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在莽新造反的日子 >

第335章

在莽新造反的日子-第335章

小说: 在莽新造反的日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冯英是担心贾复想自立。
  毕竟鱼禾治下的疆域,跟冀州还隔着豫州、徐州、兖州呢。
  贾复手握十三多万人手,在已经被平定的冀州,可以称得上是一霸了。
  贾复要是自立,鱼禾短时间内也奈何不了他。
  杨音不好下决断,就看向鱼禾,问道:“主公没有派人询问过贾复?”
  鱼禾神色复杂的道:“没问,但贾复让四海货铺的人给我送了一封信。”
  杨音忙道:“信里怎么说的,有没有将他为何招揽那些人手?”
  鱼禾神情更加复杂了,“说倒是说了,可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杨音愣了一下。
  冯英拱手道:“不知道主公可否将信交给臣一观。”
  鱼禾点了点头,吩咐女婢将信拿给了冯英。
  杨音也顾不得礼仪,急忙离开了座位,凑到了冯英身边,跟冯英一起看起了贾复的信。
  他很想知道,贾复到底是用了什么手段,招揽了那么多人,还能被鱼禾这位霸主评价为不可思议。
  杨音和冯英二人快速的看完了贾复的信。
  然后两个人傻眼了。
  冯英磕磕巴巴的道:“不……不太可能吧?”
  杨音震惊的道:“我也觉得不太可能。”
  贾复信里的内容很简单。
  信的起首,是向鱼禾表达自己的忠心。
  大致意思就是,我对大哥忠心耿耿,绝对不会做任何背叛大哥的事情。
  随后就讲述了自己麾下那么多人手的由来。
  一开始挺狗血的,就是贾复带着自己的随从入了冀州。
  刚过界碑,就被流寇给堵了。
  贾复一行人将流寇暴打了一顿。
  流寇们被贾复打服了,说什么也要跟着贾复混,要让贾复带领着他们在冀州搞出一番事业。
  到时候给他搞一身鱼氏甲,给他搞一套鱼氏弩,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贾复费尽唇舌,给人家讲道理,言明了他是豪强私属,是出门帮豪强办事的,豪强在他临走的时候,千叮咛万嘱咐,让他路上不要惹事,不要闹出大动静。
  他不能违背背后之人的命令。
  但贾复无论怎么说,流寇们就是不听。
  贾复只能想办法甩开他们,但那些流寇跟牛皮糖似的,死跟着他不放。
  流寇们跟了他足足三日,有不少人饿晕了。
  贾复想着给他们一口吃的,再说说好话,应该能劝离他们。
  流寇们看到粮以后就惊了。
  在饱餐了一顿后,满口答应贾复,他们会离开。
  贾复走后,他们果然没跟着。
  但是到了第二日,贾复发现,流寇们带着更多的人跑来投奔他。
  其中不乏拖家带口的。
  贾复给人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想让人家离开。
  结果四五个老翁,直接问贾复是不是觉得他们是累赘,是累赘的话他们可以去死,不给贾复添麻烦。
  只求贾复能收留他们的儿孙。
  然后没给贾复劝解的机会,一头就撞死在了贾复拴马的石头上。
  贾复彻底动容。
  但他谨记者鱼禾的吩咐,并没有心软。
  让给一群人丢下了一些粮食,骑着马离开了。
  然后一群人就跟着贾复后面跑。
  有人生生累死在了追逐的路上,有人抛弃妇孺追着贾复。
  当贾复亲眼看到一个人将自己的幼儿放在路边,含着泪追逐他的时候,他终于扛不住了。
  他决定暂时收下这群人,然后带他们去四海货铺和四海镖行。
  让货铺和镖行收留他们。
  这不开头还好,一开头就刹不住了。
  贾复带着人走村过乡。
  所过之处,只要队伍里有人喊一句‘我们有粮’,所有乡里的人都拖家带口的赶来投奔。
