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大忽悠帝 >

第434章

大汉大忽悠帝-第434章

小说: 大汉大忽悠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天到晚不停地喊,也不可能让大汉所有的兄弟都听到。
  那又该怎么办?
  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凝聚是一种力量,精神也是一种力量,如何让国家获得凝聚的力量,而让国人获得精神的力量?
  也许一面简洁却又含义深刻的旗帜,就是最好的表达。
  于是,刘汉少决定为大汉设计一面“汉旗”,但是这个设计并不“新颖”,就是将汉正军的军旗,取消了下边的部队编码,保留红色的旗面以及中间的金色徽章。饱满的麦穗围绕着“标识体”的那个“汉”字,下边交叠着一对出鞘的军刀。
  把荀彧再找过来,刘汉少忽悠式地向他讲解了这面“汉旗”对于咱们大汉的重大意义,并且要求各个州郡,各地官府必须悬挂“汉旗”,甚至还把立法司的陈群等人找来,要为“汉旗”专门设立一部《汉旗法》。即便大汉普通的百姓人家,也可以悬挂“汉旗”,同时,任何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保护“汉旗”,肆意践踏、损毁,属于犯罪行为,可视情节轻重而裁量定刑。
  对于旗帜的重要性,荀彧、陈群等人自然是有深刻认识的,但是之前有皇帝的旗子,军队的旗子,官吏的旗子,至于说这面“汉旗”嘛……好像这种概念还挺模糊的,难道皇帝的龙旗还比不上吗?
  刘汉少很肯定地说:“比不上!”
  咱们大汉,应该是属于所有国人的大汉,是咱们每一位大汉国人共同的家,“汉旗”既代表的是咱们的大汉,更是咱们每一位大汉国人的旗帜!哥虽然是咱们大汉的皇帝,是咱们大汉的代言人,但是站在“汉旗”面前,也与咱们千万国人一样,仅仅是大汉普通的一员。
  所以,兄弟们是不是都能够理解了?
  以后在咱们大汉,“汉旗”就是最大的那一面旗帜,即便是哥的龙旗与汉正军的军旗,在“汉旗”面前,也要侧立左右,以为守护。而咱们大汉国人,无论身在何处,只要看到了“汉旗”,就等于是看到了亲人!
  荀彧等人,万分震动,因为大汉竟然有了比皇帝龙旗更大的旗帜!
  陛下乃是天下之主,但是在“汉旗”面前,却又说自己只是大汉普通一员,这份胸怀之宽广,似乎又足以容纳天下。然而连陛下也需要守护的“汉旗”,却又是允许普通百姓在家中悬挂的,这份至上的荣耀,陛下真正做到了与万民共享!
  荀彧不敢“规劝”,因为当刘汉少谈论到“汉旗”之时,他感受到了这位“皇帝哥”身上少有的庄重,同时也感受到了“汉旗”的神圣庄严。所以在荀彧的带领下,爱爱卿卿们一致赞同,认定了大汉这一面“汉旗”,同时也顺利通过了大汉的《汉旗法》。
  然而有旗无歌,显得比较单调,知不道的还以为咱没“艺术细菌”呢,所以刘汉少同时还“创作”了一首大汉之歌。
  提起这件事,刘汉少的脑海里立刻想起了那段熟悉的,低沉雄浑,铿锵坚毅的旋律,甚至有些不能自制地想要立刻起立、肃穆,行注目礼!
  然而后来刘汉少又想了想,这个从黄河岸边走出来的民族啊,希望能够少一些苦难,再少一些苦难吧。所以,属于他的歌声,是不是也可以更加激昂高亢,神采飞扬?
  又于是,刘汉少当着杨修、荀彧他们的面儿,唱出了另一段旋律。
  我们大汉,山是高昂的头!
  我们大汉,河像热血流……
  我们大汉,树都根连根……
  我们大汉,云也手握手!
  莽原缠玉带,田野织彩绸,
  大汉风乍起,大汉雄风震天吼!
