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封侯 >

第120章

封侯-第120章

小说: 封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假如援军来得太晚,大散关已被攻占,那责任也是吴阶的,和朱胜非没有关系。
  张浚刚开始也是这样,富平之战完全就是由他决策并指挥部署的,根本不听将领们的劝说,导致最后惨败,二十万军队被击溃,伤亡过半。
  张浚也是吃了这个大亏以后,才勉强把战时指挥权力移交给吴阶。
  而朱胜非现在还没有吃大亏呢!他怎么可能让权?
  所以他一口否决了移交战时指挥权这种看似荒唐的做法,他要求吴阶时刻派人骑快马来南郑县向自己请示汇报,然后由自己来决定怎么打仗,怎么调兵。
  吴阶当然也知道朱胜非不是张浚,不可能再按照张浚那一套来实施,他便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希望朱胜非在战时坐镇大散关;
  第二,如果朱胜非实在不肯坐镇大散关也可以,军情所设在大散关,然后通过信鹰往来。
  第三,请朱胜非给予自己一定的战时紧急处置权。
  这三个条件朱胜非全部否决,也导致了建立军情所之事不欢而散,令朱胜非恼火万分。
  刘子羽叹口气道:“这个朱胜非在朝廷就是出了名的心胸狭窄,刚愎自用,他怎么可能接受你的条件?你还是先答应他吧!总比被剥夺军权去巴蜀赋闲要好。”
  吴阶摇摇头,“若答应他,我就要成为丢失大散关的罪人了,我宁可赋闲,也不担这个罪责!”
  就在这时,外面有随从疾奔而来,在堂下禀报道:“宣抚使请刘知府立刻去宣抚使官衙,有急事相商,如果吴都统在这里,也请一并前往!”


第二百二十七章 危机
  朱胜非这辈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害怕,他刚刚得到消息,一支两万人的金兵已经杀进金州,正朝西城方向杀去。
  朱胜非吓得手脚冰凉,他不知道怎么才好,司马王似请他赶紧去找刘子羽商议对策,估计吴阶也在那里,朱胜非病急乱投医,急派人去请刘子羽和吴阶。
  不多时,刘子羽和吴阶匆匆赶来了。
  “宣抚使,有什么急事?”刘子羽进门问道。
  朱胜非颤抖着声音道:“大事不妙,刚刚得到消息,一支两万人的金兵已杀进金州,马上杀到西城了。”
  刘子羽和吴阶都吃了一惊,他们对望一眼,两人同时意识到,这是金兵走东线向汉中发动进攻了,对方竟然有两万人马,主将很可能就是完颜撒离喝。
  吴阶急问道:“请问宣抚使接到的是鸽信,还是骑马快报?”
  “是金州通判派人送来的快报,吴都统,现在该怎么办?”这会儿朱胜非忽然才发现吴阶不能去巴蜀,必须留在汉中。
  吴阶担心的是时间,从金州到南郑县最快也要一天半时间,很可能现在西城已经失守,金兵必然会抓紧时间赶往饶风关。
  吴阶眉头一皱道:“关键是饶风关,只要守住饶风关,金兵也杀不过来!”
  他知道饶风关有统制田晟率领的三千军队镇守,可以抵挡几天,他当即问刘子羽道:“南郑这边有多少军队?”
  刘子羽想了想道:“南郑县有刚刚招募的六千新兵,目前正由统制郭仲荀负责训练。”
  吴阶向朱胜非抱拳道:“现在形势危急,请宣抚使把六千新军交给卑职,卑职率领他们赶赴饶风关,只要守住饶风关,汉中就不会丢失!”
  这时,朱胜非对吴阶的话言听计从,他当即取出令箭交给吴阶,他迟疑一下问道:“才九千人,是不是兵力还不够?”
  吴阶苦笑道:“兵力肯定不够,而且还是新兵,先救救急!”
  朱胜非想到了傅选,又对吴阶道:“傅选的一万军队就在仙人关,要不再调他的军队也赶赴饶风关?”
  傅选当然是在南仙人关,他就在等吴阶去了巴蜀,他再来南郑接受朱胜非授予军权,好去大散关上任呢!
