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在莽新造反的日子 >

第301章

在莽新造反的日子-第301章

小说: 在莽新造反的日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歆麾下的隈嚣可是一个极其擅长用兵的家伙,他很有可能会逮住新军数量大、所需的辎重多、王莽手底下钱粮又短缺的缺点,拖着新军在凉州东奔西跑。
  只要拖到王莽手里的粮草耗尽,王莽手下的数十万大军就会不攻自破。
  到时候不仅王莽的大军得完,王莽的江山也得完。
  因为这数十万大军,是王莽手里最后的底蕴。
  最后的底蕴没了,王莽还那啥守护他的大新江山。
  “咱们这位莽帝,也真是一个人才啊。居然将大新最后的底蕴,交给了两个棒槌。”
  鱼禾一脸感慨的道。
  历史恐怕没办法重演了,王寻和王邑若是一直不改变自己用兵的策略的话,不用等到昆阳之战,也不需要刘秀出手,他们就会折戟在凉州。
  阴丽华不解的问道:“你是说王寻和王邑会败?”
  鱼禾点了点头,感叹道:“他们若是不分兵的话,必败无疑。”
  阴丽华更不解了,“可他们兵力占据着上风!”
  鱼禾瞥了阴丽华一眼,讥讽的道:“兵力占据上风有什么用?他们数十万兵马一日能赶多少路?就算刘歆不抵抗,他们打完凉州,需要多久?”
  阴丽华默默的盘算了一下,道:“刘歆若是不抵抗的话,他们可能需要两到三个月。”
  兵马的数量越多,行进的速度就越慢,因为需要维持一定的队形,也需要携带庞大的辎重。
  一千兵马轻车简从一天奔袭的路程,数十万大军可能就需要三日,甚至更多。
  若是遇到了沟壑、山道,速度会变得更慢。
  所以即便是刘歆不抵抗的话,王寻和王邑拿下凉州,也需要两到三个月。
  鱼禾冷笑道:“刘歆不抵抗的话,他们需要两到三个月。问题是刘歆会不抵抗?”
  阴丽华愣了一下,哭笑不得的道:“刘歆恐怕会拼尽全力抵抗。”
  刘歆此前可是王莽最坚实的创业伙伴,他的背叛对王莽而言,打击巨大。
  王莽发重兵征讨不臣的时候,第一个就对他下手,可见王莽有多恨他。
  他要是放弃抵抗,任由王莽的人将他拿下的话,那王莽立马就让人将他千刀万剐,他的家人也会跟着他一起陪葬。
  这种情况下,刘歆怎么可能畏惧于王莽的大军,放弃抵抗呢?
  鱼禾冷冷的道:“不仅刘歆会拼尽全力抵抗,隈嚣也会拼尽全力抵抗。在安定郡、金城郡他们或许还奈何不了王莽的大军。
  但到了天水郡,隈嚣完全可以借助自己对地形的熟悉,以及手下骑兵众多的优势,对王莽的大军展开滋扰、伏击、突袭,拖慢他们的行程。
  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派遣死士携猛油冲击他们的粮草大营。
  只要刘歆舍得下本钱,他能将王寻和王邑的兵马在凉州拖个一年半载。
  一年半载以后,王莽还拿什么去养他的数十万大军?”
  “嘶……”
  阴丽华倒吸了一口凉气。
  鱼禾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她自然明白了王邑、王寻将兵力集中在一起是一个多么愚蠢的决定。
  “如此说来,我们之前是高估王莽了?”