  但是吧,在唱的时候,刘汉少为了保持自己的庄重,同时也需要想一想词儿,所以就唱的比较缓慢,然后这首歌愣是没飞起来,还是低沉之中带着雄浑,像荒野上的风,船工的号子,像战场上的怒吼,亦或是虎啸龙吟!
  然而就是这么一首,其实已经被刘汉少不知道把调唱跑到哪里去的《大汉雄风》,再一次深深震撼到了杨修、荀彧等人,因为他们不仅从歌声里感受到了大汉的辽阔与广博,感受到了作为大汉国人应有的高昂与热烈,甚至还乘着歌声做了一次如梦如幻般的旅行,好像自己一下子飞回了几百年之前。
  那个时候,也有一位大汉皇帝在唱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第722章 有身份的大汉人
  ……………………………………
  “汉旗”与“大汉之歌”已经定了下来,“汉旗”中间的金色徽章也被正式确定为“汉徽”,并且制定《汉徽法》,注明应当悬挂“汉徽”的机构与场所,应当印刻“汉徽”的文书与证件等一系列的律法规章,同时注明在庄重场合,任何一名大汉国人,都允许佩戴“汉徽”,以表达对大汉的热爱之情!
  “汉旗”、“汉徽”以及“大汉之歌”。
  大汉似乎有了新的精神图腾,每一位大汉国人都可以自豪地说,自己是“有家之人”。大汉也将迎来新的篇章,似乎就要扬帆远航了。
  但是,具体的事情还要一步一步的来,大量的工作还要一点一点的做,所以荀彧这位新首相还得继续“烧火”,因为帮忙烧火的那位哥根本不给他喘息的机会,哪怕他被呛的一把鼻涕一把泪。
  首先亟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调查全国人口,重新编户齐民。要是一个国家连自己有多少人口都搞不清楚,哪里稠密、哪里稀少,哪里贫穷、哪里富裕……这些情况全都不知道,两眼一抹黑,还何谈治理?
  之前的动荡年月,天下百姓多有死伤,流民、灾民更是不计其数,虽然刘汉少“当家做主”之后,对这方面的事情极为重视,但是这个工作量很大,困难重重,加之还要打仗,朝廷所收复的国土又在不断的扩大,所以好像总也调查不完似的。
  有鉴于此,刘汉少又向荀彧兜售出了身份证与户口本制度。户口本倒还好说,但是身份证应该做成啥样的呢?一时之间,连刘汉少也有些犯难,咱又没塑料,用金属的,那往上边记录信息可费老鼻子劲儿了,要是只用一张纸,又怕不易保存。
  木头片儿?
  感觉很掉价,而且也不容易防伪呀!
  …………
  最先知道刘汉少心里想啥事儿的肯定是杨修他们,所以杨修就给刘汉少提了个醒。
  “陛下,谐和道的道士们不是都有压麻牒吗?您现在想做的这个身份证,是不是跟那个东西有点像?”
  刘汉少一听这话,当时就抽了自己一巴掌。
  哥真是个猪脑子,这个“证”干吗非得是一个光板,难道做成一个小本本就不行吗?
  于是刘汉少又开始在这个“身份本”上大做文章,首先却遇到了一个有点尴尬的小问题。当初刘汉少给谐和道的小道士们开过一个玩笑,就是“压麻牒”这个名字,虽然小道士们并不知道其中的内情,但是刘汉少却偷偷的笑了好几天。
  现在咱们要做“身份本”,谐和道那帮小道士又都那么能忽悠,万一再把这个名儿传出去,咱不是自己给自己闹了笑话?
  对了,咱可以不用麻布压封,反正现在棉布比较多,而且还都是机器织的,面料紧实。
  压棉牒?
  算了,还是别想这回事了,继续下一项。
  “身份本”里边肯定得有姓名、性别、年龄之类的信息,但是咱们也没照片呀,又该如何确定持证人是他本人呢?
  法正说:“要不,就让持证人摁上手印?”
  杨修说:“摁上手印也不方便比对。”
  应担骸耙辉勖蔷透恳桓龀种と嘶环瘢谏矸荼纠铩!
