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疯王 >

第113章

大明疯王-第113章

小说: 大明疯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吓得连忙招卢象升进京勤王。
  这个时候,崇祯如果能同上次一般将各路勤王大军全部交给卢象升统领,击退建奴应该是很简单的事。
  可惜,杨嗣昌却伙同薛国观和高起潜暗中搞鬼,将大部分兵力的划归监军高起潜麾下,卢象升名为总督天下兵马,实际上却根本调不动其他兵马,他手中能用的唯有数千天雄军。
  杨嗣昌这是要向建奴求和,所以架空卢象升,令卢象升无法和建奴开战。
  卢象升被他这一手整得,着实束手无策,他手下就几千人马,怎么去跟十余万建奴主力打?
  原本,在杨嗣昌的算计下,这一仗真打不起来,卢象升就算是再猛,也不可能率几千人马去跟建奴主力死磕。
  但是,正是这个时候,一个消息却把卢象升逼上了绝路。
  因为建奴突然挥兵跑去围攻高阳!
  高阳并非什么重镇,按理来说,丢了就丢了,对战局影响并不大。
  问题,原内阁大学士,蓟辽督师,屡次击败建奴的孙承宗老家就是高阳的啊!
  建奴想干什么?
  这个不用问啊!
  他们肯定是去找孙承宗报仇啊!
  卢象升连忙率军前去救援。
  结果,他刚进军至巨鹿便被十余万建奴主力包围,而此时,高起潜率十余万明军主力就在离巨鹿不到五十里的鸡泽。
  按理来说,就算是再大的仇怨高起潜也得率军去救啊,毕竟卢象升是明军主帅,如若战死,对明军的士气那绝对是致命打击。
  但是,高起潜就是按兵不动,见死不救。
  卢象升无奈,只得率手下几千人马与十余万建奴主力决一死战。
  此战,那真是死战。
  几千人马哪里是十余万建奴主力的对手,卢象升率军血战半日,最后身中四矢三刃,壮烈殉国。
  高起潜督十余万明军主力未放一失,不战而溃,望风而逃。
  随后,建奴攻下高阳,孙承宗连同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全部战死,高阳孙家几乎全族被灭!
  明军士气皆无,建奴顿时如入无人之境,此次建奴入寇,大明七十余城先后失守,其中就包括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首府济南,建奴劫掠财货无数,俘虏的军民更是多达四十六万人之巨,其中包括德王朱由枢。
  杨嗣昌、薛国观和高起潜如此倒行逆施,陷害忠良,朝中清流自是看不过眼,拼命弹劾,奈何,这会儿崇祯眼里就只有杨嗣昌,他不但没有追究杨嗣昌的责任,还感慨:“大事几成,为几个黄口书生所误,以至于此!”
  这意思,杨嗣昌求和就要成功了,大明就要天下太平了,却被你们这几个黄口书生给耽误了。
  建奴会同意议和吗?
  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大明就要天下太平了吗?
  那更是不可能的!
  张献忠、罗汝才等趁各路大军进京勤王之际降而复判,李自成也趁机从山里窜出来,再举大旗,很快各路义军再次如同星火燎原一般迅速壮大起来,一发不可收拾。
  这一次,大明朝廷是真的无法收拾义军了,因为卢象升才刚被害死,阉党又将魔爪伸向了孙传庭。
第249章 劝赈歌
  总督卢象升战死,建奴肆虐京畿、河北、山东等地,反贼降而复判,朝中清流不停弹劾杨嗣昌,崇祯是头疼欲裂,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这会儿,朱器圾也有点头疼,因为他缺人。
  造反靖难可不是振臂一呼,揭竿而起,然后率军一路横扫,打下所有地盘便行了。
  他需要考虑的事情很多。
  比如十余万大军的后勤。
  这会儿他手底下十余万大军基本都窝在驻地操练,每天也就消耗些粮饷而已,后勤自然没什么压力。
  一旦十万大军出击,开始造反靖难,后勤压力就大了。
  打仗的消耗可不是一般的大,不光是子弹、炮弹、手雷等军需物资,甚至就连衣服鞋子这些日常物资的消耗都会急剧增加。
  行军打仗跟待在驻地操练可不一样,那动不动就是几百里甚至几千里的路程,鞋子跑烂了,你总不能让人光着脚吧?
