极快,及时趴下,逃过了第一轮箭杀,四百士兵包围杀来,只剩下不到二十人,强烈的求生欲望使周旺一跪地举手大喊:“我是周旺一,我投降!投降!”
  其他手下也跟着跪在地上大喊投降,可惜他们今天遇到的是身经百战的西军,心硬如铁,没有丝毫怜悯之心,韩孝武冷冷令道:“留下周旺一,其余全部斩杀!”
  士兵们一拥而上,将周旺一拖到一边捆绑起来,其余皆被乱刀砍死,周旺一惊得脸色惨白,他也杀人如麻,却没有见过如此心狠手辣的士兵。
  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所有人的尸体都扔上船只,被一把火连人带船全部烧掉,沉入了大海。
  天渐渐亮了,岛上的清剿也结束了,无一人逃脱,三百四十名海盗除了首领周旺一以外,全部被处死,只有老弱妇孺逃过一劫。
  士兵们随即在各家各户搜出大量财富,家家户户的铜钱和布匹绸缎堆积如山,但真正的财富却是在周旺一的府宅内搜出,一间屋子通往一个黑黝黝的巨大山洞,里面全部都是大箱子,周旺一不要布匹和铜钱,只要金银珠宝和名贵香料。
  士兵们用了两天时间才把所有财富搬上大船,光铜钱就有二十万贯,布匹和绸缎近五十万匹,刘大江随即宣布,将所有铜钱和布匹绸缎全部分给士兵,连船夫也每人分得三十匹布,一时间所有人都欢呼起来。
  船队随即返航回泉州,这一趟剿灭海盗,每个人都发了大财,他们需要上岸,将布匹绸缎变卖,将铜钱通过柜坊汇给家人。
  ……
  海盗周旺一在菜市口公开处斩,数万百姓围观,一片叫好,这也是给泉州商人们一个定心丸,西军将严厉打击海盗,维护海外航线的安全。
  泉州的川陕柜坊内人头簇蔟,排了长长的队伍,基本上都是刘大江的手下,他们把各自分到的两千贯钱都送去后面仓库,清点后得到一块牌子,凭这块牌子来办理储存或者汇钱。
  刘大江是建议他们把钱汇给家人,他们海外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把挣来的钱留给父母妻儿比较好。
  异地取钱一直是川陕柜坊的优势项目,非常便利,深受商人和将士的欢迎,当然,柜坊的这个项目唐朝天宝年间就有了,叫做飞钱。
  每个人存完钱后,只要把取钱的地方告诉柜坊,柜坊就会把半块铜牌和密印以及取钱单据交给士兵,凭这三样东西就能在约定的柜坊取钱。
  刘大江将所有士兵的取钱凭据都各装一个布袋子里,里面还有一封士兵的家信,布袋子上写着每个士兵的名字和家庭地址,用针线密密缝好,连同其余海盗财富一起送往京兆,陈庆会派人将这些布袋子送到每个士兵家人手中,考虑得很非常周全。
  海外贸易署官署内,晁昆正在给刘大江讲解简单海外信息,晁昆现在全面负责和日本国的换银以及招募日本国劳工来琉球大岛,南洋那边他没有时间去了,交给刘大江。
  桌上放着一幅晁昆亲手绘制的简易地图,虽然简单,但比较精准。
  “从泉州向东南方向航行,大概走六到八天后可到达吕宋岛,那边有很多大岛,几乎都是无人岛,只有少量土人居住,殿下曾经给我说过,这些群岛将纳入我们的海外疆域,你们第一次出海主要是了解整个南洋,不要在一处逗留太久!”
  刘大江沉吟一下道:“那些船夫虽然出过海,但对南洋情况不是很熟,你能否介绍几个非常熟悉南洋各地的向导给我。”
  “有!有不少!我回头给你介绍一人,是经验丰富的老航海人,叫做张九公,别看他年纪稍大,但他却是南洋活地图,还曾经去过天竺大食,身体健壮得很,我让他带几个人跟你们出海。”
  “太好了!”
