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封侯 >

第350章

封侯-第350章

小说: 封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临安府,宋军攻占兴庆府,西夏灭亡的消息让整个临安府都沸腾了,宋朝经历了太多苦难和失败,终于有了一次振奋人心的大胜,消灭了百年宿敌。
  尽管宰相秦桧下令不准官方庆贺,但百姓们还是自发的组织起来,十几万临安百姓手执灯笼火把载歌载舞游行,发泄内心的苦闷,欢庆难得的大胜。
  很多官员也跑出门,以私人身份加入到百姓的狂欢队伍中,欢庆宋军大胜。
  一连几天,整个临安城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所有的酒楼、茶馆和其他公共场合,都在谈论这次胜利,这可是灭国,要比偶然一次大胜更加激动人心。
  文清酒楼二楼窗前,副相国赵鼎正和户部侍郎吕青山对饮,他们穿着便服,在外人看来,只是两个普通的老者而已。
  这时,旁边不远处有几人争论起来,“这次西夏灭国和朝廷有什么关系,都是陈庆率领军队浴血奋战的结果,朝廷军队在哪里呢?”
  “文焕兄话不能这么说,隔着千山万水,朝廷肯定无法出兵,但不是一样给了钱粮吗?再说了,难道陈庆的西军就不是朝廷军队?”
  “但不能这么不要脸,什么叫在朝廷的努力下,西军不负朝廷重托,朝廷努力了吗?朝廷重托了吗?根本就没有的事情,非要把主要功劳揽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说在国人的支持下,西军不负大宋百姓的期待,这样不更好一点?”
  “蔡文焕,你什么都不懂,在这里胡说八道,亏你还是朝官呢?却不站在朝廷立场上说话。”
  “嘘——”
  有人忽然看见了赵鼎,连忙道:“你们小声点,赵相公在那边呢!”
  众人回头,看到了赵鼎和吕青山,都不敢吭声了。
  赵鼎端着酒杯笑道:“我没记错的话,这个蔡文焕是去年科举第三名探花吧!”
  吕青山点点头,“没错,就是他,这两年他在御史台办案,嫉恶如仇,不讲情面,得罪了太多人,前几天弹劾秦桧公器私用,破格提拔内侄王薄为刑部员外郎,估计秦桧要收拾他了。”
  “这个蔡文焕是什么背景?”赵鼎又问道。
  “没什么背景,福州人,据说家境十分贫寒,不过我推测可能是蔡家族人?”
  “蔡京?”
  “只是推测而已。”
  停一下,吕青山又笑道:“这次陈庆灭了西夏,按照之前的协议,他应该封王了吧!”
  赵鼎点点头,“天子已经下旨,册封陈庆为灵武郡王。”
  “我还以为太后和秦桧会坚决反对呢!”
  赵鼎冷笑一声,“他们怎么会不反对,太后声泪俱下,说破坏了祖宗规矩,我们都看得出,官家也极为不情愿,原本是要册封为扶风郡王,临时改成了灵武郡王,估计官家觉得灵武郡不是大宋的疆域,封的是异国郡王,你说这种心思有意义吗?难道朝廷不承认灵武朔方不属于大宋?”
  “既然官家不情愿,为何还要勉强册封?”
  “不是之前签署承诺书了吗?若灭西夏,封陈庆为王,再说,朝廷册封总比陈庆自封为秦王要好吧!”
  吕青山呵呵一笑,“最后一句话才是关键!”
  “谁说不是呢?现在陈庆的势力之大,北到草原,南到云南,东到汉水,西到河西走廊,他如果不再承认朝廷,朝廷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说到这里,赵鼎长长叹口气,“我就不知道太后和秦桧这么仇视陈庆有什么意义,是想逼他割据自立吗?”


