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明-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潞州军虽然目前仍在江北,但是谁都看的出来,这天下若说有人能够统一,那潞州军集团必然是最有希望的那一个。
这样的势力已经放出狠话了,谁还敢不当一回事?
在无数的钱粮开道面前,江南的粮食也开始源源不断的运入北方,参与到北方的大建设之中。
第506章 接待
横跨三省的大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大量的物资与粮食,还需要极为高效与老练的官僚体系。
李征没有这种宏观层面上的经验,下面直接参与其中的又大半是刚出校门不久的学子。
按照道理说,这样的大建设,失败的可能几乎达到九成。
但情况却是完全相反,学子们虽然没有那么多的经验,但他们却有着那些官僚们没有朝气与百折不挠的韧性。
他们一般都是带着百余士兵便进入一县,没有人高坐庙堂,所有人都是下到乡间,山区,向着他们遇到的每一个百姓介绍朝廷的新政策,并且每个乡镇都架起一处粥棚,实打实的对地方朝廷赈济。
百姓们并不傻,谁对他们好,他们自然看的清楚。
在有已经饿的撑不住的人,战战兢兢的带着一家老小,来到粥棚讨到粥后,无数的百姓们便即蜂涌而来。
地方上幸亏的士绅们,也被全部动员了起来。在潞州军高高的屠刀面前,他们也不得不弯下各自的头,拿出自已的最后家底,开始设立粥棚,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开垦已经抛荒的田地。
只是一个月不到,靠近山西的河南已经开始变得生机勃来,无数被提供了两三天续命粥的百姓,开始在学院中出来的学子们的带领和指挥下,开始进入轰轰烈烈的以工代赈之中来。
老人孩子帮忙做面食,成丁妇人们开始进入工地,以汗水换取一家老小的生存权利。
而那些十四岁以下失去双亲的孩童,则是全部被军队收容,在各地的学堂之中入学,虽然这些孩童的数量委实不少,足有数万人之多,但是眼下已经全力动员的李征,却并不算多大之事。
只是这种学堂已经与后世的学校差不多了,基本上都是一个老师带数十上百个孩子,不同于后世已经成熟的教育制度,在如今的大明教育完全就是李征拍脑袋定下来课程,只是这种粗糙教育走出来的孩童,在质量上肯定无法与山西的学子相比。
短短两个月不到,河南的局势便即安定了下来,只要肯卖力气的人,都已经脱离了朝不保夕的日子。
李征在北方的最大收获,便是两年前在京城中的天主教教堂发现的红薯与土豆。
虽然数量并不多,但是在山西已经有了试验田,山西一向都是流民涌入的地区,那里早就人烟稠密,田地已经被开发一空,在各地水利已经修茸完毕之下,并不缺水的山西,粮食产量一向不低,因而百姓们普遍不愿意尝试种植这些新物品。
虽然在山西并没有大规模的普及,但是在地广人稀的陕西,推行的阻力却是小了许多。
虽然刚开始之时,人们依旧只是种上一亩多点,但是在见识到了这种农作物惊人的产量而且口感十分不错后,陕西已经自发的开始大面积种植,不到两年,陕西如今的粮食已经基本上能够做到自给自足了。
因为李征在陕西收的赋税以这些新作物为主,因而如今在他手中,储备的种子却是数量已经不少了。
不同于之前在山西时,李征没有经过实验,不知道这东西究竟有没有那么大的产量之下,只能选择温和的模式。
如今的河南与两三年前的陕西如出一辙,李征便也动了这些家作物的念头,但经过陕西的实验后,已经满目疮痍急待救命粮的河南地区,他便不再朝廷温和的模式。
大批的红薯土豆不断的被运抵河南,在无数百姓怀疑的目光中,被强制的进行了大规模的种植。
好在河南百姓们已经受尽了人间苦难,好不容易来了一个拿他们当人看的官员,虽然还是心有怀疑,但在一家老小有一口活命饭的情况下,却没有什么怨气,只是默默的等待着。
李征这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据他了解河南受小冰河时代的影响至少还要持续两年以上,寒冷和干旱依旧是未来两三年的主基调,这种极端天气一直持续到崇祯十六年才开始恢复正常。
在这种极端天气下,除非来一次后世的南水北调,否则哪怕是水利工程兴修完成,河南地区的干旱也不会有多大的改善。
在这种情况下,小麦的产量更是低的令人发指,除了红薯土豆这种耐旱耐寒的农作物,河南的绝大部分地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摆脱粮食不足的困境。
京畿地区的开发是最低的,在满清数次入寇大肆杀戮与掳掠,再加上关宁军叛变,还有李自成与李征相继在这里大战之后,整个京畿地区的人口或死或逃,基本上十室九空,完全可以称的上是千里无鸡鸣,百里无人烟。
这些地区,想要开发只有当河南、山东人口恢复,然后组织或引导两省百姓向北大量转移,也许才能有开发的潜力。
