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明-第1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卫所人心浮动,但李征并不放在心上。若是大明朝廷宣布撤消卫所制度,那多少还有些忘恩负义嫌疑,但李征撤消卫所,却是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
他并非堵死这些人晋升之路,只要他们能够拉的出兵来,李征还是可以将他们再次纳入体制之中。
不过他们再想进入军队之内,就得看他们手中握有力量的多少了,官职也肯定不会如之前那般的显赫。
至于可能出现的叛乱,李征更是早在期待着,所谓不破不立,不将旧秩序砸碎,新秩序就不可能建立的起来。
大半月内,收到大同府新政的各地卫所,人心浮动,蠢蠢欲动之辈比比皆是。
但令李征失望的是,等了大半个月,却依旧无人敢挑头闹事。虽然私下痛骂声不绝,但真正敢站出来说不的好汉,却没有一个。
虽然他们不敢出言,但后续的发展却是令他们都有些忍无可忍了,因为无数的潞州军学子们开始涌进太原、大同镇。
他们并没有接管当地的官吏,反而大部分沉入民间,硬生生的在县村之间多出一个环节,那便是亭长制度。
这多出来一环虽然简单,却是直接结束了大明皇权不下乡的惯例,真正做到了对基层的控制。
之前大明朝廷收赋,地方官员根本作不到直接控制,全部都是全权交于地方缙绅大户收缴,运送。
虽然官府省了其中许多麻烦,但是却是将地方的控制权完全交给了缙绅们,任由他们在地方上变成一方土皇帝,把持着乡村和丁口。
但这并不是短时间能够达成的,不仅仅需要众多学子能够在地方打开局面,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令地方不得不认可这种模式。
不过李征不是一个喜欢等待的人,他更喜欢将矛盾激发出来,然后雷霆万钧的加以解决。
而士绅、官吏一体纳粮这个政策,就足以将矛盾完全激化,而李征带来的这批人,就是催化剂,将这个过程更加的迅速完成!
至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李征倒是有些无所谓,甚至还十分欢迎他们的出现。
毕竟如今的潞州军是处于全盛之中,什么问题在这个时间段内出现,他都可以干脆利落的将之消灭。
而且在战争中锻炼出来的队伍,无论士兵还是将领,都无惧于战场搏杀,更无惧于任何敌人。
但是换了一代人之后,还能不能保持住这种态度和自信就不一定了,能够在第一代解决的难题,就不会留给下一代。
否则只会象大明卫所制度这般,在朱元璋时代便已经问题不断,但是老朱可能是因为面子问题,不愿意接受他的策略出现问题,一直拖着不解决。
而随后的朱棣虽然有这个能力解决,但却没了这个魄力,毕竟造反上位的他,得国本来就不正,再大刀阔斧的改革,必然会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出来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朱棣也不愿意去面对的。
就这般,一代代问题积累下来,长于深宫的其他继任皇帝更是不可能有这个魄力和能力来解决问题。
第438章 终于到来了
大同镇的动乱从一个月后出现,起因很简单,今年的夏赋开始了。
惯例的是每年不变的夏赋,不一样的是,所有田地一体纳粮。
总有些人是看不清楚形势,也总有觉得自己应该高人一等的家伙,这些人对于这种士绅一体纳粮,总是反应激烈,不仅仅停止在口头上,而且还表现在行动首发
在头十天内,无数士绅慷慨激昂表示反对夏赋,并且大肆串连,游说所有人都同一步伐,大家都不去交纳,这些潞州蛮子难道还能将所有人都杀了不成?
