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大忽悠帝-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张长方形的大桌子前,左边坐着戏志才、高节、荀攸,右边坐着袁绍、曹操和荀彧。他们正相互传看着手里的斜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小板板,刘汉少说这是肩章与领章。
后世的军衔制度,各个国家不尽相同,但是好处却显而易见。比如促进军队正规化建设,加强诸军兵种之间指挥、管理和保障的协同,还代表着军人的级别,与待遇和职务因素相结合。此外,军衔是军人的荣誉称号,能够增强军人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这也是刘汉少急于搞出一套军衔制的最初想法,但是,他打算用“军阶”之称。
刘汉少拍着脑袋想出来的军阶制,军官可称为四等十八阶,兵士则为十四阶。首先,“新兵旦子”名为“列兵”,然后是“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而老兵则称为“军士”,然后是“一级军士、二级军士、三级军士……直至九级军士”。
其实,关于兵士军阶,刘汉少自认为还是考虑的比较长远的。总有一天仗会打完,那个时候,服兵役的义务兵就是“兵士”,可能也就两三年的时间,而自愿留在军队当职业军人就是“军士”,可能会很多年。当然,他们也是军队主力,最宝贵的资源。
军官的四等十八阶分别为:
四等:准士,少士、中士、上士。
三等:准尉,少尉、中尉、上尉、大尉。
二等:准校,少校、中校、上校、大校。
一等:准将,少将、中将、上将。
没有“大将”级别,免得那些武人把它和汉末的“大将军”之位联系起来,离的越近越眼红,越想往上爬。
兵士的肩章最简单,列兵红底黑边,一等兵就画一道黑竖杠,二等就画两道;军士为红底黄边,一等军士就画一道黄竖杠,二等两道,但是到了三等,就会变成两倍粗的一道黄竖杠,四等一粗一细,五等一粗两细,六等两粗,如此类推,即便是九级军士,也只需三道粗杠。
准士肩章为黑底黄边,中间一道细细的黄色横线,少、中、上士分别往上加星。准尉的肩章也是黑底黄边,只不过是两道横线,准校就是三道横线。而从准将开始,则是黄底金边,并且这个“边儿”带有花纹图案,像树枝一样的小杈杈。
“四准”肩章全都是只有杠,没有星的,而各级军阶所用的星星也不相同,“士官”三角菱星,“尉官”四角菱星,“校官”五角菱星,“将官”六角菱星。但是,将官的六角菱星可不叫星星,而叫“将花”!
所以,一杠一星是少士,三杠四星是大校,肩膀扛花的都是将军,简单明了,易于识别。
手里拿着肩章,曹操暗想:完喽,俺曾经还想做征西将军,现在看来,就算能入伍从军,最多也只能做“扛花将军”了……
领章只代表军种,比如是个弓箭手,就画着一把弓箭;是个刀盾手,就画着一副刀盾;是长枪手就画一杆长枪。
要说还是督教、参谋、需备的领章最奇葩,像是大些的“X、H、U”,但刘汉少非说那是环首刀、望远镜和饭碗。望远镜还不能说成是望远镜,刘汉少只得再次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说参谋首先就要看的远,听的远,两者缺一不可,最后再综合情报,分析敌情,所以,就画了两条竖线,一条横线。而需备的那个“U”嘛,老实说,真画个饭碗上去,好像也不大美观。
相比起解说时的麻烦,能把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做出来,才是真正的不容易。星星还好说,使用“冲压技术”,其实就是把小铜片放在模具里让工匠们砸出来的,反正铜比较软,砸起来也不算太费力。但是精细的图案就不能这么砸了,无论改用铸造还是丝绣,都会变成一个费时费力,庞大无比的工程。括弧,这也是汉正军的军帽上没有帽徽的缘故。
刘汉少是找蔡琰帮忙,按照后世简笔画的方法,画出最简单且易于识别的图形,再刻出模板印染出来。至于会不会掉色,也只能实用过之后,看看是否需要改进,又该如何研究改进了。
…………
刘汉少嘚吧了半天,好不容易把肩章、领章逐一解说完毕,本以为大家会欢呼雀跃,说几句“陛下英明”。
可惜……并没有。
几个人都陷入了沉思,有的还能越思越欢喜,有的却是越思越忧虑。
“统帅!”