  阴丽华盯着鱼禾道。
  鱼禾此前估计,王莽的大军最少最少也能打到南阳郡。
  可依照如今的形势,王莽的大军怕是出不了凉州,就要折戟。
  鱼禾深吸了一口气,道:“不是我们高估了王莽,而是我们低估了王寻和王邑的愚蠢。”
  王莽的江山能败亡的这么快,他的亲戚们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一个比一个坑。
  偏偏王莽还将他们当成宝,委以重任。
  阴丽华忙道:“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鱼禾沉吟了一下,道:“静观其变。”
  在王莽的大军没有彻底被击垮之前,鱼禾还是不适合有什么动作。
  在江水以北的那几个家伙,没一个省油的灯。
  虽说实力都不如他,可收拾起来也不轻松。
  鱼禾暂时不想对别人有所动作,别人自然也不会主动找上门,去招惹鱼禾这个庞然大物。
  能悄无声息间就在江水以南站稳脚跟的,并且快速的占据了大半个江水以南的霸主,不是那么好招惹的。
  鱼禾在长沙王宫等了约莫一日。
  相魁风尘仆仆的带着贾复,以及贾复的族人到了长沙王宫。
  相魁引着贾复,以及贾复的一位族叔,还有一位陌生的文士。
  相魁还是老样子,膀大腰圆的一个囫囵汉子,就是比以前粗犷了一些,留了一脸的大胡子,看着有点猛张飞的样子。
  贾复就是一个十三四岁稚嫩少年的样子,面白无须,一副书吏打扮,浑身透着一股子英气。
  鱼禾看到他的第一眼,就将他和朝气蓬勃四个字联系在了一起。
  至于贾复的族叔,就是一个寻常的中年汉子,穿着一身布衣,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最后那个陌生的文士,就有点意思了。
  虽然是一副文士的打扮,可浑身上下却充斥着游侠儿的气息。
  相魁领着三人入了大殿。
  鱼禾高居其上,阴丽华和长沙太守一左一右坐在两策。
  相魁单膝跪地,瓮声瓮气道:“主公,臣不辱使命,将人给您带回来了。”
  贾复双眼灵动,好奇的打量着鱼禾,看到了鱼禾身旁坐着的阴丽华以后,略微愣了一下。
  贾复的族叔则十分拘谨,入了大殿以后,一直低着头,颤颤巍巍的。
  在相魁单膝跪地施礼以后,贾复的族叔赶忙拉着贾复单膝跪在了地上。
  “小人贾阳,携族侄贾复,见过大王……”
  长沙太守听到这话,有些不满的咳嗽了一声,“什么大王?要叫周王殿下!”
  贾阳哆嗦了一下,忙道:“小人无知,冒犯了周王殿下,还请殿下勿怪。小人参见周王殿下。”
  贾复则仰着头,盯着鱼禾,朗声道:“您不是还没称王吗?”
  贾阳下了一跳,赶忙要拉着贾复向鱼禾赔礼,口中还念念有词的道:“殿下勿怪,殿下勿怪,小侄无知,得罪之处还望殿下勿怪……”
  鱼禾饶有兴致的盯着贾复,笑问道:“你就是贾复?”
  贾复挣脱了贾阳的拉扯,仰着头,认真的道:“我又不是什么大人物,没人会冒充我。”
  鱼禾笑着道:“见了我,还能这般说话,胆子倒是不小。”
  贾复理直气壮的道:“我又没做什么对不起你的事情,为何不能这般说话。”
  说到此处,贾复咧嘴一笑,“再说了,不是你请我来的吗?”
  鱼禾听到这话,乐了。
  他还以为贾复会是一个小古板,没料到贾复居然是个小机灵鬼。
  小机灵鬼就很好。
  少年人嘛,就该机灵一些。
  要是一副古板的样子,那多无趣。
  鱼禾笑着道:“我听闻冠军县贾复,乃是一位少年英雄,面对数十贼寇,也毫无惧色,成功的为冠军县的百姓运回了盐。
  所以我才生出了几分兴趣,让人请你过来见一见,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少年英雄。”
  听到鱼禾夸赞,贾复流露出了一丝不好意思的神情。
  鱼禾是什么人物?
  一位少年枭雄。
  贾复那点事迹,在鱼禾面前还不够看。
  鱼禾如此夸赞贾复,贾复自然会不好意思。
  鱼禾继续笑道:“既是少年英雄,为何做文士打扮?”
