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明-第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89章 如鱼得水
彻底解决建奴的问题,是李征一直的执念。
但是对于在辽东树大根深的满清,李征也十分清楚,快速消灭他们只能是痴人说梦。
一来在京畿一片残破的情况下,他根本没有拉据战的本钱,他的力量想要伸到辽东极为吃力。
二来他更不愿意看到李自成在内地成功立足,眼下在李自成治下暗流涌动之下,是最好的收拾他的机会。
三来,李自成是一个上好的破坏者,与其让其留在北方祸害已经一片残破的北地,还不如让其向南挺进,解决南方那些最顽固的大明缙绅们。
北方连年战乱,缙绅们被教训了无数次之后,顽固不化的基本上已经死绝,剩下的都是懂得自我变通的。
只要不将他们逼到绝境,他们是肯与任何人合作的,包括满清在内,谁来统治他们都一样。
但是南方就不一样了,在整个明末,南方基本上都是安宁的,没有受过荼毒的他们,思想顽固的比比皆是。
除了在官场上被掇过的比如钱谦益之类的,大多数没有为官的底层士人在没有看到屠刀之前,他们都是极为保守的。
因此在满清入关之后,最为激烈的抵抗都在南方。而且最可笑的是,顶尖士人进士之类的士人骨头是最软的,拼命的都是一些举人,秀才之类的士人。
在大明立国之初,便即对东南定义为盘剥对象,赋税也是远远过于大明北地,向来都是攫夺东南养北地的国策。
两百年下来,也让东南缙绅对于大明的态度既怨愤又带着傲气,怨其只会抢夺,傲气其全依仗自已而活。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崇祯皇帝听信东南士人代表东林党的怂恿,以‘国不与民争利’为借口,废除南方各类杂税之后,大明的财政便立即开始崩溃。
东南压力陡降之下,北方的压力只能迅速飙升,再加上天灾人祸,大明的情况便江河日下,等到流寇四起之后,更是太祖朱元璋在世,成祖朱棣复活,也不一定能够力挽狂澜了。
崇祯这般作法,也让原本还勉强能够维持的九边重镇,一下子糜烂起来。
这也造就了另一个严重后果,那便是南北对立,北方觉得南方那么富庶,供应抵抗异族的北地边关,是理所当然之事。
南方富人却是觉得北方那些穷鬼事情太多,耗费太大,甚至都有人在民间散布放弃北地,南北分治的想法。
虽然这种说法敢应和的人不多,但却也已经代表了一种民意的态度,那便是南北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对立。
在明末,无数的降将降兵投降满清之后,便开始大举向南进攻。
一路上屠城灭地,杀伤无数。
除了满清故意的纵容和授意之外,这种南北对立的情绪也占了很大的原因。
事实上就算不是满清入关,北方只要再次形成统一,南方也不会那么容易融入进来,北方想要一统南方,不杀戮一场根本不可能得到南方。
而李征不愿意成为这个屠刀,但清洗南方的顽固份子却是必须之事,那将李自成等流寇赶过去,他只负责战后重建就容易的多,也顺利的多。
因此在暂时无力对满清进行大规模灭族战争之前,李征也只能无奈的将辽东这个烂摊子扔给李开远。
毕竟李开远完全就是在以战养战,在没有将抢来的物资全部消耗完毕之前,他还是可以保持着强大的攻击力。
只要李开远还在草原上,满清就不可能有任何的喘息机会,李征大可以在等待几年,将北方的元气稍稍恢复一下,再大举向北,彻底灭掉他多年来的梦魇。
对付李自成,李征并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虽然李自成打的是均田免赋,似乎完全是为底层百姓争得一口吃食的革命者形象。
但是均田免赋,他的军队粮饷又从何而来?
唯一的办法就是杀大户,但是大户数量就那么多,杀光吃光了以后呢?就只能吃中户了。
但是在这明末十数年的战乱之下,中户自我保护的能力肯定远远比不上大户,数量只能比之大户数量更加的少,又能为他带来多少粮饷?
根本不需要太过精妙的统治,李征也完全可以算的出来这个结果,整个北地的大户,中户,富户全部斩尽杀绝,也不可能让他的大军坚持一年以上!
虽然李自成部也在鼓励百姓开垦荒田,但是在免赋的情况下,李自成要么是毁约向百姓索取赋税,要么就只能将稍稍恢复一些元气的百姓吃下,没有其他的任何选择。
一年的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让百姓有多少粮食,甚至全部收缴了,也不一定能够满足他那百万大军的肚子。
在李自成不破釜沉舟裁汰大半军队,全面扶持百姓大规模开荒,兴修水利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维持的下去。
不能让自已的军队吃饱,不能让百姓有条活路活下去,未来的战乱只是迟早之事。
除非李自成能够一路吃下去,不断的攻城掠地,向前再向前,走出大明,打入东南亚,走向世界,直到整个世界全部占领。
但这可能么?