  吴阶尽管极为厌恶傅选,但他心里明白,傅选的一万军队中,大部分是王彦的八字军,战斗力很强,在这个川陕危亡的关键时刻,吴阶暂时摒弃个人恩怨了。
  不等吴阶答应,旁边刘子羽插口道:“卑职建议宣抚使最好任命吴都统为主将,任命傅都统为副将,这样便于指挥协调,另外大散关那边,卑职建议由吴嶙暂时接管主将之职,防止伪齐军趁机大举进攻大散关。”
  朱胜非着实很无奈,原本安排好的夺权换将计划又被金兵入侵给搅黄了,他只得点点头,“刘知府建议很及时,就这么决定了!”
  ……
  吴阶当即率领六千新兵赶赴饶风关,朱胜非又派人赶去南仙人关,命令傅选立刻率军赶赴饶风关,协助吴阶守住饶风关,一切军事调度,皆由都统吴阶定夺。
  吴阶率军赶去了饶风关,朱胜非才稍稍松了口气,回到内堂休息喝茶。
  这时,他的幕僚傅经义找了一个机会,对朱胜非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朱公何不先去成都?”
  朱胜非也害怕吴阶守不住饶风关,汉中失守,自己要承担主要责任,他沉吟半晌道:“我倒是想去成都,但这个关键时候去成都,是不是有点不太合适?”
  傅经义微微笑道:“朱公已经交权给了吴阶,一切军事都由他负责,再说现在形势危急,四川那边也要组织军民应对金兵入侵,需要宣抚使去坐镇协调。
  卑职建议召开宣抚使司议事,汉中政务交给刘子羽,军务交给吴阶,汉中守住了,是朱公用人得当,领导有方,如果汉中守不住,主要责任也不在朱公身上,有吴阶和刘子羽顶着呢!”
  ‘四川那边也要组织军民应对金兵入侵,需要宣抚使去坐镇协调’,这句话是多么好的理由啊!
  朱胜非当即召开宣抚使司议事,他提出川陕防御一体的思路,由自己亲自前往四川坐镇协调,组织军民应对金兵入侵,由司马王似代表宣抚使司坐镇南郑,调集钱粮支援饶风关,兴元知府刘子羽负责协助王似。
  安排好了汉中的军政,当天晚上,朱胜非和一众宣抚使司官员便在数百骑兵的护卫下离开南郑县,连夜逃往成都。
  ……
  其实刘子羽也是希望朱胜非赶紧走人,他留在汉中只会坏事,次日上午,刘子羽找到王似商议。
  “虽然我们都希望吴都统能守住饶风关,但饶风岭地形复杂,王司马,我们得有后顾之忧。”
  王似是张浚留下的旧属,为人比较务实,不像朱胜非那么多花花肠子,他当即道:“刘知府有什么话就直说,能办得赶紧办了。”
  “其实我的意思是说,咱们得赶紧撤民把南郑的百姓撤往巴蜀,一旦饶风关失守,金兵杀过来可是要屠城的。”
  王似眉头一皱,“可是南郑还这么多粮食物资怎么办?我们军队也没有了。”
  刘子羽早有想法,他连忙道:“我有一个想法,把粮食分给百姓,作为条件,百姓得替我们搬运兵器盔甲等军用物资,如果人手还不够,那就招募民夫,也不用走多远,放在剑门关就行了。”
  王似想了想道:“你的意思是,所有百姓都走金牛道,不走米仓道,是这个意思吗?”
  “走米仓道不现实,要翻越米仓山,山路艰险陡峭,太艰难了,这些普遍百姓拖家带口,还带着大车,肯定是走金牛道剑门。”
  从汉中入蜀有三条道,东面的荔枝道在北宋时就荒废了,中路是米仓道,也荒废得差不多了,沿途栈道都烂光了,虽然勉强还能走,但没有栈道的帮助,沿途非常艰险,莫说大车,就连运货的牲畜也走不了。
  所以宋朝入蜀和出蜀的主要通道就是金牛道,走剑门关到潼州。
  王似想了想道:“就依你,今天开始转移百姓和军资,一部分粮食留给饶风关,其他都分给百姓!”