山东地方的乱象并不大,崇祯四年孔有德的祸害经过十年的休养,基本上已经恢复了大半。
而李自成入山东因为没有什么抵抗,也就没有带来多大的杀戮。李征入山东,李自成的山东守军一溃千里,除了溃兵逃逸的道路外,其他地方根本就没有多少损伤。
唯一的难题便是在李自成将地方大户抢掳一空后,山东地区也出现了粮食危机。
好在今年山东地界,收成还算不错,只要调拨一些粮食入山东,就足以让山东恢复过来。
需要警惕的只有山东历来便有的白莲教起义,只要驻扎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再调来山西方面已经得到过历练的行政人员和吏员,就足以稳定住山东的局势。
在李征的全力支持之下,河南地方的恢复可谓是肉眼能够看的见的。
各地的盗匪看不见了,以往道路上连绵不绝的流民群也在缓缓消失,各地的田地也在开始重新耕种,虽然种的都是些大明官民不太熟悉的新作物,但是谁都看的出来,中原大地的乱象已经得到了控制。
崇祯十三年十月初,寒风已经开始肆虐的时候,百余骑却是自南而来,逆着已经有些刮面如刀的西北风,向着开封府而来。
及至十月底,在已经被清理的差不多的开封府内,李征亲自接待了这一行十分隐密的人员。
第507章 怀念
汝宁府突然的易帜,除了令河南重归一统之外,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毕竟河南统一完全就是无用置疑的必定情况,李征只是自已停止了脚步,并非被阻挡无法前进。
唯一令人惊讶的是,汝宁府知府巩焴竟然只是一投降,便即直接被任命为河南府巡府一职。
这种提拔可不是按部就班,而是直接连升三级,这种提拔速度在大明文官体系之中,也许只有当年的袁都督可以压上一头。
不过很快所有人便见识到了巩焴的雷厉风行,甫一上任,便即将他游历河南时发现的数十贪渎的大小官吏全部处理干净。
其中甚至还包括山西系的数人,巩焴并没有留任何情面,只要被他捉到,就是直接就正明正典型。
巩焴显然不是一个喜欢呆在房间里的人,数月下来,他的足迹遍布了河南大地,前后收拾了近百的钱粮官以及地方主官。
要知道能够做到一地钱粮官,基本上都是李征的嫡系才能办的到的情况,这些人被处理,也可见巩焴权限之大。
这明显是李征给的权限,是其在背后为之撑腰,才能做到的事情。
李征并不喜欢华夏数千年来的六部制度,在他看来这套制度实在太过于粗糙了,他准备将随风的监视海内外的权限剥立出来,成立一个新的监督机构。
而随着他与巩焴的一番交谈,他觉得巩焴是这个部门最合适的人选,这个为了反对崇祯的横征暴敛,竟然敢于痛骂皇帝并挂印而去的知府,为人操守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而大明地方官的权限和管理范围之大,也令李征为之啧舌,一个知县要管理地方上的刑侦,审讯,税收,教育,基础设施,规划,经济,军事,全部都要管,只会全部都管理不到位。
李征准备将这些全部都独立出来,在六部之中,再架设这些部门,其中教育已经有了山西第一所学院院长赵成济,商贸则先用晋商搭起架子,然后再补充全国各地的商人。
而捉拿与审讯犯人,李征打算依照后世将两者分离开来,新成立一个大提刑官职位,并且从地方官员手中将之剥离出来,重新立一个衙门。
这个部门李征觉得相当有必要,而且很有必要将之抬高到与原六部齐平的地步,未来之事不可期,但是只要李征还在一天,就决不允许权大于法的情况出现。
军事方面,则是成立一个国防部,虽然依旧要采用文官统辖制度,但主官必须是从武将转型为文官,而且人员要五年一换。
陆军,以及即将成立的海军,两部门也要分开,每五年便换其中一方退役将领出任国防部长,这样也可以不会出现一方独大的情况出现。
明显可以看的出来,如今正强势的陆军在相当长时间内,也必然会压制连人员都不太齐全的海军,但李征还在这个位置之上,就会扶植海军发展,不会令华夏错过这个大航海时代。
而商业部,也是李征未来的重中之重,不过这需要李征先行建立起强大的海军,这才能从海外不断的攫取利益,海外的财富极大,想必能够满足国内上层阶级的胃口,让他们能够在满足之余,减少对国内百姓一点盘剥,还能稍微给国内百姓露一点好处。
山东的造船厂是齐备的,但是山东如今的局面,却是无法大动干戈去造般。
在河南一片废墟,无法恢复粮食产地本来的面貌,可以支撑这般大规模动员的情况之下,根本无法动这样的工程。
不过这也不是永久性的,李征十分乐观的估计,最多一两年时间,北方就能恢复安定,三五年时间内,李征就能将这些项目上马,依托大明浩瀚的领土,和近乎无穷无尽的资源支持,就算在这场瓜分世界的狂欢中,比之欧洲人晚了数十年,但最终谁胜谁负,却也未可预料。
当河南各地重新编修的户籍送到李征面前后,李征也是为之叹息,中原向来便是人烟稠密之地,但如今剩下的户口已经不足百万,丁口只有寥寥的四百余万人。
战争带来的伤害,果然足以毁灭一切。
