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第3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轮投石机发射了,又是二十块巨石呼啸着砸向城墙,最终狠狠地砸在城墙上。
李察哥冷笑起来,兴庆府可是用大青砖砌成的,十分坚固,用巨石砸会有什么用?
“王爷,城墙裂缝了!”
士兵们纷纷大喊起来,只见城墙裂开了,裂纹在迅速蔓延,吓得士兵们纷纷躲闪。
李察哥探头向城墙望去,一下子愣住,城墙上全是裂缝,都有一个拳头宽,最宽的一道裂缝已经有一尺了,从城脚裂到城头,格外的刺眼。
怎么可能?李察哥简直不敢相信,才两轮巨石砸墙,就出现这宽大的裂缝吗?
这时,宋军的第三轮投石机发射,又是二十块巨石砸来,“轰!轰!”城墙上响起沉闷的巨响,城墙开始晃动,一段城墙忽然坍塌,十几名士兵落入坍塌的地缝内。
还好,主要是城头的地面塌陷,城墙坍塌不严重,只塌陷了三尺左右,城头上的士兵都纷纷躲开。
宋军不断的发射巨石,城墙的裂缝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整个城墙已千疮百孔,但框架却没有坍塌,还缺少致命一击。
陈庆凝视片刻,下令道:“用火油攻城头,准备填护城河!”
宋军改变了进攻方式,一颗颗巨大的火油罐被抛射出去,落在城墙上或者城头上,城上城下都燃起了熊熊烈火。
西夏守城士兵呆不住了,开始向两边撤退,火油罐不断地抛射,三万宋军骑兵疾奔而出,每个骑兵都驮着三袋泥土,护城河内已堆积了不少巨石,骑兵们直接将泥沙袋抛在巨石上方。
三万骑兵不断穿梭,不断运送泥土,奔跑了三趟后,填平了一段长约百丈的护城河。
“呜——”
低沉的号角声响起,投石机背后出现了一个庞然巨兽,高达五丈的攻城槌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木架,下方底板上有八对巨木轮,被三十头骆驼缓缓拉动行走。
在木架中间被粗壮的铁链悬挂着一根四丈长的攻城槌头,这用一根直径为一米的枣树主干制成,重达万斤,前端包有生铁,一撞之力足以毁天灭地。
这架攻城槌足足用了两年时间制造,光寻找槌体就用了一年时间,最后在原州找到一株数百年的枣树王,用它的树干制成了这座巨兽一般的攻城槌。
不光城头上的西夏士兵惊呆了,连宋军士兵也震惊地望着这架庞大的攻城槌从自己身边走过。
城头上的烈火依旧在熊熊燃烧,西夏士兵绝望地看着这架巨兽一步步向城墙走来,他们却无能为力,西城下已经集结了近两万人,准备拼死抵挡宋军的进攻。
攻城槌轰隆隆行走,底座上站着三十名士兵,攻城槌体被铁链从下方固定住,防止它行进中摇摆,在它两边以及背后跟随着数千宋军士兵,人人高举盾牌。
攻城槌越来越近,距离城墙一百五十步,宋军开始解开骆驼,把骆驼拉回大营,转而变成了数千人一起推动攻城槌继续前进。
距离城墙只有百步了,这时,城内万箭齐发,乌云一般的箭矢云越过熊熊燃烧的城头向巨兽射来,箭矢叮叮当当射在铁链上,士兵们也高举盾牌,或者躲在巨轮后面。
攻城槌插满了箭矢,却没有任何阻止效果,攻城槌依旧滚滚向前。
巨轮碾过了护城河,下面的沙袋有点软,使轮子向下一陷,“用力!一、二、三!”上千人奋力向上抬举,第一对前轮终于过护城河,底盘前端随即顶住了城墙。
“准备开始!”
