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莽新造反的日子-第3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坏的一面就是更复杂,没有大汉的官制简洁。
毕竟,大汉的官职看着多,也挺复杂的,但实际上管事的就那么几个人。
鱼禾准备设立的官制,官职多,看着挺简单的,但是管事的人却不少。
管事的人多了,互相制衡就不可避免。
鱼禾见冯英等人都陷入了沉思,就从案几一侧的架子上,取出了一个册子,递给了身边的宦官,让宦官递给冯英。
在冯英不解的眼神中,鱼禾笑道:“一些朕能想到的细则,朕都写下来了,你们可以传阅一番,好好商量商量。”
冯英接过了宦官递给他的册子,应允了一声,“喏!”
然后拿起了册子,迫不及待的翻阅。
耿况等人急的直伸脖子。
鱼禾对册子里的内容烂熟于心,也能猜倒他们每个人看完册子以后,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所以他并没有再关注此事,而是闷头处理起了奏疏。
一本小小的册子,等到冯英一众传阅完了以后,已经到了晌午。
冯英一种顾不得吃饭,就开始各抒己见。
章台九部的职能,跟此前鱼禾在金陵城设立的九部并没有太大的出入,就是多了一个章台,多了一个领导九部的领导者。
冯英等人已经逐渐习惯了以九部的方式理政,所以没太大意见。
虎台三部的职能,更多的是统管战卒,以及为战卒服务。
虎台不干涉地方政务,冯英、耿况等人对虎台三部的大部分职能没有什么意见。
马援、冯异等人觉得鱼禾新订立的虎台三部,更方面统管兵马,更方便征战,所以也没有太大意见。
意见最多的就是关于养二十万职业兵,以及罢黜各州州牧的决定。
王莽依照古书将天下定为九州。
可天下早已非古书中记载的那般,只有九州。
鱼禾重新复认了西汉定下的十三州。
将交州等地重新纳入。
各州州牧,职权过于夸张,所以鱼禾准备罢黜各州州牧。
为了避免各州州牧被罢黜以后,各州生乱。
鱼禾特地在各州屯驻了一支职业兵,镇守各地。
每州五千,边州翻倍。
总计十一万兵马。
为区别于地方郡兵,皆着铁甲,归虎台统管。
剩下的九万兵马,五万镇边,四万守卫长安。
这二十万兵马需要朝廷供养,每年的耗费是一大笔数字。
冯英等人觉得这笔花费太大了,且没必要。
所以坚决反对。
在冯英等人看来,天下所有的兵马,除了拱卫长安的兵马外,其他的兵马都不该由朝廷供养。
朝廷只需要保证拱卫长安的兵马保持战斗力,各将校皆存留少量的精兵,便足以安天下。
镇守边陲的重任,可以交由镇守边陲的将军率领着自己手里少量的精兵,边陲的郡卫和县卒,以及一部分的戍卒负责。
而戍卒可以以征发徭役的方式招募。
大汉就是这么干的,先秦也是这样的。
所以冯英等人觉得鱼禾也应该这么做,没必要花费那么多钱去养太多兵马。
就连冯异、马援等人,也觉得鱼禾不应该养那么多兵马,白花钱。
冯异和马援认为,拱卫长安城的兵马必不可少,四边的守军也必不可少,但是坐镇各州的兵马完全没必要。
各州治下的各郡的郡卫集合起来,就足以守卫各郡。
在冯英等人的坚决反对下,鱼禾最终取消了在各州安排坐镇的兵马,但鱼禾增加了四边守军的数量。
冯英等人觉得四边守军数量增加了,那拱卫长安的兵马也得增加。
几经商议。
最终定下了养十四万兵马,其中九万镇边,五万拱卫长安。
然后就各州州牧的问题,又展开了新一轮的探讨。
冯英等人坚决认为,各州州牧不能裁撤。
鱼禾直言,各州州牧职权太大,必须裁撤。
就这个问题,一直争论到了晚上。
最终取了一个折中的法子。
那就是各州不设州牧,改设御史,监察各州治下各郡。
各州一旦出现重大自然灾害,亦或者重大的变故,朝廷可临时派遣九部尚书之一为牧使,去统管、处理一州政务。
此事定下以后,冯英等人对鱼禾新设立的官制也就没什么意见了。
虽然鱼禾将各州州牧取消了,设立了御史,又将朝堂上的整体框架做了一个全面的变动,但是对郡、县两级的衙门,并没有做出太大的改变。