因为是在濯龙园内开会,这里虽不是军营,却有将官班,所以高节称呼刘汉少为“统帅”,就是因为刘汉少曾经说过,“军中没有皇帝,只有统帅!”看样子,他是将刘汉少的话,句句当作圣旨,放在心里了。
只听高节说道:“此举有如先秦的军功爵制,初时虽能够激励将士,杀敌立功,却也有诸多弊端,后患无穷。一则,凭军功进阶,将官就会想不断地打仗,难免穷兵黩武;二则,凭军功受赏,赐爵封地,免税免役,将来受赏兵士越来越多,只怕会无地可赏,无税可收;三则,人头记功,容易出现杀良冒功之事,甚至会引发袍泽争功,相互厮杀之乱,败坏军纪,恶劣难治!”
高节的嗓子被熏坏了,平时不怎么爱说话,此刻他能将自己的担忧一五一十、直言不讳地说出来,完全出自公心。更可贵的是,身为汉正军副军长,说话却带着明显要“控制武力”的倾向,可见对刘汉少之赤诚。
汉初时,曾沿用过秦国的军功爵制,后来社会安定,没仗可打,而国家又需要文治,豪门文人趁机打压武人,重新掌权,便渐渐没落了。
其实军功爵制还有一个弊端,当时的职业军人极少,兵士们大多是临战征召的百姓。“拿起刀枪,杀人领功,放下刀枪,种地养家。”百姓们已经把杀人当成了生活常态,和打个猎,杀个鸡没啥区别,这样的大众心理真是细思极恐、不寒而栗。就好像董卓一样,出门溜达一圈,没事杀一群人玩,还能假装自己立了功。
先前在解说新军阶的时候,刘汉少说过一句“人人可立功,各个可受奖”的话,所以高节就把这一套和军功爵制联系了起来,以作警示。
在座的几个人,有的听了摇头,有的听了点头,而曹操却偷偷地看着丑的吓人的高节,暗暗赞道:不愧是壮节侯,吾之楷模!
只见刘汉少摇头摆手地说道:“咱们的军阶不是那个东西。咱们赏功不赏地,论胜不论头!”
第113章 汉正军少校旅长
……………………………………
新军阶必然也要和福利待遇相互挂钩,但是刘汉少压根就没想过要分封土地。培养军人的荣誉、责任、尊严,不能仅以利诱。有的人可以为了钱去卖命,那是亡命之徒。钱,不应该比生命贵重,而能够让军人为之付出生命的,只有荣誉、责任、尊严,因为那是他们的使命,他们的……信仰。
当然,想要为汉正军注入这样的信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刘汉少拿起一对中校肩章,亲手为高节佩戴上,然后整理军容,神情肃穆地向高节敬了一个军礼。
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没见过皇帝向臣下敬礼的。哦,好吧,军中只有统帅,那也没见过统帅向部下敬礼的呀!
高节将五指并拢,缓慢而有力地回礼,那一刻,他似乎明白了刘汉少想要的。
回转过身,刘汉少又说道:“各位都是大才,自然知晓前辈故事。飞将军李广,镇守边关二十余载,只因砍的人头不够数,终生未获封侯,至今思来,犹自抱憾。我汉正军所立根本,便是精忠报国,要做到铁军、强军,战之能胜。可是……何为胜?”
不能再顺着这个路子说下去了,眼前这些人都是属牛牛的,说的太多,只会让自己走光、露底,显得像个小白。点拨一下即可,让他们自己悟去。
刘汉少话锋一变,转而言道:“与其说军阶是封赏,不如说是荣誉,属于军人自己的荣誉!即便是军人退伍,放下刀枪,军阶也要保留,终其一生,彰显其功。告诉那些后来之人,他曾为这个国家流过血,拼过命!”
