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封侯 >

第651章

封侯-第651章

小说: 封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数百游牧士兵也纷纷放箭反击,可惜他们的弓箭射程不够,无法伤及西军士兵。
  周洪烈望着冰面嘎嘎作响,他心念忽然一动,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停止射箭!”
  士兵停止了射箭,游牧骑兵呐喊着追来了。
  周洪烈命令手下去把火器袋取来,片刻,三名士兵抬来了大袋子,从里面取出五枚木桶火雷,每只火雷约五斤重。
  周洪烈留下四名手下,其他士兵先撤。
  五名西军斥候埋伏在泥土背后,注视着越来越近的游牧骑兵,这是一支三百人的巡哨骑兵,去掉落水和中箭士兵,现在还有两百四十余人。
  巡哨骑兵距离他们只有五十步了,他们也发现了可以上岸的冰面,开始向南岸靠近。
  周洪烈给四名手下做了个手势,他们同时点燃了木桶火雷的火绳,奋力向冰面上的骑兵掷去。
  五颗木桶火雷在冰面上滑行,滑进了敌军队伍中,‘轰!轰!轰!’五颗木桶火雷连续不断爆炸,毒钉四溅,士兵和战马一片惨嘶。
  真正的危机来自于冰面,冰面开始迅速裂开,范围很大,千夫长大惊失色,大喊道:“撤退!”
  来不及了,十几处冰面几乎同时断裂,一大半士兵和战马都落入水中,在水中挣扎片刻,便被水下的急流卷走。
  两百四十余名士兵只剩下七十余名士兵,包括千夫长也被急流卷走,剩下的士兵吓得掉头便逃,向北岸逃去,不敢再追赶了。
  他们不仅被断裂的冰层吓坏,同时也被木桶火雷震惊住了。
  周洪烈大笑一声,一挥手,“我们走!”
  他带回几名手下向远处队伍追去。


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 新村
  此时在灵州的黄河边,陈庆带着将领们也在探查黄河冰面情况。
  一名经验丰富的老艄公道:“回禀殿下,今年的情况和前年差不多,估计二月下旬会完全解冻并出现凌汛。”
  “去年的情况呢?”陈庆又问道。
  “小人记得去年的凌汛是二月最后一天出现的,今年会早几天,但丰州那边比我们这里冷,可能要在三月初才会有凌汛。”
  “现在可以在冰层上运输物资吗?”
  “不行!”
  老艄公连忙摇头道:“冰层不稳定,有的地方厚一点,有的地方就很薄,人走在上面肯定会断裂落水。”
  陈庆点点头,对几名大将道:“我考虑把战场拉到丰州去,不能把战场放在灵州。”
  杨再兴道:“如果是这样,那可以考虑先用骆驼来运输物资,我们这里有六万头骆驼,多走几趟就把粮草物资运过去了。”
  “但帐篷、营栅这些辎重就运不了。”
  “如果能直接作战,大营其实也不需要。”
  陈庆想了想,问李慕清道:“斥候有消息吗?”
  “回禀殿下,斥候暂时还没有消息,不过应该就在这两天了。”
  陈庆点点头,对众将道:“先回军营吧!”
  众将纷纷调转马头,陈庆忽然发现河对岸有一座村庄,便对将领们道:“你们先回军营,我顺便去对岸察看民情!”
  灵州刺史张敖和长史王博陪同陈庆向南面的浮桥而去,在吕纬担任灵州府知府时,张敖就是通判,吕纬调回京兆后,张敖升为知府,现在又改称为刺史。
  吕纬对他赞赏有加,夸他做事务实、接地气,极力向陈庆推荐他接任知府,虽然张敖不是科班出身,但还是被陈庆提拔为灵州主官。
  一行人过了浮桥,便到了村子南面。
  村庄是新出现的,以前这里都是西夏权贵的大庄园,种地的汉人奴隶都住在低矮破旧的泥草屋内,灭了西夏后,近百万汉人奴隶几乎都没有回去,陈庆把土地、店铺和房屋分给他们,他们便留在了灵夏路,成为了灵夏路的主人。
  目前灵夏路的南面和西面山区以羌人为主,组建了夏州府,而灵州府这边就是汉人聚居地,百万汉人几乎都聚居在这里,将来人口滋生,他们会继续向北面丰州迁徙。
  一行人靠近村口,十几条细犬跑出来狂叫,一名中年男子大喝一声,十几条细犬都吓得跑回去了。
  “原来是张刺史和王长史,卑职有失远迎!”
