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大忽悠帝 >

第515章

大汉大忽悠帝-第515章

小说: 大汉大忽悠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勇猛,很牛叉。像这种内心阴暗且懦弱无能的玩意儿,如果律法不教它好好做人,它还有机会知道做人应该是什么样吗?
  再者,对于欺辱妇女,尤其是幼女的犯罪,不仅最高可以达到死刑,甚至还恢复了肉刑。
  关于这一点,也有许多人提出了反对,尤其是以孔融为代表的一些名望贤达,说是刑法酷烈,残人肢体,这不是除恶扬善的办法。而且那些受刑之人很可能破罐子破摔,即便出狱也会继续为恶,铤而走险,断绝了回归正途的念头。
第853章 第一件家用电器
  ……………………………………
  关于恢复肉刑,的确显得刑法酷烈,但是这种“酷烈”是对准了谁呢?难道对准的是那些安分守己、遵从律法的普通百姓吗?
  律法不是谐和道那些传道士口中的慈悲为怀,也不是德操课上老夫子们的谆谆教导,律法如刀,保护所有的守法之人,同样也惩治所有犯法之人。既然胆敢触犯律法,那就别怪法刀加身!
  那些“名望贤达”们,在你们口口声声说着要罪犯“浪子回头、放下屠刀,弃恶从善、改邪归正”之时,能不能也顺带着、稍微的想一想,那些遭受到罪犯侵害之人,正在经历什么?
  那些“名望贤达”们,在你们争当圣人,为一个恶贯满盈的罪犯说了一句“我错了”而感动的热泪盈眶之时,能不能听一听那些受害人想要说些什么?
  一个幼小鲜活的生命,在恐惧、屈辱与痛苦中逝去,而后补偿三毛八?
  遇到小偷不能抓,否则,万一把小偷磕着碰着了,还得给他养老?
  这真的是你们想要的?
  这真的是律法应该维护的吗?
  假如能够让那些安分守己、遵从律法的普通百姓得到真正的保护,那又何妨让刑法再酷烈一些?
  不过这一次刘汉少倒是没再撸孔融,因为实在没啥可撸的了,所以刘汉少狠狠地夸赞了孔融等人,还给他们升官,纷纷调去边地州郡,担任主管文教的厅长、局长,要他们好好的传播大汉文化,多多教导当地百姓学习倍精话。
  并且,文教部也下发了一项新的规定,说是只有在边地州郡教学,且教会倍精话的学生达到千人以上,才有资格被评为“优秀教师”。而优秀教师除了在工薪待遇方面大幅度提升之外,也是晋升或转调岗位的优先选项。
  归根结底,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多出人才,为国效力,少出罪犯,祸害百姓,或许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
  诸葛亮派人前来永安宫向师傅报喜,或者说炫耀、嘚瑟也成,倒不是因为他抢了他大哥的儿子做徒弟,而是因为可用于单兵作战的火枪终于研发成功了。
  刘汉少去看过,诸葛亮研发的这种火枪,扳机、枪托、准星都全乎,一看就是一把枪该有的样子,而且还是后装式,弹头被粘在纸质的弹壳上。
  唯独有一点让刘汉少不太满意,因为没有合适的击发药,所以子弹上膛之时,会被“膛口”处一枚凸起的铁刺划破纸质弹壳,使火药散出,而后再击发燧石,通过枪膛上的“引火孔”引燃火药,发射弹头。
  这等于还是“燧发枪”啊!
  就好像是一个缩小版的“追魂炮”。
  要说改进之处,好像就是借用了打火机上的那种“燧石点火”的装置,所以不用像追魂炮那样,装药之后再用引线点火。要知道,别看仅仅是枪膛上多出一个“引火孔”,却能够大大降低火药的爆炸威力,从而使得火枪射程也大大缩短。
  在此之前,诸葛亮根据刘汉少的提示,倒是琢磨出一个在弹壳底部加装燧石的办法。但是子弹壳太小了,而且真打起仗来,得用多少子弹啊?一个一个的,都去加燧石?