  等到贾复赶到他要去的四海货铺的时候,麾下的从众已经超过了万数。
  他心虚了,没敢跟四海货铺和四海镖行的人说,只是支取了一些粮食。
  然后带着人昼伏夜出,往幽州赶,并且叮嘱队伍里的人,不能四处宣扬,不然就丢弃他们。
  队伍里的人得到了叮嘱以后,果然没四处宣扬。
  但是每一晚上赶完了路,到了第二日的时候,队伍里就会莫名其妙的多出一些人。
  待到队伍里的人数超过了两万以后。
  他们的行踪根本瞒不住。
  所过之处皆有人结伴来投。
  然后人数快速的突破了十数万。
  贾复觉得自己瞒不住了,把握不住了,就赶紧给鱼禾写信求助。
  鱼禾长叹一声,道:“我也觉得不太可能。但我问过四海货铺的人了,贾复在第一次讨要了一万石粮食以后,又多次向沿途的四海货铺讨要粮食。
  粮食的数额刚好养十万人。”
  冯英张着嘴,道:“冀州叛乱不是已经被平定了吗?为何……”
  为何会有这么多百姓会赌上性命追随一个来历不明的人。
  杨音一脸感慨的道:“如今看来,冀州的叛乱虽然被平定了。但朝廷根本没管冀州百姓的死活。冀州的农桑、吏治,应该都没有恢复。
  百姓们食不果腹,才会闹出这种景象。”
  说到此处,杨音感叹道:“若非主公,江水以南的各处,恐怕也是这副景象。”
  冯英沉吟了一下,重重的点头。
  看不到域外混乱的人,根本不知道鱼禾治下到底是怎样的乐土。
  看到域外混乱的人,才清楚鱼禾治下是当今世上唯一的乐土。
  鱼禾看了看杨音,又看了看冯英,道:“江水以南,能有今日,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功劳。你们无需吹捧我。
  眼下也不是吹捧我的时候。
  你们说说,贾复的事情,该如何处制。”
  十三万多的人,仍在江水以南,不算什么。
  各地缺少丁口的郡县,能轻而易举消化他们。
  甚至,一些偏远的县为了吸引丁口,还会给出一系列优惠的政令。
  毕竟,鱼禾考核官员的标准中,有一道标准,就是跟丁口有关。
  最早完成鱼禾定下的这一标准的一些官员,如今已经调任到其他地方充任了大员了。
  各地官员知道其中的好处,再加上鱼禾如今选士的名额,是依照官员大小分配,底层的官员自然是削尖了脑袋捞政绩,往上爬。
  所以别说十三万多的人了,就是三十多万人、三百多万人,江水以南也能消化。
  但现在这十三万多的人,在冀州。
  一个鱼禾管不到的地方,一个已经快要没人管的地方。
  鱼禾若是不管他们,那他们很有可能会一直跟着贾复。
  鱼禾若是驱散他们,那他们很有可能会变成一股又一股即将造反的义军的资粮。
  而他们一旦加入到了其他造反的义军当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带着其他义军攻占四海货铺。
  因为他们跟着贾复走了一路,清楚的知道,四海货铺有粮。
  鱼禾若是留着他们,如何安置,这又是一个问题。
  冯英和杨音也想到了其中的利弊,所以在听到鱼禾的问题的时候,并没有让鱼禾驱散他们。
  杨音思量了一下,道:“要不就让贾复留在冀州,带领他们攻陷一些城池,占地为王。等我们以后征讨冀州的时候,他们也能帮我们一把。”
  冯英瞥了杨音一眼,没好气的道:“你怎么不说直接让贾复带着他们占了冀州呢?如此一来,我们渡江以后,不用打,冀州也是我们的。”
  冯英在讥讽杨音,但杨音却点了点头,认真的道:“也可以……”
  冯英瞬间无语了。
  杨音看向鱼禾,道:“主公觉得呢?”
  鱼禾没有言语。
  冯英瞪着眼道:“若是让贾复在冀州占地为王,我们就要遥立贾复为王。不然贾复,或者贾复手底下的人有异心,我们便会立马失去对他们的掌控,将自己人变成对手。”
  杨音迟疑着道:“贾复不像是那种会背叛主公的人……”
  冯英喝道:“贾复像不像,重要吗?只要贾复有足够的实力,纵然他不背叛主公,别人也会想方设法的让他背叛。
  这就是人心!”