底盘上的士兵取下了固定的铁链,跳下底盘,拉起了一根根铁链,后面的士兵纷纷奔上前,一起拉住铁链,箭矢此时已经射不到从城墙下,上百名士兵奋力拉拽四根铁链,攻城槌慢慢向后拉去。
“放松!”一名指挥使大喊一声,士兵们同时松手,粗大的攻城槌如钟摆一样,槌头闪烁着寒光,狠狠向城墙砸去……
第七百零三章 决战(六)
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攻城槌前面的城墙就仿佛被砸断了脊梁骨一样,轰然坍塌了,尘土漫天,烈火熄灭了,宋军士兵纷纷后退,烟尘呛得人喘不过气来。
但尘土稍稍散去,只见城墙足足坍塌了近一里,里面的建筑出现在所有人眼前,攻城槌的前端木架被压断了,以至于槌体滚落下地,被倾泻而下的砖石和泥沙掩埋,槌体当然不会损坏,价值不值钱,关键是槌体和铁链,一般也不会损坏。
陈庆挥剑大喊:“城墙已坍塌,杀进城去!”
“杀啊!”
十万大军如狂涛如海一般奔涌向前,此时城内万箭齐发,两万西夏士兵冲了上来,跟随在攻城槌后的宋军士兵一边用盾牌抵挡,一边在护城河上铺设木板。
刘璀率领两万步兵率先冲上城墙废墟,和拦截的两万西夏士兵激战起来。
李察哥心已经凉了,他对亲兵道:“发射火药箭!”
士兵发射了两支火药箭,在天空‘啪!’的炸开了,李察哥率领一万两千名心腹骑兵向北城门奔去,北城门处,三千铁鹞子骑兵已经集结完毕,两万一千名金兵也赶到了,还有几百辆马车,包括李察哥和主要将领的家人、太子和宫妃,还有支持李察哥的官员、权贵以及他们家眷。
一共三万六千军队准备突围,占全城兵力的一半,另外一半军队都赶到东城,拼死抵挡宋军的进攻,南城门和西城门都空虚了,三万宋军由高定统领,已经从南城门杀进来了。
北城缓缓开启,吊桥方向,最前面军队便是铁鹞子,铁鹞子便是重甲骑兵,和金国的铁浮屠一样,它是西夏最神秘也是最强大的军队,可惜受国力所限,一共只有三千骑兵。
用来突围是最合适不过,夏侯良大喊一声,“冲出去!”
三千铁鹞子骑兵骤然发动,向城外疾奔而出,两边宋军乱箭齐发,却射不透骑兵和战马的铠甲,三千铁鹞子狂风一般向前方猛冲,在他们身后是三千女真铁骑,后面是李察哥的一万两千骑兵,由都统军尚东延统率。
最后是韩常统领的一万八千协从军,这里面协从军是步兵,其他都是骑兵,其中尚东延的骑兵队伍中还夹杂着数百辆马车。
北城外是刘琼统领的两万宋军,他们没有阻拦,只是象征性从两边向突围敌军放箭,在付出了千余人伤亡代价后,西夏大军突围成功,转而向河南草原方向奔去……
南城、西城和北城也杀进了大量宋军,十八万宋军将站在城墙废墟两侧的三万多西夏士兵团团包围,这时,李察哥带领金兵突围的消息传来,原本还准备死战到底的西夏士兵瞬间崩溃,纷纷丢下兵器投降。
还有数千侍卫军士兵死战不降,负隅顽抗,最后被宋军两万弓弩手和五千投掷军用暴风骤雨般的弩箭和密集的飞矛彻底消灭。
这就是韩常判断陈庆最后会放他们突围的原因,放他们突围可以极大减少宋军士兵伤亡,他也完全猜对了,对方还有七万多士兵,如果爆发残酷巷战,就算最后全部歼灭敌军,陈庆最少最少也要付出三万士兵阵亡的代价,但那是理想状态,更大的可能性是五万人以上的代价。
但不管是三万人还是五万人,都是陈庆难以承受的,他已经付出五万多士兵阵亡的代价,这个数字如果变成八万或者十万,他回去怎么向川陕百姓交代?