  刺史张敖见对方竟然是他们府衙的法曹司士刘涌,他也惊讶道:“刘司士,你家怎么在这里?”
  男子不好意思道:“这里是我父母家,今天休日,我来探望父母!”
  陈庆笑问道:“张刺史,这是你手下?”
  男子这才看见陈庆,他着实吓一跳,连忙上前跪下,“卑职不知殿下到来,失礼之至!”
  张敖介绍道:“他是府衙法曹司士,叫做刘涌,这里是他父母家。”
  陈庆点点头笑道:“请起吧!我去探望一下你父母,了解情况!”
  “请随卑职来!”
  刘涌带着众人进了村子,村里的房子都是清一色的青砖瓦房,一看就是统一修建,军队建了几座大型砖瓦工坊,烧制了大量砖瓦给百姓建房,这也是陈庆为了让百姓安心留在灵州,给他们的一种福利。
  众人走进村头一座大院子,这座民房占地约有一亩,院子很大,里面种了几株枣树,院子里还养了一群鸡,还有一口水井,看起来颇有农趣。
  “今天阳光不错,就坐在院子里吧!”
  刘涌连忙进屋找了十几只小凳子,一对老夫妻也搬了椅子出来,旁边还有一名三十余岁的男子,身后还有一对儿女和一名妇人,应该是一家人。
  “那是我兄弟一家,我父母喜欢乡下,便跟他们住在一起。”
  陈庆点点头,这时,刘涌又把父母领上来,老夫妻听说是雍王殿下,连忙跪下磕头,陈庆让亲兵把他们扶起。
  老者含泪道:“殿下就是我们再生父母,若不是殿下,我们早就没命了,哪里还会有今天这样的生活?”
  “老人家不用客气,国以民为本,看到你们能够安度晚年,我也由衷高兴,请坐下吧!”
  众人坐下,这时院子涌来很多村民,听说是雍王,村民们都忍不住欢呼起来。
  陈庆安排几名长者坐下,周围围满了村民,让陈庆的亲兵颇为紧张。
  “老人家家里现在有多少土地?”陈庆笑着问刘父道。
  “回禀殿下,我们家有两百亩土地,长子和次子各一百亩,老汉已过六十岁,无法再领土地,但给了十亩菜田。”
  陈庆有些奇怪,好像授田规定中没有额外给菜地这一块,他回头向张敖望去。
  张敖连忙解释道:“规定是每户宅地一亩,如果放弃宅地,则补菜田十亩,这十亩菜田实际上是补偿刘涌。”
  陈庆心知肚明,这里面肯定有猫腻,刘涌进城当官,在城内享受了分宅,户籍在城内,那他在乡下的土地和宅地就应该放弃,但刘涌显然两头都占了。
  官员们都会利用制度上的漏洞给自己谋福利,各地这种情况都有,无法避免,虽然无法避免,但不代表陈庆就可以无视。
  陈庆没有说破,他笑了笑道:“刘老汉养了个不错的儿子!”
  周围百姓都在笑呵呵看热闹,刺史张敖和长史王博都听懂了雍王的弦外之音,两人紧张地对望了一眼,要出事了。
  陈庆又问刘老汉和其他老人道:“现在都种植什么农作物?”
  刘老汉道:“我们家主要种小麦,还种了五十亩的棉花,种棉花比小麦赚钱,准备今年再多种五十亩棉花。”
  “有没有种玉米?”
  “听说了,但还没有考虑,主要是没有种过,有点担心。”
  另一个老者道:“我们家种了两亩,不敢多种!”
