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大忽悠帝 >

第423章

大汉大忽悠帝-第423章

小说: 大汉大忽悠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杨还是没能明白“细胞”是个啥东西,但是也同意了《保护法》的实施,因为刘汉少说,这是为了大汉好,所以他便不再犹豫。
  …………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朝会上讨论激烈的《保护法》,向外界颁布之后,却得到了大汉各界的一致拥护。其实也没有“各界”那么多人,大家平时做自己的工,吃自家的饭,操不了那么多闲心,主要能够发出反响之声的是原本那些士人。别忘了,《保护法》可不止保护“专利权”,还保护“著作权”。
  以前的读书人不差钱,即便是所谓的“寒门士子”,家里也得有几亩地,几头牛,否则如何供得起读书?所以读书人可以是高傲的,可以是高雅的,也可以是有远大目标,要成为国之柱石的。
  这种情况究竟是怎么变得呢?
  好像是从出现了新的造纸与印刷术开始的吧?
  对了,一开始创办《大汉月刊》的时候,刘汉少还让陈琳他们把皇宫藏书翻印了不少,既可以“多点保存”,又利于推广传播。不过那些多数都是前人著作,所以也没处给稿费。后来《大汉月刊》需要投稿,这些作者可还都是活人,所以就规定了必须支付稿费。但是这些作者都是高傲的读书人,一般也不指望那点稿费过活,只不过觉得有了这份“酬劳”,也是从侧面对自己文章的一种肯定,所以“勉强受之”!
  再后来,刘汉少不是鼓励郑玄出书嘛,这可是大量刊印,稿酬多了去了。正巧,郑玄先前不是从青州逃难出来的嘛,而且老来丧子,还要给孙子买奶粉,攒钱娶媳妇,所以也只得顺势抹下“高傲的老脸”,接受了这些稿酬。
  如此一来,天下的读书人忽然发现,好像世道变了,出书不仅能出名,还能把学问变现,正所谓“名利双收”。尤其是之前那些做不了官的读书人,既没门路成为国之柱石,还得养家糊口混饭钱,正愁的薅头发呢,突然发现了一条新的“生财之道”,即便是做不了编辑,坐在家里写写书,也能十指不沾泥,混口松鼠鱼!
  回到眼前,朝廷颁布了《著作权保护法》,谁要是想卖咱的书,就得保证分给咱应得的那份钱,谁要是敢不经过咱的同意,偷偷印了偷偷卖,朝廷还能帮咱一起批评他。
  这种好事,谁要是不同意,不是成了大傻子了么?
  于是乎,大汉的读书人终于放下高傲的身段,与广大的工匠、方士们站在一起,还带动了学校、报刊、议院以及众多行业,共同支持朝廷设立的《保护法》。
  对于这样的结果,只有刘汉少一个人不感到意外。这些可怜的傻孩子们,要是知道再过一千八百年,他们还得经受社会的毒打,活着给别人当码字奴隶,死了给别人当码字死奴隶,并且五十年不变,那么他们就该醒悟的更早一点,支持的更坚决一点。
  …………
  张飞的“后虎军”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日南郡,因为行军之时正逢雨季,使得不少“后虎军”兵士都患上疾病,加之海上风浪也越来越大,甚至发生过翻船事故,所以非战斗减员的情况相当严重。
  日南太守士武虽然有心让“后虎军”在日南多休整一段时间,但是又无力供应大军,加上张飞也急着执行刘备的命令,于是便让“后虎军”带病出征,顺着日南背后,长山之中一个叫作“哀牢峡”的低矮山口,向西挺近。所幸的是无论“扶南”还是“究不事”,先前都被左右虎军攻下了中枢,打散了联络,偶尔遇上单独的小部落,也根本不是“后虎军”的对手。
  如此这般,行进了大约五百多里,张飞所率的“后虎军”终于也来到了兰沧水岸边。于是以兰沧水为纽带,三点一线的格局终于形成,只不过接下来“哀牢峡”这里也得大规模修路,使得长山的东西两侧能够连接起来。
  所以说,“汉室正朔”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缺人,缺船,缺粮食。
  粮食嘛,“汉南半岛”这个地方平时是不缺的,只是现在突然涌入这么多大军,所以才出现了短缺。暂时可以“就粮于敌”,只要等到新粮下来,问题自然而然也就解决了。
  人员嘛,也可以先抓俘虏,逼着他们修路干活,等将来治理的越好,可用的人也就越多。
  但是船呢?
