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封侯 >

第511章

封侯-第511章

小说: 封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庆又向赵巧云和赵璎珞望去,发现两人都很沉默,赵巧云手中拿的是一顶凤冠,赵璎珞手中是一副白玉手镯,都不是顶级珠宝,估计是她们母亲的旧物,两人都在睹物伤神。
  阿樱和阿莲还是稍微俗了点,阿樱手中是一颗红枣大的极品祖母绿,镶嵌在帽徽上,阿莲手中也是一颗罕见的红宝石,大小如鸡卵,品质极高,陈庆心中暗赞两人目光不错,把桌上两颗最顶级的宝石拿到了。
  “两个小家伙,你们也可以挑一件啊!”
  陈庆对怀中两个正在吃糖女儿笑道:“雪儿,你不是最喜欢亮晶晶吗?”
  “雪儿长大了,已经不喜欢亮晶晶了。”陈雪吃着糖含糊回答道。
  “那你喜欢什么了?”
  “喜欢漂亮的裙子!”
  陈庆大笑,又问次女,“冰儿喜欢什么?”
  “我喜欢吃糖!”
  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回答让陈庆心中格外欢喜,他又问站在身边的长子陈冀,“冀儿拿了什么?”
  陈冀把手中盒子递给父亲,“回禀爹爹,孩儿拿了一块李墨。”
  李墨是墨中极品,是五代李廷珪父子制作的墨,在北宋就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说法,宋徽宗就收藏了上百块李墨。
  虽然李墨很珍贵,但比起天青色官窑钧瓷还是差了点,陈庆的书房里就收藏有五块李墨,但天青色官窑钧瓷却一件都没有。
  “冀儿为什么选李墨?”陈庆笑问道。
  陈冀恭恭敬敬道:“师父一直念念不忘他当年遗失在汴梁的一块李墨,我选这块墨就是补他的遗憾。”
  陈冀的师父是陈庆的五个幕僚之首卢存逸,这五个幕僚实际上算不上幕僚,叫做顾问更合适一些,他们的专职都是学校的先生。
  卢存逸是资历最长的幕僚,六十余岁,原本是汴梁的太学博士,关中陈仓县人,北宋灭亡后他返回家乡,随即又被陈庆聘为京兆太学博士,此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有名的关中大儒,桃李满天下,年初,他正式成为了陈庆长子陈冀的师父,每天上午来雍王府教他读书。
  儿子的尊师之心让陈庆十分满意,他笑道:“你可以给自己再选一样。”
  陈冀犹豫一下,又拿了一块温润白细的小玉珮,挂在腰间,躬身道:“谢谢爹爹!”
  陈庆摸摸他的脑袋,着实喜欢这个知书懂礼的儿子。
  ……
  入夜,陈庆和妻子一番恩爱后,终于平息下来,吕绣躺在丈夫怀中道:“夫君,我也想去汴梁,我想去看看老宅,我从小就在那里长大。”
  陈庆欣然笑道:“下次我去汴梁巡视,就带你一起去。”
  “说好了!”
  陈庆点点头,“一言为定!”
  陈庆忽然想起一事,笑道:“我找到你的族姊吕绮了。”
  吕绣一下子坐起身,惊喜问道:“她怎么样?夫君怎么找到她的?”
  “她嫁给了富弼的重孙,两口子过得比较清苦,他丈夫不得不卖曾祖的官窑瓷器度日,幸亏遇到了我。”
  陈庆就把自己逛黑市遇到富弘卖瓷器之事说了一遍,吕绣感叹事情居然那么巧,“真是天意啊!幸亏他们遇到了夫君。”
  陈庆笑道:“你族姊的性格很直率,也很聪明,我觉得就算没有遇到她丈夫,她也会来找我。”
  “应该是吧!她从小就是很争强好胜的,那夫君帮他们了吗?”
  “我让富弘做了汴梁知县,他是进士出身,资格是够的。”
  吕绣得到族姊的消息,一颗心放下,她忽然又有点担心道:“我拿的茶具不会就是他们家那套吧!”