  王粲说:“那你可得多找点画师,而且还是特抗揍的那一种。”
  应湍擅屏耍兜每棺崮兀
  温恢解释说:“万一画不像,得给持证人惹多大的麻烦?那大家还不得合伙揍他呀?”
  年纪最大的贾逵,思想了半天,最后说道:“要不……把名字刺在身上?这样别人就无法假冒了!”
  这是要天下百姓全都受一回“黥刑”么?亏你娃想的出来!
  “又于是”,不等刘汉少发话,杨修带着其他四个跟班便合伙揍起了贾逵。然而贾逵还试图解释,不刺在脸上,可以刺在胳膊或者肩膀上嘛。
  这是又把人当成牲口了?军马的印记都烙在屁屁上。来来来,让兄弟们看看你的屁屁够烙多大的印!
  吵吵闹闹,热热闹闹,刘汉少和他的行走、跟班们也没啥好办法,最后只能用“特征描述”加上按指纹的办法进行认证识别。简单来说,就是对持证人的身高以及面部特征进行一番描述,比如身高八尺,圆脸、方脸、瓜子脸,细眉、粗眉、卧蚕眉……要是谁脸上长有痦子,那可就太好了,痦子的颜色、大小,所长的位置也都要写进“身份本”里。
  所幸的是现在还没啥整容技术,能够有这么一番描述,大差不差的应该也能对上号。再说了,不是还有按指纹嘛。一般情况是右手五指全按上去,缺手指的要特别注明,还有缺右手的按左手,缺双手的按脚趾。
  然后就是填写“民族”一项,虽说现在都以“大汉国人”相称,不许再分这个那个的,可实际情况却是分得清的更容易识别。比如发生一个案件,嫌疑人可能是个之前的“乌桓人”,警察就可以根据这一特征,缩小排查范围。
  但是刘汉少说,咱们现在千方百计的想把人往一块融合,你们为了图一时的省事,偏偏还想再把人往外分?把人分开了倒也容易,可是把人心分开了,再想往一块合,还容易么?大家都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为毛要分个你呀我的,这个那个?咋滴,谁还不是个宝宝?
  “再于是”,在刘汉少的“实力碾压”之下,所有的大汉国人,身份本上的民族一栏,统一填写:华夏。
  …………
  虽然是一个小本本,但是“身份本”听着怪怪的,所以还得说成是“身份证”。收到从明光殿传过来的关于设立“身份证”制度的文书,荀彧当时便起身赶了过去。
  “陛下,您这是要给天下百姓都办个证么?”
  “那当然了。咱们大汉百姓,要是连个身份证都没有,还咋做有身份的人呀?”
  “这可是个大活儿呀!”
  “这才哪儿到哪儿啊?相信哥,咱们大汉百姓很快就会迎来一个‘办怔’的新时代了!”
  刘汉少想了想,接着又说:“另外,文若要告诉土管局一声,让他们加紧工作,尤其是辽州的东北,咱们还要设置东州,宁州的南边,咱们还要设置藏州,还有福州这些地方,要尽快勘测,绘制详实的地图。一个国家,要是连自己的国土都搞不清楚有多大,人口都搞不清有多少,那又怎么治理的好?”
  “陛下说的是。土管局的万局长也已经专门安排了这项工作,但是……”
  说到这来,荀彧忍不住又开了一句玩笑:“这也是个大活儿呀!”
  可不是咋地,大汉这些年虽然一直不消停,好像不是这里打仗,就是那里打仗,偏偏地盘是越来越大。要说辽州是因为把高句丽打挂了才设置的吧,可是现在一直向东北挺进,都拓出去上千里了。
  不要以为东北边的挹娄人日子过的苦,说一句“我为你好”,他们就会跟着走。起初的时候,他打到的野猪是他的,咱养的家猪也是他的,在他们眼里还真没把咱当外人,反正就是饿了就抢,还是组团来的那一种。不仅如此,而且他们所有的弓箭,都是沾着毒药的,凶狠之处,可见一斑。
  所幸,他们这种毒箭的箭头,是用青石磨成的……
  另外,要说身穿猪皮,是为了防冻,这个咱可以理解,但是撒尿洗脸是几个意思?也是为了防冻么?那不是应该涂蜡么?