  刘大江欣然道:“有这样的活地图,我就放心了。”
  五天后,刘大江率领十艘大船满载着货物离开泉州,向遥远的南洋驶去。


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县情
  凤翔府郿县,当第一场大雪在关中平原纷纷扬扬落下,上万名青壮劳力正忙碌地在田地里挑土挖沟,安装水车,拓宽蓄水大池塘,他们在利用冬天短暂的农闲时间兴修水利。
  虽然大雪纷纷扬扬落下,却不影响农民们的热情,上万人一起辛勤劳作,气氛热火朝天。
  领导农民们兴修水利的官员是县工田旷,县工是去年新设的官职,属于县令助手,负责农牧业和手工业,以及修桥筑路、维护城墙、兴修水利等工程事务。
  把县令从繁琐的杂事中解脱出来,县令只管到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具体去做事则县工负责落实。
  陈庆在几个月前做了一条补充规定,县工由县令推荐,可以从自己的幕僚或者押司中选拔,条件是明经科或者太学出身,须从政五年以上,别看这条规定不起眼,但意义重大,意味着县工基本上都是县令心腹,县令可以放手让县工去做事,不会为难他。
  田旷就是郿县县令李哲的心腹,原是李哲的幕僚,考过了明经科,从政十一年,没想到居然有一天能成为朝廷正式官员,他是雍王补充令出来后的第一批受益人。
  田旷在县令的支持下,在各乡各村动员的上万名的青壮劳力利用农闲兴修水利,同时又修缮了十几危桥和数十里的官道,这几个月他干得格外卖力,吏部每年考评官员主要看政绩、看德行这两项,如果田旷能够连续两届任期内至少八年得到上上好评,那他在两届任期结束后,就有很希望提升为州司马,甚至会调到各寺监去做职能官。
  县工和县尉一样都是职能官,做不到主官,主官只能由主簿—县丞—县令这样提升。
  田埂边,一群劳工正在休息闲聊,这时远处的钟声敲响,有人大喊,“上工了!”
  众人纷纷起身,一名年轻男子起身笑道:“几位大哥,那我就先走了?”
  “小五,你这就回京兆吗?”
  年轻男子苦笑道:“我就一个月假期,后天中午前必须赶回去,否则就算缺勤了,要被降职的。”
  “你应该过年回来休假!”
  “去年我就是过年回来,今年新年是我当值,我只能提前回来休假。”
  远处又在催促了,众人纷纷扛上锄头和扁担走了,年轻翻身上马,向众人挥手告别,催马奔上官道,沿着官道向京兆方向奔去。
  这名年轻男子叫年小五,是雍王亲兵,西军所有士兵每年都有一个月的探亲假,亲兵也不例外。
  年小五是凤翔府郿县人,他这次回家就是休年假,但他同时也有任务,替雍王了解民情,这不仅是他的任务,所有亲兵都有这个任务。
  两天后的上午时分,年小五返回亲兵营报道,随即去找晁清汇报回乡情况。
  晁清和韦济两人出任白虎堂左右给事中,负责给所有文书进行分类,并审核文书的合规性,陈庆身边又有了三名新的录事参军,也就是今年科举的前三名,他们的职责是替陈庆将甲类牒文进行精缩,但三名新录事参军的经验不足,还需要晁清和韦济每天轮流来指点他们,所以两人还兼任着主事的旧职。
  房间里,晁清听取年小五叙述,一边做记录,这时,他忽然停住笔笑道:“算了,你还是和我一起去见雍王吧!”
  “为什么?”年小五愣住了。
  “你说的内容正好是殿下最关心的,你先跟我去口头汇报,回头我再记录。”
  晁清带着年小五来到陈庆的官房,陈庆正好和蒋彦先说事,已经结束了,蒋彦先退了出来,晁清在门口道:“殿下,年小五从老家探亲回来了,他说的事情,殿下会有兴趣。”
  陈庆点点头笑道:“让他进来吧!”
  年小五走进官房,单膝跪下行一礼,“参见殿下!”
  “小五什么时候回来的?”
  “回禀殿下,卑职刚到,回军营报道了,然后找晁主事汇报回乡见闻。”
  晁清在一旁道:“刚才年小五说到了郿县县工之事,我估计殿下会感兴趣。”
  陈庆果然有了兴趣,笑问道:“你们郿县县工叫什么名字,原来是做什么的?”
  年小五躬身道:“郿县县工叫做田旷,他原本是县令李哲的幕僚,跟随李哲很多年了,听说三个月前被李哲推荐出任县工,干得非常不错,县里的十七座老桥修缮了十三座,很多一下雨就成泥浆的道路都被重新铺土夯实,卑职在家的期间正好遇到兴修农田水利,田旷组织一万多人每天挖沟开渠,扩大池塘,最有意思是长林县的十几个大池塘被挖通了,一下就变成了一片占地上千亩的大湖泊,这下子水源就充足,百姓们都很夸赞他。”
  陈庆沉吟一下问道:“他有没有受到什么阻碍,我的意思是说,比如什么事情刚开始做,但后来就不了了之。”
  “好像有!”