  还有,打仗的时候,你总不能跟敌人说,我们先说好,不准打烂衣服啊!
  可能吗?
  总之,十万大军的消耗,他都得事先考虑好。
  又比如,打下地盘之后,治下的老百姓怎么养活。
  占的地盘越多,人口就越多,大家都要吃饭啊,你占下地盘却养不活治下老百姓,那岂不自寻死路!
  李自成最后是怎么灭亡的?
  这货几乎占下了陕西、山西、河南全境,治下老百姓足有上千万,兵力更是达到了恐怖的百余万,但是,他却不管老百姓死活,只知道打仗,完全不顾及民生,结果,还不是如同空中楼阁一般,轰的一下就倒塌了。
  如果他也如同李自成一般,只知道抢地盘,不管老百姓死活,造反靖难那就是个笑话。
  这会儿,他并不是没地方种粮,东番大员那边开垦的荒地已经达到十余万亩,粮食产量也达到了数十万石,如果能将那边数百万亩荒地全部开垦出来,勉强养活数百万人甚至上千万人是不成问题的。
  问题就是,他没这么多人。
  这会儿他手底下总共也就百来万人,而且大多集中在南阳和重庆等地,没法抽调去东番开荒。
  因为这些人得造枪、造炮、造子弹、造炮弹、造船,造各式武器装备和辎重,还得种红薯、种土豆、养兔子、织布赚钱,这样十余万大军才有后勤保障,要把这些人调走,一旦开战,十余万大军很快就会乱套。
  而且,他还不能打下地盘再考虑粮食问题,因为开荒种粮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刚打下地盘,把人送到东番便能保证有饭吃,没有一年时间,这些人养活自己都难。
  也就是说,他最少得有上百万人一年的粮食储备,并安排好十余万大军的军需后勤,才能放开手脚去干。
  要不然,就会像李自成一样,打着打着,突然间就莫名其妙的垮了。
  问题,他上哪里找这么多人来种粮食,搞后勤呢?
  难道,直接去抢人吗?
  好像不行,直接抢人不就等于是开始造反靖难了嘛,到时候,非得整的自己手忙脚乱不可。
  他还是想稳妥一点,广屯粮,缓称王。
  正当他为了人口而头疼的时候,密卫突然间给他呈上来一首《劝赈歌》。
  年来蝗旱苦频仍,嚼啮禾苗岁不登。
  米价升腾增数倍,黎民处处不聊生。
  草根木叶权充腹,儿女呱呱相向哭。
  。。。。。。
  天地无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长臻。
  助贫救乏功勋大,德厚流光裕子孙。
  这是开封府附近流传的一首诗歌,好像是个名叫李信的举人为了劝土豪乡绅捐粮赈灾而作。
  这小子明显有点天真了,土财主门一向都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现今却要他们反过来,捐出自己的粮食去赈济灾民,谁会答应?
  你以为谁人都如同我唐王一般胸怀大志啊!
  不过,这小子倒是个人才,好像什么“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等段子就是这小子编出来的。
  李自成在这小子的帮助下可是得了不少民心,可惜,李自成就不是什么大善人,打下京城之后,他就看这小子不顺眼了,这小子还在他跟前叽叽歪歪,劝他救济灾民,他直接就命人把这小子给宰了!
  嗯,民心很重要,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么个人才可不能让李自成给糟蹋了。
  他当即下令,让密卫去开封府把这举人李信给请过来。
  至于怎么把人家请过来,很简单,你不是劝人捐粮赈灾嘛,我可以捐个几万石意思一下,看你来不来。
  开封府就在南阳府旁边,李信自然知道南阳唐王这号人物,浙川的繁华他也早有耳闻,南阳唐王的慷慨他也听说过,所以,朱器圾说要捐几万石粮赈灾,他一点都没怀疑,当即就屁颠屁颠的跑过来了。
  不过,亲眼见到浙川的繁华之后,他还是忍不住吃了一惊。
  这南阳唐王果然厉害啊!