  陈庆把妻子的娇躯搂在怀中笑道:“不是呢!那天青色官窑是从吝啬鬼钱晃府中得来,一共三套,他拼命积攒财富,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最后却便宜了我。”
  “夫君,我还想再生一个孩子呢!”吕绣在丈夫怀中扭了一下身子,眼神在明显暗示着丈夫。
  “好!我们再好好研究一下怎么生孩子。”夫妻二人又继续在被子里恩爱起来。
  ……
  次日一早,陈庆来到了自己官房,官房内全体官员列队欢迎他的归来。
  陈庆摆摆手笑道:“大家辛苦了,回头我会送给每人一件小礼物。”
  众人听说殿下要送礼物,都十分欢喜,上次攻打大同府回来后,殿下每人送给他们一颗珠子,都价值好几贯钱,每个人都满怀期待地回自己位子了。
  陈庆来到自己官房,晁清送来厚厚一叠文书,“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文书,急件文书王妃都已经处理了,内政堂没有反对。”
  陈庆翻了翻,“都不是很急的吧!”
  “都不是很急!”
  陈庆笑道:“那就明天再说吧!我今天要出去看看,你去安排一辆马车。”
  “等一等!”
  陈庆又叫住晁清,把一只布袋递给他,“分给大家吧?每人一只小袋,东西都一样。”
  这次陈庆送的礼物是每人一支金钗,这是在刘豫的财物箱子中发现的,整整一箱金钗,统一制式,重半两左右,镶嵌一颗珍珠,足有上千支,估计是刘豫准备赏赐给宫女,但不知什么缘故,并没有赏赐出去。
  这时,蒋彦先来找陈庆商议新太学之事,陈庆笑道:“我正好想出去看看,索性一起去,看看新太学变成什么样了。”
  “这几个月变化是很大,估计殿下会认不出来!”
  陈庆微微笑道:“你吊起我的胃口,更要去瞧一瞧了。”
  “殿下,外面下小雨呢!”晁清小声提醒道。
  陈庆摆摆手,“不妨!下雨凉快,正好出行!”
  陈庆又喝了一口茶,这才和蒋彦先上了马车,在十几名骑兵的护卫下,马车向南城门驶去。


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提议
  马车在蒙蒙细雨中缓缓而行,空气格外清新,陈庆索性打开了车窗,让清凉的空气涌入车中。
  “七月下旬居然这么凉快,想不到啊!汴梁那边热得让人无法忍受,坐着都出汗,又不下雨,空气干燥,在那边生活不舒服。”
  蒋彦先微微笑道:“今年京兆夏天确实不热,主要是雨水多,基本上都是这种小雨,说实话,我还有点怀念阳光了。”
  “可别出太阳,让我先享受几天清凉再说。”
  “殿下在汴梁住了二十几天,没有享受皇宫吗?皇宫都是有夹层,可以放置冰块,夏天也很舒适。”
  陈庆摇摇头,“伪齐灭亡后,完颜兀术就把皇宫封闭了,我也没有进去,继续保持封闭状态,有几口大冰窖用来放羊肉羊酒,别的都没有利用。”
  蒋彦先又道:“前些日子,京兆有传言说,殿下要把雍王府迁去汴梁,整个京兆城内人心惶惶,后来王妃在《京报》上辟谣,绝无此事,谣言才渐渐平息下来。”
  陈庆有些惊讶道:“不应该有这样的谣言啊!我从未说过要迁往汴梁。”
  “主要是殿下拿下汴梁后迟迟未归,谣言就出来了。”
  陈庆摇摇头,“这些谣言简直是胡说八道,蛊惑人心,难道《京报》上没有刊登吗?朝廷二十万大军准备北伐,完颜兀术随时会杀回来,还有汴梁积贫已久,我要把它变成物资中转之地,需要重新疏浚蔡河,拓宽河道,这些事情不处理完,我怎么回来?”