第七百零七章 议和
  天子赵构也同样害怕陈庆割据自立,不仅是害怕丢了川陕,更害怕陈庆和金国结盟,同时对大宋发动进攻,那大宋就真的完了。
  所以不用任何人提醒,也不管太后和秦桧的坚决反对,他还是果断册封了陈庆为灵武郡王,这里面还隐隐含着他的一个期待,索性陈庆就在西夏立国,把川陕还给自己,他一定支持。
  这个期待当然不切实际,赵构也知道,除非陈庆的脑袋被马踢了,他才会把川陕还给自己。
  除了陈庆以外,赵构还有一大堆烦恼之事,首先就是御史张致远弹劾张俊贪污军俸,私分战利品。
  张俊用大半年的时间才灭了刘光世,军费足足耗用了八百万贯,粮食百万石,偏偏张浚和刘光世一战未打,私下说反了刘光世的两名心腹大将郦琼和王德,这两人一反,刘光世便大势已去,不得不投降。
  张致远弹劾内容很犀利,‘一战未打,何来百万贯的伤亡抚恤钱?二十万叛军全部编为宋军,何来八十万贯的叛军遣返钱?十万大军驻军半年,怎么吃掉百万石粮食?’
  还有,缴获刘光世库房余钱三千贯,粮食九千石,说刘光世钱尽粮绝,怎么可能?还有几百艘大船到哪里去了?刘光世私人的财物又到哪里去了?
  尽管弹劾书上的内容连三岁孩童都知道张俊干了什么?但赵构却批准不了这份弹劾书,他能批准将张俊罢官免职?张俊手上可是有三十万大军,激起兵变怎么办?
  陈庆的大军距离临安还隔着千山万水,可张俊的大军就在临安旁边啊!
  更何况张俊虽然贪了一点,可对自己忠心耿耿,陈庆倒是清廉不贪,他对自己忠心吗?
  赵构是天子,他是以帝王的目光来看待臣子的忠心和贪赂。
  张俊贪钱没关系,就怕他不贪钱,不贪钱的军阀一定会贪权,既不贪钱也不贪权的军阀,那一定会贪国。
  可惜这些御史不懂啊!监督军阀是要看他们有没有野心,有没有僭越,这才是重点,监督文官才是重点看贪污受贿。
  赵构提笔在弹劾书上划了个叉,否决了这份弹劾书。
  紧接着,另外一件让他烦恼无比的事情又来了,是户部侍郎吕青山的奏折,朝廷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库存不足五十万贯,已经无法支付下月的三百万贯军俸,希望紧急从各地调拨钱粮。
  财力匮乏,庞大的军俸一直就压得朝廷喘不过起来,以前还有四川和荆襄财税,现在四川的财税没有了,荆襄乱成一团,饥民遍地,非但没有一文钱的财税,还需要朝廷拨出钱粮去救济。
  偏偏还有江淮的饥民,朝廷收复了江淮,可不仅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反而是饥民遍地,盗贼如麻,像个无底洞一样,每年要朝廷拿天量的钱粮去填补。
  难怪越来越多的大臣反对收复中原,一个江淮就把朝廷压得喘不过气来,再加上一个生灵涂炭,凋敝困顿的中原,朝廷还活不活了?
  怎么办?赵构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去把秦相公和张相公给朕找来!”
  赵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但他可以推给宰相,财政出现危机,这不是宰相的事情吗?当年吕颐浩是怎么解决严重财政不足的,他们可以去取经嘛!
  不多时,秦桧和张浚一前一后走进御书房,躬身行礼,“参见陛下!”
  赵构摆摆手,“朕找你们来有两件事,首先是关于去京兆的使者,要立刻确定下来,这件事不能拖,最好现在就确定下来。”
  “封王非同小可,陛下请三思?”
  秦桧还是不甘心,企图再力劝赵构,他知道官家心中也并不愿意册封陈庆。
  赵构心情不好,不耐烦地打断他的话,“朕若不封他,他自封为秦王,朕该怎么办?”
  “陛下可以宣布他为叛逆,号召天下人诛之。”
  身后张浚冷笑一声,“秦相公身为堂堂宰相,怎么想法和三岁孩童一样幼稚可笑?”
  秦桧回头怒视张浚,“天子面前,张相公休要胡言乱语。”
  “我可没有胡言乱语,若朝廷和陈庆翻脸敌对,金国最欢迎,没有陈庆军队从侧面牵制,金国就会毫无顾虑地大举攻宋,完颜兀术再来一个搜山检海,我们该怎么办?若陈庆勾结金国,同时两面夹攻大宋,我们又该怎么抵挡?”
