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封侯 >

第245章

封侯-第245章

小说: 封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杀啊——”
  七千吐蕃士兵怒吼狂奔,向三里外的宋军军阵席卷杀来。
  陈庆冷静得就像山一般凝重屹立,目光冰冷望着吐蕃人越来越近,他原本并不想和吐蕃人发生冲突,但他此时已经意识到,没有铁拳出击,汉人就绝不会赢得异族人的尊重,唯有铁和血才是真理。
  吐蕃骑兵越来越近,进入五百步了……进入三百步了。
  “发射床弩!”陈庆下达了发射命令。


第四百八十五章 拓边
  “呜——”单支号角吹响。
  这却是床弩发射的命令,一千床弩同时发射,顿时箭如雨发,五千支寒鸦铁箭腾空而起,俨如暴风疾雨般射向草原上的吐蕃骑兵。
  吐蕃骑兵纷纷举盾相迎,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他们遭遇的是宋军最强大的弩箭,无坚不摧,任何盾牌和盔甲都抵挡不住。
  如果没有盾牌,或许很多士兵都会躲到马肚子下面,反而会逃得一命。
  但世间没有‘如果’二字,他们命运在冥冥中早已注定,他们得到西夏军盾牌之时,就已经注定了今天将是一场屠杀。
  强大无比的寒鸦铁箭射穿了盾牌,射穿了盔甲,射穿了吐蕃士兵的身体,无数吐蕃士兵被铁箭从马上射下,钉死在地上。
  五千支寒鸦箭射出,竟然有三千吐蕃骑兵被射死射伤,这个比例十分恐怖,包括革洛巴的次子丹珠也被一箭射穿胸膛,钉死在马背上。
  但奔跑在前面的革洛巴和其他吐蕃骑兵却逃过一劫,寒鸦箭的射程超过了他们。
  一旦骑兵狂奔起来,就很难停下来,尤其前面的骑兵,他们一旦停下,就会被后面的骑兵撞到、践踏,就算革洛巴感觉到不妙也必须硬着头皮杀下去。
  更何况革洛巴并没有意识到寒鸦箭给他军队带来的巨大伤害,雷鸣般的马蹄声完全掩盖了士兵的惨叫,很多失去骑兵的战马,还继续跟随着大队骑兵奔跑,从气势上看,减少并不大,但往地下看,却会看到一地的尸体。
  骑兵杀进了一百五十步,号角声再次吹响,两千宋军士兵同时发射神臂弩,两千支强大的神臂弩箭矢呼啸着射向滚滚杀来的吐蕃骑兵。
  女真骑兵的铁甲只有两种箭矢抵挡不住,一种是床弩,一种就是神臂弩,神臂弩就是为了对付辽军和西夏军的铁甲而发明,两百步以内,神臂弩箭可以射穿女真军铁甲。
  吐蕃人的皮甲更是无法抵挡宋军强大的神臂弩,奔跑在前面骑兵纷纷中箭,惨叫落马,革洛巴有些胆寒了,他看得无数骑兵中箭落马,他们薄薄的皮盾根本挡不住宋军强弩射杀。
  这些都是普通牧民啊!他们能和正规的宋军骑兵较量吗?革洛巴看着着超过六百名吐蕃骑兵被射杀,他开始后悔了。
  事实上,他没有看到后面,如果看到后面空了一半的战马,他根本就不会再战下去了。
  还没有杀到宋军眼前,吐蕃骑兵便已经伤亡过半。
  三千宋军步兵迅速列成长矛大阵,他们半蹲下,将长矛底部顶住大地,锋利的矛尖成三十度斜角,密密麻麻的矛尖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组成了一片长矛森林,对准了狂奔而来的吐蕃骑兵。
  三千宋军骑兵奔驰而出,从两侧向吐蕃骑兵杀去,箭矢在空中疾飞,两支宋军骑兵俨如两把锋利的大刀斩向对方的腰间。
  吐蕃骑兵越来越近,完全身不由己,望着前方密密麻麻的矛尖,最前面的吐蕃骑兵恐惧得脸都变形,失声惨叫起来。
  “轰!”
