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明-第2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余的家伙们,只会最后连累到皇帝。
对于英国公的劝阻,已经完全被连续好消息冲晕头脑的崇祯皇帝根本听不进去,不仅痛斥了英国公不助君父的不义,更是痛骂了英国公的不忠。
若非崇祯皇帝还知道在这节骨眼上,不能重罚英国公以免走露风声,他甚至都恨不得直接仗毙了这个枉顾大明两百余年皇恩的逆臣。
崇祯十四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今天就是崇祯皇帝和一杆心腹文武准备动手的日子,今天是令人放松警惕的佳节,也是最出人意料的动手时间。
而李征,也是这么认为的。
第511章 警示
崇祯皇帝亲自发动的兵变,却是连个水泡都没有冒起,便宣告了失败。
在约定的时间,约定的信号发出之后,他们也确实等来了已经被他们‘策反’的军队。
不过这些军队并不是来帮助他们起事的,而是过来按照名单抓人的。
一看到这些昨日还在自已面前赔着笑脸,点头哈腰的武将,这个时候竟然一脸戏谑的令人将一众文官按倒在地后,许多人脑袋都是当场当机了,完全弄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有一些机灵的文官,高声提醒这些武将,让他们莫要忘了他们放走了皇长子一事。并十分诚恳的提醒他们,这种事情可不是他们现在倒戈一击,就能够弥补的滔天大罪。
但是回应他们的,也只有不屑的冷笑声。
很快这些文官便明白了怎么回事,当他们看到李征竟然突兀的出现在皇宫之外,身边竟然还站着皇长子后,所有人都明白过来。
也许这些武将还演不了这出戏,但若是李征也参与其中,那一切都说的过去了。
这些武将执行放走皇长子的命令,虽然是出自他们之口,但看这模样,应该是得到了李征的许可,这种情况下,这些武将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有任何的责任在首发
在想明白原来一切都是李征在幕后指挥后,大部分文官都不约而同的跪于地上,不断的哭嚎着分辨这全是皇帝的意思,他们只是依旨行事,完全是身不由己。
至于武勋们,倒是比文官们多了一些骨气,肯跪地向李征求饶的只是少数,大多数虽然已经吓的浑身颤抖,但攀咬崇祯皇帝的,依旧没有几人。
并不是这些武勋们个个身怀大义,而是因为他们大多都是大明立国之初便即封爵的世家,已经与大明密不可分,反咬崇祯一口不仅不会给他们减轻罪责,更是会给李征留下一个白眼狼的印象,就算逃过今日,未来也势必难逃一死。
崇祯皇帝身体剧烈的颤抖着,并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愤怒与羞愧。
虽然之前便已经明白文官不可用,但是这一次他却依旧傻乎乎的选择相信文官们的策划,但是如今一个个不断攀咬着他的文官,就如同一个个迎面而来的巴掌,直打的他脸色通红,恨不得立即杀光这些无耻之徒,然后再自刎于此。
“拉下去,以谋逆罪论处。”
对于现场无论是哭嚎求饶的文官们,还是一言不发的武勋们,李征的态度没有任何改变,直接一挥手,森冷的说道。
相比于战场上成千上万人的死伤,区区百余人以及他们家族近千人的死活,完全就不值一提。
当李征的目光望向崇祯之时,眼神中的危险气息也开始凝聚起来。
留着崇祯皇帝,并不是因为李征仁慈,而是因为李征不想看到一个能够从法理上站住脚的南明小朝廷。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北方不可能在数年间完全平定,在北方没有平定之前,根本不可能出兵江南,那么保留一个内部混乱的江南,便是重中之重。
毕竟崇祯还在,江南最多也只能出来一个监国,而有这个资格当监国的人,数量还不少。
甚至一些原本没有觊觎大位的王爷们,对于监国的位置,却也会轻易放过。
比如李征放过江的福王,周王,鲁王,唐王,以及江南本土的潞王,都是强有力的竞争者。
这些王爷在大统的继承上或许没有什么竞争力,但是区区一个监国位置,他们却个个都能胜任。
或许他们本身没有什么野望,但是只要东林党人不对付的福王是坐在这个位置上的,那就不愁这些东林党人不会推波助澜。
毕竟在之前的历史上,东林党人都生生的为福王泡制出了无法查证的‘七大罪’,眼下选择众多之下,东林党人已经无须再为了血脉靠边站的潞王呕心沥血,只需要多推举几位王爷,就能让福王无法安稳的坐于位置上了。
要江南不能拧成一条绳,就是李征留下崇祯的最大原因。
但如今崇祯已经明显表现出了不甘心的情况,李征目光闪烁不定,不断的思考着弄死崇祯的利弊。
就在李征不断的考量着利弊得失之时,唯一没有参与这场事变的英国公张世泽缓步从崇祯皇帝背后走前,噗通跪倒于地,坚声道,“王爷扫荡宵小,扫除君王面前奸佞之辈,安定大明上下人心,委实大明柱石,社稷之福!”
