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封侯 >

第394章

封侯-第394章

小说: 封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天中午,一名道士走进了刻字社,“无量寿福,几位施主好!”
  杨天放连忙迎出来,“道长是来化缘吗?”
  “非也,请问杨天放东主是哪位?”
  “我就是,请问道长法号,有什么事?”
  道士微微笑道:“贫道法号青松,有一笔大买卖要托给贵社。”
  杨天放大喜,“需要我们要印什么?”
  “是我外地的一个师兄要印刷几千本经文,这个活贵社能接吗?”
  “需要我们去外地吗?”
  “不是,就在汴梁。”
  杨天放知道,印得越多,对方要求就越多,就越麻烦,可是……有几千本啊!他们半年接不到这么多生意。
  他犹豫一下道:“接是可以接,但要细谈!”
  青松道士摸出五两银子放在桌上,“这是定金,需要杨东主写一张收据给我,然后明天上午,请杨东主来城北老君观细谈,我和师兄会在观内等候。”
  “好!我一定到。”
  ……
  青松道长返回道观,见到了正在观内等候的呼延雷,呼延雷也是今天上午才到汴梁,这座老君观目前就是他们在汴梁的情报点之一。
  “怎么样?见到人了吗?”呼延雷急问道。
  青松道长笑眯眯道:“见到了,也约好他明天上午过来详谈。”
  呼延雷点点头,“那我就等候他大驾光临!”
  ……
  次日一早,杨天放独自一人来到老君观,青松道长在门口等他。
  “让道长久等了。”
  “无妨,请杨施主随我来!”
  青松把杨天放领到后殿,指着呼延雷道:“这位就是我师兄,姓呼延!”
  杨天放一怔,“道长师兄怎么不是出家人?”
  青松呵呵一笑,“我叫他师兄,但并没有说,师兄一定是道士啊!”
  杨天放点点头,抱拳施礼道:“在下杨天放,见过呼延官人!”
  呼延雷回礼笑道:“久仰杨大管事盛名,在下呼延雷,请坐!”
  杨天放听对方叫自己杨大管事,他顿时默然,对方知道自己过去之事。
  两人分宾主落座,青松给他们上茶。
  呼延雷笑道:“我要印刷的东西颇多,杨东主手下有多少工匠?”
  “有十五名工匠,跟随我多年,都是老工匠。”
  呼延雷眉头一皱,“才十五人吗?”
  杨天放淡淡道:“呼延官人可不要小看了这十五人,这十五人包括了刻字匠、粘补匠和排字匠,都是汴京最顶端的工匠。”
  “刻字匠我知道,什么叫粘补匠和排字匠?”
  “看来呼延官人不懂我们这一行,我稍稍解释一下。”
  杨天放不慌不忙解释道:“工匠们是用雕版刻字,比如刻一本《道德经》,他们就会刻一份完整雕版,以后可以反复使用,但在刻的时候,会不小心刻坏一个字,难道整块板子就要扔掉吗?败家子也不敢这样浪费,这个时候就需要粘补匠出手,用小刀把刻坏的字挖掉,重新刻一个籽,粘补上去,高手的话,根本看不出不一点异样。”
  “我明白了,那排字匠呢?”
  杨天放笑道:“我们经常接到印刷诗册的生意,一般也只印十册左右,如果专门替它雕一套板子,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不说,关键是最后价格肯定很贵,对方也接受不了,而且以后就作废了,未免太浪费。
  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活字印刷,以前是用泥活字,但泥活字容易印糊掉,后来就改进用木活字,这个时候就需要排版匠迅速把木活字都找出来,排成一块块印刷版子。
  印刷结束后,又要将一颗颗活字放回原处,不能放错,这就需要非常熟练的排字工匠,培养很不容易,小徒工至少要排五年甚至十年的活字,才能出师。”
  呼延雷点点头,“我明白了,你们就是我要找的大匠。”
  杨天放听他说得有点奇怪,便试探着问道:“请问呼延官人是从哪里来?”
