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大忽悠帝 >

第458章

大汉大忽悠帝-第458章

小说: 大汉大忽悠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761章 世界级货币暗战
  ……………………………………
  所谓的“电烧铝”,也许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电解”。
  在刘汉少的努力教导与热心帮助之下,司马懿已经鼓捣出了小型发电机,也学会了利用水力发电的方法,可惜发出来的电不仅看不见、摸不着,还没啥毛用。而且司马懿做实验之时,所用的还都是裸线,毫无安全性可言,甚至还发生过助手被电着的事故。好在当时的电“劲小”,被电的助手倒也不会有太大伤害,可是即便如此,也把司马懿吓得不轻。
  刘汉少倒是想让司马懿研发电灯泡,并且咱现在还有现成的玻璃,但是做灯泡还需要钨丝。别说是寻找钨矿,提炼原料了,就算是拿一块现成的钨摆在刘汉少面前,他也不一定认识。
  刘汉少也想过让司马懿研发电动机,并且“发电机”与“电动机”还可算一根藤上的两个瓜,基本上会了个“这”,也就会了个“那”。但是,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没有办法稳定电压,可能司马懿做出来的电动机,带上扇叶,当作“电风扇”,转着转着突然就停了。然后司马懿还不知道究竟是哪儿出了问题,反复检查,也许才能发现是电动机里边,某个位置的铜线断了。
  所以说,师傅能把东西讲出来,徒弟也能把东西做出来,可它没有一点的安全与品质的保障,就是发挥不了实际作用,尴尬不尴尬?
  也许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毕竟刘汉少带着司马懿所要走的这条路,**实在太高了,不单师傅是个半吊子,还没有任何的前人经验可循。
  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刘汉少居然还忽悠司马懿“用电烧铝”,因为前生后世之时,学渣虽然把化学课都当成魔法课来上,好歹还记得有一个词叫“电解铝”。
  原本司马懿的研究也是苦无头绪,既然师傅给指出了一个方向,那就试试呗。于是便又埋头于此,苦心钻研了起来。
  说是“钻研”,司马懿自己都害羞,因为他也不明白自己究竟是在干啥,反正师傅说了用电烧它们,那就烧呗。
  小河推动水轮,水轮带动发电机,发电机发出来的电直接怼上去。不知道电压有多高,也不知道烧出来的热度有多高,反正是把候奎、徐宇烧玻璃、烧“银粉”用的那些什么土和什么石,能烧的都拿来烧一烧,包括候奎先前不传外人的“秘方”。
  结果就这么一来二去,试来试去的,还真被司马懿给试了出来……
  其实吧,这事还是得从候奎的“秘方”说起……因为他要掌握烧制彩色玻璃的技巧,所以秘方里边含有“锰”,后来徐宇派徒弟偷了候奎的秘方,试图分析里边的成分,结果因为锰与盐酸发生反应,使得徐宇又发现了“怪味气体”,也就是“绿气”。
  再后来,“绿气”与“矾土”发生反应,得到“氯化铝”,一不小心再做出一个还原,得到“银粉”,再让蒲元烧一下,得到块状的“金属铝”。
  直到此时才被刘汉少认出来,他们究竟搞出了啥玩意,接着就又忽悠司马懿去“电烧铝”。
  反过来说,司马懿用电去烧的那些材料,自然也就离不开候奎、徐宇常用的矾土、冰晶石……
  …………
  绕来绕去,绕了这么多圈,也说不好这些究竟属于科学研究,还是瞎猫逮死耗子,反正“铝”这个东西,咱是弄出来了。一种新型的“重要的”金属,出现在了众人面前,更重要的是,咱们现在已经逐渐掌握了提炼它的方式方法。
  孔子曰的好,物以稀为贵。
  假如世界上只有徐宇、蒲元鼓捣出的那么一块“块状金属铝”,那它绝对比金饼子值钱。事实也是如此,在原本的历史之中,铝最初被发现并提炼出来之时,的确相当金贵,甚至是“拿破轮”请客吃饭,别人都用银质餐具,就他自己拿着一把铝叉子,还嘚瑟的跟诸葛亮一样。
  好在刘汉少不是“金轮法王”,也不用整天拿几个破轮瞎嘚瑟,并且学渣依稀还记得,“魔法课”上,化学老师曾经讲过,铝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和硅,居第三位,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也就是说,随着铝产量的提升,日积月累之下,将来总有一天,铝甚至有可能变的连铁都不如。
  当然了,铝的用途也很广泛,大到汽车、轮船,飞机、导弹,小到门窗管材,锅碗瓢盆……哦,对了,铝制品也属于致癌物,其实并不适合用来餐饮炊具。
  那么问题来了,咱们现在究竟能够拿着铝做些什么呢?