这段看似是一片拍马之词,却是令李征改变了主意。
并不是因为其中马屁有多精彩,相反这个马屁十分的粗鄙,完全是教科书式的对白,根本引不起人多大享受,反而觉得格外僵硬。
唯一令李征转变念头的,是张世泽那一句‘安定大明上下人心’,虽然不想承认,但是李征还是觉得,留着崇祯这面旗帜在,许多事情做起来也方便的多。
不管这面旗帜是破烂的还是光鲜的,他做事还是有着大义名份的。
不过不弄死崇祯皇帝,并不代表着李征会这般轻易的放过他,在他诚恳的‘请求’下,崇祯皇帝不得不欣然的答应了亲自监斩这些‘谋逆’罪臣的要求。
看着一个个人头不断滚落而下,崇祯皇帝原本劫后余生的窃喜已经飞到九霄云外,虽然崇祯皇帝也杀过不少人,但是亲自见到行刑过程却还是第一次。
而且这一次一下子便看到百余人头落地,对于他的心理冲击之大,完全可以想象的到。
行刑数人之后,崇祯皇帝便再也忍受不住胃里的不断翻腾,很没有形象的开始不断的呕吐着。
但是在李征没有发话之前,崇祯皇帝虽然已经将胃里的苦水都全部吐了出来,但却也只能默默忍耐着,不敢有丝毫的反抗。
李征眼角默默的盯着崇祯皇帝,对于崇祯皇帝这般剧烈的反应毫不在意。
他是故意要落一下崇祯皇帝的面子,不仅仅只是为了刺激他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让他留下心理阴影。
尤其是文官中那为数不多的几个,宁死也不曾攀咬崇祯皇帝的官员,必定会令他深刻的明白一个道理,那便是一旦做错了事情,就要付出惨烈的代价。
这个代价,今日可以是这些愚蠢的官员,下一次就有可能会落到他本人头上。
第512章 定位
京城的剧变,让整个大明都为之震颤,也更加坐实了李征国贼的名号。
但是李征对此毫不在乎,毕竟他代表的是无数自耕农阶层,小部分的上层阶级的任何反攻倒算,他都会以铁血的姿态进行镇压。
只要李征能够搞定大多数人,少部分人就算对他再仇视和咬牙切齿,都不可能对他造成多大的影响。
唯一遗憾的是,这些人已经被关宁叛军刮过了一番油水,这次抄家所获并不多。
在关宁军当时搜刮北京城之时,李征黄雀在后也是发了一笔大财,也正是靠着这笔巨财,李征才能从容在九边布置精锐守边,而不用担心钱粮问题。
在将一脸铁青的崇祯皇帝送入皇宫之后,李征在自已的王府也接见了两位特殊的人物。
面前坐着的郑氏兄弟,只看那有些黑油油的肤色,便知道他们都是长久在海上讨生活的主。
虽然这两人在李征面前一副听话乖巧的模样,但目光中偶尔一掠而过的精光,却也显示着这两人并非是好好的在海上做生意,而是干着一些没本钱的买卖。
对于郑芝龙这么快便找上门来,李征显然是有些意外的。
虽然几个月前,在拿下天津港后,他派了一只船南下去寻找郑芝虎,但却也只是抱着得失不计的心态,根本没有想到郑芝龙竟然这么快就有了反应。
按照李征的预料,郑家应该会是在自已大军越过长江之后才会前来才对,毕竟当时满清入关之后,也是一直打到福建,郑芝龙这才领着族人投降。
“草民郑芝虎(郑彩),见过王爷!”