当半个月的夏赋交纳期限越来越近之时,肯主动纳粮的人还是只有寥寥不多。
但是在最后数天,官军开始逐步驻扎在各个县城虎视眈眈之后,三分之一胆子没有口气大的士绅开始不情不愿的交了夏赋。
当最后一日的期限过后,无数士绅终于明白什么叫做有刀就是道理,在他们的庄院被火炮一次轰击便即土崩瓦解之后,他们也明白了什么叫做真理只在大炮之内。
不过他们已经没有机会后悔了,枪炮一响,谁也无法阻止战争的到来,只有杀戮才是唯一的王道。
大同、太原府顿时淹没在血泊之中,无数士绅在最后时刻哀求着愿意交纳双倍甚至数位的夏赋,却依旧无人理睬。
这些出征的官兵们都收到过命令,破门之后三成钱粮归他们所有,在这种高额赏银的激励下,他们恨不得将所有朱门大户全部洗劫一空,哪还会在意他们与自己毫无相关的保证?
骚动在十数日内便全部消失,在统一指挥又训练有素的官兵面前,任何的民间抵抗都显得那么孱弱无力。
真正的大户是不可能受到牵连的,他们与各地官府驻军联系极密,能够得到的消息,也远远超过那些固步自封的乡下土财主,知道上面的决心有多强,根本不会将自己家族拖入危险之中。
整个大同镇与太原府经历过这一次血洗之后,反而顺畅了许多,原本混然不被放在眼中的亭长们,权威也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而十数个被牵连到的县令的落马,也让潞州军开始真正的掌控这两府之地的第一步。
此次清洗地方,得到的钱粮物资除了官军就得的三成之外,七成物资也被李征全部投入到恢复地方生产之上。
原有的格局被敲的粉碎,不仅让所有降军都赚的盆满钵满,认同感急增,更是将社会财富重新洗牌分布,大大的缓解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领军倡乱的并没有一个,那些卫所中有几个不知死活的蠢货,也全部被连根拨起。
设立亭长一职,将皇权下乡之后,效果这才显现了出来。
当潞州军方面将陕西的待遇照搬而来后,两府之地的紧急局势很快便平静了下来。
在乡间亭长们不断的宣传之下,大部分百姓们都是欢声雷动,他们不是傻子,只要不故意蒙蔽他们,他们自然会选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方!
在他们的利益得到保证之后,就算有些缙绅想要闹事,也根本找不出来多少肯为他们火中取栗的傻子。
接二连三如此铁血的杀戮,自然引起了激烈的反弹。
在李征控制区内,被杀服的士绅们别说大厅广众之下,就算在自己家中说话都是小心翼翼,生怕惹祸上身。
但是在京城之中,对于李征的口诛笔伐,已经达到了顶点。
上至内阁,下至所有举人,秀才,一提到李征莫不是破口大骂,直恨的生啖其肉,睡寝其皮的地步。
至于土地兼并最激烈的江南,更是直接将李征在民间完全妖魔化了,什么爱用心肝下酒已经是小儿科了,青面獠牙餐餐食小儿脑子的传说,更是让李征的大名在江南已经可以夜镇儿啼了。
对于读书人来说,李征大肆诛杀士绅这些有功名的读书人还不算什么,毕竟本朝太祖朱元璋干的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但是士绅一体纳粮,这种在读书人身上割肉的行径,却是立即将所有读书人全部得罪了。
但在朝堂之上无论如何辱骂,也根本伤不了李征半根寒毛,想要收拾李征,还得需要朝廷官兵才行。
原本对讨伐李征根本没有任何办法,每次一提起就装死猪的大明文官集团,在被激怒之后,顿时也变得有办法起来。
说到底大明如今缺的不是兵丁,而是银子,既然缺钱,那便再征税便是,实在不行,将现有的税赋再提高个一两倍也不是不行。
毕竟国贼当道,为了让天下万民有更光明的未来,也只能再苦一下这天下万民几年,等到朝廷荡平了国贼,必定会还天下万民一个太平世道。