  当天,刘子羽便派人贴出了布告,开始了汉中人口物资向巴蜀的大撤离。
  ……
  完颜撒离喝说服了完颜昌,以川陕大局为重,暂时放弃对甘泉堡的进攻,全面实施东线进攻汉中的方案。
  与此同时,李成率十万伪齐军在渭南扎下大营,准备随时进攻大散关,而郭振的五万伪齐军则分散到各州驻扎,这时,完颜昌也率领一万金兵前往上津县,一方面是督促东线作战,另一方面也是防止襄阳宋军断了金兵的后路。
  完颜昌此时已经完全把甘泉堡放到了一边,彻底交给西夏人去收拾陈庆。
  也主要是李良辅率领十万大军南下,再不济也是打持久战,完颜昌怎么也想不到西夏军最后会那么快惨败。
  陈庆也不关心汉中的战况,他刚刚和李良辅达成了交换协议,用十石粮食交换一名西夏战俘,一共八千战俘,交换八万石粮食,这其中光运输粮食都要走四趟,至少十天时间,陈庆整个心思都放在了运输粮食之上。
  按照双方的协议,每运输一批粮食过来,陈庆就释放一批战俘,关键是宋军俘获的这批战俘都是党项族的精英,不是说他们善于打仗,而是他们在西夏的社会地位普遍较高,都是党项八部中的拓跋部人,是维系西夏皇权的基础。
  正是这个原因,陈庆并不担心西夏人会扣押运输队伍。
  事实也是如此,李良辅心中再不甘,也不得不老老实实执行协议,先把这批珍贵的士兵换回来再说,否则他没法向天子交代。
  这天上午,发生了一件让陈庆颇感意外之事,一支从巴蜀过来的运粮骆驼队抵达了甘泉堡。


第二百二十八章 回军
  士兵将驼队的掌队带到陈庆大帐前。
  “统制,人带来了!”
  陈庆放下笔笑道:“请他进来!”
  片刻,亲兵从帐外带进一名中年汉子,陈庆迅速打量此人一眼,只见他年约五十岁,穿一身短布衣,古铜色皮肤,体格强壮,脸上和眉眼间布满了岁月的沧桑,尤其左脸上有一条长长的伤疤,非常显眼。
  男子上前跪下行礼,“小人刘疤子参见将军!”
  “你起来说话!”
  “谢将军!”
  陈庆看了看手中运单,是周宽签发的,将一千石粮食从梓潼县运到成纪县,时间是一个半月前,从梓潼县运到成纪县也就半个月时间,但他们在秦州却呆了一个月,当然是因为战争的影响。
  “这一个月辛苦刘掌队了,我会让周大管事付给你双倍的运费!”
  “多谢将军理解!”
  这一个月他的手下吃喝睡都是他掏钱,压力太大了,想直接卸货回去,但拿不到陈统制的签单,对方也不肯付运费,说不定还要他赔粮食钱,他没办法,只得硬撑着,终于听说甘泉堡的战争结束了,他才急急赶来。
  陈庆想了想,便让亲兵去取二十两银子给刘疤子,还是由他直接补偿吧!别坏周宽的规矩。
  刘疤子千恩万谢接过银子和签单。
  陈庆又有些好奇地问道:“你一千石粮食和骆驼就没有金兵或者伪齐的军队打主意吗?”
  “回禀将军,金兵没有来,来的是伪齐的军队,但他们只是过境秦州,小人当时听到风声,便带着驼队和粮食转移到清水县,在那里很安全,没有军队过来。”
  “一直都没有去清水县?”
  “没有!连看城门的士兵都是清水县自己的弓手,据小人所知,伪齐军就只呆在成纪县,秦州别的县都没有。”
  刘疤子这番话让陈庆心中有些奇怪,斥候在平凉府发来消息,平凉府的伪齐军只有五千人,德顺州伪齐军有三千人,那么十几万伪齐军都到哪里去了?
  自己和西夏的鹤蚌相争结束了,准备来捡便宜的金兵、伪齐渔夫呢?
  “成纪县有多少伪齐军?”陈庆又问道。
  “听说有一两千人吧!具体小人也不知道。”
  陈庆点点头,忽然又想起一事,连忙问道:“周大管事没有安排士兵和你们一起北上?”