  两人见面,他便忍不住拱手赞颂道:“唐王殿下真乃一代贤王,乱世之中竟然能将一个县城经营得如此繁华,真是治下百姓之福啊!”
  呃,一代贤王?
  这可是魏忠贤给整出来的!
  朱器圾将他引到客位坐下来,又命人上了香茗,这才颇为尴尬道:“李公子,过奖了,这贤王之名,不提也罢。”
  李信当然知道这贤王之名是怎么回事,因为他爹就是阉党,而且还被逮着了,判了个“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
  不过,阉党也并非全是坏人。
  他毫不避讳道:“王爷,学生斗胆妄议,阉党并不能一概论之,孰是孰非,老百姓自有公论,像家父就被归为阉党之列,不过在杞县还是相当受人爱戴的,王爷的贤名那更是名传四方,学生都早有耳闻了。”
  晕,你爹是阉党!
  朱器圾颇为吃惊道:“令尊是?”
  李信坦然道:“家父李精白,天启朝曾挂兵部尚书衔巡抚山东。”
  李精白?
  没听说过!
  看样子应该不是什么坏人,要是帮魏忠贤助纣为虐的,那肯定会名垂青史。
  这对父子应该可以拉拢。
  这会儿他不但缺人,更缺人才啊!
  朱器圾微微点了点头,随即问道:“李公子观浙川之盛况可有何感想?”
  感想?
  敢想吗?
  世道都乱成这样了,好像也没什么不敢想的了。
  李信鼓起勇气道:“学生斗胆,说句杀头的话,这天下如若都能如同浙川一般,老百姓就有福了。”
  这意思就说我比崇祯适合当皇帝咯。
  嗯,不错,这小子胆子果然够肥。
  朱器圾微微笑道:“那李公子想这天下都变得如同浙川一般繁华吗?”
第250章 解决粮食问题
  李信已经听出来了,唐王这是想造反啊,而且还想邀他一起造反。
  那么,他反不反呢?
  当然反!
  他已经看穿了,当今朝廷根本就没有能力挽救深处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现在这些当官的那更是只知道争权夺利,根本就不管老百姓的死活。
  大明都已经烂到根子里了,只有造反,推翻这个腐朽的朝廷,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历史上他也是在这个时候投入造反行列的,只是历史上他投的是李自成,而这会儿找他的却是唐王朱器圾。
  如果说到治国之能,朱器圾自然比李自成强多了,因为历史上的李信尽心竭力辅佐李自成都没能让大顺朝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朱器圾却已然让乱世之中的浙川成为天下最为繁华之地。
  这样的明主,上哪儿找去。
  他当即毫不犹豫的道:“王爷若是有意,那简直是天下百姓之福,学生虽不才,也想尽份心力。”
  好!
  既然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就没必要打哑谜了。
  朱器圾直言道:“本王就是听闻公子才华出众,且一心为国为民,所以才请公子来共谋义举,既然公子也有此心,本王就不矫情了,没错,本王有意靖难,还请公子相助。”
  李信闻言,满脸激动的拱手道:“承蒙王爷错爱,学生定当尽心竭力,助王爷立下万世之基。王爷,公子之称实不敢当,那是乡亲们错爱,胡乱叫的,学生表字义礼。”
  李公子的确是他的外号,开封府的老百姓都这么叫,不过,叫公子的确有点别扭。
  朱器圾微微点头道:“嗯,义礼,我这正好有件事想请你帮忙想想办法。”
  李信连忙拱手道:“王爷请讲。”
  朱器圾细细解释道:“义礼,你也知道,西北连年大旱,老百姓是饿的没办法了,才铤而走险,跟着人造反的,我们如果不解决粮食问题,拿下再多的地盘都没有意义,老百姓饿的受不了,还是会造反。”
  李信闻言,愣了一下,随即略带羞愧道:“这个的确是个大问题,学生也一直在考虑,怎么让老百姓吃饱,奈何一直想不到办法啊,学生惭愧。”
  呃,我还没说完呢。
  朱器圾微微摇头道:“我说的不是这个,粮食的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只是需要时间而已,我已经派人拿下了东番,那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而且有一片数百万亩的荒地,奈何,我手里头没这么多人去开垦荒地啊。我是想广积粮,缓称王,先准备足够的粮食,再动手,你可有办法在不引起朝廷注意的情况下召集十来万青壮去东番开荒种粮?”