御吏康白川首先出班,声泪俱下的代表天下万民向崇祯皇帝苦苦哀求,天下万民苦李征国贼久矣,情愿再加三分剿饷,相助朝廷除此逆贼,复我大明正槊。
眼见天下万民如此的忠君爱国,深受感动的崇祯皇帝也不禁为之泪下,责令内阁尽快拟出章程票拟,承报上来。
内阁也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亩加三分加征剿饷银的票拟,并且第一时间便得到崇祯皇帝批复,用了大印之后,便即快速传达天下。
但是税收毕竟太慢了,有些恨不得李征见不到明日太阳的激进份子,甚至已经在京城发起募捐的义举,为朝廷多方筹措钱粮,助朝廷早日出兵平叛。
只是这些年轻人的热血却是应者寥寥,近一个月也只筹措到数千两上下,这其中很多还都是抹不开面子,只能随个份子的公子哥们。
这笔银子文官们倒是没有上下其手,其一也是这银子也太少了点,二来也是看在同为读书人的份上,不好伸手去拿。
这笔银子虽少,但是却是让崇祯一直阴郁的心情大为缓解,甚至激动的午膳都多吃了一碗。
连就寝之时,也兴奋的满面涨红,一直对着周皇后念叨着士民可用,大明有救,让人都实在不忍心去泼冷水。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天下万民不是谁都可以代表的,当他那加赋的旨意传达天下之后,本就动荡不安的天下,顿时鼎沸起来。
北方诸省还剩下的山东、安徽,一个月内便处处烽火,无数卖儿卖女都还不清赋税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最为动荡的时代终于到来……
第439章 异状
华北六省,一半已经被李征与李自成瓜分,剩下三省在手的大明朝廷,自然而然的将丢失三省的赋税加在了剩下三省身上。
这已经不是要人命的赋税了,而是奔着要人全家命去了。
京畿地区基本上千里无人,闹事的人有,但是却是形不成气势。
山东六府就硬气的多了,在半个月内便打翻了天,无数活不下去的百姓纷纷聚众上山躲避,有些比较大规模的百姓已经组团攻打县城,在生存面前,谁的面子都不好使了。
安徽各府更是全面暴动,凤阳府更是第一个出现大规模的叛乱。
凤阳向来都有一种民间花鼓戏,戏里更是讲凤阳府在大明时的遭遇唱的声动形象,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凤阳十年倒有九年灾。
崇祯十二年本应是天灾不断,朝廷再一次加赋加税,下面的官吏更是不会放弃这绝佳的捞钱机会,将朝廷的意思十倍扩大,逼的所有人不得不在全家饿死,或者造反两条路上选边。
原本在河南的舔食伤口的李自成,根本无需别人催促,敏锐的发现了这绝佳的机会,两路大军分别扑向了山东、安徽。
只是用了两个月不到,山东安徽已经大半掌握在其手。战局的顺利出乎了李自成的预料,无论他走到哪里,哪里便有无数前来投奔,给他带路的二五仔。
虽然李自成手中堪称精锐的军队剩下的并不多,但是每一路偏师,无论在哪里都能快速的卷起数倍于己的兵力,攻城掠地,如入无人之境。
安徽是进军最顺利的地方,就连首府徐州城在李自成面前也是不堪一击,内外夹击之下不足十日便即陷落。
在山东,李自成也同样顺风顺水,别说早就不稳的各府各城,就算首府济南城,也因为刚刚被满清祸害,远远没有恢复元气,根本无法阻挡铺天盖地的闯军的步伐。
但是在登州,李自成却是碰了一个碰茬子。
山东之变,大明朝廷还是处理了一批文臣武将,祖宽因为大败之下只剩下光棍司令,被大明朝廷毫不犹豫的直接斩了首。
山东巡抚朱大典,虽然极力的反抗过,但耐何双方实力差距太大,丢失济南后,也被大明朝廷给降了职,从一省巡抚变成了地方性的登莱巡抚。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朱大典在满清退兵之后,痛定思痛,在登莱整顿军备,裁汰老弱,不断的对官兵进行训练,倒是在大半年内练出一支战力不俗的军队。