随着刘汉少掷地有声的演说,在场几位皆尽动容,袁绍甚至站起来激动地说:“统帅,绍愿从军,哪怕是做一个营长,一个连长也行。”
刘汉少微微一笑,摆手让袁绍坐下,继而说道:“此外,战争形势多变,胜负难料,万一咱们的军队被打散了。那些散兵游勇聚在一起,彼此无法确认对方军职,还可以以军阶为准,下阶服从上阶,同阶首推参谋。能够快速有效地重新整合部队,将损失降至最低,这也是军阶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毛要首推参谋呢?因为一个连长或者营长可能作战勇猛,也可能畏敌怯战,而一群临时聚在一起的散兵游勇显然不可能习惯一个陌生的将官,这个时候反倒是参谋能够临机画策,带着大家找出一个适合当前局势的办法,比较傻的当不了参谋。
曹操沉吟着说:“能够祛除糟粕,留其精华,此军阶之制便是大妙。只是,既无人头记功,该如何评定兵士的功劳多寡?若赏罚不明,只怕难以服众,不易立军。”
这一回不用刘汉少解释了,戏志才笑呵呵地说:“孟德有所不知,我汉正军除参谋部之外,尚有督教、需备两部。而督教的主要责任便是平时教兵,战时督军,记录功过,执行赏罚。”
曹操不是不知道汉正军有“督教”一职,只是没想到督教能把活做的这么细。如此的话,这个看起来无兵无势,连需备那个粮草官都不如的督教,其实才是最能笼络军心之人。想通这一节,曹操猛然又想到,如今在汉正军之中,各级督教好像都是北邙学校的人,他们全是刘汉少的门生,由他们负责笼络军心,恐怕各部长官也不敢有非分之念,因为汉正军由下往上,只会听刘汉少一个人的,就像薅草拔住了根儿。
陛下的汉正军必会成为一支铁军。
偷偷地为刘汉少点了个赞,曹操看到戏志才笑呵呵的小脸,立刻又惊出一身冷汗,心里话说,你娃离我远点,别跟我说话!
…………
在京兵马再次集结于平乐观,好几万人,一水的新式军装,看上去有说不出的精神,今天不仅是为汉正军授旗的日子,同时也是第一次授予军阶的日子。
由副军长高节代领,刘汉少亲自授予汉正军军旗,编号01。而代领第一旅军旗的,居然是“咕嘟咕嘟”,人家现在是第一旅的副旅长,第一旅新军旗编号010001,直至第十四旅军旗编号010014。
在此之前,将官班已经正式更名为“北邙军校”,由刘汉少亲自担任校长,而副校长则是卢植,被授予上校军阶,高节与戏志才二人同时被授予中校军阶。
没错,就是“中校副军长”和“中校参谋长”!
现在的军阶还不能和军职完全挂钩,更多的是为了体现军功。刘汉少也想了,现在说的好听点,哥是皇帝了,其实手里就一个洛阳,想要真正的平定天下,可能还有很多仗要打。假如一开始就把军职与军阶完全挂钩,很快就会面临赏无可赏的局面。
已经不赏地了……有军阶也就俸禄高点……还得扣扣索索,算计着分……嗯!为了荣誉,为了责任,为了尊严……忽悠不能停啊!想省钱就得多说好听话……
十四个旅,除了高节不算,另外还有三个少校旅长。
少校旅长很牛吗?
因为其他十个旅,都是准校旅长了啊!
第一个少校旅长,吕布。
第二个少校旅长,徐荣。
对于吕布进阶少校,大家无话可说。括弧,估计也是不敢说啥,都怕打不过这货呗。
但是,徐荣也是少校,很多人的意见可就大了去了。不管是京师的,还是并州的,在他们看来,徐荣就跟个降将差不多,为毛也能进阶少校?估计北邙的和嵩山的也有意见,但是他们不习惯对刘汉少说“不”。
对此,刘汉少一言以决,说徐荣深明大义,能够及时奉诏,避免了当日朱雀门前有可能发生的兵灾乱斗,就是大功一件!