  秦桧哼了一声,又对赵构道:“若敌军来攻,自有我们军队抵挡,我们的将士个个骁勇善战,足以歼灭来犯之敌,不需要……”
  “秦相公,朕已经下旨了。”
  “陛下可以追加条件,迫使他自己放弃……”
  “秦相公!”
  赵构着实恼火了,每次涉及到陈庆,这个秦桧表现不是一般的幼稚、愚蠢。
  秦桧不敢再坚持了,只得躬身道:“陛下若已决定,微臣自当支持,微臣推荐同知枢密院事折彦质再次出使!”
  赵构瞪了他一眼,又问张浚道:“张相公的意见呢?”
  “微臣也同意折彦质再次出使!”
  “那就定折彦质出使京兆,朕再说说今天的第二件事,就是要谈一谈财政问题,朝廷负担沉重,已经入不敷出,荆襄的巨大财政缺口,江淮成了我们填补钱粮的无底洞,到处饥民遍地,盗贼横行,还有每个月三百万贯的军俸开支,再这样下去,朝廷连给百官支付俸禄的钱都没有了,两位相公给朕想想办法。”
  秦桧作为右相,这个问题他早就考虑过,他躬身道:“荆襄那边问题不大,减税降赋,休养生息几年就能恢复,关键是江淮,两边不断拉锯战,以至于百姓无法耕种,一旦错过耕种,就意味半年粮食无着,朝廷就得不断掏钱补贴,这就像人的身体,伤口不愈,出血不止,军俸压力大同样也是因为战争,陛下,恕微臣直言,当我们国力负担不起战争的时候,最好还是停止战争,和金国议和。”
  说到底,还是要议和。
  张浚想反对议和,但他又不知道该怎么反对,秦桧说得也没有错,既然财力支撑不了战争,那就只能停止战争,否则就是穷兵黩武了,张浚保持了沉默。
  赵构负手来回踱步,说他不想议和那绝对是假话,他北攻的要求很简单,夺取江淮,让江淮成为长江乃至江南的缓冲地带,现在目标已经达到,他就不想再向北攻了,尤其想到中原的满目疮痍,想到中原的民不聊生,会让他们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他就更不愿意了,眼下这个关口,能议和他当然求之不得。
  “议和能成功吗?”赵构问道。
  “陛下,微臣认为可以成功!”
  “说说理由。”
  秦桧胸有成竹道:“微臣认为有两个理由,第一,目前是完颜昌在金国掌权,完颜昌是温和派,一向主张议和停战;
  第二,西军攻灭西夏,下一步必然会威胁中原和河东,金兵严重受到牵制,无力南攻,金国朝廷也会考虑和我们议和。”
  张浚直翻白眼,这个秦桧也很清楚嘛!陈庆军队牵制住了金兵,还以为他真的啥都不知道。
  赵构看了一眼张浚,“张相公同意议和吗?”
  “陛下,微臣建议在大朝上讨论一下,如果百官都不反对,那么议和就是众望所归。”


第七百零八章 凯旋(上)
  西军在西夏大胜,灭亡西夏的消息在一个月前就传到了京兆城,京兆满城欢腾,数十万百姓载歌载舞游行,把胜利的喜悦推向了高潮,也使陈庆的个人威望达到了顶点。
  就在全城沉浸在胜利喜悦的关头,陈庆的第三个孩子出生了。
  时间一晃过了二十天,胜利的笑容还没有从人们脸上褪去,一场大雪悄然而至,喜庆的京兆府变成了冰天雪地的世界。
  外面冰天雪地,房间里却温暖如春,赵巧云躺在床榻上聚精会神地看一份牒文,旁边摇篮里,一个粉雕玉凿的小婴儿睡得正香甜。
  赵巧云坐月子已经二十天了,实在百无聊奈,索性又帮夫君批阅牒文。
  这份牒文是坐镇四川的兵马使郑平所上,他在牒文中陈述,荆湖南路盗贼横行,百姓处境凄惨,民不聊生,而朝廷却不闻不问,希望宣抚使司同意他出兵去荆湖南路一带剿匪,拯救百姓于水火。
  郑平的提议事关重大,宣抚使司无法决定,便把它转到陈庆府中,希望夫人定夺。