  呼延雷笑眯眯道:“京兆!”


第八百章 转移
  杨天放腾地站起身,眼睛瞪圆了,“你……你到底是什么人?”
  不怪他反应剧烈,‘京兆’两个字太敏感了,最近完颜兀术连续下令,禁止中原百姓和京兆往来,违令者全家诛杀。
  在这个紧要当口,对方说他来自京兆,让杨天放怎么能不从吃惊?
  呼延雷冷冷道:“如果杨东主认为自己的大金子民,那我们就没得谈,杨东主可以走了。”
  杨天放哼了一声,“不要用这种话挤兑我,我不是什么大金子民,但你也休想糊弄我。”
  “我不妨坦白告诉杨东主,我是灵武郡王帐下大将,就叫呼延雷,奉郡王之令前来见杨东主。”
  “证据呢?”
  呼延雷取出一块银牌放在桌上,“这是我的身份牌,西军统制,如果杨东主认为这军牌是假的,我也无话可说了。”
  杨天放当然不会认为银牌是假,他一个升斗小民,谁会这么无聊费尽心机来对付他。
  杨天放慢慢坐下,沉思片刻问道:“你们郡王找我,是因为从前《京报》之事?”
  他可一点不傻,他唯一的价值就是当年的《京报》,他是总管事,刚才对方还叫他杨大管事。
  呼延雷见对方坐下了,这表示对方内心并不排斥,他心中暗喜,从怀中取出一封信,递给杨天放,“这是我家郡王给杨东主的亲笔信,我只是送信人而已。”
  杨天放虽然蛰伏了十年,但十年前他却是和各种权贵打交代,连蔡京对他恨之入骨,却又拿他没有办法,当然,这也和他的后台背景有关,蔡京惹不起外戚向家。
  尽管各种大人物见得多,但陈庆的亲笔信还是让杨天放不敢轻视,恭恭敬敬接过,打开信仔细看了一遍,信中内容对他从前办报充满了赞赏,然后话锋一转,说《京报》从此湮灭,实在可惜,他愿意资助杨天放重办《京报》,让《京报》成为天下第一大报。
  杨天放一时沉吟不语,按理,京报不是他的产业,他只是大掌柜而已,陈庆想接手,应该去和向家商量,但向家现在还在北国边城为奴,显然陈庆只是想要《京报》之名而已,然后请自己去替他办报。
  想到这,杨天放心中隐隐有些得意,陈庆来请自己,也说明自己是名符其实的天下办报第一人。
  杨天放当然想东山再起,否则他养着十五名最好的工匠做什么?他的刻字社只需要两三个工匠就够了。
  杨天放原本是想去临安或者江南办报,但他也有顾虑,他自己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根本就没有余钱办报,他必须先找到资助者,但宋金敌对,他不可能一趟又一趟地跑临时,他只得义无反顾地走一趟,带着十五名工匠和他们的家小,一共百余人,花一大笔钱冒死偷渡去江南,如果找不到资助者,大家就一起饿死在江南。
  这个风险他承担不起,所有工匠也不会同意带家人去冒这么大的风险。
  前两个月伪齐放开去陕西路的关卡时,大量百姓逃往陕西路,杨天放也有这个想法,正当他犹豫不决之时,完颜兀术回来了,下达了禁绝令,他们错过了时机。
  现在陈庆亲自派人来请自己去京兆办报,杨天放当然想去,只是想到完颜兀术的禁绝令,他心中就沉甸甸的,充满了担忧。
  杨天放叹口气,“就算我想去,又怎么办得到呢?我们十五个工匠,拖家带口,足有上百人,金兵处处设关卡,怎么走?”
  “关键是,杨东主想不想去京兆?”
  杨天放点点头,“我当然愿意去,我已经快山穷水尽,这个关键时刻遇到贵人,我怎么会不想去?”
  “只要想去,就有办法!”
  呼延雷微微笑道:“我可以告诉杨东主,我可是带了一百多名手下过来,金兵的关卡为什么不拦我们呢?”