  原来是这么回事,李信闻言,认真思索了一番,随即问道:“王爷,您不是准备捐粮赈灾嘛?”
  晕死,捐粮赈灾有什么用?
  你还惦记着这个呢!
  朱器圾不由摇头叹息道:“捐粮赈灾并非长久之计,我就算是再有钱也养不活西北如此多的灾民啊,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得靠他们自力更生。”
  呃,我不是这个意思啊!
  李信连忙解释道:“王爷,我是说可以捐粮赈灾,开设粥棚,然后,我们再如此这般,就可以了。”
  这家伙,果然是个人才。
  朱器圾闻言,不由竖起了大拇指。
  第二天,南阳各个县城外面便相继开起了粥棚,免费为灾民提供稀饭。
  其实,这会儿南阳的灾民并不多,因为朱器圾已经免除了所有田赋,将唐王府所属的百余万亩耕地全部分给老百姓去耕种去了。
  所以,尽管河南的旱灾日益严重,南阳的老百姓还没有多少稀饭都喝不上的。
  那么,唐王朱器圾为什么要开设粥棚呢?
  他这不是在养闲人吗?
  很快,南阳周边的洛阳府、开封府、汝宁府和汝州等地便传出消息,南阳唐王行善积德,捐粮赈灾,在南阳府各个县城外面都开设了粥棚,大家赶紧去啊!
  这下可不得了了,河南各州府的灾民那是发了疯的往南阳府跑。
  河南可是中原腹地,自古就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灾民数量简直不要太多,虽说有很多灾民都跟着各路义军跑去造反去了,剩下的灾民数量那也是相当恐怖的。
  没过几天,南阳各个县城外面便聚集了数十万灾民。
  这么多灾民,就算每人每天只喝几碗稀饭,一天也得消耗上万石粮食啊!
  南阳唐王就算是再有钱,恐怕也撑不住,要知道,这会儿西北的粮价都涨到十多两银子一石了,一天上万石那就是十多万两啊!
  谁扛得住?
  没过几天,灾民中就开始流传,唐王殿下快扛不住了,为了赈灾,唐王殿下都快掏空家底了。
  灾民闻讯,无不感激涕零,唐王殿下,大善人啊!
  不过,并没有人因此离去,因为他们就算是回去也没有饭吃啊。
  又过了几天,唐王殿下真扛不住了,各处粥棚都贴出了告示,余粮不多了,大家想要活命,赶紧往南走,去郧阳码头,唐王殿下为大家准备了快船,送大家去南边,那边有粮有地,而且雨水充沛,去了就不用挨饿了。
  还有这等好事?
  灾民自然是拼命往郧阳码头赶。
  几天过后,南阳各个县城外面的粥棚便渐渐撤掉了,灾民也陆陆续续赶到郧阳码头,坐上快船,去了东番。
  其实,这方法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就简简单单,用免费的稀饭把灾民引过来,然后又用暗示断粮的方式逼着灾民自己往郧阳码头跑,乖乖坐上船,赶去东番。
  朱器圾之所以没想到,大致是因为没到处跑,不知道南阳府周边灾民的情况。
  李信就不一样了,他这几年基本上都在劝人捐粮赈灾,开封府他基本都跑遍了,自然清楚,灾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