  “我们家也种了一亩!”另一名老人也道。
  陈庆是希望在灵州大规模推广棉花和玉米的种植,但他也知道这种事情强迫不来,必须让农民感觉到有利可图,他们才会种植。
  关键是要利益引导,将玉米的收购价格要和小麦一致,产量上去了,收入就会翻两倍,消息一传开,大家都会种植玉米了。
  陈庆又和众人嘘寒问暖几句,便起身告辞了。
  百姓将陈庆送出村子,众人才依依惜别,这时,刺史张敖低声道:“卑职发现这个刘涌两头占,卑职会立刻收回他家的百亩土地。”
  陈庆淡淡道:“土地就不用收了,我刚视察完就收回人家土地,会被戳断脊梁骨骂的!”
  张敖满头大汗道:“卑职考虑不周,卑职会把刘涌的住房改为官宅,或者按照市价让他买下,他的户籍也会转回乡下。”
  陈庆冷冷道:“怎么做我不管,我是来征战,不是来巡视政务,回头你们给监察司解释吧!”
  他翻身上马,扬鞭打马而去。


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准备
  灵武县城内的变化很大,宏伟的西夏王宫已经被改建为仓库,华丽的装饰都被去除,各种装饰的穹顶也被夷平,面目全非,完全忍不住这里曾经是一个王朝的皇宫。
  从前满街都是党项人,现在是满街都是汉人,各种招牌、旗帜都换成了汉字,商铺前叫卖的伙计也是汉语。
  各种党项的痕迹消除很快,走到大街上,基本上看不见党项人,看起来和内地县城完全没有区别。
  但并不是说没有党项人,城内二十余万人口,至少有三成还是党项人,但只看外表的话,看不出他们是党项人,每个人都穿上汉人服饰,女人也穿上汉人的长裙,说着汉语,孩子也去学堂读书学习《论语》、《孟子》。
  每个党项人都千方百计把自己变成汉人,官府也顺应他们的要求,把他们籍贯上的党项人改为汉人。
  这是必然的,如果不改变自己,就会世世代代遭受歧视,甚至汉人的报复,当年党项人残酷奴役汉人,必然是要付出代价,这个道理他们不可能不懂,所有的党项士子在短短数年内死光了,怎么死的,没有人知道,这些党项人算是领教到了汉人官府只做不说的可怕,为了活下去,他们必须改变。
  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异常,陈庆坐在马车内默默注视着街头巷尾的变化,他不需要下车去询问,从很多细节他就能了解到自己想知道的情况。
  比如看百姓的衣服穿着、脸上气色、走路气质,就能知道城内百姓是否丰衣足食,看常平店的分布和排队人数,就能知道底层百姓是否生活有保障。
  从店铺内货物是否充盈,伙计叫卖是否热情有力,就能看出商业是否繁荣,从酒楼、茶馆是否兴隆就能看出百姓的收入是否宽裕。
  从城内训练士兵的步伐整齐程度,就能看出军纪是否严明,甚至看商人的随身包裹怎么携带,就能看出城内的治安状况。
  只要善于观察,就能知微见著,收获自己想要的情报。
  陈庆的马车在城内走了一圈,又从南城门出去,直接去了军营。
  刚进中军大帐,李慕清便赶来汇报,收到了斥候从丰州发来的鹰信。
  “鹰信怎么说,你直接汇报!”陈庆笑道。
  “回禀殿下,鹰信中说冰面非常不稳定,很容易掉入冰河,然后斥候遭遇了敌军巡哨骑兵,发现对方已经骑马在雪中奔跑,到月底左右,积雪就完全不影响骑兵了,黄河也会在月底开始解冻。”
  陈庆又问道:“他们遭遇敌军巡哨骑兵,是怎么应对的?我记得他们只有三十人,都是骑骆驼,对吧!”
  “他们确实是骑骆驼,但怎么应对敌军巡哨骑兵,鹰信上没有说,但估计有一番激战。”
  陈庆点点头,“还有什么?”
  “还有就是敌军装备,单层皮甲、皮帽,没有盾牌,弓箭射程在七十步左右,使用长矛和战刀,制式和金兵一样。”
  停一下,李慕清又道:“再有就是对方作战能力,骑射比较厉害。”
  陈庆走到沙盘前,凝视沙盘片刻问道:“从这里到丰州需要多少时间?”