所以放走李察哥后,剩下的士兵就没有了抵抗意志,大规模投降就能实现了。
战俘被押走,宋军随即进行全城戒严,不准任何人上街,但也不准士兵上门抢掠,陈庆需要精准而迅速的处理一些人,也就是西夏的皇族、外戚、官员、文人、将领、豪门,虽然李察哥已经帮他处理了一批,又带走一批,剩下的人已经不多了,但还是不行,剩下的人也绝不能放过。
从两晋到隋唐,所有异族的处理最后都会出大乱子,要么演变成祸乱中原的兵灾,要么割据独立,成为中央王朝的毒瘤,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异族的王公贵族保留下来了,他们文化也保留下来,始终没有被汉化,始终在中原的土地上形成一个独立王国,待中原一乱,他们便趁机造反了。
所以杀掉他们的领袖、贵族,消泯他们的文化,只留下普通百姓,然后散居中原各地,这才是长久之道。
虽然刚开始残酷了一些,但该心狠手毒的时候,决不能有妇人之仁。
陈庆命令命令上军统领王铎率五千士兵来执行这个任务,按照曹保宗开出的名单,挨家挨户搜查,女人和十岁以下的男童可以放过,所有男子一共一千七百余人,无论老少全部被带走,再也不知所踪,他们库房的财物只留一千贯钱给留守女人养家,一千贯以上全部没收。
直到次日天亮,才把这个最大的隐患处理完成了,就算还有一些漏网之鱼,也不会有太大危害了,以后在逐步处理,只要在党项人中安插眼线,这些漏网之鱼就翻不起大浪了。
当然,西夏并没有灭亡,李察哥率领残余势力逃去了大同府,更重要是,他们一定会把沿途的党项游牧部落全部带去大同府。
天亮后,宋军解除了全城戒严,开始在各处贴安民告示,并在主要大街上熬粥赈济灾民。
西夏皇宫内只剩下数百名宦官和宫女,太子和宫妃都跟随李察哥突围走了,至于天子李乾顺,所有人都不知道他的下落,生死不明,恐怕也只能李察哥才知道,或许他还在李察哥手中,或许他已经被秘密处死。
但这些对陈庆并不重要,陈庆也不关心,他要的是西夏的土地和财富,摧毁悬在他头顶上的这把刀,没有了西夏在北方的战略牵制,他的军队就能集中精力东进。
历史上,北宋屡屡无法战胜辽国,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有西夏对北宋进行战略牵制,没有了西夏,就少了一个巨大心腹之患。
陈庆皇宫内小睡了片刻,刚刚醒来,稍微洗了一把脸,这时,呼延云快步走来,将一本册子递给陈庆,“这是仓库盘点清册,除了粮食、生铁、铜锭、木材、羊皮、药材、染料以外,其他布匹和丝绸都没有了,据说布匹和丝绸除了送给金国被我们缴获外,剩下的都被李察哥赏赐给士兵。”
“银钱呢?”陈庆看了一眼清册又问道。
“白银还有二十万两,没有被拿走,铜钱可能还有几十万贯,目前正在清点之中,其他……对了,还有一批皇宫里的财物,金银器皿、玉石珠宝、上好瓷器以及名贵的象牙皮毛和名贵家具等等,还在清点。”
陈庆点点头,“皇宫里宫女和宦官,每人给他们十两银子,放他们回家,他们的个人财物也让他们带走。”
“卑职遵令!”
“都处理完了,这座皇宫也全部拆除,这些木料用来造官府和学校倒不错。”
“卑职明白!”
呼延云匆匆走了,陈庆起身出了皇宫,刚出皇宫,迎面遇到了杨再兴,“启禀都统,卑职有事禀报!”
“杨将军请说!”
“卑职接到斥候的消息,李察哥将河南草原上的党项部落都统统带走了,卑职请示,要不要追赶,把牛羊夺回来。”
陈庆摇了摇头,“很快要下暴雪了,追赶比较危险,由他们去吧!”