所以新官制只是对官场有重大影响,但是对百姓不会有太大印象。
所以冯英等人也不用担心新官制推行以后,影响百姓们的生活,引的百姓们造反之类的。
至于鱼禾设立了新官制以后,由谁出任某一个职位,那就不是冯英等人能够决定的了。
那得鱼禾圣心独裁。
随后一段日子,鱼禾和冯英等人对两台十二部的属官,以及各项职能有做了进一步的商议和决定。
等到一切商议完了以后,已经到了三月。
三月初。
鱼禾拟定好了新官制,也决定好了让谁出任什么官职,封谁为什么爵位以后。
鱼禾宣召,为群臣论功行赏。
三月初六。
天尚未亮。
长安城内外就灯火通明。
宫里的人在着急忙慌的为封赏大殿做最后的准备。
宫外的群臣们带着家仆,坐着马车,往宫门口赶。
城外的有功将校,挎着马,往城内赶。
百姓们看过邸报,知道今天会发生什么,所以早早的起床,趴在门口凑起了热闹。
有胆大的干脆打开门盯着瞧。
见到马车里的贵人掀开帘子看过来,急忙躬身施礼。
第617章 封赏大典(上)
宫里。
鱼禾在郭圣通伺候下,已经穿好了象征着他帝王身份的冕服。
十二道系着白玉珠的旒绳垂在眼前,像是一道帘幕。
鱼禾伸手拨开了旒绳帘幕,往左一瞧,就看到了郭圣通正在小心翼翼的帮着阴丽华穿戴后服。
比起鱼禾的帝王冕服,阴丽华的后服显得更繁琐,穿戴起来也更费劲。
光是那华贵的头饰,就多达数十件。
郭圣通领着宫娥们一件件插在阴丽华发间,最终组成了一个璀璨夺目的后冠。
鱼禾瞧着很赏心悦目,忍不住笑道:“皇后今日远比往日还要靓丽啊!”
阴丽华好笑的瞥了鱼禾一眼,道:“陛下也比往日更英武。”
鱼禾眉头一挑,道:“你是说朕往日里不英武咯?”
阴丽华白了鱼禾一眼。
倒是郭圣通在帮阴丽华小心的涂完了胭脂后,娇滴滴的笑道:“陛下往日里也英武,只是穿上了冕服以后,更胜三分。”
阴丽华赞同的点了一下头,侧头看向郭圣通,“妹妹果然会说话……”
说到此处,阴丽华看向鱼禾,似笑非笑的道:“陛下就不考虑将妹妹收入房中?”
鱼禾干笑了两声没有搭话。
郭圣通模样不错,人也聪明。
可就是因为太聪明了,所以心思比别人多。
骨子里还有一股子傲气,似乎想跟阴丽华一教高下。
鱼禾对阴丽华是有感情的,所以他不希望有人骑到阴丽华头上,亦或者跟阴丽华作对。
在没有磨掉郭圣通的小心思和骨子里的那股傲气之前,鱼禾绝对不会考虑将郭圣通收入房中。
对于自己开后宫这种事情,鱼禾拒绝不了,也就坦然接受了。
但是让谁入后宫,入了后宫以后该处在什么位置,鱼禾心里有杆秤。
阴丽华见鱼禾不搭话,给了郭圣通一个苦笑的神情。
郭圣通面色不变,笑着道:“能陪在陛下和娘娘身边,婢子已经知足了。”
阴丽华拉过郭圣通的手,拍了拍,安慰道:“委屈你了……”
郭圣通笑容灿烂的道:“能陪在陛下和娘娘身边,是婢子的福分,婢子不委屈。”
阴丽华瞥了一眼鱼禾的脸色,见鱼禾丝毫不在意郭圣通,就忍不住道:“陛下不愿意给你名分,姐姐就给你一个名分。
你以后也别以婢子自称了,以后就给姐姐充任女官。
在陛下和姐姐面前,你就是臣。”
郭圣通一脸喜色的道:“多谢娘娘赏识。”
阴丽华看向了鱼禾,似笑非笑的道:“也谢一谢陛下吧。毕竟你能不能给我充任女官,得陛下说了算。
咱们这位陛下啊,可不喜欢其他人替他作主张。”
郭圣通赶忙面向鱼禾跪伏在了地上,“多谢陛下赏识。”
鱼禾没搭理郭圣通,而是看着阴丽华,没好气的道:“朕有你说的那么霸道?你是六宫之主,宫里的事情自然是你说了算。”
阴丽华展颜一笑,“那就这么说定了。”
郭圣通赶忙道:“多谢陛下,多谢娘娘……”
鱼禾对此无所谓。
反正阴丽华能给郭圣通的,也只有女官的身份。
至于其他倢伃、娙娥、傛华、充依、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嫔妃的身份,那需要他下旨。
他不下旨,阴丽华就算是再想扶郭圣通上位,也没脾气。
“也不知道太上皇和太后那边准备的如何了?”