  我们急需的大海船呢?
第704章 咱去汉南刮黄金
  ……………………………………
  正当刘备与“汉室忠贞之士”们翘首以盼之时,“海船将军”周泰与“孟彪”真的带回来了三艘新式的“大海船”!说它“大”,可是一点也没吹嘘,甚至比汉正军水军所用的“小龙虾级”主战舰还要长上许多,宽上许多,若是与曾经大江之中所用的楼船相比较,这个尺寸也就显得没那么夸张了,并且外观看上去也不如楼船威武气派,船身也比楼船低矮了许多。
  但是,重要的是,楼船造的再大,入不了深海呀,最多只能靠着海线往来。如果像是如今这种天气,凭着海上的风浪,恐怕连靠着海线行船也不行。然而海船就不一样了,周泰既然已经把船带回来了,就说明它们经受住了海上风浪的考验,对吧?
  而且这种海船特别能装,一次能运送三千多兵士,还得算上需要携带的铠甲兵刃,武器装备,要是运送粮食的话,一次能装好几万石!这也就是说,虽然海船只有三艘,但是加在一起却能同时运送万余兵力!
  这一优势,自然受到了刘备的格外重视,并且因此而大加赞赏“孟彪”。化名“孟彪”的瘸爷心里话说,原本就是运输船,里边既没有武器系统,也没有“冒烟系统”,要是再不能多装点东西,那要它还有啥用啊?
  再但是,瘸爷并没有骄傲,反而对刘备直言相告:“大将军,咱们现在买来的这些虽然是海船,但是还不够厉害。李移子兄弟说了,只要大将军出得起价儿,他能想办法帮您搞到真正的战船!”
  “哦?”
  刘备迫不及待地问道:“也是像汉正军那种会冒烟的战船吗?”
  “可能还不太一样吧?好像不会冒烟。”
  瘸爷说的不是太确定,而后便用无辜的小眼神直勾勾地瞅着周泰。
  见此情形,周泰便又补充说道:“的确不会冒烟。李移子说那是汉正军的绝密技术,他们也搞不来,但是他们能在海船上加装武器,虽然跑起来可能不如汉正军的战船那么快,但是威力却不比他们的小。”
  刘备闻言,不禁怒道:“既然如此,之前你们为什么不直接买战船?”
  周泰支支吾吾地说:“太……太贵了,买不起!”
  这个时候刘备也才反应过来,之前看见新式海船,好像净顾着高兴了,没细问价格,不由得尴一个尬,而后却又不服气地说道:“不就是在船上安装一些床弩与抛石机吗?再贵,又能贵多少?”
  瘸爷在一旁小声为刘备解说:“恐怕……十倍价格,也不止啊!”
  刘备差一点呛着,却还是不服气地说:“不就是床弩和抛石机吗?咱们自己找工匠往船上安装,如何?”
  一听这话,瘸爷连忙劝道:“哎哟喂,我的大将军,就凭咱们交州这边的工匠,他们的造船技术如何,您应该清楚。万一装不好,再把您的新海船给装漏了,您那些黄金可就全都白花了!”
  刘备终于服了,却又无比哀怨地问:“难道公孙学兄竟然一点不念同门之谊,就不肯给我们便宜半分么?”
  刘备不说这话还好,一说这话,连比较稳重的周泰也怒了,气呼呼地说:“大将军莫要再提公孙州牧了,卑职实话告诉大将军,这一次我们根本就没敢见他!”