  用来制造飞机、导弹?
  恐怕不太行吧?
  就算诸葛亮智多近妖,要是真能把飞机、导弹也都鼓捣出来,完事还开着在天上转圈圈,那也太粗话的了!
  还让别人活不活了?
  拍着脑袋瓤儿,冥思苦想了好些天,刘汉少似乎终于为铝找到了一个“适合的角色”。再进一步思索,隐隐约约的,似乎又想出了一个世界级的小小阴谋,而后立刻制定出几步计划。
  首先,要将司马懿的这项研究的保密级别,提高至最高级。除了司马懿之外,候奎、徐宇、蒲元……凡是曾经接触过或参与过这项研究的人,都必须严格遵守这项保密制度,就算做梦说梦话,也不许往外秃噜半个字!
  其次,司马懿还要继续深入研究,尽快将“电烧铝”的提炼工艺形成成熟技术。在严格的控制之下,扩大规模,提高产量。
  然后,刘汉少还嫌“铝”这个名字不够威风,不够牛叉,所以给它取了一个虽然很俗气,但是乍一听却又很唬人的名字:“冷银”!
  至于最后一步嘛,去把“汉金联合储备库”的伍库长给哥找来……
  …………
  没错,刘汉少就是想把铝作为新型的造币材料。
  如今五铢钱已经被废除,新的铜币与纸币成为了硬通的主流货币,不仅在大汉范围以内可以随意流通,即便是跑到大汉以外,也照样受人追捧。新州、鲜州、吉州咱就不说了,原本马腾与二公孙也是大汉名义上的州牧,但是除了这些地方以外,像是北边的鲜卑,西边的乌孙,南边的汉南半岛,也都是将大汉的新铜币当作流通货币使用的。
  可怜的备备,这一路上被揍的,净顾着蹿了,根本没闲工夫停下来继续制造他们那种“百铢大钱”,所以也就不得不继续使用大汉出品的新铜币。
  再者,由于马腾按照刘汉少所给的《新州治略》,整合小国,设置郡县,而后又开通了新州与周边各地的商路,所以现在就是在康居、大宛,贵霜、安息,甚至是极西之地的罗马,都能够见到大汉铜币的身影。
  按理说,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应该都是用黄金结算的,因为彼此不承认对方的“普通货币”,更谈不上对对方的“普通货币”有信心。然而现在这种事情发生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大汉的新铜币采用的是冲压技术,重量、大小、薄厚,都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字迹清晰,图案精美,让人看了才叫一个绝。可是其他国家的钱币,用的应该还是铸造技术吧?即便是一枚贵重的金币,能够先把它弄圆润,弄得和其它金币一模一样,都算他们厉害。
  在这种情况之下,猜猜看,那些跨国的,走远路的商贾们,拿着各国的各种钱币相互一比较,会有什么后果?
