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封侯 >

第192章

封侯-第192章

小说: 封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用担心,不是还有几百人没有送来吗?再说这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能确定的事情,起码要几个月时间,多搞几次这种集体劳动,一起去耕地、打水什么的,让他们慢慢接触,慢慢产生感情。”
  “卑职明白了,先从做蜂窝煤开始!”
  其实陈庆还有一个想法,要把这些女子改造成劳动妇女,就从捏煤球开始。
  ……
  隆庆府梓潼县,陈庆的一万三千大军便云集于此,这里面还有呼延通带来的两千军队,原本有三千军队,但其中一千人不愿去西北,呼延通便带领两千人乘船前往成都。
  很巧,正好和陈庆妻子吕绣等人同路,数十艘大船浩浩荡荡赶赴成都。
  两千军队在成都只休整了两天,又随即启程前往梓潼县,和杨元清、郑平的大军汇合。
  这里面不光是一万多军队,还有数千随军家属,还有大量的粮草物资和大量财物,要把它们运送到甘泉堡去,本身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但现在正好是机会,金兵主力回幽州了,凤翔只剩下一万多金兵,暂时不敢轻举妄动,十万伪齐军主要集中在关中京兆一带。
  这个时候北上没有被拦截的风险,是最好的机会,再过几个月春暖花开,伪齐军和金兵都开始活跃起来,那时就会有危险了。
  杨元清郑平正在商议北上的方案,杨元清道:“我接到呼延雷的消息,金兵已经完全北撤,我们可以继续从北仙人关进秦州,我建议人员先走,毕竟人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粮草物资之类,你看如何?”
  郑平一向喜欢和杨元清抬杠,但今天他却没底气,不光他的妻儿在,陈庆的妻子也在,郑平可抬不起这个杠。
  “你说的对,人最重要,我建议兵分两路,我和呼延通率七千军队护卫家眷先走,杨兄率五千军护卫粮草物资随后怎么样?”
  杨元清点点头,“就这样吧!我去问问周宽,看能不能再搞到一些骡子大车。”
  运输工具是个大问题,他们先后在巴蜀各地采购、租赁了上万头骡马,几千辆大车,但还是不够,光粮食就有二十万石,草料十万担,没有一支庞大的运输队伍,很难运走。
  周宽是陈庆军中的户曹参军事,前年被派来巴蜀,出任粮食采购使,专门负责在巴蜀采购粮食。
  他在梓潼县呆的时间很久了,认识人很多,大家都靠他来想办法。
  周宽苦笑一声道:“真的想要大车骡马也不是没有办法,只要肯加钱,就一定能找到,要多少有多少,但现在不能找。”
  “为什么?”杨元清不解问道。
  “因为你一旦加钱,那么前面的人也不干了,也要加钱,这样就没完没了,最好等前面人走了两天后,我再来找,适当加钱就是了,不能加得太高,这些家伙总是贪得无厌。”
  杨元清也觉得有道理,便点点头答应了,“好吧!我让能走的,都跟着家眷队伍先走,剩下走不了的,你再帮我找骡马大车!”
  ……
  这两天吕绣也忙得脚不沾地,她本来什么都不用管,但现在不一样了,她是主帅陈庆的妻子,她肩头就有一份责任。
  她在两个小娘子的陪同下,探望将士们的家眷,谁家的孩子有头疼脑热,她又要找周宽联系当地医师过来看病。
  最后她索性出高价请了几名医师同行,虽然军队有军医,但军医主要擅长治伤,对于孩童和妇女的小病,还是要找民医,他们天天接触普通百姓,有足够的经验。
  房间里,吕绣正在劝说李清照留下来。
  李清照原本是说前往成都长住,成都的文人也挽留她,但谁也不知道她的心思,又坚持要跟着吕绣北上,不料这两天有点着凉感冒了。
  “师父就调养两天,等身体康复了再走也不迟啊!路上各种不方便,万一病情加重怎么办?”