  吐蕃骑兵撞上了宋军的长矛大阵,响起一片凄厉的惨叫声和战马嘶鸣声,数十名宋军士兵被撞飞在空中,当场惨死,而奔在前面的三百多名吐蕃骑兵也一样被长矛刺穿身体而死。
  革洛巴不在三百多名被穿刺成肉串的吐蕃骑兵之中,但他也在前面,巨大的撞击力反弹,使他瞬间被抛出,落入滚滚铁蹄之中。
  与此同时,宋军骑兵杀进了吐蕃军两肋,陈庆一马当先,方天画戟连挑三十余人,挡路者非死即亡,所向披靡,冲开一条血路,率领宋军骑兵冲了进去。
  而另一边则是高定率领,一样凶狠无比,长枪飞舞,挑杀数十人,三千宋军骑兵前后左右突击杀戮,将吐蕃骑兵杀得七零八落,后面的吐蕃骑兵都胆寒了,纷纷调转马头逃跑。
  三千宋军步兵顶住了吐蕃骑兵的强大冲击,开始列阵反击,吐蕃骑兵腹背受敌,开始混乱起来。
  他们本来就是业余军队,本身都是牧民,全靠一股烈性作战,这会儿,空气中的血腥之气和满地的残肢内脏将他们吓得魂飞魄散,强烈的恐惧使他们变得毫无斗志,开始各自逃命求生。
  酋长革洛巴失踪了,但他并没有逃走,而是被战马掀翻落地,紧接着被无数战马践踏而死,浑身血肉模糊,根本分辨这就是西海部的酋长。
  吐蕃骑兵人数已不到两千五百人,全军溃败,宋军骑兵在后面一路追杀,一口气追出十余里,又射杀敌军过半,才放过了剩下千余名吐蕃骑兵。
  这场战役就是一直被河湟吐蕃人代代相传西海杀戮战,革洛巴率军和陈庆的宋军决战,却遭遇惨败,革洛巴父子战死,战局一边倒,七千吐蕃骑兵惨遭强大的宋军杀戮,最后只幸存了九百余人,西海部青壮男子损失大半,剩下的女人和孩童最后被其他各部分割吞并。
  西海部剩下的数万老弱妇孺在宋军的监视下,开始向西海西岸的传统牧场迁徙了,整个部落只剩下两千余青壮男子,他们现在害怕的不是宋军,而是其他吐蕃部落,甚至黄头回纥人,西海部落首领骄横狂妄使他们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西海部一半的财物成了宋军的战利品,包括上万匹战马,二十万只羊、两万头牛以及三十余万张羊皮,同时还失去了东部土地。
  这一战使西宁州的边疆向西拓展了二百五十里,向南一百五十里,将三个盐湖全部纳入了西宁州的版图。
  三年后,这里修建了一座县城,叫做盐湖县,成为宋朝最西面一座县城,驻军一千士兵,保卫三座盐湖。
  ……
  高定率领大军和战利品返回西宁城,陈庆则率两千骑兵南下积石州,宋军的到来,意味积石州再一次回归熙河路。
  积石州、洮州、河州以及廓州四个州性质差不多,属于汉人管州县,羌蕃守原野,它们都是畜牧州,以牧业为主业,羌人和吐蕃人都在原野里放牧,汉人则生活县城以及县城十里的范围内,以种田为生。
  这天上午,陈庆抵达了积石县,这时一座小县城,县城周长十余里,城内生活着两千余户,一万多人,基本上以汉人为主。
  县城没有被战争涂炭,城内非常安静,百姓淳朴,俨如世外桃源一般。
  知县叫做虞秀明,三十余岁,汴梁人,曾是东京太学生,后来带着父母妻儿来到这座世外桃源般的县城,开办了一座学堂,由于他知书达理,又见过世面,城中百姓便推举他当了知县。
  虞秀明带着一群乡绅来城外迎接陈庆到来。
  陈庆命令军队在城外驻扎,他只带着数十人进了城。
  城内干净整洁,没有喧哗声和吵嚷声,十分安静,空气也十分清新,让陈庆很喜欢。
  “县里就只有虞知县一名官员吗?”陈庆笑问道。
  虞秀明有些不好意思道:“我们积石县实际上已经被朝廷遗忘很多年了,知县病逝三年都没有新官上任,其他官员都陆陆续续离去,城中百姓才一致推举我为知县,我也是无为而治,平时只负责调解一些邻里矛盾之类,然后我还继续教书,我这个知县做得很不合格,可有可无。”
  “我感觉你做得不错,你能将县城维持下来,这就是最大功劳,我正式任命你为积石县知县,回头我再派两名官员给你当助手,你的俸禄由我来发,就不用教书了。”
  “感谢节度使厚爱!”