鱼禾不愿意在郭圣通身上多浪费唇舌,在阴丽华的服饰和妆容全部弄好了以后,忍不住发问。
阴丽华笑着道:“那就请郭妹妹过去看看。”
不等鱼禾开口,郭圣通已经躬身答应了此事,迈步赶往了鱼丰和鱼娘整理仪容的偏殿。
郭圣通在鱼禾面前不吃香。
但是在鱼丰和鱼娘面前还是很讨喜的。
鱼娘特别想抱孙子,所以为任何一个有机会爬上鱼禾床塌的女子都很有好感。
鱼丰则是在冀州,享受了不少刘扬献上的美酒和美食,所以对刘扬的外甥女颇为和善。
郭圣通去了没多久,就返回了鱼禾寝殿,告诉鱼禾,鱼丰和鱼娘已经准备妥当。
鱼禾的两位少母,也已经准备妥当。
巴山碰巧也在这个时候站在殿门口禀报,说满朝文武已经齐聚宫外。
鱼禾看了看时辰,让巴山去鸣钟开宫门。
他则带着阴丽华,赶往了未央宫前殿。
未央宫前殿和中殿,皆能作为封赏、登基等大典之用。
此次是鱼禾第一次正式的封赏群臣,所以鱼禾特地放在了前殿。
到了前殿以后,鱼禾并没有急着入殿,而是静静的在殿外等着。
鱼丰和鱼娘到了以后,也没有入殿,也在殿外等着。
群臣们到了以后,站在大殿的石阶下,也静静的等着。
众人肃穆而立,待到天边泛起鱼肚白的时候。
礼部尚书马况往殿前一站,展开了一卷圣旨,高呼,“宣!”
包括鱼丰、鱼娘、鱼禾、阴丽华等人在内的所有人,齐齐躬身。
“诏曰:自三皇治世,五帝定伦……”
马况慷慨激扬的念了一大堆,末了,高呼,“今有鱼氏禾,立国为周,建元太玄!”
太玄,一个颇具玄幻色彩的年号。
鱼禾其实不想用太玄为年号,但这个时代玄学乃是显学,在起年号这种事情上,玄学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什么太初、元始,各种充满的玄幻色彩的年号,应有尽有。
其中太初就是那位号称千古一帝的刘彻用过的一个年号。
可以说,以玄学起年号,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鱼禾有心破除常规,但考虑到随后他要改官制,甚至以后还要改更多的制度。
破除常规取年号,要是闹出了什么幺蛾子,实在没必要。
所以鱼禾在一众充满了玄幻色彩的年号立挑挑选选,最终选择了太玄这个年号。
待到马况宣完了年号,以鱼丰为首,众人齐齐一礼。
马况将上表上苍的祭文交给了属官去大庙焚烧。
鱼丰则带着所有人迈步入了大殿。
一路走到了大殿深处的陛下。
鱼丰、鱼禾等人再次止步而立。
马况从内侍宦官捧着的盘子里取出了一道旨意,继续宣读。
“宣!”