  “如果是平时,大概三天就够了,但现在还有积雪,路况不好,卑职估计要走五天。”
  陈庆算了算时间,现在出兵还是仓促了一点,士兵不一定能适应,他轻轻叹口气,“再等几天吧!本月二十日出兵北上。”
  陈庆随即又对李慕清道:“还有城外的百姓,你和地方官府联合,尽量提前做好准备,等我们出兵后,就把老弱妇孺先转移到城里来,青壮要留下继续春耕,但要保持高度警惕,一旦有烽燧报警,就要立刻撤进城内!”
  李慕清躬身道:“卑职立刻去处理!”
  ……
  灵州守军用一年的时间打造了一套完整的烽燧体系,在沿途山峦高处建立二十座烽燧,每座烽燧有十名士兵,昼夜监视,一旦敌军大规模南下,烽燧就会报警,民众就会立刻撤进城内,去年全民演练过三次。
  为了能及时撤退,灵州乡村的家家户户都有骡车,粮食和财物平时都装好,一旦有情况就会立刻搬上车走人。
  但并不是村民逃进城就完事了,官府还要有序安置,要准备帐篷,准备场地,准备粮食、医药等各种物。
  陈庆并不是要百姓立刻进城,他的要求是分成三步走,第一步是官府开始着手准备,第二步是大军北征后,老弱妇孺先一步入城,第三步才是青壮入城。
  这样做更加条理分明,井然有序。
  次日,灵州各县官府便行动起来,开始搭建帐篷,因为已演练了三次,官府都有经验了,也有了各种准备,比如各个县城都安排了专门搭建帐篷的空旷地,每个县一般都有五到六个营地,营地内有专门的茅厕和水井,茅厕都是旱厕,下面铺了厚厚的生石灰,水井也是在另一边开凿,至少保证每个营地有三座水井。
  帐篷都是子母帐,所谓子母帐就是一顶大帐带两顶小附帐,相当于两室一厅,一大家子人晚上就可以分开了,这种子母帐深受百姓欢迎,它像猫的两个耳朵,索性大家都叫它猫耳帐。
  灵武县是最大的百姓收容地,一共有十三座营地,可以容纳二十万人。
  这也得益于从前的皇宫占地极大,除了皇宫被用作仓库外,其他官署、侍卫军营、校场、园林等空旷地都被用作营地。
  陈庆也在巡视收容营地,看得出官府对乡民避难付出了大量心血,光是子母帐就让陈庆很赞赏,难得官府还能考虑百姓家庭聚居一帐的不便,这确实是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了。
  “这连环帐是谁发明的?”陈庆笑问道。
  张敖有些不好意思道:“是卑职第二次演练时,听到很多百姓都抱怨住在一帐不方便,卑职就参考游牧人的套帐,设计了这种子母帐,百姓都叫它猫耳帐。”
  “不错,做得很好,考虑得周全。”
  陈庆参观了茅厕和水井后,都赞不绝口,他放缓了态度,对张敖道:“那个刘涌就把他的住房视为官房吧!只要他兢兢业业做满二十年,官房就可以直接赏给他,算是我特批了。”
  张敖和王博都长长松了口气,雍王这个表态就意味着监察司不会来了。
  这时,李慕清骑马赶来,禀报道:“殿下,斥候回来了,带来了更详细的情报!”
  “人在哪里?”
  “在中军大帐外!”
  陈庆点点头,“我们这就过去。”
  陈庆又鼓励张敖和王博一番,这才跟随李慕清返回了军营,来到中军大帐,李慕清招招手,一名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将领上前向陈庆单膝跪下行礼。
  “卑职刘洪烈,斥候营副指挥使,参见雍王殿下!”
  陈庆见他口齿清晰,颇为精干,也十分欣赏,点点头道:“进帐说话吧!”
  大帐内,几名参军从事正在根据刘洪烈最新的情报修改沙盘上的一些变动之处,主要是敌军营地会变动,游牧民族不可能一直呆在同一个地方不动。
  陈庆笑问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