  贾复刚要搭话,就听贾阳率先开口,道:“殿下怕是误会了,小人这侄儿,根本不是什么少年英雄。
  帮县里运回食盐,也是所有吏卒的功劳。
  非小人侄儿一人之功。
  小人的侄儿在衙门里,只是一个小小的文吏。
  小人的侄儿之所以被人说是少年英雄,纯粹是小人侄儿年幼,又帮了县里百姓一次。
  县里百姓宠爱他,所以才戏称他少年英雄。”


第494章 赌徒
  贾阳一番话说完,大殿里的人脸上皆流露出了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
  贾阳那点小心思,还瞒不过大殿里的人。
  贾复看出了贾阳的小心思已经被看穿了,有心提醒一二,但碍于贾阳长辈的身份,所以不好开口。
  古人重孝,长辈们在外面说错了话,晚辈们看出来了,也不能明言,反而得帮忙打圆场。
  为的就是维护长辈的颜面。
  冒然插嘴,打断长辈们说话,彰显自己比长辈聪明,那就说冒犯。
  鱼禾看向贾阳,赞叹道:“有点意思……”
  贾阳垂着头,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
  鱼禾瞥了一眼贾复身上文吏的装扮,再次看向贾阳,笑着问道:“贾复一身文吏的打扮,恐怕也是你的主意吧?”
  贾阳身躯一僵,嘴皮子哆哆嗦嗦的道:“小人的侄儿在衙门里,就是文吏。”
  贾复有些无奈的瞥了族叔一眼。
  人家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您还死鸭子嘴硬啊。
  鱼禾失笑道:“你是觉得贾复年纪太小,怕我让他上战场,所以才出此下策的吧?”
  贾阳听到这话,身躯彻底僵住了,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鱼禾将他的心思说破了。
  他确实害怕鱼禾派遣贾复上战场,所以才让贾复穿上了一身文吏的衣服见鱼禾。
  目的就是为了让鱼禾放过贾复,不让贾复上战场。
  贾阳倒也不是在阻碍贾复的前程,纯粹是觉得贾复年纪小,上了战场,很有可能会因为年轻气盛,跑去冲锋,交代在战场上。
  他也是因为爱护贾复。
  鱼禾笑着道:“看在你一片爱侄之心的份上,你欺瞒我的事情,我就不怪罪你了。”
  贾阳一愣,没料到鱼禾这么好说话。
  他赶忙施礼,道:“多谢殿下……多谢殿下……”
  鱼禾又道:“你放心,我麾下虽然却能臣干吏,但还不至于让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上战场去厮杀。
  我之所以要见贾复,就是想将他纳入到我麾下,然后培养他,让他以后为我冲锋陷阵。
  我看重的是他的以后,而非现在。”
  贾阳不知道鱼禾这话是真是假,但还是规规矩矩的施礼道:“多谢殿下仁厚……”
  鱼禾点了点头,看向贾复,笑眯眯的道:“你怎么说?”
  贾复,年轻气盛,鱼禾这么厉害的一个人物看重他,他又怎么可能认怂,当即挺直腰杆,朗声道:“何须等到以后,现在我就能率军上阵厮杀。”
  贾阳听到这话,急了。
  也顾不得场合,冲着贾复吹胡子瞪眼的呼喝道:“就你能耐?!”
  贾复一脸尴尬的缩了缩脖子。
  鱼禾被逗的哈哈大笑。
  阴丽华、长沙太守、相魁三人也跟着笑了起来。
  贾复这个少年人,有少年人该有的英气和朝气,又守礼、知孝,给他们的第一印象都不错,他们都很喜欢。
  “周王殿下深谋远虑,必是做大事之人呐……”
  就在鱼禾等人哈哈大笑的时候,一直没说话的那个文士,突然开口。
  鱼禾收起了笑容,看向了文士,询问道:“你是何人?”
  文士规规矩矩的一礼,不卑不亢的道:“在下是一个不足挂齿的山野文人,听闻周王殿下有招贤纳士之心,特来一见。”
  “哦?”
  鱼禾饶有兴致的道:“你是贤士?”
  文士拱手笑道:“贤士不敢当。在下只是觉得,周王殿下雄踞江南,有匡复汉室之相。所以在下特地前来,有一言相劝。”
  鱼禾听到这话,大致就猜出了文士要说什么,他脸上的神情不变,对文士道:“仔细说说……”
  文士又是一礼,正色道:“殿下虽然雄踞江南,可江南终究非潜龙之地。殿下应该也清楚,天下文士、大儒、豪强皆在江北,江北才是潜龙之地。”
  鱼禾似笑非笑的道:“所以你准备劝我渡江?”