  倒是在炮弹壳上,好像还可以适用,因为炮弹壳比较大,先在底部开个小孔,嵌上一块燧石,而后撞针撞击燧石,引燃火药,便可以直接将炮弹击发出去。如此一来,等于是又改进了追魂炮,起码不用手动点火了。
  怎么办呢?
  想要找到合适的击发药,好像最起码也得有雷酸汞吧?
  可是化学方面的事儿,对于刘汉少来说,基本等于魔法。
  于是刘汉少犹疑地问诸葛亮:“你老婆呢?”
  “啊?玉兰呀?”
  诸葛亮有些不解地反问:“师傅,打砲这种事,还需要找老婆吗?”
  这话说的,你师傅都没法接。
  又于是,刘汉少上去踹了一脚,严厉地训斥道:“师傅当初让你去谐和道,是干啥来着?就为了找老婆啊?再说了,你以为玉兰变成你老婆,就没啥稀奇的了?师傅告诉你,玉兰很可能会成为咱们大汉最厉害的魔法师,你可一定要谦虚,得向她多学着点!”
  虽然刘汉少对诸葛亮这一次交的作业似乎还有点不满意,但是也不能说这种燧发枪不厉害。
  贵霜有吗?
  安息有吗?
  罗马有吗?
  或许过不了多久,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溜达一族”,都会变得热情好客了吧?
  …………
  转过头来,再获喜报,但是这事儿还得先从司马懿收的一个小徒弟说起。
  这个小徒弟名叫“周不疑”,是当年的“向北派”,如今的真州州长刘先的外甥。
  前些年大汉扩疆的速度太快,连有治政经验的官员都缺,所以但凡政绩好一些的,提升速度都很快。但是刘先虽然升任州长,却要跑去真州,它可是还在早些年所说的“漠北”的西边,跟它一比,新州都算内地。
  刘先舍不得外甥周不疑跟着自己去真州受苦,所以便将他送去洛阳,然而到了洛阳,却找不到一个适合的学校。
  为啥呢?
  别的孩子可能是因为家里钱少,老爹没实力,或是自己不够聪明。
  但是周不疑却是因为太聪明,入学考试,让老师先看看孩子的底子吧。结果这娃小嘴嘚吧嘚吧,比老师说的还好,这谁还敢教啊?
  “打败了”洛阳所有的小学校,其实倒也不全是周不疑张狂,故意卖弄。主要是因为这孩子幼失怙恃,跟着舅舅长大,所以压根不愿意和舅舅分开。可是被周不疑扫了面子的一些人,都觉得这娃太张狂,于是有人便说:“有本事,让他去皇家科学院试试。”
  结果可好,周不疑到了这里之后,才发现这个世界上除了“之乎者也、咿咿呀呀”地背书本之外,居然还有这么多好玩的事情,而后便被司马懿看中,选为了徒弟“小帮手”。
  起先也是小娃心性,周不疑觉得自己师傅研究的东西还挺好玩的,加之聪明,弄明白了啥叫“电”之后,便又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懂了,而后便被司马懿无情无义地电了几回。
  吃过苦头了,娃就老实了,开始认认真真地给司马懿做帮手。但是做帮手之时,有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在司马懿做实验的时候,帮着他拿电池。
  要知道,之前的电池都是“水着的”,拿个一趟两趟的可能没啥,但是时候长了,电池的水又容易晃荡,总会觉得麻烦。
  然后呢?