想想也是,当时几万人扎堆聚在一块,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引发混战,真那样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徐荣含泪,接受了刘汉少亲自为他佩戴的少校肩章。
至于第三位少校旅长……猛一听觉得很奇怪,再想一想,好像又不奇怪,想的仔细了,还是觉得怪怪的。因为,这一位居然是第十四旅旅长,王闹闹!
早一年多王闹闹就带人下了山,潜伏在西园八校以及后来乱编的军队里,没少帮着刘汉少忽悠人。可是这些不能往外说啊,说出去就会被人诟病。先帝尚在,皇子就派人潜入军中,想阴谋夺权?
好吧,想想能说的功劳,人家王闹闹可是一枪挑了董卓的亲弟弟,左将军董旻。可是就凭董旻那个挫样,在当时的情况下,好像谁去都能挑了他吧?当时王闹闹蹿出来,明显就是抢人头的,还把赵云、文聘差点气哭……
王闹闹才不管别人怎么想呢,反正他是爽爆了,终于能让赵云、文聘、陈冉这些家伙给自己敬礼了。想想都觉得那顿打挨得值,要是挨打能升阶,王闹闹情愿让刘汉少每天都踹自己几脚。
…………
军旗授予了,军官任命了,军阶佩戴了。心里有点数的人都知道,是该汉正军出征的时候了。
可是,军队的新式训练还不足一个月,那些被打乱重编的兵士们别谈什么相互配合,能把自己班、排、连里的兄弟们认识全乎就不错了。所谓的战斗力大概还不如在各个老部队的时候能够发挥的好。但是,刘汉少坚持这样做,哪怕损一时之利,只要能打破“以地分军,兵归将有”的陈规陋习,将来的军队才有可能真正属于国家军队。
还有就是将官班这些将官,可算是北邙军校第一期的学员了,但是这么短的时间里,他们能学个毛线啊?无非就是刘汉少整天泡在这里,和大家尽量混的熟悉一点,使他们都觉得,自己是陛下的心腹,天子门生。也许,众人能够有这么一点觉悟,对于刘汉少来说,就应该知足了。
此外,有两个人还要刘汉少亲自出马,才能摆平。一个是袁绍,新军阶极大地刺激了他的荣誉感,已经三番五次地向刘汉少表达了从军意愿,职务也由自封的营长降到了大头兵。
粗话的,袁本初焕发第二春了吧,当个大头兵都乐意?可惜,刘汉少依旧摁住了他,拍着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本初啊,孔子曰的好,好钢用在刀刃上。子又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另外一位,原是吕布部将,高顺。
史书中对于高顺的记载少之又少,“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然而在后世三国迷之中,高顺和他的陷阵营有无数的粉丝,饶有兴趣地讨论陷阵营是不是当时最精锐的军队。这个姑且不论,但高顺确是最像军人的军人,有勇、有谋、有忠、有义!
这些日子以来,刘汉少一直泡在将官班,和他们一起吃,一起住,打成一片,称兄道弟。很多人几乎都快忘了他还是皇帝,只觉得他们的统帅真随便,就是文聘在刘汉少面前也会活泼许多。然而有些人始终严谨如一,比如韦光正,比如陈冉,比如高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话少,刘汉少称之为“半哑巴”,王闹闹管这个叫“闷头驴”。
曾经,刘汉少故意挑逗高顺说话,结果也只能自讨无趣,使刘汉少一度怀疑,这货是不是不愿意搭理自己?然而高顺越是如此,刘汉少心里越踏实,他不敢再相信所谓的历史,只能靠自己的观察,去审视、评判每一头牛牛。假如高顺不能让他满意,也许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