  周泰虽然生气,但是看到刘备疑惑,却也只得耐住性子,又为他解释:“如今公孙州牧图谋倭地,自己已经组建起了很大一支水军却还嫌不满足,一直在催促着李移子帮他买船,而且还不许让他卖给别人。要不是孟彪兄弟与李移子交情匪浅,而……而大将军又肯出高价,便是这三艘海船,我们也买不到手!”
  好像是帮周泰消气儿,又像是替他解释,瘸爷也在一旁叹着气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公孙将军开疆拓土,一下子灭掉倭地几十国,如今人家可是威风八面,根本不差钱!自然想要将水军装备的更加强大一些。”
  转而,瘸爷像出招似的,又对刘备说:“大将军,要不然,咱们还是去汉南那边搜刮塑像上的黄金吧!”
  刘备听的既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你娃到底听谁说的,那边的塑像都包黄金了?就算有,凭你们买回来三艘海船的那个价钱,我得刮多少塑像才够买战船呀?
  但是,瘸爷这话还是给刘备提了醒。
  虽然自己不知道被公孙瓒灭掉的倭地几十国是大是小,是穷是富,但是公孙瓒既占倭地,一定会聚敛那里的财富。看样子自己也不能只顾着讲仁义了,也得尽量聚敛汉南的财富,并且要尽快地占据更多的地方。
  于是刘备给张飞、甘宁、沙摩柯下令,要他们征讨汉南蛮夷各族的同时,加大收拢财物的力度,即便是已经向“汉室正朔”投降的那些部落,也要多多的贡献。
  而后刘备便以买来的这三艘海船为主,再加上一些拼凑的船只,又组建了一支由“海船将军”周泰率领的水军。先负责将关羽的“前虎军”运送到“汉南半岛”的那个大豁口,由线到面,实施攻占“汉南半岛”的第四步计划。接下来再将龙彰云的“中虎军”运送到“兴霸城”,以此为后基,向“汉南半岛”中路进击,实施第五步计划。
  与此同时,刘备不仅掏出了家底,还劝说那些“汉室忠贞之士”多为汉室尽忠,让咱们大家凑钱买战船。这也是不得不为之事,因为北边水军的战船上有抛石机和床弩这样的远程武器,根本不用勾帮跳船就能展开攻击,咱们要是没有这种战船,那就只能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位置。
  可以说,水战的模式已经发生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变化,而“新型战船”则是应对“新型水战”必不可少的装备。
  最终,刘备好不容易又筹措了一笔黄金,交给瘸爷前去鲜州购买战船,只不过这一次陪着瘸爷一起去的人换成了刘备的大干儿子,“虎牙校尉”刘封。
  …………
  假如任由刘备在“汉南半岛”上安安稳稳的整治几年,兴许能够发展的比他在江东之时还要强大,但是戏志才的策略只是“慢慢打”,而不是放任这一帮朝廷叛逆们在眼巴前蹦跶却不理不睬。事实上,站稳了长沙的临湘与豫章的南昌之后,戏志才与王闹闹立刻便将目光盯住了各自面前的朝廷叛逆。
  但是,王闹闹身边如今只有一个军,而面前却有新淦与临汝两路敌军兵马。而戏志才身边有两个军,面前又只有一个酃县,所以接下来自然是主力出击,更有气势。
  酃县在衡山以南,湘水岸边,原本可以由临湘走水路而往,但是湘水在这中间拐了很多道弯,而且两岸多是山岭高地,“右别督”虞翻在关窍之地分散布置了不少的小营小寨,能够一路不停地袭扰水道,若是汉正军打算由此强行进兵,必然损失不小。
  戏志才如今兵强马壮,人多势众,面对虞翻摆出的这个阵势,自然有破解之法。命徐荣、吕常各率一军、九军,仍旧分置湘水两岸,徐商所率水师也仍旧居于湘水之中,却是张帆待发,暂缓行动,然后便让徐荣、吕常同时由湘水两岸,陆路进兵。
  如此一来,虞翻设在湘水两岸的那些小营小寨虽不敢说完全失去优势,但是他们人少,而且山路崎岖,往来不易,大大增加了虞翻支援各处的难度。
  徐荣、吕常一路上攻营拔寨,虞翻的部下不是被打退就是被消灭,无奈之下,虞翻也只得将酃县城中的兵马往前一调再调,因为这已经是岭南防线了,不能再轻易后退一步。
  然而戏志才的计策又何止于此?