  文士摇着头,道:“非也非也。在下是想劝殿下匡复汉室。如今天下人心向汉,以殿下的实力,若是能匡扶汉室,必然能所向披靡。
  待到汉室复立以后,殿下或许就是白马之盟后的第一位异姓王,亦能封十万户。”
  鱼禾很想大笑一声,说这家伙天真。
  但他却没办法开口。
  这种人放在三国时期,甚至三国以后,绝对会被当成疯子,拉出去砍了。
  但是放在这个时期,却很寻常。
  因为这个时代的人,比三国时期,以及三国以后的人,更讲忠义,也更在乎自己的名声。
  一些人在面对忠孝的生死抉择的时候,会先全忠,再自杀守孝。
  这事放在以后,那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在这个时期却很寻常。
  王莽是篡汉而立的,而非汉失民心,王莽取而代之。
  所以王莽就是不忠之人,天下仁人志士皆可反莽。
  所以从王莽登基起,造反的事情就没断过。
  汉室并为失去民心,所以民心向汉的人比比皆是。
  王莽越作,向汉之心的人就越多。
  所以天下那些造反的人,皆打着复汉的旗号。
  所以绿林的王匡、赤眉的樊崇,在夺取江山的时候,皆扶持了一个汉室后裔当皇帝。
  如若不然,刘玄那个女人性子的阴显小卒如何能凌驾于王匡、王凤、王常、刘伯升、刘秀等一众人之上,成为更始朝的皇帝?
  如若不然,刘盆子那个鼻涕娃,如何能凌驾于樊崇、逢安等一众人之上,成为建世朝的皇帝?
  当然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王郎。
  王朗只是一个神棍而已,就是因为冒充了汉室后裔的身份,喊出了复汉的名号,然后引得真正的汉室后裔刘林亲率数百车骑入邯郸城,拥护他做了皇帝。
  由此可见,在这个时代,匡扶汉室,是最正确的。
  不愿意匡扶汉室的,那都是异端。
  异端就会被所有人针对。
  这就是民心所向的可怕之处。
  这也印证了那句‘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名言。
  只要你得民心,那怕你江山没了,百姓们也会想办法帮你复立江山。
  你要是不得民心,即便是你的江山再好,百姓也能给你掀翻了。
  当然了,这其中或许还参杂着一些利益方面的东西。
  但总体上说,民心所向之处,便是大义所在之处。
  鱼禾盯着文士,淡然笑道:“匡扶汉室,那我该匡扶谁呢?汉室后裔那么多,我总不能每一个都匡扶吧?”
  “自然是……”
  文士以为鱼禾异动了,立马就要说出自己背后之人,但见阴丽华等人的神情似乎不对,立马又改口道:“自然是汉室后裔中最出色之人……”
  “哦?”
  鱼禾似笑非笑的道:“那你说说,谁最出色。”
  文士不慌不忙的道:“此事在下不敢妄言,还需要殿下自己去端详。”
  鱼禾缓缓往椅背上一靠,淡然笑道:“我如今治下的百姓何止十万户,我为何还要费尽心思去匡扶一个不认识的人,然后从他手里讨一个十万户的敕封呢?”
  文士朗声道:“民心所向的十万户,殿下拿的安稳。民心不向的数十万户,殿下也拿不安稳。”
  鱼禾脸色微微一变,“我就想试试,这民心不向的数十万户,我到底那不拿得稳!”
  文士脸色跟着一变,“殿下心中无汉室?”
  鱼禾没有回答文士的问题,而是淡淡的吩咐了一句,“相魁!”
  相魁狰狞的一笑,上前就钳住了文士的臂膀。
  文士还要喊叫,相魁已经捂住了他的嘴。
  鱼禾又吩咐了一句,“拖下去以后,好好炮制!”
  至于他是谁派来的,又在为谁奔走,鱼禾不需要问,因为他已经猜倒了。
  当然了,鱼禾即便是让相魁严刑拷打的话,也问不出什么。
  因为这种人,几乎都是死士,还是那种被侠义精神洗脑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