  李清照哪里想留下养病,她心中很清楚,这个时候只要自己软弱答应,以后恐怕就再没有机会北上了,难得遇到陈庆、吕绣这对心地善良的夫妻,自己若不抓住机会跟着他们,后半生恐怕就会孤苦伶仃地过下去了。
  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无依无靠,四处漂泊,生活窘迫,她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孤苦生活。
  “有什么关系啊!我又不是没有经历过,当年我从济州一路南逃,路上几次大病都差点死去,我都挺过来了,再说我在路上也是躺在牛车里,阿莲和阿樱也会照顾我的,阿莲,对不对?”
  余莲点点头,“我们会照顾阿姑的。”
  李清照握住吕绣的手,央求道:“绣儿,我就想和你们一起走,别把我扔下。”
  吕绣无奈,只得苦笑着点点头,“好吧!师父不怕病重,就一起走吧!”


第三百七十五章 廷论
  现在已经一月下旬,进入早春时节,夜里虽然还很寒冷,但白天在太阳照耀下,天气还是比较温暖。
  甘泉堡内,屋顶上几乎都晒满了蜂窝煤和煤球,十分壮观,从天空向下望去,就是黑压压的一片。
  少量的蜂窝煤已经晒好了,女人们都开始迫不及待地使用,每天早上生炉子实在太痛苦了,能有过夜的蜂窝煤当然让她们欣喜万分。
  聪明的工匠对陈庆的配方做了改进,分成了点火蜂窝煤和普通蜂窝煤两种,只有点火蜂窝煤里面才会掺入硫磺和少量硝粉,普通蜂窝煤就不用放了,这样能大大减少成本。
  赵巧云也在点炉子,她的蜂窝煤是陈庆亲自帮她做的,比别人做得都好。
  旁边站着一群女子正探头看她点火,一个个摒住了呼吸。
  赵巧云蹲在炉子旁,小心翼翼地用火布在铁钎子上绕了几圈,用火石点燃了,慢慢将燃烧的火布塞进蜂窝煤正中间的孔中,这里周围含硫磺粉和硝粉最多,果然,孔道内很快燃烧起来,煤粉也点燃了。
  周围女子欢喜得直拍巴掌,这简直太容易了。
  赵巧云脸上也绽露出难得的笑容,她连忙用火钳夹起点燃的蜂窝煤,小心翼翼放在炉子里,但这是点火蜂窝煤,会很快燃尽,上面必须再放一块普通蜂窝煤,或者放煤球也可以。
  蜂窝们是将士们做的,但煤球却是女人们捏的。
  “如果烧完了以后怎么办?”一个女人问道。
  旁边有人瞪她一眼,“你笨啊!教官不是说过了吗?烧完了用火钳夹出来就是了,不会散架的。”
  “可是上面还压着一块正在燃烧的蜂窝煤呢!”
  “哎!说你笨就笨,你把正在燃烧的蜂窝煤夹出来,先放在一旁,等会儿再放回去,不就行了吗?多简单啊!”
  女人们纷纷跑去点自己的炉子了,有人笑道:“卞春水,你的炉子就让某人来点吧!他一定正愁找不到机会为你效劳呢!”
  众女子一起开怀大笑,汴春水是一个身材比较丰满的年轻女子,她满脸通红,眼中却不恼火,甚至还透着一丝喜悦,连忙拎着炉子跑到后面去了。
  赵巧云蹲在炉子旁,托腮望着水壶,她心中也荡起了一丝涟漪。
  ……
  临安,御书房,陈庆和吴阶的两份战报以及川陕宣抚司的报告都已经放在官家赵构的御案上,三份报告在述说同一件事,却出现两个不同的结论,在朝廷中引起了强烈争论。
  陈庆的军报只是阐述了他作战的详细过程,包括全歼一万两千协从军,杀死投降金国的前宋将张中孚,俘获了一批女真人的家眷,陈庆在报告中并没有说完颜兀术撤军是他的功劳,因为金兵撤军时,他已经离开凤翔了。
  这是一份比较务实的战报,包括行军路线,歼敌经过,自身伤亡情况,以及粮草筹备等等,非常详细,很难找茬。
  陈庆写这份战报交给朝廷的意思就是说,事情我已经做了,封赏你们自己看着办!