  不过这事也真不好说,即便是再过个一两千年,还有人相信“尿疗”呢,想必其中也是大有道理。
  但是眼巴前,以汉正军的战力,对付这样的敌手,连长排长都能担任指挥官了。再说了,吉州那边的公孙度也一直在拓地,好像要和张绣比赛似的。那位公孙州牧下手更是不会客气,听话的好歹还能活,不听话的……对于公孙州牧来说,就没有不听话的敌人!
  所以对于原本的挹娄人来说,已经不可能夹缝求生了,要么投降公孙瓒,要么投靠张绣,而朝廷急着设置东州,也不是为了防范挹娄人,而是为了拦着点公孙度,否则这位州牧非得一脑袋冲到东北边的大海里不可。
  …………
  再说“藏州”,原本宁州的地界都还没规划好,但是史老道他们上高原不久,那里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先也遇到过想找事的,跑我们地头上,不跟你们掰扯?那才怪了。
  且不说“圣城守卫营”战力的高低,掌心雷噼里啪啦的往外一扔,“轰隆轰隆”的,那帮找事的生羌还以为天神发怒了呢!然后那些传道士们再表演一个口中喷火的神通。
  看见没有?
  我们都是圣天尊派来的!
  敢跟我们掰扯,信不信把你们变成小烧烤啊?
  而后有的部落就开始拜服、敬献,送来羊啊、马啊,还有那种长着长毛的牛和人。
  没错,就是人。
  生羌的部落之间也相互攻伐,打赢的会把打输的部落之人当成奴隶,地位大概还不如牲畜呢。史老道、张鲁就让这些奴隶跟着“传道队”一起干活,也不用发工钱,管个吃穿,犹如仆从一般。但是干活之余,这些仆从也必须学习倍精话,还要听传道士们传道。起初挺费劲,传道士们说的啥,仆从们根本听不懂,不过没关系,咱从学唱歌开始,就算记不住词儿,能哼个调儿也行。
  无量天尊,荣耀无比,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欢喜,来到你的圣殿里!
  另外,谁的倍精话学得快,与“主人”们交流方便,谁就能做仆从里边的头儿,以此来提高仆从学习倍精话的积极性。等到啥时候,仆从至少都能听懂倍精话了,传道士还会告诉他们,其实,在圣天尊的圣殿里,我们都是兄弟姐妹。
  有些生羌部落是不会那么容易屈服的,因为他们也有神,所以当后来的情况演变成神与神之间的战斗时,想想看,那些从奴隶变成仆从,又变成“主人”的兄弟姐妹的人们,他们的表现又会如何?
第723章 奇葩物种父母官
  ……………………………………
  没有圣天尊,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主人”们能够拯救我们脱离苦海,并且对待我们仁慈仁义,也都是奉了圣天尊的“仙谕”。所以,谁敢挑衅圣天尊的“神威”,都是我们的生死之敌,无论敌人是谁,凭着圣天尊的庇护,我们也必能将他们打败!
  为了维护圣天尊的“神威”,为了维护自己获得的“新生”,那些从奴隶逐渐转变成大汉国人的兄弟们当真是一往无前,视死如归!
  “圣城守卫营”还仅仅是一个营,但是有了新鲜血液的输入,实际力量却越来越大,使得高原上任何一个部落都难以抗衡。
  战力,战力比不过;装备,装备比不过;制度,制度比不过……就连装神弄鬼的本事都能甩他们好几条街!可想而知,高原上发生的变化究竟得有多大。
  可是咱们往上边派部队,运送物资,实在太难了。
  没关系,传道士们不是都说了嘛,谁要是对圣天尊够虔诚,谁就去磨一块石板,当作“虔心石”,铺在“虔诚之路”上。
  如此这般,设置“藏州”的计划也就提到了相府的工作日程上,关于此州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刘汉少说过,这是咱们大汉的藏宝之地。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