  陈庆又笑问道:“积石部吐蕃人相处如何?”
  “相处还不错,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他们也需要来县城购买生活物品,我们也需要他们的羊皮和肉食,各取所需。”
  正说着,一名士兵跑了过来,“启禀都统,城外了一支吐蕃人队伍,为首者是积石部首领,叫做阿桑,特来叩见都统!”
  陈庆忽然有一种直觉,对方一定知道宋军和西海部交战了。


第四百八十六章 村落
  陈庆对吐蕃人还抱着强烈的警惕,他接受阿桑的长身跪拜大礼,却一口回绝了举行篝火夜宴的邀请。
  但这种看似无礼的拒绝邀请非但没有让对方生气,反而让他们更加敬畏,毕竟宋军杀气尤在,连最强大的西海部在宋军面前都不堪一击,更不用说他们了。
  宋军强大的拳头将他们征服,阿桑主动提出,送他儿子去成纪县读书,陈庆欣然同意了。
  至始至终,陈庆都没有表现出兄弟般的情谊,而是以一种统治者的姿态俯视阿桑和他的随从,他可不是来拜访积石部,而是巡视自己的地盘。
  当天下午,陈庆正式任命阿桑为熙河路积石州团练使、抚远将军,任命虞秀明为积石州通判兼积石县知县。
  陈庆在积石县没有久呆,次日一早,便率领两千骑兵离开积石县,返回了西宁州。
  陈庆夺取湟州和西宁州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河湟谷地,使自己的军粮彻底得以保障,当年湟州的十万斤粗银也是他志在必得的军费。
  从今年以来,川陕宣抚司的军俸就已经停止拨付了,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他必须未雨绸缪,防止朝廷用军俸来卡他的脖子,他可不想成为第二个吴阶,被文官钳制得几乎要窒息。
  相比积石州的一日游,陈庆却把大量时间放在河湟谷地内。
  河湟谷地是由三条大河冲积而成,北面的通河,中间的湟水和南面的黄河,面积数万平方公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还有湟水优良运输条件,历朝历代,河湟谷地无论在军事上和农业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西海虽然周围地域广阔,但它是咸水湖,不能灌溉农田,也不适合人畜饮用,再向西都是高原山地,生活艰辛,各族人都向往有淡水有水草的河湟地区。
  可以说,谁控制了河湟地区,谁就控制了周围方圆千里的各民族,令他们臣服、顺从。
  所以隋唐以来,中原王朝就和吐蕃激烈争夺河湟谷地,大规模的战争一直延续了整个唐王朝。
  所谓的不断会盟,其实就是想用这种方式逼迫对方承认自己控制河湟的法律地位。
  宋朝虽然羸弱,但并不代表它没有战略眼光,伍约之战后,吐蕃分裂,青唐王朝的弱小以及亲宋使宋王朝看到了机会,王安石变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向西拓边,控制河湟谷地,从西线对西夏形成巨大的战略压力。
  陈庆无疑是幸运的,他击败西夏后,面对的河湟西羌和吐蕃势力,却是千年来最弱小的时刻,他便采用了杀一儆百的方式,利用盐湖争执屠戮了西海部落,震慑了其他河湟地区各部落。
  他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抓住这个机会,加快加大河湟谷地的开发,尽快牢牢控制河湟地区。
  这天上午,陈庆带领一队骑兵来到安陇城,这里是通水和湟水的交汇之处,分布着一望无际最肥沃的土地。
  安陇城是一座小军城位于湟州东部,距离兰州不远,这里之前一直是西夏控制之地,数万汉奴被西夏人集中在这里屯田种粮。
  之前陈庆进攻湟州经过这里,这里还是荒无人烟的大片麦田,但现在不一样了,随处可见白色的帐篷,往往是几十顶或者上百顶帐篷聚集一起,这其实就是村落的雏形了。
  近十一万百姓离开兰州城,拖家带口来到这里,陈庆的承诺给了他们巨大的诱惑,每户百亩土地,免税十年,他们还得到了临时居住的帐篷,当然可以告别破烂的贫民区,来到这片富饶的土地上重建家园。
  春小麦的种子已经播撒了,百姓们开始结成互助组修建房屋,基本上都是几个或者十几个大家族聚集成一个新村落,村落都坐落在一条条小河边。
  陈庆在官道上看见了两里外有一片帐篷,大约有八九十顶,还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树林另一面,一座座草屋已初具雏形,还有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河里长满了水草。
  陈庆对百余名亲兵笑道:“看看去!”