  杨天放愣住了,他惊讶地问道:“我还真无法想象,你们是怎么过来的?”
  呼延雷淡淡一笑,“道理很简单,完颜兀术严禁百姓向西走,那么我们向东走就行了,向东走应该没有问题吧!”
  杨天放点点头,“向东走没有问题,然后呢?”
  “杨东主跟我们走一趟就知道了,我们要趁完颜兀术没有把漏洞补上之前尽快离去,但暂时不要告诉工匠们真相,以免消息泄露。”
  “那我用什么理由呢?”
  呼延雷想了想道:“你就说接到一笔很大的生意,需要去大名府做几年,让他们把家小全部带上。”
  杨天放摇摇头,“这样的话,很多人都不愿去,只有说我们回宋朝,大家才会彻底动员起来,前年我们经历过,都走到陈留,忽然又爆发战争,向南走的路全部封锁,我们只好又灰溜溜的回来了,我们的意思是说,还是以回大宋,这样大家才会积极跟随。”
  旁边青松道长笑道:“我有一个办法可以两头兼顾!”
  青松虽然是情报营成员,但他真是出家道士,呼延雷对他也颇为客气。
  “道长请说!”
  青松道长笑眯眯道:“去年我们转移关师古的家人,办法就很好,可以故技重施,首先让工匠带着家人搬到城外来,大家集中住在一起,要走的时候再告诉大家,就算要泄密也没有地方。”
  杨天放赞许道:“这个办法不错,我们前年是各自出发,到城外的板桥镇集合,然后一起南下。”
  青松道长又笑道:“我们当时在城外买下一座很大的宅子,现在还空关着,杨东主可以搬过去。”
  杨天放想了想,又对呼延雷道:“当时《京报》结束后,我把所有的雕版和木活字都收藏起来,这是最宝贵的,还有几百斤上好的油墨,光雕版就有几千块,是我父亲数十年积攒下来,至少有上万斤重,我不想扔掉,能不能把它们带走?”
  呼延雷欣然答应,“没问题,反正都是坐船,我让手下先把它们运走。”
  杨天放顿时松了口气,“那就好,我们今天就可以搬到城外,反正我们在城内也租房子住,破破烂烂的房子,随时可以走。”
  ……
  杨天放都住够了城内的破旧小屋,搬到城外大宅,大家都求之不得,两天之内,所以人都搬去了大宅内。
  北城外的大宅足有五亩,住一百来人没有问题,这时,杨天放的活字、雕版和油墨都以货物买卖的方式卖给了呼延雷,也交了税,有税单开路,也不是什么禁运物资,便一路畅通向东北方向运去。
  这两天由青松负责找关系,打点官府,搞到了一份迁徙许可证明,允许杨氏刻字社迁去大名府,包括东主杨天放,工匠十五人,家小九十八口,请的武馆护卫十人,然后每人交迁徙钱五百文,官府随即批准他们离去。
  汴梁县衙都要穷疯了,找关系一文钱也省不了,最多是当天拿到批文。
  目前向西走的官道基本上都被封锁,向官府申请也不会批准,向南走不得接近淮河两百里范围。
  但向东走和向北则可以,就是花点钱的问题,只要钱交到位,官府就会批准你合法迁徙,没必要偷偷摸摸夜里绕过关卡。
  或许有人会想到一种小聪明,我申请向东走,出了城以后,再转道向南走不就行了?