  早在徐荣、吕常进攻之初,便已经派出了二十五师李典部、二十九程畿部,以及燕三娃的骑兵师所属的骑兵旅阎志部,在“吕常”的率领以及“荆南之虎”张怀阳的协助之下,由湘南、湘乡一线,经过连道,攻取昭陵,而后由此转向东南,直扑酃县!
  没错,在酃县正面,湘水岸边负责“清障”的差不多只有第一军的兵力,却打出了两面“军旗”。毕竟打仗的时候长了,汉正军军旗上的秘密对于朝廷叛逆来说也已经不再是秘密了,所以戏志才才使了这么一招“留旗不留人”,专门用来吸引虞翻的注意。
  从昭陵前往酃县,中间还要经过昭阳、重安等地,按理说,并没有太大的攻击突然性,但是虞翻此前已经将大部分的兵力增援到了前线,而吕常又是集中优势兵力,一路之上如同摧枯拉朽一般,所以虞翻后来虽然知道了对面其实派来的是“三路大军”,仍旧无法可想,无力应对。
  终于,骑兵旅阎志部出现在了酃县城外,这就意味着虞翻要是再想由陆路撤退的话,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就算他自个儿跑的快,能够日行三百里,但是他手下那些小兵兵们也绝对逃不脱骑兵的追击。
  “右别部”在前线的兵士们听闻汉正军绕路抄了酃县,军心浮动,流言四起,有的说酃县城已经被破了,有的说“右别督”已经逃走了,也有人说虞仲翔虽然性情疏直,但是志节分明,定然不会辜负“大将军”刘玄德与“大都督”鲁子敬所托。
  不管他们怎么说,“右别部”在的前线的各营各寨总归是士气低下,无心恋战,徐荣因此而大大加快了进军的速度。与此同时,徐商的水师也逆流而上,犹如一支分水利刺,朝着酃县直进而来。
第705章 潇湘之地两条水
  ……………………………………
  骑兵旅阎志部在酃县城外甫一出现,假如虞翻想要撤退的话,还是能够做到的,虽说陆路艰难,但是还有水路。然而属下部众劝说虞翻尽快撤退之时,却被虞翻拒绝了,他的理由也很简单,自己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
  而后,终于等到了汉正军围城。
  面对城外数万兵马,虞翻顶盔披甲,手持一杆他善使的长矛,立于城头之上。
  戏志才派人问了,虞仲翔可愿降?
  虞翻却说,自己虽然才疏学浅,不能为汉室匡扶正朔,不能为主公拒敌于北,却尚存一颗忠义之心,要在此尽一尽臣子本份。
  戏志才说:“好。攻城!”
  有些糊涂之人犯起倔来,很难被人说服,因为和他讲不通道理。可是有些聪明之人犯起倔来,同样也很难被说服,因为他什么道理都懂。
  虞翻就是这么一个聪明而又倔强的人,最初的时候他守淮阴,周瑜的撤退命令下的稍微迟了一些,要不是徐盛拼死相护,可能他就战死淮阴了。后来他守东线,要不是鲁肃下令及时,可能他又已经战死在居巢了。
  这倒不是说虞翻脑子有病,总想求死来着,而是因为他知道,总有人是要死的。如果自己的死,能够让己方多一线生机,那么自己死就好了。
  可是这一次,周瑜、鲁肃都不会再给他下命令了,徐盛也已战死枞阳,无法再对他拼死相护。最关键的是,虞翻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自己面对的汉正军有两个军,十余万人,而自己本就兵微将寡,难以力敌,假如从酃县再撤的话,就相当于把所谓的“岭南防线”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接下来,自己对面的汉正军可以同时由桂阳、零陵两郡分兵南下,甚至由两郡南下的路都还不止两条,而是好几条。自己又该如何得知汉正军的主力走哪条路,侧翼走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