百姓们是在听从李自成那句,‘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歌谣中投奔而来的,也是因为这句歌谣,无数除了烂命一条再无寸缕的百姓们,前赴后继的用血肉之躯,为李自成拿下了一座座城池。
令得李自成只用少量的嫡系军队,就可以统辖着无数的百姓不断向前,数月时间便即席卷了河南、山东、安徽三省,令其摇身一变,成了坐拥三省之地,带甲百万的绝世枭雄。
不过成也百姓,败也百姓。
在这数月以来,吃光了抢来的粮食之后,狂热的百姓们已经在每日减少的粮食供应上慢慢清醒了过来,他们渐渐发现,自已的生活并没有变得更好。
分到的田地数量虽然不少,但是在这见鬼的天灾面前,他们依旧是不堪一击的,虽然他们每日都在即日的劳作着,但数月辛苦种下的粮食,收获的甚至还没有种下的粮种多。
粮食供应已经没有了,虽然眼下靠着省吃俭用下的粮食,日子还能维持一段时间,但是田地没了产出,来年的生活依旧充满着绝望。
三省虽然被李自成事实上占领,但是在李自成将缙绅斩杀一空之后,各地的治理也成了问题。
李自成手下的人,虽然杀人是一把好手,他们坐堂审案也勉强凑合,但各项政务却是完全满眼黑,只是认字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重任。
尤其是地方上,各地投奔李大王的山匪盗贼们,已经完全完成了洗白,自以为已经得了从龙之功,开始在各地招摇过市,祸害乡间。
各地的刑事案件数量急剧攀升,官府这边却是只能听之任之。短短几个月时间,闯营治下普通百姓便开始对地方官府充满着怨恨。
再加上缙绅余孽的挑拨之下,闯军治下表面看似平静,内部早就开始崩坏。
在这种情况下,李征大军一步入河间府,立即变得如鱼得水。
第490章 好狠的心啊
自天津入静海县,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静海县有流寇数千,在数万大军面前,他们连跑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无边的铁流直接淹没。
地方上原本招摇过市的盗贼们,也是一瞬间被清洗一空,或成为尸体,或远遁于深山之中。
对于潞州军的到来,最先表示欢迎的便是缙绅余孽们,这些人在李自成大军到来之前,大部分都作鸟兽散,甚至有的躲入深山已经数月,听闻官军到来,一夜之间,便全部从无数躲藏地汇聚而来。
对于这些残存的缙绅们,愿意充当带路的,李征是表示欢迎的,对于义正辞严要求李征为他们取回各自家产者,李征都会十分仁慈的赏一顿板子。
如今的李征已经不太需要这些旧缙绅们的协助,在山西各地书院之中,有着无数等待着位置的学子。
从崇祯五年李征办起第一座书院开始,李征就没有停止过办理书院,一直到崇祯九年与朝廷撕破脸之后,各地的书院开始由暗转明,在无数钱粮的支持下,山西一地早已经实现了免费教育。
虽然大半的孩子都是被拦在了小学程度,但是绝对的基础数量之下,能够在中级学院合格毕业的学生,每年都有几千人之多。
这些人才是李征博弈天下的底气所在,虽然从学院出来的人大多选择军中服役,但是还是有三成的人选择从文。
这么多年积累下来,李征可用的人才可谓数不胜数,根本不存在地方上缙绅不配合就无法行政的问题。
这些与李征理念相同的学生,才是李征重新改变大明的基石。
虽然这些学生大多都在山西,但如今李征军中就有数量不菲的可用之材,挑选个数百人弃武从文,暂时治理地方,也完全足以胜任。
山西的地方治理并没有任何的高明之处,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休养百姓,安稳发展两年左右,就算天灾依旧,但有了自救能力之后,百姓们也能多少有些积蓄。
然后官府再鼓励商贸,或者干脆自已组建商行,对外交换有无,慢慢繁荣市场。
虽然只是简单的路数,带来的变化,也只是给百姓一个稳定的环境和一个喘息恢复的机会。
但是华夏百姓是最坚韧不拔的,只要有了一条活路,只要官府能够指引大概的发展方向,百姓们自已就能很快将一地变得繁华起来。
李征这些年做的都是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将基础打的更牢固一些。
比起南方缙绅们,北方士绅十分的懂变通。
在看到那些理直气壮要田要钱的人被痛打一顿,扔死狗一般扔出去的人之后,他们便个个将小心思彻底掐灭。
他们眼前的人是李征,是那个连皇帝都不放在眼中的大国贼,是那个杀的蒙古人建奴人头滚滚的铁血屠夫,那个连皇太极都在他面前落荒而逃的男人。
在李征面前,他们又有什么资格提任何要求?一个区区进士的身份,在人眼中根本如同蝼蚁一般,一根指头就能碾死!
聪明一点已经开始向李征靠拢,只要能够在这静海县谋个一官半职,他们的家业也不是不能再次恢复过来,而且这个李征新败皇太极,麾下兵马兵强马壮,眼看就是新朝气象,这个时候投靠而来,说不定未来就是一个从龙之功,这可是百世难逢的大好机会啊!