而登莱又是大明著名的火炮铸造地,登州城头之上,火炮数量委实多的令人发首发
登州城原本就是一座临海要塞,城内又兵精粮足,再加上有天津卫水师在侧援助,后援粮草补充通畅可直接从水路入城,也不怕围城消耗战。
凭借这种优势,朱大典硬是凭着一座城池,令李自成主力劳而无功,虽然反复调动数十万人攻击,城池却是巍然不动。
不过朱大典虽然守的密不透风,但是苦于兵力不足,却也无法对闯军做出什么实质性的打击,也只是能苦苦支撑而已。
在李自成留下刘宗敏带着数万人于黄县对峙后,便带着主力回返。
山东、安徽被攻下,大明朝廷的槽运便即彻底断绝,两个月时间不到,京城百物腾贵,甚至比起建奴围城之时,也不惶多让。
更可怕的是,失去了槽运之后,朝廷拨给九边的钱粮也一下子断绝了。所有人都急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害怕听到雪片一般军队哗变的消息传来。
但令大明朝廷惊讶的是,虽然粮饷供给断了数月,但是九边却依旧安稳如个,似乎一点也不受影响。
在大明朝廷紧急商议以海运替代槽运的可能性之时,数月未得到粮饷的宣府军队终于抗不住了。
不过并不是因为粮饷,宣府军的粮饷基本上就没怎么靠过朝廷,作为大明为数不多的两个对外贸易的关口之一,每年只是对走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获就能养起他们的军队。
在潞州军在大同咄咄逼人的进逼态势下,宣府军虽然没有主动出击的能力,但依旧还是在杨国栋的指挥下,坚壁清野之下,再努力坚守城池不失。
这也是李征在陕西、太原、大同几地实施的士绅一体纳粮政策的后遗症,当利益被损害之后,士绅们团结起来时,也是能够给李征带来不小的麻烦。
这种乌龟一般的战术下,李征虽然方便一点点的蚕食宣府,但却也找不到机会将宣府主力一网打尽。
但这也只是麻烦而已,只要潞州军发力,这些麻烦也就不再是麻烦,相反还会因为城池抵抗过,而名正言顺的抄家积蓄钱粮。
不过李征对于宣府的贪念,最多也只停留在张家口这个对外物资出口,眼下这种不打大战,权当练兵的小规模蚕食也比较符合他的心意。
只是在崇祯十二年七月中开始,宣府突然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投诚浪潮,这股浪潮甚至让李征都有些措手不及。
十日之内,万全都司除了宣镇之外,已经全部投降。甚至不等李征派人接手,便自顾自的更换了旗帜,一副急不可待的模样。
等李征明白事情缘由,也有些哭笑不得起来。
大明京城自漕运断绝之后,便即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京城中百万百姓每日消耗可谓车载海量,各类物资的供应可谓一日都不能断。
但在漕运断绝之后,在迟迟不能打开通道之后,京城内百姓富户逃离者一日甚过一日。
不足一个月,整个京城人口已经十去六七,空空荡荡的京城,就如同腐朽老迈的大明朝一般,摇摇欲坠。
在这种情况下,京城中也是多了另一股的声音,那便是迁都。
而且这股声音还不算小,在北方六省基本尽丧,漕运断绝之下,独守京畿明显就是一个死局,若是能够迁都南京,将这个乱摊子扔下,未尝不是国家之福。
南京可是保留着作为京都的一切条件,包括六部什么的都一应俱全,只要皇帝过去,一切都可以极为顺畅的重新运行。
这个提议也是得到不少人的赞同,甚至传闻皇帝都大为心动。
在这种情况下,宣府官兵哪里还有什么战斗的欲望,皇帝都走了,他们还在这打生打死,那不是白痴么?
在宣府明军开始大规模投降之时,辽东方面也突然出现了异状。
第44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