  杨音微微皱起眉头。
  冯英看向鱼禾,郑重的道:“臣以为,应当让冀州的四海镖行和四海货铺的人,将这些人分而化之。
  此举不仅能解决眼前的麻烦,也能壮大四海镖行和四海货铺的实力。”
  杨音忍不住道:“那四海货铺和四海镖行的人生出了野心,怎么办?”
  冯英有些语塞,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他刚用类似的话驳回了杨音的建议,杨音立马用这话回击了他。
  冯英和杨音一时间拿不出好主意,只能看向鱼禾,看看鱼禾有什么想法。
  鱼禾叹了一口气。
  冯英和杨音狐疑的对视了一眼,不明白鱼禾为何叹气。
  “听你二人所言,我倒是有些法子,只是……”


第550章 请太上王出马!
  听到鱼禾有办法,冯英和杨音双眼一亮,直勾勾的盯着鱼禾,静等下文。
  至于鱼禾口中的‘只是’,二人就当没听见。
  鱼禾见二人对他‘只是’以后的话题不感兴趣,叹了一口气道:“罢了,怎么说也是我的家事,你们也没办法插手,就不告诉你们了。”
  冯英和杨音听到这话,瞬间明白了鱼禾的办法是什么。
  将冀州的十三万多人交给贾复有风险,交给四海镖行和四海货铺也有风险。
  交给鱼禾家人的话,那就没有风险了。
  比如某位从西山军将军位置上退下来以后,就无所事事的太上王……
  冯英忙道:“主公是准备请鱼公出面?”
  鱼禾点了一下头,感叹道:“除了他老人家以外,你还有其他合适的人选吗?”
  冯英果断摇头。
  其他人谁去都有风险,唯独鱼·太上王·丰,没什么风险。
  鱼丰总不能造儿子的反,跟儿子为敌吧?
  天底下也没这个先例啊。
  至于鱼丰去了冀州以后,会不会遇到危险,冯英完全没有考虑。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话,不适用鱼丰。
  鱼丰只是王他爹,不是王。
  冯英是王的臣子,不是王他爹的臣子,他只需要盯着鱼禾,不让鱼禾去涉险就行。
  杨音沉吟着道:“鱼公倒是合适,只是鱼公一个人是不是略显单薄?”
  鱼禾和冯英皆是一愣。
  仔细想想,鱼丰一个人经略冀州的话,确实有些单薄。
  倒不是说鱼丰年老体衰,没那个精力。
  存粹是鱼丰能力有限,管不了那么多人,理不了一州的政务。
  杨音见鱼禾和冯英愣在哪儿不说话,瞬间想到了什么,一脸尴尬的解释道:“臣就是单纯的觉得鱼公一个人管辖一州有些单薄,没有其他意思。”
  冯英似笑非笑的看向了杨音,“你的意思是,你脑海里还有不单纯的想法?”
  杨音哭着脸,一脸讨饶的看着冯英。
  冯英呵呵一笑,没有再穷追猛打。
  鱼禾无心去计较此事,他装作没听见,道:“那就派遣一文一武去冀州辅佐我阿耶。你们觉得派谁去合适?”
  “徐宣!”
  “岑彭!”
  冯英和杨音先后开口。
  杨音推举了自己的老熟人徐宣,他觉得徐宣是跟着他和谢禄一起混到大的,如今他和谢禄各有前程,徐宣混的不上不下,所以有心提携徐宣一把。
  冯英推举的是岑彭,他跟岑彭没什么交情,甚至连面也没见过。
  他纯粹是对鱼禾看人的眼光有信心。
  鱼禾目前亲自出手招揽的人,无一不是人杰,无一不展露出过人之处。
  岑彭被发配到了襄阳去以后,虽然没有闹出什么动静,但冯英一直关注着岑彭。
  岑彭的脾气虽然倔了一些,但是带兵确实是一把好手。
  鱼禾给了他一群俘虏,半载的工夫,愣是被他操练成了一支战斗力不俗的兵马。
  铫期似乎都被岑彭折服了,在襄阳的防务上,听取了不少岑彭的建议,还特地向鱼禾请命,让岑彭出去剿匪。
  岑彭率领着手底下的一群人,愣是将半个南郡境内的土匪流寇捶了个遍。
  而且没有败绩。
  虽说土匪流寇皆是一些上不了台面的东西,但岑彭能做到从无败绩,也十分了不起。
  所以冯英觉得岑彭可用。
  鱼禾听到冯英和杨音推举的人选,那是一个头两个大。
  你们推举谁不好,推举了一个刺儿头,一个不靠谱的。
  你们这是恨我阿耶不死?