  要么说周不疑这娃聪明呢,他居然想到了法子,把电池的“水”,变成了“糊糊”。
  这就是传说中的“干电池”呀,比之“水电池”,方便的不要不要的。比如大喇叭,刘汉少之前拿来吆喝的时候,旁边都得站个背电池的,可是往后,只要把“干电池”往大喇叭里一塞,“收报纸、书纸、旧家具”,齐活完事。
  …………
  有了“干电池”,司马懿做起实验,也更加方便、安全,然而在此之前,尽管发电机早就被刘汉少带着司马懿鼓捣了出来,还被拿去用作生产电解铝,但是对于电力应用方面,一直受到诸多局限,仔细想想,好像也就是大喇叭和电话了。
  师傅说过,电能可以转换成声能、光能,热能、机械能……
  司马懿对此念念不忘,孜孜以求。
  可惜师傅也就是说说而已,顶多算指个方向,想要司马懿走通这条路,打开一道道大门,实在是难如登天。
  先考虑热能吧,至少咱们在生产电解铝的时候就发现了不同材质经过电流之后,会有不同反应,其中一个最大的反应就是发热。这个技术如果能够稳定掌握,或许就能够造出师傅所说的“电炉子”。
  而后司马懿又请来他的小师兄蒲元,帮忙加工、合成各种材料,然后拿去反复实验,反复的电。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还发现了,有些材料不仅会发热,而且发出的光亮也比别的其它材质强烈许多,比如说,碳、铂、钨之类的材料。
  但是这些材料也各有优劣,比如碳的发光效果不理想,铂的价格实在太昂贵,而钨的硬度很高,不容易制成钨丝。并且,如果钨丝太粗,不仅需要的电流特别大,发光效果反而也不好,可是钨丝如果太细,通电后又容易烧断。
  经过反反复复,枯燥而又漫长的实验之后,司马懿又有所获,发现把钨丝放进“琉璃球”里边,再通电,便不容易被烧断。继此发现之后,又经过了不晓得多久的研究,司马懿所率的研究团队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了“真空、钨丝、琉璃、电灯”。
  简单来说,就是“电灯泡”。
  徒弟发明“干电池”,师傅发明“电灯泡”,组合在一起,大汉就有了一件相当实用的家用电器……手电筒。
  千万不要笑,从金燧、木燧、借个火,到火镰、线香、打火机,从前大汉的照明方式一直与取火都是并存的,甚至制造“燃烧弹”都还要留出一部分猛火油,为百姓照明所用。可是往后,就算咱真的就在屋子里挂个手电筒,可也比小油灯强吧?不仅方便快捷,干净卫生,没有油烟,而且还大大增加了安全性。
  一想到不远的将来,大汉的夜晚也可以灯火通明,亮如白昼,刘汉少心里便涌上了一股很亲、很暖,也很温柔的感觉。然而看过司马懿与周不疑的“作业”之后,他对自己的徒弟、徒孙说的第一句话便是:“赶紧申请专利。你们师徒这一辈子再也不用为钱发愁了!”
第854章 老塞做梦娶老婆
  ……………………………………
  给刘汉少当老婆当久了,云六妞最知道啥时候应该“出手抓人”,所以“皇家实业集团”迅速与司马懿、周不疑签订了“技术入股”的协议,开始筹建灯泡厂、电池厂。
  粗话的周不疑,按照年岁算,小学毕业了吗?
  居然能够实现财务自由了。
  这上哪儿说理去?
  天下还有比陛下所说的“当科学家”更赚钱的事吗?估摸着他们比陛下还有钱,这又上哪儿说理去?
  这一次,夜晚亮起的电灯不仅再一次让洛阳百姓陶醉在“新鲜玩意”所带来的震撼与享受之中,更让他们见识到了司马懿师徒的赚钱速度,所以,“理工”在大汉也终于成为了热门学科,许多人家让小娃上学的目的也已不再是“念书识字,长大当官”,而是改成了“长大以后当科学家”。
  然而科学并不是一条笔直大道,只等着人们溜达过去就行,很多时候它更像是一个“摸老瞎”的游戏,使沉溺其中的研究科学的人们像没头苍蝇,被耍的团团转。所以这个游戏也注定不是每一个小娃都能玩的,希望将来那些人家别对他们的小娃失望才好。
  再者,许多科学家看起来也没那么富裕和风光,比如蒲元,明明诸葛亮造的燧发枪与司马懿发明的灯泡,都离不开他的从旁协助、大力支持,但是却只能立于“雷电双熊”这两个师弟的光环背后,默默无闻。而且百姓们也不会知道,当蒲元试着把钨与钢合成在一起的时候,会为大汉带来多大的变化。
  但是刘汉少知道,大汉如今的科学学科是不完整的,是有很大缺陷的,因为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即便不是刘汉少亲手搞出来的,至少也是他为徒弟们指明过方向,给予过提示。这就相当于刘汉少是一个“一”,只要徒弟们刻苦努力,或许就会成为“二、三、四、五”。
  那么假如有一天,没有了刘汉少这个“一”,该怎么办?或者说,他脑袋瓤儿里所知道的那些科学知识已经被彻底掏干掏净了,又该怎么办?