  “殿下,现在是最敏感的时候,殿下拿下了中原,很多人都在盯着我们是不是要迁去中原,所以有谣言很正常,关键是殿下要给所有人讲清楚,为什么不迁去汴梁,为什么要留在京兆,大家看懂了殿下的决心,那么各种谣言就自然消除。”
  陈庆点点头,“你说得有道理,我确实需要写一份声明,毕竟这是宋朝,不是唐朝。”
  不多时,马车来到城南空地,新城的空地确实已经变样了,很多房拔地蒂而起,七条大街和数十条小街都已平整出来,大街上铺了石板,或许是外面正下着小雨的缘故,石板上很干净,马车车轮从石板上驶过,发出粼粼的声音。
  很多房子都修建起来,原本空空荡荡的土地,现在都在大兴土木,一座座房子拔地而起,其他空置的土地则分成了大大小小的地块,每块土地上打着分界桩。
  “马车停下!”陈庆大喊一声,马车停下了下来,原来已经到他的土地了。
  陈庆跳下马车,细细密密的雨丝扑面而来,很快脸上和头上都变得湿漉漉的。
  “分界桩怎么是红色的?”陈庆指着分界桩问道。
  “表示那块地已经有了主人,分界桩涂上红油漆以表示区别。”
  陈庆点点头,“土地卖得如何了?”
  蒋彦先笑道,“前段时间卖得非常火爆,沿街店铺已经卖掉一半,住宅地块也卖掉三成,甚至还有一些临安的商人拿着黄金白银来买,殿下这些店铺土地,每亩已经涨到一万贯,不过最近又有点冷清了。”
  “为什么?”
  “不就是大家担心殿下要迁去汴梁吗?”
  原来是担心这个,陈庆点点头笑道:“等明天我发表声明后,估计又会开始热闹起来。”
  雨下大了,陈庆和蒋彦先又上了马车,马车继续向太学方向驶去。
  新太学占地千亩,南面是一片的湖泊,叫做南湖,一座座大型建筑正在热火朝天的施工,外面搭满了竹架子。
  “现在太学遇到一个问题。”蒋彦先欲言又止道。
  陈庆看了他一眼,不满道:“你有什么话就直说,难道我还会办你一个妄言之罪?”
  蒋彦先叹口气道:“我们招收了三届太学生,每届四百人,按理应该有一千二百人在校,但实际在校已不足四百人,只剩下三百八十八人,其他都退学不读了。”
  “为什么?”
  “殿下应该知道,太学不是读农学的地方、也不是读冶炼、不是读机关技巧,不是读军器制作的地方,它是学习诗歌经文的场所,虽然我们也安排了大儒授课,但时间太少,只是一种补充,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种茶养蚕,都是在辨矿冶炼,殿下,为什么不造两所太学,一所学工,一所学文?这样就不会出现大部分学生退学的尴尬局面了。”
  陈庆摇了摇头,反问道:“考中进士者,有多少太学生?在我记忆中,一成都不到吧!而几乎所有的进士都读过州学或者府学,说明什么,说明各种经文在州学、府学读完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在太学继续深造,在太学再教经文有什么意义?不想读太学,自己在家读书不可以吗?还要占据名额,让真正想读太学的学生进不来。”
  停一下,陈庆又道:“我很早就给大家说过了,我办太学是想培养技术官僚,懂农业当农业官,懂冶炼的当冶炼官,而不是一群只会读经文的人来管技术,他们不愿读太学,我不勉强,我们继续向愿意读太学的学生开放报考。”
  “殿下就不想再办一所太学吗?”
  “没有必要!”
  陈庆的态度十分强硬,他对蒋彦先道:“我明白你的意思,是不是很多官员都有意见了?”