若是这种战争再拉据个十数年,估计中原大地上都不会有什么人剩的下来了。
好在李自成办事靠谱,河南大地上的缙绅大户百不存一,再下层的地主数量也锐减至不足十一,算是让李征根本就不用再下令恢复士绅一体纳粮,就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
至于那些幸存的有功名的缙绅大户,在轮番清洗之下,也根本没有胆子向李征要求免赋,李自成脾气不好,李征的脾气也不好,尤其是在对待有功名的读书人交税这个问题,李征在山西也称的上是赶尽杀绝。
李征最后的杀手锏便是一道政令,开垦荒田头年免赋,第二年交纳十一,第三年则全额按照十三比例进行。
而抛荒的田地,若是三年未耕,便会被官府收回,重新分配。
这一次也算是将缙绅们的后路完全斩断了,这些人拥有的田地数量,估计若是不翻翻田契,他们都无法精确到个位数上。
而指望经历一场大乱之后,被李闯杀的只剩下漏网之鱼的他们还能全部耕种上,那完全就是痴人说梦。
至于招募佃户为他们耕种,更是一个笑话,如今河南的田地抛荒的数量多不胜数,与其给缙绅老爷们种田然后交纳六七成的产出,还不如自已选一块荒田,种出来多少东西都属于自已。
百姓们并不傻,尤其是在这种事关自身利益的问题上,他们更是不会看不明白。
至于发动百姓们闹事,在这种他们声望已经跌到谷底的情况下,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而缙绅们唯一能够为自已发声的渠道,大明朝廷,如今却是已经落在了李征手中,指望李征自已处理自已,那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资格的缙绅们,只能默默的忍受着李征近乎剥夺他们家产的政令,却是没有丝毫的办法。
许多幸存的缙绅,都开始怀念过去那个百般优待着他们的大明朝廷,希望能够再次回到大明的怀抱之中。
平生第一次如此的渴望大明能够重现,只要能够让她继续延命下去,哪怕交纳上半数家产充当赋税也再所不惜。
第508章 大西王
秋去冬来。
在凛冽的寒风中,崇祯十三年已经接近尾声,大明也即将步入崇祯十四年的春天。
不过这个春天对于大明来说依旧是刺骨的寒冷,四川境内,已经拿下成都的张献忠,却也无法安生的待着。
不同于历史上他入川之时,大明的官兵已经基本上毫无斗志,这一次他只是趁虚而入,打了川兵一个措手不及,但四川官兵并没有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他们的实力依旧还在。
石柱秦良玉实力尤在,石柱兵向以精锐著称于大明,虽然人数不多,但张献忠却是吃过不少的亏,而且还从来没有在这位老太君手中讨过任何的便宜。
叙州府,嘉定州官兵也在集结着,这些可是刚刚平定奢安之乱的强军,实力不容小窥。
而大宁府,菱州府的山兵也在秦良玉的号召下开始集结,从数个方向对着成都府压迫而来。
张献忠接了数战,虽然互有胜负,但他的军队是流寇作战的,如今守土作战,内外都是困难重重。
内部缙绅们的抵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些人在平原上无法耐何张献忠大军,但是带着心腹家丁偷袭埋伏,打击张献忠的运粮小分队,却是其中好手。
张献忠这次来四川,是抱着长期待在这易守难攻的天府之国发展的想法的。从他刚刚拿下成都,便即直接打出大西国号,自封为大西王就可见一斑。
在入川之后,张献忠除了将蜀王一家老小全部送入地狱之后,便没有再对其他缙绅动手。
甚至对于麾下几个府县那些挂印不理事的官员,明知道他们就躲在衙门中喝茶,故意给自已难看,却也难得的保持着沉默。
甚至对于缙绅们的挑衅,还有背后的一些小动作,他也是抱着十二分的忍耐。
张献忠还在谋士的劝说下,特意像模像样开了一次科举,希望能够用功名来收服这些读书人们。
可惜张献忠的一片苦心,却是换来了羞辱。
不仅前来应第的不足十人,而且这些人还基本上都是来骂他的,当张献忠看到这些通篇没一个脏字,都是将他祖宗十八代全部骂了个底朝天的卷子后,他几乎下意识便想直接将这些人全部斩了,然后再去他们家中前他们满门全灭了。
但是张献忠最终还是接受了谋士的劝告,不仅没有杀了这些人,反而出人意料的放了这些本就是前来赴死的倔脾气,书生意气极重的年轻人。
不过对于谋士要他宴请这些人,给四川士人们看看他宽阔的胸襟。对于这个骚主意,还自认为没有唾面自干本事的张献忠,却是想也不想的直接予以拒绝了。
虽然被四川士人排挤,但是对于跑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有一块可以享受的根据地,张献忠一来觉得谋士的建议很对,二来若再乱杀一通,人全部杀光了,自已又上哪里去吃喝。
在各种牵绊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