  只能从零开始!
  还像没头苍蝇那样被耍的团团转,而后……或许……可能……大概……会在某个研究之中或意料之外,开启一扇关于某种学科的新的大门,一切都是未知而又新奇的。
  那么问题来了,假如大汉想要一直保持科学上的领先优势,就必须一直大力扶持科学研究,可是这个钱应该从哪出?要知道,将来以后,对于“这个零”的研究,是根本无法预测结果的,更不可能提前预知它是否会成功,是否会变现盈利。
  万一某些研究没有一个所谓的“成功”,那不是和打水漂一样么?
  而且还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水漂。
  如今刘汉少忽悠那些“有钱人士”搞投资,都是画下大饼,至少让他们能够想象到将来盈利分红的样子。可是如果想要这些人投资搞科学研究,并且很有可能赔了本却连一声吆喝都赚不到,他们要是能乐意,那才怪了。
  所以说,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皇家出钱搞科研,甘当这个“冤大头”,还是比较靠谱的,谁要是眼红皇家靠着“新鲜玩意”大赚特赚,那也请他先把钱投进来,当一当“冤大头”。百姓们已经满怀期许地对自家的娃说“你长大以后要当科学家”了,从鼓励科学到热爱科学,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尽管大汉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未来可期!
  …………
  科学之路不知道究竟要走到哪里才算是个头,估摸着肯定比大汉到罗马这条路要长,因为罗马派来的使者已经到了。这件事的起因还是孙权在红海打的那一仗,太过震撼,罗马人无法想象,遥远的东方,神秘的国度,战力竟然强横至斯。
  难不成,他们竟然学会了天神使用雷霆的法术?
  在此之前,罗马结束了所谓的“五贤帝”时代,皇帝“康茂德”因为不招元老院的喜欢,所以被偷偷地称为“无能的暴君”。事实上,这个“老康”干的一些事儿,也确实不咋地,不仅像刘宏一样,喜欢与女奴们在一起“嘿嘿嘿”,而且还亲自下场,扮起了角斗士。
  傻娃,你要想玩,倒是找头驴呀!
  结果可好,有一回“老康”玩痛快了,却被情妇趁机灌下毒酒,而后又被摔跤手与近卫官合力杀死。
  元老院与禁卫军大概都想要一个愿意听他们指挥的乖乖皇帝,于是便推举了执政官“佩蒂纳克斯”为罗马的新皇帝。但是,或许是佩蒂纳克斯表现的还不够乖,当上皇帝才三个月便又被叛乱的兵士给弄死了。
  在此之后,禁卫军彻底放飞了自我,玩的就更“嗨皮”了,居然把罗马皇帝之位拿出来公开拍卖,并且还成功的卖出去了。想想刘宏在世之时,顶多也就是卖一卖三公九卿的官位,然而罗马却直接拍卖皇帝之位,单是以此对比的话,罗马可比大汉牛叉多了。
  然而禁卫军卖帝位之举得不到那些“失败买家”以及边地将领的认可,认为这场交易是极其肮脏且令人作呕的,于是便纷纷拉起了队伍,要么单干,要么讨伐。
  这场大戏的后半段,那就是罗马版的“三国演义”,来自潘诺尼亚的总督“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干翻了叙利亚总督“尼格尔”以及花钱买下罗马皇帝之位的“尤利安努斯”,顺利地“登顶、夺冠”。
  就在刘汉少前些年忙着保住小命,收拾大汉内部之时,这个“老塞”其实也一直在忙活着罗马那边的事儿,比如那些不拿他当皇帝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