  大汉的新铜币,居然超越了钱币本身的价值,被那些“跨国商贾”们当作精美的艺术品,贩卖到了别国。虽说还达不到一铜币兑换一金币那个疯劲儿上,但是,能够走出大汉的铜币,也绝不再是普普通通的一枚铜币。
  后来随着“跨国商贾”们外贩的越来越多,大汉铜币终于从“艺术品”又变回了“货币”,却也深受各国百姓追捧。普通人家,谁要是能够手握几枚大汉铜币,那就相当于有了一份“财产保险”,除非是把家里的其它钱币都花完了,否则根本不考虑花销大汉铜币。
  大汉铜币外流,虽然流回来的是各国的货物,甚至是各国金币,可是长此以往下去,万一造成大汉国内市场的铜币紧缺,影响流通,那可该咋办?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大汉的“纸币分票”虽然在国内流通无碍,并且大家还都喜欢使用分票,因为面额大,拿着轻省。但是到了国外就不行了,和那些“汉室忠贞之士”们的想法一样,“歪果仁”对于分票这么一张薄薄的纸也是缺乏信心的,就怕不知道哪一天,这张薄薄的纸就被作废,不再是“钱”了。
  所以只有少量的分票被当作“艺术品”贩卖出去,而铜币却又因此流失的更加严重了。
  …………
  现在好了,咱们有了铝,不仅不用再担心造币材料短缺的问题,甚至还可以悄咪咪地发动一场世界级“货币暗战”!
  拿“铝币”换“金币”?
  这事儿可以有!
  而且咱还别担心外国那些老大们究竟乐不乐意,按照“劣币驱逐良币”与“良币驱逐劣币”那些市场上的小规则来看,市场并不是谁造币就由谁说了算,而是“花钱的”与“赚钱的”认为哪样货币有价值,那么它就有价值。
第762章 坑人皇帝刘汉少
  ……………………………………
  “举个栗子”,罗马这会儿的皇帝还是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跨国商贾”们把大汉铜币当作精美的艺术品,悄咪咪的运送到罗马贩卖,达到一定数量之后,铜币开始跌价,成为精美的货币。
  精美,就是一种认可,基本也可以等于硬通。
  等到什么时候,“老塞”发现在自己的地盘上,居然流通着大汉的铜币,他会是什么反应?
  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衅?
  认为自己碗里的肉被别人抢走了?
  那么“老塞”又该如何应对呢?
  下一道命令,说是谁也不许在罗马的地盘上使用大汉铜币?还是说谁要是敢私藏大汉铜币,就直接拉出来砍头?
  孔子曰的好,挡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砍人脑袋,就是不留活路。
  既要杀人父母,又要不留活路。这个时候,那些已经拥有了大汉铜币,并以此为财富的人们,又该如何应对“老塞”的这道命令呢?
  没准!
  或许是“老塞”真的就把他们给杀完了,又或许是他们齐心合力,一不小心,就把“老塞”从皇帝的宝座上给捅下去了。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随便他们想怎么搞,这一切,又关咱们大汉什么事呢?
  …………
  刘汉少常说的“新鲜玩意儿”,不仅仅是一个新鲜的词儿,同意也代表着很多新鲜的行业,新鲜的工作机会,还有新鲜的需求。
  有了棉袄棉裤,就不会觉得冬天那么寒冷,但是首先得花钱把棉袄棉裤买回来吧?
  没有脚踏车之前,一个普通百姓日常的活动范围,顶多也就是附近的十里八村,可是有了脚踏车,即便是二三十里之外的地方,踏上车子,也能说走就走了。但是,首先也得花钱把脚踏车买回来吧?
  如此这般,赚钱、花钱,货物流动了,市场繁荣了,科技进步了,国家强盛了,百姓也跟着就富裕了,日子越过越好了。
  所以是个啥呢?