当天晚上,一场暴风雪从北方席卷而来,从定州到鸣沙县,整个西夏大地都笼罩在一场狂风暴雪之中。
第七百零四章 处置
中午时分,雪还在下,但已经小了不少,原野、屋顶、树梢、大街上都积满了厚厚的雪,开始有小孩子跑出来玩了,在大街上打雪仗,一直被恐惧压抑的城池终于有了笑声,正是这个缘故,大人们也没有把孩子叫回家,让这些笑声驻留得更久一些。
宋军骑兵在街头巡逻,也没有干涉孩子们玩耍,大街上秩序井然。
陈庆站在窗前注视着大街上奔跑打雪仗的一群孩子,他回头对张晓:“司马说得对,关键是孩子,从孩子开始改变,教育、文化,把优秀的孩子送去京兆,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汉文化,认同汉文化,再用鼓励通婚的手段让子孙变成汉人,二十年时间够吗?”
张晓微微笑道:“其实用不着二十年,做得好的话,几年就足够了,关键是利益,变成汉人有利可图,百姓肯定趋之若鹜,比如送孩子读书可以分田,可以免税,比如卑职了解到,西夏很多人都会说汉语,普通百姓也会说几句,只是他们不愿说,但我们只要形成只能用汉语的氛围,大家都一定会说汉话。”
“为什么都会说汉语?”陈庆好奇地问道。
“因为城内的党项人和放牧的党项人不一样,就像熟番和生番的区别,放牧党项人以牧业为生,对外没有交流,所以基本都说党项语,城内的党项人也不种地,主要以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各种交流很多,基本上都会说一些汉语,加上他们的汉人奴隶,据我了解,他们自己人之间交流说党项语,但和汉人奴隶就会说汉语,只不过就是谁为主,谁为副的问题。
只要官方全部说汉语,商业全部说汉语,几年后,这里就听不到党项语了,至于推广识读汉字,那是第二步,慢慢来,当务之急要做的是,将党项文字全部革除,书籍、字碑、店面等等,都不准出现,认识党项文字的人全部送去川陕,就像植物没有土地,很快就会枯死。”
陈庆负手走了几步道:“说到利益,我们得培养一批汉人士绅和汉人地主,光靠官府不行,这些士绅和地主才是推广汉化、维护汉化的中坚力量。
一些受伤的将领,我准备让他们退伍留在灵州,还有像宋成那样的汉人管事,可以培养为地主。
愿意接受汉化的党项百姓可以成为平民,而顽固不化的党项人那就只能沦为奴仆和佃农,这就是利益再分配,西夏已经灭了,那就不可能再维持现状,汉人必须翻身,利益必须重新分配。”
陈庆沉思片刻又道:“还是按照原计划,党项人要迁徙一部分去陕北,剩下的党项人必须和汉、羌、回鹘等民族混居在一起,以汉民为主导,一定要混居,这是原则,切不可出现党项县或者羌人县。
最好的办法是弱化现在的兴庆府,在河套地区更多建立几座县,把人口全部分散,然后再配合村落,要让所有的县城都围绕农耕来运作。
至于商业,可以让灵州肩负这个职能,可以慢慢来,五年内完成这个计划。”
陈庆注视着张晓道:“重新建立灵州路,张司马出任最高政务官,肩头担子很重啊!”
张晓知道陈庆带自己出征西夏,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出管西夏政务,这份信任让他感动,不过这件事他必须建议陈庆思路更广阔一下。
“启禀宣抚使,卑职建议可以设灵夏路,下面设灵州府和夏州府,路以军事为主,设立瀚海军,对内管控党项人,对外防御金兵入侵。
政务由府负责,直接向宣抚使司汇报,卑职可以出任灵州知府,卑职推荐吕纬出任夏州知府,培养他和羌人打交道的能力,独当一面,这会更有助于他的成熟。
然后再设一个灵夏路转运司,军民皆管,再设一个提刑司和监察司,这样就形成了三司两府一军的格局,还是熙河路一样,灵夏路也属于川陕宣抚使司管辖。”
“那朝廷那边呢?”
陈庆又道:“我现在有点拿不定主意,到底要不要让朝廷插手西夏,我想听一听司马的意见。”
张晓微微笑道:“西夏可不是四川,没有什么油水,我估计朝廷兴趣不大,最多只挂一个名而已,比如朝廷每年审阅一下灵州府和夏州府的述职报告,我倒是有一个想法,把一些底层官职拿出来,比如主薄、县丞或者各府司士等等,要求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