  他们调转马头,下了一条田埂小路,沿着小路向大树方向走去。
  一队骑兵的到来早惊动了村里的百姓,十几名老者迎了出来,为首老人忽然认出了陈庆,吓得他连忙跪下,“小民参见节度使大人!”
  听说是节度使,其他老者纷纷跟着跪下。
  陈庆笑道:“各位老丈请起,我就是来看看你们,了解一下情况!”
  “节度使请去帐篷那边坐吧!”
  “我先看看你们造的房屋!”
  陈庆翻身下马,带着十几名士兵在大群老人的簇拥下来到了正在修建的茅屋前,数十名青壮男子纷纷从屋顶下来,站在一旁。
  陈庆看了看墙,是用泥土和麦秸混在一起,再用木头为骨架,这座茅屋制式延续了几千年,看起来很简陋、省钱,实际上也比较保暖,只是不够美观,在江南一带比较容易漏雨,但雨水不多的西北地区,倒也无妨。
  而且百姓们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尤其汉族农民与自然共存的理念比较强烈,比如房屋距离小河都要有一点距离,这也是为了防止人畜粪便对小河的污染,再比如房屋院子的大门都开在南面,朝阳。
  “每家都一样吗?”陈庆指了指院落问道。
  为首老者道:“都一样,我们事先都商量好了,每家每户都占地一亩,基本上每户都是四间屋。”
  “什么时候能全部修好?”
  “再过一个月吧!整个村落就形成了。”
  陈庆点点头,又问道:“村落叫什么名?”
  “还没有名呢!恳请节度使给我们村子起一个名。”
  众人纷纷道:“节度使给我们村子起一个名吧!”
  陈庆笑了笑,指着小河道:“这条小河叫做小汤河,估计很多沿河村落都会叫小汤村,这样肯定不行,我看小河在你们南面转个弯向东去了,那就叫汤湾村吧!”
  众人大喜,汤湾村这个名字好听。
  几名老者又把陈庆请到大帐处休息,陈庆在空地上找一条长凳坐下,周围都围满了村民。
  “各位有什么困难吗?如果能解决,我会尽量给大家解决。”
  众人面面相觑,其实困难太多了,他们一时不知该怎么提,这时为首老者道:“要不我先说两句吧!”
  陈庆见老人颇有威望,估计会是村长,他便笑问道:“请问老丈贵姓?”
  “不敢当,小人免贵姓陈,陕西路宁州人。”
  陈庆呵呵一笑,“咱们是本家啊!陈老丈请说。”
  “我们现在最困难就是燃料问题,官府之前说平原上严禁砍树,砍一棵树要重罚十贯钱,大家都不敢砍树了,目前只能烧以前留下的麦秸做饭,但我们觉得只要不动树干,砍一些树枝应该没有问题吧!”
  陈庆点点头,“大家都是陕西路人,都知道树木稀少的危害,像秦州和巩州,渭水两岸还好一点,北面的甘泉堡周围一棵树都没有,还有巩州中部也一样,都光秃秃的黄土地,河流很少,真的是生存都困难。
  难得河湟谷地这么富饶,能看到一片片树林,像江南一样,所以官员们都希望保护这里的树木,大家应该明白,如果树木没有了,小汤河就没有了,我希望所有百姓都爱护树木,至于燃料,很容易解决,以后大家都烧煤,很快就会供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