  蒋彦先点点头,叹口气道:“光卑职记录,就有超过五十名官员有这个要求了,他们都在为子女考虑。”
  陈庆沉思片刻道:“我不可能再开一所太学,它会占据现在太学的职官名额,不过我们可以用三个方案来解决,第一,我们可以在科举时再开一门明经科,可以适当扩大上榜人数,主要是用来安排文吏;
  第二,可以延长州学和府学的读书年限,州学和府学三年的基础上,可以再增加一个州学上阶或者府学上阶,学制两年,学成后等同于明经科;
  第三,可以学习朝廷的制科考试,对所有官员再进行一次拔优。”
  蒋彦先着实有些无奈,官员们都盯着太学出来可以授官这一条,都想把孩子送进太学,但都不愿意读太学的专业技术课程,所以才不断找他,希望把太学课程改成和朝廷一样,或者另办一所太学,可陈庆却丝毫不愿让步。
  怎么可能呢?读个太学就可以出来做官了,那考进士还有什么意义?这些官员打的都是如意算盘,以为是个漏洞,偏偏雍王就不让步。
  其实蒋彦先也理解陈庆的想法,专业人做专业事,这是陈庆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懂技术的人去管技术,各种先进技术才会大量井喷式出现。
  而不懂技术的人去管技术,结果必然是千方百计压制新技术出现,因为新技术代表风险,风险就意味着官位不稳,所以文官们宁可守旧求稳,也绝不允许出现风险。
  蒋彦先只得叹口气道:“好吧!卑职再和内政堂商议一下,争取推行殿下的三个方案。”


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震怒
  离开太学,陈庆又来到了新市瓦肆,这里是京兆城四大瓦肆之一,新市瓦肆又叫城南瓦肆,位于城南的积善坊内,紧靠新开辟的南城。
  四大瓦肆其实就是东南西北各一处,当然,京兆城可不止四座瓦肆,大大小小有十七座瓦肆。
  所谓瓦肆就是后世的综合体,集吃喝玩乐为一身,既有各种密集的店铺,又有大大小小众多舞台,各种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诸如小唱、嘌唱、傀儡、杂剧、小说、讲史、散乐、影戏、弄虫蚁、诸宫调、说诨话、商谜、叫果子等等。
  一家人天亮时过来玩耍,要玩到半夜才会回家。
  瓦肆的店铺都很小,薄利多销,十几文钱就能吃饱,如果嫌档次低,瓦肆大门两边的大街上,还有很多占地很大的酒楼、茶馆,这些酒楼茶馆只能算中档。
  真正的高档大酒楼不在街坊中,而是在著名商业大街上,比如东大街、西大街等等。
  陈庆和蒋彦先都穿了便服,他早有准备,取出两片胡子贴在嘴唇上,皮肤抹黑一点,便拿着折扇大摇大摆走进了瓦肆大门。
  现在还是上午时分,大多数店铺的门刚开,因为京兆没有宵禁,不闭城门,大多数小吃店铺都要经营到三更时分才关,回去睡几个时辰,次日上午又开门经营,非常艰辛,大部分都是夫妻店。
  陈庆在一家陈记小吃摊上花了三十文钱,要了两碗肉沫馄饨,和蒋彦先一边吃,一边体会着百姓的辛劳。
  “大嫂每天要营生到什么时候?”陈庆笑问道。
  女店主很麻利地擦着桌椅,笑道:“要三更时才歇店!”
  “每天都这样吗?”蒋彦先在一旁问道。
  “差不多吧!要不然怎么养活一家人。”
  “小店房租很贵吧!”陈庆不露声色问道。
  女店主叹口气道:“现在南面土地一卖,全城的房价就拼命涨,租金也涨得厉害,我在附近租的两间房,原来一间五百文,现在涨到八百文了,这小店一个月租金三贯钱,现在涨到五贯钱了,每天累死累活,一个月只能净赚三贯钱不到,一家五口人只能糊口,好在官府不收税,再收税的话,饭都要吃不起了。”
  蒋彦先满头大汗,却不是辣的,他知道雍王带自己来吃馄饨的意思了,南面地价涨得太猛,连带着全城房价和租金都大涨,底层百姓已经无法承受了。
  趁女店主端碗去里面的时候,蒋彦先连忙道:“卑职明白了,回去和大家讨论一下。”
  “不用讨论!”
  陈庆用指节敲着桌子冷冷道:“瓦肆房子都是官府的,立刻将租金恢复原状,还有官府的出租房,也立刻降租,严禁跟风涨价,再有下一次,从上到下,都给我滚蛋!”
  这一次陈庆真的动怒了,私人涨价,他没有办法,但全城最大的地主官府也跟着涨价,而且是大涨,完全不顾底层百姓的死活,甚至连临安官府都不如。
  “还有,这次房租涨价是谁决定的,今天立刻给我引咎辞职,我马上派内卫查,被我查到了里面还有贪赃枉法之事,小心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