  引起争论的是吴阶的战报和川陕宣抚使司的报告,当然,川陕宣抚使司的报告其实就是朱胜非的报告。
  吴阶在战报中极力表彰陈庆的功劳,他认为完颜兀术撤军完全是陈庆的功劳,吴阶自然也没有忘记自己将士的功劳,‘每日数次进攻,昼夜不息,金兵伤亡巨万,守军死伤数千,前赴后继,剑门关始终屹立不倒。’
  但川陕宣抚使司的报告却否认了陈庆的功劳,也否认了吴阶军队艰苦抗敌的事情,报告中把吴阶和陈庆的作战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却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他们怎么组织百姓撤退,怎么在汉中坚壁清野,导致金兵在汉中觅粮无果,军中粮食不足,再加上冬天寒冷,金兵不适应气候,以及完颜兀术准备不足等等,不得不撤军。
  御书房内,张浚毫不客气地斥责朱胜非寡廉鲜耻,身为川陕宣抚使抢先逃到成都,不管不问前面宋军在敌军作战,最后却把金兵撤退说成是自己坚壁清野的功劳,简直无耻之极。
  “陛下,事实摆在这里,陈庆威胁到金兵老巢的安危,加上吴阶率军艰苦抗敌,才是金兵撤退的根本原因,朱胜非却颠倒黑白,居然说金兵撤军是他的功劳,简直让天下人耻笑,这样的人还适合做川陕宣抚使吗?”
  张浚看似在为陈庆和吴阶请功,但大家都明白,他其实是在攻击朱胜非。
  赵构看了一眼旁边的秦桧,问道:“秦相公怎么看?”
  秦桧可没有朱胜非那么蠢,现在否定陈庆的功劳,不就是在否定天子的决策吗?
  他不慌不忙道:“陈庆围魏救赵的方案是陛下批准的,也是陛下命令沿途支援的结果,如果没有陛下的支持,陈庆不可能以岳州镇抚使的身份前往关中。
  所以微臣认为,陛下才是这才大胜的主帅,陈庆是实现陛下策略的主将,主帅策划得好,主将落实得力,所以这个方案便成功了。”
  秦桧的无耻献媚让张浚和赵鼎差点吐了,李回却暗暗佩服秦桧会说话,关键时候把功劳归给天子。
  不过,秦桧这次没有支持朱胜非倒是难得,张浚和赵鼎也就保持沉默。
  虽然秦桧的马屁有点太直白了,但赵构心中还是很舒服,至少秦桧有一点说对了,陈庆只是大将,他上面的主帅是谁?当然是自己,这个方案的名称就是自己拟定的,叫做‘攻凤翔救汉中之策,’自己为此下了几道密旨,要求李纲全力支持陈庆北上。
  这次成功不光是陈庆的偷袭凤翔,也是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成功。
  赵构简直就想给自己加官进爵了。
  赵构把朱胜非的报告放在一边,问道:“大家说说吧!怎么奖赏善后?”
  一直没有说话的赵鼎道:“陛下,事实证明,陈庆留在西北更加适合,卑职建议陈庆坐镇熙河,在外部牵制金兵,力保汉中不失,巴蜀不失!”
  “枢密院的态度呢?”赵构笑着问李回。
  李回是出了名的中间派,专门做老好人,他心中已经有数了,天子派陈庆去偷袭凤翔,本意就是把陈庆放回西北,连秦桧都没有反对,自己又何必做恶人?
  再说他私人对陈庆的印象非常好,陈庆还送了一套汝窑杯壶给他,这个人情他得还。
  “陛下,枢密院赞同让陈庆坐镇熙河路。”
  张浚也道:“赵相公说得很有道理,陈庆灵活机动,擅出奇兵,吴阶、王彦、刘子羽等大将都一直认同他适合在外围作战,牵制金兵,微臣也赞成让他坐镇熙河路,另外,微臣草拟了一个方案,请陛下过目。”
  说完,张浚取出一本奏折,呈给赵构,最上面附有一份知政堂的讨论结果,其实就是表决结果,张浚、赵鼎赞成,秦桧反对,李回弃权。
  赵构瞥了一眼笑道:“让朕先仔细看看吧!时辰不早,大家可以回去了。”
  众人起身告辞,秦桧连朝房也没有回去,便匆匆回府了,他找妻子王氏有急事。


第三百七十六章 密议
  秦桧刚刚到府中,便在大门口遇到了妻子的车队,王氏坐着一辆宽大华丽的马车,前后有数十名带刀侍卫替她开路和保护。
  倒是秦桧自己不太张扬,坐一辆普通马车,随从也少,他毕竟是宰相,表面的清廉俭朴要做到位。
  “娘子从哪里回来?”秦桧拉开车帘问道。
  王氏指了指上方,就是告诉秦桧,自己刚从太后那里回来。
  秦桧连忙道:“我找娘子有急事,请娘子随我去书房。”
  “待我换一身衣服。”
  “不用换,娘子恐怕还得出去。”
  王氏眉头微微一皱,什么事情这么着急?