  “降价”这种事儿,基本上也就别想了……
  …………
  大汉的动荡年月,究竟是从啥时候开始的,一句两句还真不容易说清楚,假如非要找一个比较明确的时间点,姑且就从张角那个老骗子喊出的那一句“岁在甲子”开始吧。
  打那个时候起,大汉的物价就再也没有正常过了,一直到后来,拿钱买不到东西,钱自然也就不是钱了。
  既然钱都不是钱了,正常的市场流通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这个时候的大汉,也可以说是得了一场“脑血栓”。
  按照历史原本的剧情发展,汉朝这一骨碌是必死无疑的,可是一不小心,穿来了一个刘汉少,又是一不小心,还当上了大汉皇帝。
  刘宏卖官鬻爵,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圈钱。刘汉少好像也没少圈钱,甚至还刮地皮、薅羊毛,忽悠别人搞各种靠谱或不靠谱的投资。就这么费劲巴拉,好不容易的,给大汉留下了一口气息。
  而后赚啊赚,转啊转,就把五铢钱给转废了!
  现在,咱们大汉百姓的日子好不容易过得稍微好一点了,邪恶的“歪果仁”就盯上了咱们的新铜币……呃……这个话说的好像有点亏良心啊。
  算了,就这么说吧。
  虽然百姓能够赚到的钱越来越多,但是物价也还在持续的升高,所以甭管是铜币还是纸币,面额就显得越来越小了。
  这个时候,很适合再发行一种面值更大的货币,而造币材料,就是“冷银”!
  原本刘汉少提出此议,应该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之事。但是负责造币的“汉金联合储备库”的库长伍孚却首先提出了反对意见。
  因为伍孚认为,“冷银”太稀少了,比黄金更珍贵,这要是拿来造币的话,面值究竟得设置成多大的?
  对于伍孚的这个意见,刘汉少表示相当满意:“老伍呀,你要是没这个意见,哥心里还没底呢!”
  只要司马懿那边能够一直保证“冷银”的提炼产量,咱们还怕造币材料稀缺么?
  于是乎,“汉金联合储备库”预备发行的最新版的货币,就是“冷银币”!
  与此同时,出于防伪考虑,还将圆形的货币改成了“八角八边”。因此,这种新型“冷银币”便以“角”为单位,预备发行两种面值。
  其一是“一角”,等同于“十分”纸币,“百文”铜币。
  其二是“五角”,自然等同于“五十分”,或者“五百文”。
  于是又乎,这种新型的“冷银币”,便被俗称为“角子”!
  还记不记得袁绍家修建的那套小别野?当年大约花费了三万万钱,要是如今再说起来,那可就是花费了“三十万角”。
  回过头来再看一看,司马懿送给诸葛亮的那份新婚贺礼,究竟是一文不值,还是无价之宝?
  …………
  有了“角子”充斥市场之后,铜币必然会逐渐变成“小钱、零钱”,所以大汉的市场上也就不会再需要那么多的铜币。而与此同时,那些“跨国商贾”们再来大汉做生意,看到如此新奇、精美、并且“材料贵重”的“冷银币”,会不会像对纸币一样没信心呢?
  答案也许是肯定的。
  那么接下来,“冷银币”一定会变成出口的主流,用以换回外国的货物,甚至是金币。同时也不太可能造成倾销的局面,因为咱们连“钱”都是倾销的。
  随便让他们赚去吧,拿东西就换!
  等到将来的将来,“歪果仁”终于发现,“冷银币”的材料好像没那么贵重的时候,再来猜猜看,他们的货物与金币都在哪儿呢?
  并且他们还没啥反扑的法子,因为他们也找不到比“冷银币”更好的材料,或者是外国百姓对待他们的老大,比对待“冷银币”更有信心。
  再不然,就是他们本身比大汉更强大,可以开着坚船利炮来大汉劫掠……
  那一天还会出现吗?
  刘汉少也不知道,他只是知道自己现在挖了一个坑,但是这个坑好像有点大,想要填满它,大概还需要很久很久。
  …………
  大漠以北,狼居胥山。
  确切地说,还没有到达狼居胥山,而是在它南边的“兜衔山”。也许原本“兜衔山”应该与狼居胥山属于一体才对,或者算作狼居胥山的余脉,但是安侯河的一条支流,叫作“余吾水”,由狼居胥山而出,硬是将“兜衔山”切了出去,所以这里也就成了一大一小两座山,中间还夹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