两人在李征进来之后,便即十分驯服的跪倒于地,恭敬有礼的唱诺道。
“起来吧。不知你家家主考虑的如何了?”
李征挥挥手令二人起身,然后平静的问道。
“多谢王爷好意,我家大哥自然愿意追随王爷!只要王爷饮马长江后,我郑家立即举家来投!”
对于这个问题,郑芝虎显然早就已经有了准备,回答的十分干脆利落。
“举家来投,那你家的海上生意呢?”
李征品了口茶,玩味的向着郑芝虎问道。
“这些都是小节,任凭王爷按排便是。”
郑芝虎并没有被问道,还是十分干脆的回答道。
李征嗯了一声,心中却是对于郑芝龙的评价再次上了个档次。
并不是因为郑芝龙这么识相,而是郑芝龙表现出来的这种识相,不是他真的愿意将一切全部交出来,而是打着以退为进的主意。
李征虽然没有学过谈判学,但是毕竟也经营过一家公司。平时遇到斤斤计较的客户时,他反而没有多少压力,若是碰上了一开门便一脸憨厚,二话不说便将自已所有底牌全部亮出来之人,他却是会立即变得警惕起来。
原因无他,被坑的多了,自然而然学会了防备。
这东西就如同后世推销之时免费品尝,或者免费赠送一样。李征过往经历让他深深的明白,一开始打头免费招牌的东西,到了最后都会让人裁个大跟斗。
就如这郑芝虎这般说话,看似所有主动权全部在李征手中,但是李征却是根本不可能就这般点头答应。
一来这郑芝虎根本不是郑氏的老大,他答应的再多,郑芝龙事后都可以全部推翻,丝毫做不得数。
二来,却会逼迫李征先开口说一个价钱,变被动为主动,谈的来就谈,谈不来,他们也有足够的理由和李征翻脸。
不要小看这个先开口,在谈判中,谁想提条件谁就会注定被动。
好在李征这一次并不打算象满清那般吞并郑芝虎的家业,他是深知术业有专攻这个道理的,他手中陆战强手数不胜数。
但这些旱鸭子一到了水上,立即就会成为任人宰割的绵羊,就算成功夺了郑家基业,在郑家影响力极大的船队上面,他想要理清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然后快速形成战斗力,也根本不可能。
“本王打算保举郑一官为大明靖海候,提督闽粤水师总兵官,不知两位觉得如何?”
想了想,李征便开口说道,直接给两人扔了一个炸弹下来。
“靖海候?”
两人顿时呆住了,委实想不到,李征出手竟然如此大方。
“多谢王爷恩典!不知王爷需要小的家主做什么?”