但李征对于求官之人,却是一概不见,只是拿出数个小吏的名额出来。
许多人都是觉得这是李征在羞辱于他们,敢于向李征要官之人,大多都是自诩为饱读读书之辈,许多人甚至还有进士的出身。
以进士之身做一个不入流的小吏,别说光宗耀祖了,完全就是辱没门楣!
愿意充当小吏的一个也无,正当残存的缙绅们冷笑着准备看李征如何收场之时,李征却是直接分出一只数百人的队伍,大军没有多作停留,直奔河涧府沧州城而去。
在众缙绅们冷眼之下,这只数百人的小部队,大半开始巡视城池,十数个军官模样的人也没有坐堂处理公务,反而在一众文人惊掉大牙之下,开始熟练的书写着公告,榜文。
缙绅们还没有胆大到敢行到近前观看内容的地步,只是心痒难耐立于远处,看着奋笔疾书的军官,人人脸上都带着惋惜。
只看那提笔的姿态,虽然坐姿不可避免的带着军人的挺直,就可以看的出来此人是真正读过书之人。一个读书人,却是做了一个舞刀弄枪的丘八,委实是明珠暗投,李征也太过于遭践读书人了。
不多时,那军官,不代理县官已经风风火火的写了数张榜文,随手招来几个士兵,便打发他们出城张贴,并为百姓解说榜文。
令众缙绅惊异的是,那几个士兵竟然没有请军官解释文字意思,直接接过榜文便行,似乎他们个个都识得字一般。
这些缙绅们也来了兴趣,跟着那些士兵们出了城,想要看看这些士兵是不是真的识得字。
当榜文被贴在城门口之外,这些缙绅们一看,差点笑出声来。
这些字许多见所未见,偶尔有几个见过的也是缺失极多,已经字不象字,虽然写的依旧横平竖直,但依旧惹人发首发
但是当这些士兵开始按着榜文向周围百姓逐字读榜之时,他们便笑不出来了。
看着那些一个个简单的字体,他们突然发现,只是听过一遍,他们竟然就能将这上面的字认个七七八八。
而且上面的有一些奇怪的符号,也让断句变得极为简单,他们中间一些有识之士一观,就在心中掀起滔天大浪。
若是他们年幼之时,接触的是这种字,那么他们启蒙就会变得极为简单,而且这种字也不似繁体字那般读记困难,而他们读书人为何地位独崇?就是因为大多数百姓,根本过不了这繁复的字体这一关!
只看这些小兵都能轻松的读写文字,缙绅们就明白这种文字推广根本丝毫不难!甚至可以想象的到,估计山西一地,如今已经大半的人都能识文断字了!
毕竟这种简单明了的文字,只要一旦官府有心推广,百姓们就算大多还是做不了学问,但是从此文字便不会是读书人卖属了!
再一想到若是全天下人都识得了字,断的了句,他们这些读书人还能有什么待权?还能如何依仗读书人的身份,处处受人尊重?
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字体改良,却是不动声色间便将读书人崇高的身份打压了下来。
“李征,你好狠的心啊!”
一个想明白的缙绅嘴唇都开始哆嗦了,在心中不断的狂骂道。
第491章 摧枯拉朽
沧州城,足足驻扎了闯营近万兵力。
不过这些兵丁大半几个月前还是为了一口饭努力挣扎的流民,战斗力为五的渣渣,潞州军只是炸开城门,一个冲锋就将他们的抵抗全部瓦解。
斩首数百人,余者全部成了俘虏。
沧州城轻松拿下,河涧府各地的缙绅顿时暴起发难,整个河涧府便即直接传缴而定。
受到河涧府的鼓舞,李征大军不断向南推进之下,真定府,顺德府,山东的济南府,东昌府相继开始动摇起来,在各地被逼入绝境的缙绅们群起攻伐之下,闯军在河北,山东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
只是十数日功夫,李征大军便即横跨近千里,数府相继沦陷,尤其是济南府一夜变天,在缙绅团练疯狂反扑之下,短短数日便只剩下济南城一座孤城之后,整个山东已经完全动荡了。
在李征数万大军快速扑向济南城之际,驻守济南的大将刘宗敏根本不敢出城平叛。
他清楚的明白他手下都是些什么东西,虽然人数足有数万,但是除了本部数千人可堪一战之外,其他人都是摇旗呐喊的货色,上了战场成事不足,坏事有余。
李征手中足有精兵五万,其中还有骑兵三万,野战是打不过的,守城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不过济南城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崇祯十一年建奴曾经大肆破坏过济南城墙,虽然已经两年时间过去了,但是城池却一直没有修葺过。
虽然刘宗敏接手之后,不断的加固,但是毕竟时日尚短,而且他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也只是看起来修好了,至于到底有没有作用,他自已都没有底。
不过他也已经没有退路了,他这数万人如今不敢稍动,若是他离城之后,再被骑兵一个突击,那才是最冤枉的事。
崇祯十三年四月二十,李征已经兵临济南城下。
不过令刘宗敏没有料到的是,根本无需李征在外夺城,城内突然乱兵四起,直接打开了东门,放潞州军入城。
数千骑兵蜂涌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