  他们要去的地方可是冀州,一个夹在青州贼、赤眉、朝廷兵马等多方势力中间的地方。
  一个弄不好,就有可能引起多方围攻。
  “还有没有其他人选?”
  鱼禾不咸不淡的询问。
  冯英和杨音对视了一眼,冯英狐疑的道:“主公是觉得徐宣不妥,还是岑彭不妥?”
  鱼禾白了冯英一眼,没言语。
  冯英瞬间明白,都不妥。
  冯英迟疑着道:“臣观铫期奏上来的文书,书中称那岑彭武艺不俗,又精通兵法谋略,丝毫不输给铫期。
  主公为何会觉得岑彭不妥?”
  鱼禾瞥了冯英一眼,没好气的道:“岑彭是武艺不俗,又精通兵法谋略,但那厮就是一头倔驴,他认定的事情很难转变。
  让他去冀州帮我阿耶,到时候是我阿耶听他的,还是他听我阿耶的?”
  冯英沉吟着点了点头,没有再替岑彭说话。
  鱼禾的话听着像是在嫌弃岑彭,但冯英仔细品了品,发现鱼禾很欣赏岑彭,甚至有重用的打算。
  鱼禾清楚的了解岑彭的一切,这说明鱼禾一直盯着岑彭。
  以鱼禾的身份地位,他盯着一个人,那就说明他看重这个人。
  鱼禾对岑彭的评价是‘倔驴’、‘认定的事情很难转变’,那就说明在鱼禾心里,岑彭主见极强,不可能成为别人的副手,只能独掌一军。
  再想想鱼禾相继筹建的四方山军、五岳山军,如今只有泰山军空缺。
  也就是说鱼禾很有可能会让岑彭做泰山军的将军。
  泰山二字,意义非凡。
  冯英一时间想了很多,他确认了鱼禾不是讨厌岑彭,所以没选岑彭以后,心里放心了不少。
  若是鱼禾讨厌岑彭,他又举荐了岑彭,那肯定得穿小鞋。
  鱼禾并没有在意冯英的心思,他在向冯英解释了为何不选岑彭以后,看着跃跃欲试的杨音,又道:“徐宣比起你和谢禄还差了点。我希望他能跟着诸葛稚多磨砺磨砺再说。”
  鱼禾不好当着杨音的面说徐宣心不正,需要跟着诸葛稚这个刚正不阿的人正一正心,所以就借口说徐宣不如他和谢禄。
  杨音听到这话,也不好再说什么,开始思量起了其他人选。
  只是思量了许久,也没有思量出合适的人。
  毕竟,鱼禾手底下能用的人有数,而且各有其职,能腾出手去冀州的少之又少。
  冯英思虑了许久,看向鱼禾道:“主公觉得马况如何?”
  “马况?”
  鱼禾一脸意外。
  这个人选有点出乎他的意料。
  马况的才能毋庸置疑,但马况是一个有坚持的人,他的坚持就是忠诚。
  他的忠诚给了王莽,在王莽没死之前,鱼禾收服不了他的心。
  派遣他去冀州,帮助鱼丰理政,倒是没有问题。
  但鱼丰一旦掌控了冀州,王莽又没有灭亡,王莽要是下令给马况,让马况率领冀州上下归顺朝廷的话,马况不会有任何犹豫。
  如此一来,鱼丰在冀州所作的一切就付之东流了。
  甚至鱼丰还会落在王莽手里,成为王莽要挟鱼禾的把柄。
  所以马况不合适。
  非常不合适。
  鱼禾一脸无语的看向冯英。
  冯英愣了一下,略微思量了一下,意识到了自己推举马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