  当然,蒋彦先、周宽、张妙三人都批示同意赈济荆湖南路饥民,但是否出兵剿匪却不是他们能决定的。
  宣抚使陈庆不在,决定权就在夫人吕绣手上,而吕绣自然又会让赵巧云帮忙考虑。
  这时,门帘开了,吕绣从外屋走了进来,指指外屋低声道:“乳娘睡着了。”
  赵巧云点点头,“乳娘一夜未睡,累坏了,我让她抓紧时间睡一会儿。”
  吕绣摸摸孩子的小脸蛋,笑道:“比她姐姐胖多了,她姐姐二十天的时候,还像个小瘦猫一样。”
  赵巧云也笑道:“她们姐妹只差一岁,等长大了,就有玩伴了。”
  “哎!我那个太调皮了,简直头大。”
  “说明她身体健康,好事情。”
  “也只能这样想了。”
  吕绣笑了笑又道:“有个好消息,大军从西夏南撤了。”
  “大姐,不是西夏,是灵州府。”
  “我又忘了,总是习惯说西夏了。”
  吕绣笑着自嘲一句,又问道:“这份牒文怎么样,今天蒋长史又派人来问了。”
  “这么急吗?”赵巧云笑问道。
  吕绣苦笑道:“是郑平急,过年后就要春耕,没有种子,没有耕牛,只有盗贼,误了春耕要出大事的。”
  赵巧云问道:“大姐的意见呢?”
  “我?”吕绣有点难为情,她基本上都把这些事情丢给赵巧云了。
  吕绣搜肠刮肚想了一番,吞吞吐吐道:“是不是帮助那些百姓,有助于提高夫君的声望?我是瞎想的。”
  赵巧云抿嘴笑道:“其实大姐说到了关键处,为什么要出兵剿匪,帮助百姓,就是为了维护名声。”
  吕绣思索一下道又:“但应该不是维护名声那么简单吧!郑平可不是注重虚名之人,他急着出兵,肯定是另有原因。”
  “是另有原因,夫君在荆襄有根基,军方有不少人都是来自荆襄一带,现在荆襄有难,百姓对我们有期待,我们出兵义不容辞,只是如果出兵过多,朝廷那边会有激烈反应。”
  “那你的意见呢?”吕绣问道。
  “我当然同意出兵,只是建议出兵人数不要太多,在六千人左右,在剿匪的同时,也派出扶济队伍,配合当地官府,给农民发放种子,把耕牛借给官府,由官府统一安排春耕。
  另外,由宣抚使司出面,写一份奏折给朝廷,就算土匪横行,已经威胁到巴蜀百姓的生命安全,所以要出兵剿匪,剿匪结束后,收兵回蜀,把该说的说到位,把该做的做到位,朝廷就无话可说了。”
  “行!你把意见写下来,我盖一个印,派人送给蒋长史。”
  赵巧云随即写了一份批示意见,吕绣加盖了陈庆的印章,派人送给了蒋彦先。
  ……
  陈庆二十万大军已经进了庆州,正沿着马岭河谷地向南进军,陕西路的冬天明显要比西夏暖和很多,虽然已进入十二月的寒冬腊月,但谷地内却没有多少积雪,马岭河冰层的寒意也不重,没有那种冰冷刺骨的寒意,士兵穿厚实一点,完全可以骑马在冰面上行走。
  二十万大军和三万头骆驼延绵五十余里,浩浩荡荡望不见边际,大军朝行暮宿,足足走了二十余天,这天下午,大军终于抵达了西平县。
  西平县是邠州州治,也是泾源道上最重要的战略之地,向西北的泾源道和向正北的马岭河谷就在西平县汇合。
  陈庆见天色已晚,便命令大军就地驻营休息,士兵们纷纷拿出行军炉,取出蜂窝煤饼和铁锅烧水做饭,这时,邠州知事李厚之,知县周嶙,带人赶着数百口肥猪前来觐见陈庆。
  陈庆夸赞他们几句,便命人杀了猪给伤兵营送去,轻伤士兵基本上都痊愈了,还有数千名重伤士兵继续调养治伤,但也好了大半,他们没有留在灵州府,也跟着一同南下了。
  “宣抚使还是进城去休息吧!”知州李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