  年小五想了想道:“听说他准备修缮破旧的城墙,几扇旧城门都拆下来了,准备换新的,但后来又把旧城门重新装上去,修缮城墙之事就不了了之,大家一起聊天时说起此事。”
  陈庆点点头,修城墙这种事情倒不一定是被人拉后腿,很有可能是财力不足,修缮道路、桥梁,兴修水利这些都是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就算不给钱,百姓也愿意自发地出工出力,花不了什么钱,但修城墙不一样,和百姓利益没有关系,没有人愿意白干,加上雍王国又取消了劳役制度,所以没有足够的财力,修建不了城墙,一般都是层层上报给工部,然后由工部安排资金,每年修缮几座城墙,要长年排队等候,很多县排队几十年都没有轮到。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别的都挺顺利,县令很支持他,好几次亲自下农田一起挖土挑担,以示对田旷的支持。”
  陈庆又了解了其他一些情况,这才让他回去了。
  这时,时辰已到中午,周宽过来请陈庆一起去吃饭,两人各自坐上马车向庆丰茶馆驶去。


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投诚
  两人吃完饭,茶姬进来给他们上了刚煎好的茶,周宽喝了口茶笑道:“我感觉殿下是不是有话要对我说?”
  陈庆点点头,“今天我的一个亲兵省亲归来,给我说关于他家乡的一些事,是凤翔府郿县。”
  周宽呵呵笑道:“我知道,他们县令叫做李哲,还是当年我提拔的,从前只是一个小小的押司,我发现他很能干,县令答不上来的问题都问他,他对答如流,对郿县情况了如指掌,我便破格提拔他做了主薄,那还是八年前,现在已经升为县令了。”
  “但我今天想说的是郿县县工!”
  陈庆微微笑道:“当然,这个县工田旷也是县令李哲推荐的,他之前是李哲的幕僚,这几个月表现得风生水起,修桥、筑路,最近更是组织一万多百姓兴修水利,他能做得如此之好,关键是得到了县令的大力支持。”
  周宽明白陈庆的意思,苦笑道:“殿下,这只是特例罢了!”
  “不!这不是特例。”
  陈庆不认可周宽的定义,“我认为这是权力下放的成功,我们之前就定位了县工的职能,是县令的辅佐,那么由县令推荐县工,更便于两人之间的合作,更容易把事情做好,郿县就是实现我这个意图最好的典型!”
  “殿下,这里面弊端也很深啊!”
  陈庆摆摆手,让旁边茶姬退下,问道:“那你说说,这里面有什么弊端?”
  “弊端有三,第一,和州衙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县里的官员,除县令之外,一般都是州衙向吏部推荐,然后吏部通过考评来确定,但县工的推荐权交给了县令,这无疑就是剥夺了州衙的权力,会引起州衙的不满。”
  “然后呢?”陈庆不露声色问道。
  “其次就是遇到一个不错的县令,还能举贤荐能,可遇到昏庸甚至贪赂的县令,那就沆瀣一气,尤其县工做的就是花钱的事情,两人若沆瀣一气,恐怕一百贯钱,至少要被他们贪掉一半;第三就是明经科的人也能当县工,是不是有违当初殿下办太学和设立工算科的初衷?”
  陈庆点点头笑道:“你说的这三个问题我都考虑过,先说你的第三个问题吧!你没有发现吗?今年太学招生不多,只有一百人,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我发现太学培养研究人员更合适,里面的学生并不适合当地方官,太学生都普遍腼腆内向,这样的性格让他们怎么组织民夫做事?
  其实也是你们之前提醒我,县工并不在于他懂不懂技术,关键是他要会用人,这就是我考虑再三后的一个转变,至于工算科,今年的情况很不理解,报考士子基本上都是太学生,考过的也全部是太学生,所以下一次科举我准备取消工算科。”
  周宽和其他参政事都知道殿下设立县工这个官职的决心已定,不会更改,那么他们就退而求其次,希望县工和其他县官一样,都是最好通过科举来任命,雍王确实也改了,只是把标准放低到明经科,更看重实务能力,这一点大家也认可,毕竟县工就是和百姓打交道的实务官,但殿下把推荐权交给了知县,这一点大家略有些微词。
  “殿下这样安排比较合理,之前大家反对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县工是实务官,要有很强的和百姓打交道的能力,这个需要很多年的经验才能积累起来,绝不是太学生那种毛头小伙子能胜任,只是由县令推荐是不是不太合规矩?”
  陈庆淡淡道:“规矩是人定的,实际上县令推荐和刺史推荐都没有区别,关键还是吏部决定,就像你刚才说的沆瀣一气,如果县令口碑不高,考评一般,那他推荐的官员,吏部也不会接受,肯定会另派官员,田旷之所以能被推荐成功,关键还是李哲自身的考评不错,再者,县丞、县尉和主簿的推荐权都在刺史手上,把一个县工的推荐权下放给县令,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殿下可是考虑到押司的地位提高?会架空县令,所以从另一方面补充县令的实权?”
  陈庆点点头,“有一点这方面的考虑,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希望县里做事能够顺畅,毕竟县令也要政绩,一个得力的帮手有利于做出政绩。”
  “卑职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