  王氏来到丈夫书房,秦桧也来不及喝茶,便问她道:“太后知道陈庆攻打凤翔的战果吗?”
  王氏点点头,“她听说了,有点不太高兴。”
  “她是怕陈庆又升官吗?”
  王氏走到外屋门口,向两边看了看,关上门,这才回来对丈夫道:“表面上她是不愿陈庆再升官,但我知道,她不高兴是因为另外一件事。”
  “什么事?”
  “听说陈庆俘虏了完颜喝离撒的家眷,她就说了这句话,她说有些女人很不自爱,甘心伺候女真人,这种女人就不用再回来了,你懂她的意思吗?”
  秦桧微微皱眉,“她是不希望这些女人回来?”
  王氏点点头,“她当然不希望这些女人回来,她们知道得太多了,郑太后被她逼得几乎要出家,赵珊儿回来不久就出嫁了,其中的原因你还想不到?”
  秦桧明白了,韦后在金国的一些事情她绝不允许宋朝人知道,这些女人回来后会传出去。
  “她如果担心这个,问题不大,官家让我派人去秦州安排她们,我可以安排让她们留在巴蜀,就不用回临安了。”
  “这样最好,就算是我帮她的大忙了。”
  秦桧连忙道:“这是小事,还有一件大事,你要立刻去见太后,张浚建议把朱胜非任命为岭南宣抚使,今天下午知政堂已经通过,表决案已经交给官家,如果官家批准,就要下旨,那时再想挽回就来不及了。”
  王氏眉头一皱,“夫君是右相,难道不能直接否决吗?”
  “下面官员提出的方案我可以直接否决,但这是张浚提出的方案,我就没法否决相国提出的方案,只能进行知政堂表决,你知道赵鼎支持他,李回又是老好人,结果知政堂就通过了,让我怎么办?”
  秦桧虽然也不喜欢朱胜非,但他现在在知政堂孤掌难鸣,太被动了,朱胜非是张浚的政敌,如果他能进政事堂,那么表决就会出现二比二的局面,这个时候就需要天子来决断,想必天子也很喜欢这样的结局。
  “你赶紧去找太后,必须让太后阻止官家批准!”
  王氏点点头,“我现在就回去!”
  ……
  其实秦桧多虑了,朱胜非是韦太后的心腹,一旦朱胜非入相,太后党就形成了。
  这当然也是天子赵构的安排,作为天子,他的帝王之术就是驾驭各个派别,挑拨派系之间的斗争,支持一个派系打击另一个派系,他最后出来做好人。
  他一点都不在意再出现一个太后党,他甚至还推动它形成,而且只要太后自成一派势力,她就不用每次来压迫自己,让自己很被动。
  换句话说,太后想参与权力游戏不是不可以,但必须要纳入规则,让她的党羽来替她实现权力意志,自己就能摆脱她的压制了。
  所以张浚提出把朱胜非调去岭南当宣抚使,赵构肯定不会同意,这一条他用朱笔划掉了,其他几条他都可以考虑。
  其实任命陈庆为熙河路节度使,赵构倒不是很在意,这是他早就同意的,在陈庆没有立功之前,他就准备任命陈庆为广南西路副节度使,熙河路节度使管辖范围比广南西路小得多。
  更何况熙河路还在金兵手中,这种任命实际就是一种顺水人情,如果陈庆能夺回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