众人再次躬身。
马况道:“诏曰……”
慷慨激扬的一大片过后,马况高呼,“尊鱼氏先祖元,为圣祖,号大圣祖高皇帝!”
众人齐齐礼拜。
马况将旨意恭送到内侍宦官端着的盘子里,让其送到大庙供奉。
而后马况又相继拿出旨意,追尊了鱼氏历任祖先为献祖、懿祖、太祖。
旨意相继被送往了大庙。
随后又分别拿出了尊鱼丰为太上高皇帝、鱼娘为太上高太后的旨意,分别宣读。
在宣读完了旨意以后,鱼禾引领着众臣,请鱼丰和鱼娘分别落座。
鱼禾带着众臣施礼以后,才牵着阴丽华坐上了属于他的皇帝宝座。
鱼禾坐定,封赏群臣的大典算是正式开始了。
马况拿着旨意,高声宣读,“诏曰……封鱼氏蒙,为长乐郡王,食千户,赐王冕、王服、王仪,加赐九锡,许见君不拜,许剑履上殿!”
鱼蒙人尚在巡视地方,所以马况宣完了旨意,待到群臣躬身一礼后,交给了内侍宦官。
鱼蒙和鱼敖对鱼禾交代的事情那是格外上心。
鱼禾让他们巡视江水以南,他们真就用双腿丈量了江水以南所有的地方。
如今人尚在交州。
鱼禾急召,让他们到长安城参加封赏大典。
他们以未完成鱼禾交代的任务为由,推辞了。
鱼禾也没强迫他们。
群臣们在施礼过后,长出了一口气。
为何呢?
因为鱼禾给鱼蒙封王了,这说明鱼禾此次封赏,不会像是赏赐一样吝啬。
虽说只给了鱼蒙千户的食邑。
但考虑到鱼蒙家里人多,随后一个个封赏下来,食邑的数量也不小。
在封完了鱼蒙,随后两道旨意又追封了鱼禾已故的婶娘为孝元王妃,封赏了鱼蒙现在的妻子为长乐王妃。
然后就是封赏鱼敖。
“诏曰……封鱼氏敖,为未央郡王,食千户,赐王冕、王服、王仪,加赐九锡,许见君不拜,许剑履上殿!”
“诏曰……封鱼氏敖先夫人郑氏为贞元王妃……”
“诏曰……”
“……”
鱼敖和鱼敖已故的妻子和现任妻子封赏完,群臣再次一拜。
鱼禾封鱼蒙和鱼敖为长乐郡王和未央郡王,其实有点不合规矩。
因为依照规矩,封爵的爵号,一般都跟随后的食邑所在的地方相关。
得先有这两个郡,才能封这两个郡号的郡王。
郡王以后的食邑就落在这两个郡了。
但大周没有长乐和未央两郡。
所以鱼禾的封赏不附和规矩。
但鱼禾封赏的是自己两个叔叔,回头的食邑八成也是鱼禾分拨的皇庄,所以也没人会去计较此事。
封完了鱼蒙和鱼敖,下一道旨意并不是封鱼越。
而是封一个叫鱼淼的人。
鱼淼是鱼蒙的儿子,比鱼越要大两岁。
在此前鱼氏蒙难的时候,被害了。
但鱼禾依然得封。
鱼禾封了鱼淼为新平郡王。
新平郡就在三辅之内。
只有尊号,没有其他的,也没办法给其他的。
第618章 封赏大典(中)
提到鱼淼,就不得不多说一句。
鱼禾祖父给儿孙们起名字就很怪。
给鱼禾起名字的时候,用的是禾,意思就是希望鱼禾能像是地里的禾苗一般茁壮成长。
给鱼淼起名字的时候也是这般。
原本是要用苗的。
但是玄学高人给卜算了一番,说鱼淼命理却水,就将苗改成了淼。
得亏鱼禾祖父请玄学高人算了一番。
不然,真叫鱼苗的话。
鱼禾今日一道封赏旨意传出去,天下人恐怕皆会笑鱼氏是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