  这就低估了官府的管理能力,申请书上,具体的路线都已经安排好,去大名府路上有十三处关卡,每一个关卡都要交验并盖章,还要清点人数,简单说,就是必须按照官府指定的路线走,才能顺利迁徙,否则被抓住是要以投敌罪论处。
  要不然宋金对峙百年,金国的汉人百姓早就跑去宋朝了,跑江湖的练武侠客或者江洋大盗可以不用管官府的关卡,翻山越岭随便走,但普通百姓不行,拖家带口的,必须走官道。
  否则就像刘豫放开关卡才短短一个月,逃去陕西的中原百姓就达七十五万人之多,这样逃下去谁受得了。
  一切准备妥当,这天傍晚,杨天放召集十五名工匠,给他们交了底。
  一个时辰后,一百多口人分乘二十几辆牛车出发了。


第八百零一章 西行
  车队沿着官道向东北方向夜行,官府给他们定的线路是东北官道,经过汴梁县、封丘县、长垣县、韦城县、白马县,然后在白马县过黄河,每一个县有一个关卡,过了黄河后,还要继续沿着规定路线行走。
  基本上每一个关卡都要打点一下,塞给盘查小官一两贯钱,当然也不会闭眼放人,该有的手续一件不纳,只是态度会好一点,不会调戏妇女,也不会指着一个小包袱说里面有长矛违禁兵器之类。
  杨天放有两个问题很困惑,他们向东走,距离陕西路只会越来越远,怎么回事?
  第二,呼延雷说他带了一百多名手下,为何只有十名护卫跟随他们,其他人呢?
  呼延雷用的是汴梁长荣武馆的名义,武馆有护卫业务,而且武馆护卫可以骑马、背弓并带刀,长兵器不允许,但可以用哨棍,枣木哨棍的威力不比铁棍差,一棍可以让人毙命。
  次日清晨到了封丘县境内,过了第二个关卡后,杨天放终于忍无可忍。
  “呼延将军,我们越走越远,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工匠们都在质疑,甚至怀疑我在欺骗他们。”
  杨天放语气有些不满,他的手下工匠当然不会质疑,他只是拿工匠来说事。
  呼延雷微微笑道:“既然杨东主想知道,我就实话实说,我们的目标是去白马县,但并不是白马渡口,而是去另一个地方上船。”
  “上船?”杨天放愣住了。
  呼延雷点点头,“在黄河内我们有三艘大船,我的手下都在船上等候,然后我们乘船西去。”
  “可是……可是,黄河中遇到金兵怎么办?”
  呼延雷呵呵一笑,“我们三艘船可是战船,金兵那些小哨船哪里会是我们的对手,大的战船他们也没有,陆地上我不敢说,但水面上,我们畅通无阻。”
  “但现在是十一月啊!都是西风,再逆水而行,难道有人拉纤?拉纤的话,金兵斩杀纤夫就不就完了。”杨天放还是想不通。
  呼延雷笑道:“杨东主可知道有一种战船叫做车船吗?”
  杨天放摇摇头,呼延雷神秘一笑,“我无法解释,杨东主亲眼看见就知道了。”
  ……
  既然手续合法,那么主要一路花钱打点,也就一路顺利了,这天上午,队伍过了白马县关卡。
  他们一路上花的打点费已经超过五十贯了,基本上每个关卡十贯钱,才买了一路平安,这就是乱世,大家都知道走官道安全,没有盗贼,但这个安全也是要花钱买的,钱花得越多越安全,如果钱不到位,那就有得受了,还不如冒险走小道。
  下面一个关卡是白马渡口关卡,那里是金兵把守,必须要严格搜身,有钱没有用。
  来到一处岔道口,里面距离关卡还有二十里,沿着另一条小道走了约两里,所有人都下车了,呼延雷给了每个牛车车夫五两银子,让他们回汴梁,连同租的马匹一起带走。
  车夫都猜他们想走野渡,躲过女真人搜查,一定是携带了什么违禁之物,但看在银子的份上,谁都没有吭声,牛车队掉头走了。
  一百多人老老小小站在旷野里,旁边还有一大堆箱子行礼,大群人眼巴巴望着杨天放,杨天放则心慌意乱地望着呼延雷,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现在天色已晚,万一来一群强盗怎么办?
  呼延雷微微一笑,抽出一支箭,用绳子将一支细火药筒绑上去,用火折子点燃火绳,燃到尽头时,一箭射向天空。
  ‘啪!’火药箭在天空炸开了,数里内清晰可闻。
  约一刻钟后,大群黑衣男子从不远处树林内奔出来,足有五六十人之多,人人手执兵器,吓得大群老小双腿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