  “有士兵,是洪都头和三十名弟兄,他们和我们一起来到成纪县。”
  陈庆眉头一皱,“那他们人呢?”
  “回禀将军,他们没有跟我们去清水县,小人只知道他们和王通判打交道。”
  陈庆心里有数了,估计是王淮把他们藏匿起来了。
  他又安抚了刘疤子几句,便让士兵送他们去休息。
  陈庆随即派人把杨元清和郑平找来。
  不多时,杨元清和郑平匆匆来到陈庆大帐,两人行一礼,“参见统制!”
  “刚才我见到了周宽派来给我们送粮的掌队,从梓潼走蜀道经仙人关过来,在清水县呆了一个月,我发现一个蹊跷的情况。”
  陈庆便把他和刘疤子的交流告诉了二人,最后道:“原以为西夏军撤退后,我们会再遭到伪齐军的大军进攻,但情况却恰恰相反,伪齐军不见了,金兵也不知所踪,说实话,着实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或许他们去攻打大散关了!”
  郑平接口道:“完颜昌忽然想通了,我们不重要,进攻汉中才是正道。”
  杨元清沉吟一下道:“原因有多样,不知统制怎么看?”
  陈庆看了郑平一眼笑道:“我觉得老郑有一点说对了,进攻汉中才是金兵的正道,不应该把注意力放我的身上。”
  “既然统制这么想,可以派人去仙人关找刘瓒打听一下,咱们消息比塞,但刘瓒一定知道。”
  “有道理,我回头就派人去打听,其实我找二位前来,是想商量一下,我们下一步该怎么走?”
  杨元清和郑平对视一眼,两人都很了解陈庆,既然统制这么说,他是想动一动了。
  “统制有什么想法?”郑平笑道。
  陈庆拾起佩剑笑道:“走吧!咱们去白水河边看看。”
  ……
  三人带着百余骑兵来到了白水河,白水河西岸是被烧成白地的西夏军军营,他们当初驻军时毁掉了三千亩麦田,但东岸的数万亩麦田还在,或许西夏军已把这些快成熟的麦田视为自己的补给,暂时没有摧毁它们,使它们躲过了一劫。
  麦田的原主人是甘泉堡的原住民,但现在不是了,所有的麦田已经被宋军买下作为军田,麦田有近千名正在打理的士兵。
  麦子已经由青转黄,一阵阵风吹来,大片麦子在阳光下如波浪般起伏,入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浅黄麦浪。
  “麦子还有多久成熟?”陈庆笑着问田埂边的一名士兵道。
  士兵认识主帅,连忙行一礼恭恭敬敬道:“回禀统制,大概还有半个月左右就能收割了!”
  陈庆笑着问两人道:“你们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郑平眼珠一转,立刻明白过来了,“统制是想重返秦州?”
  陈庆大笑道:“我们现在本来就在秦州嘛!我只是想重返成纪县。”
  杨元清迟疑一下道:“万一西夏人……”
  陈庆摇摇头,“李良辅已经率军回兴庆府了,保川县守军也不过三千人,咱们那边有探子,不用担心,而且西夏面对的是整个陕西路和熙河路,不光是甘泉堡,我觉得他们在近期内再度发动对甘泉堡作战的可能性不大,甘泉堡这边我们留下三千军队就行了,若遇到意外之敌也不怕,不是还有六千民团军吗?”
  “统制考虑得周全!”
  陈庆微微笑道:“麦子快熟了,也是该咱们回去的时候了。”
  “统制打算什么出后出发?”杨元清又问道。
  “明天一早出发!”陈庆早已做出了决定。
  次日一早,陈庆留下牛皋为甘泉堡主将,继续留守甘泉堡,他率领一万两千军队离开甘泉堡南下,浩浩荡荡杀向成纪县。
  ……
  饶风关的激战已经持续了六天,宋军一次又一次打退了金兵的进攻。
  下午时分,在激烈的战鼓声中,八百多名女真铁浮屠士兵手执大盾和短矛,沿着山道向山上的关隘发动进攻,他们身后的数千金兵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