虽然心中欢喜,但是郑芝虎还是略有疑惑的问道。
所谓无功不受禄,李征下了这么大的本钱,若是一无所求,他们反而不敢轻易接受。
对于二人表现出来的淡淡怀疑,李征这才松了口气,不怕他们有怀疑,就怕他们完全就是一副磕头虫的模样。
敢于有置疑,这才是正式进入谈判的征兆。
虽然李征的身份注定要高他们一头,但是在如今李征没有什么水军在手的情况下,双方其实身份地位并没有如郑氏固有思维中的那么大。
在李征看来,这基本上可以算是双方平等的谈判,既然是平等地位,那双方就要讲究利益平衡以及双赢模式。
“你们应该听过荷兰东印度公司吧。”李征沉吟了一会儿,看着两人点头表示听过,这才继续说道,“本王打算如他们一般组建一支大明的公司,暂时叫做四海商行吧。运行机制与他们差不多,你们在外拥有可以代表大明的资格,本王也可以在大明境内支持你们所有的合理要求,允许你们在大明内征召人手,采购货物,甚至火炮、火铳,强大你们的力量,与他们争夺吕宋香料群岛。作为回报,朝廷要在其中抽取三成的商税!”
三成的商税,比之大明太祖朱元璋所定的三十抽一的比例,高的可不是一星半点,而是整整十倍。但是这恰恰也说明了,李征对于海贸利润的深刻认知。
而随口道出吕宋这个香料群岛,这也让郑芝虎明白过来,李征并不是大明天子那般对海洋一无所知,而是进入过深入的了解。
“大王是准备在江南开海了么?”
更重要的是,郑芝虎敏锐的发现了李征话里潜在的意思,顿时急不可耐的道。
“不。本王的意思是,当本王拿下江南之后,便会在全大明全面推行海贸!”
李征摇摇头,目光盯着郑芝虎,一字一句的道。
一听到全面推行海贸,郑芝虎顿时身体一震,这才明白过来郑家未来的定位。
第513章 皇太极死了
郑芝虎并不是初出的稚儿,当然明白全面推行海贸的意思。
这并不是仅仅鼓励民意开拓海路,更重要的是,大明未来的目光必然会从陆上走向海洋。
而维持这么一个巨大的海贸市场,庞大的水师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海贸带来不仅仅是万帆竞流,更是有着无数的风险,这个年代的海商,可是亦商亦盗的,若是没有强大的水师作为支撑,那大明漫长的海岸线必定会处处烽火!
若是朝廷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海洋,那凭借大明海量的物资人材,组建出一支强大的水师完全就是数年工夫而已。
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之时,大明那堪称恐怖的舰队一旦再次现世。他们郑家赖之以为长城的海盗舰队,在湟湟大明面前,完全就是被碾压的份。
他毫不怀疑,这个在大明已经冉冉升起的新朝之主,完全有魄力也有能力将这么一支庞大无边的舰队打造出来。
“王爷明鉴,这江南对南洋红毛鬼的生意,向来是以草民兄长代为操持。并非草民兄长霸道,毕竟红毛鬼向喜劫掠,若没有武力保障,恐怕单独商船前往,会有去无回。”
还是头一次,郑芝虎觉得在与朝廷的谈判之中,完全处于了劣势地位,不过为了郑家的核心利益,郑芝虎还是硬着头皮的解释道。
“本王也无意让大明商贾恶意竞争,开海贸也并非让所有人都下海,组建四海商行的目的也在于此。
虽然到时天下商贾皆可经营海贸,但能够出海贸易的只会有数家商行代理。而且各个商行代理的货物不能相同,需各理其业。避免同行竞争,令得大家都没得钱赚。
不过这都是本王初步的设想,而且如今还无法为你们提供各种便利,却要让你们从现在起便要缴纳商税,算起来你们确实是吃亏了。不过本王虽然如今正是需要钱粮之时,但也不打算占你郑家便宜。
你郑家有现成的船队,也算是占得待机,本王现在可以许你郑家挑选三种货物经营权,作为你郑家的补偿。
当然,这都算是画大饼来着。毕竟本王如今还没有完全解决北方的问题,眼下还顾不得南方,你们还是有拒绝的资格的。”
正当郑芝虎内心焦燥难安之时,李征温和平静的解释着,但最后的声音虽然依旧温和,但却是让郑芝虎身体猛的一震。
“郑家不敢!愿意听从王爷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