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鼎明 >

第196章

鼎明-第196章

小说: 鼎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众人狐疑中,整齐的声音自城外大喊道。
    “走,去瞧瞧,也许就能见到正主了!”
    周王闻言嘿了一声,跳在小舟之上,招呼李乘风三人道。
    几人一同上了小舟,慢悠悠的来到城墙处,登上城头一看,只见十数艘大小船停在一箭之地外,船头一个身披文官服的中年汉子,正遥遥望着城头。
    见到城头多了一行人,船头立着文官模样的船只便脱离舰队,向着城头而来。
    “可是孙白谷乎?”
    正在此时,开封知府贺柄元突然提声问道。
    “正是本官!咦,可是贺家千里驹百生乎?”
    孙传庭远远观察了一下说话之人,顿时将开封知府认了出来。
    贺柄元老脸一红,忙出声应是。
    他是陕西贺家一个另类,自幼喜读读书,更是高中三榜进士,在满是武夫的陕西贺家来说,一直被贺家里里外外称之谓千里驹,没想到会在这里,被孙传庭当着都是饱读诗书的大小官员面前这般称呼,让他有些手足无措起来。
    见是自己人,陈永福立即示意守军放下弓箭,扔下绳索吊蓝,将孙传庭及其护卫一个个的吊上城头。
    “这漫天洪水可是出自孙大人之手,真可谓黄河之水自天上来,百万闯贼俱成鱼鳖,委实是大手笔啊!”
    一行人相互见了礼,周王仔细观察了一番孙传庭,平淡的说道。
    “王爷哪里的话,下官哪有这种本事,这十有八九是流寇自己作孽太多,上天佑我大明,故破堤灌之!此乃天厌之,天遣之!”
    孙传庭却是直接一推四五六,根本不打算承认此事。
    “孙大人说的极是!”
    孙传庭说的这是政治正确,意思如放屁的话,周王自然不能反驳,微笑着点头称是。
    “孙大人也是英材,早算到黄河决堤,提前搜集舟船来援开封,真是算无遗策,再世孔明啊!”
    周王皮笑肉不笑的看着孙传庭,口中却是丝毫不留情面。
    “周王说笑了!下官看过流寇军阵,闯贼此次必定损失惨重,但是另一路贼寇罗汝才却是驻地上蔡,没有受天遣之威,实力尤在,不可怠慢!依下官看,王爷及各位大人,还是早些登船离开开封,方为上计!”
    孙传庭经历过陕西大变,又在诏狱中磨砺了两个多月,之前的火爆脾气已经消退了许多,并没有动怒,反而淡淡一笑,转移开了话题。
    周王朱恭枵眉头一皱,正欲直接拒绝,但是城中却是突然传出一阵阵的惊呼,回头一看,却是无数人在手中挣扎。
    原来城中房屋在水中浸泡一夜,许多房屋上更是人满为患,纷纷在水中坍塌,落水者纷纷涌到其他房屋之上,超重之下顿时又是一阵的坍塌,连绵不绝。
    周王脸色惨变,在生存面前,无论如何他也将原本的拒绝说不出口。
    尤其是周王府的家眷子孙纷纷奋力借物划水而来之后,周王更是说不出拒绝的话语。
    “事急矣,水位随时都会下降,到时船只恐怕无法摆渡,还请周王速断!”
    一旦事情有变,孙传庭那作死的灵魂便又一次不安份的跳动起来,语带讥讽的说道。
    “你!哼!登船!”
    周王脸色一变,一声冷哼后,还是选择了妥协,登上了船只。
    此时舟船已经全部靠近城边,一行人倒是十分顺利的登船而上,不仅周王一家老小,还有巡抚、知府等大小官员的家眷全部装船。
    城中的守军此时已经绝望了,开封城是守无可守,而他们也家不成家,拼死拼活了这么久,就落得如此下场,但他们却没有任何的办法。
    好在陈永福并没有抛弃他们,而是组织他们在城中搜救官兵家属,全部运达城头。
    傍晚时分,水位开始下降,陈永福带着数千幸存又不愿意投降闯军的官兵与家眷,于开封北城向东离去。
    闯军此时一片哀鸿,根本无人阻拦,倒是令开封官兵顺利的越过黄泛区,向北突围至大名府内。
    开封一战,李闯与开封可谓两败俱伤,待水势消退。李自成收容败兵之时,才惨然的发现,围城的二十万众,如今只剩下八万出首发
    其中虽然战兵居多,还有六万上下。但是与昨日相比,却是已经去了大半,剩下的也全部人心惶惶,建制混乱,兵甲几乎丢了个精光,战力大降。
    实力一天时间腰斩过半,怎能不令李自成痛心疾首?!
    不过再痛心,李自成也只能默然的快速回返洛阳,毕竟大水之后便是大疫,他可不希望最后这点家当也全部葬送于此。

第432章 兵发太原
    开封之战,天下哗然。
    虽然朝廷下发邸报,言之凿凿的宣称这是流寇百般攻城不克,这才愤然引水灌城。
    但是能够成为各地封疆大吏的,都不是傻子,更是各自有各自的门路。尤其是当听说李自成部损失惨重之后,更是对此事讳莫如深,再也不加讨论。
    谁会在引水灌城之时,不将自己的人马先转移至高地?要大家相信,李自成会蠢到在灌城的同时将自己的人马也冲走大半,那真是把大家的智商按在地上用力摩擦了。
    河南省各地根本就不会受邸报的影响,让李自没有想到的是,河南各地已经完全对大明朝廷寒了心。
    正月二十三,就在李自成黯然从开封府撤军之时,已经收到战报的河南各地,却是掀起了投降的狂潮。
    正月二十七,汝宁府知府巩煜仰天长啸,如疯魔了一般,将知府衙门厅中那一块刻着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小民易虐,上苍难欺十六字石碑砸了个粉碎,然后红着眼睛派人快马向李自成递上了降表。
    紧接着,崇祯十二年二月初六,南阳府也快马向洛阳送上了降表,夹在洛阳府与南阳府之间的汝州,在二月初八也不得不递上了降表。
    只有临近山东的归德府,二月中还在羞羞答答的态度暧昧,但当闯军的军队进入汝宁府之后,也快速的向洛阳递上了降表。
    至此,李自成完全完成了对河南的统一,虽然开封府已经成了一片泽国,但是有汝宁、归德作为跳板,闯军依旧是保持了对山东的虎视眈眈。
    不过在李自成损失惨重之下,人员物资俱被大水一冲而没,根本没有余力兵向山东,这才不得不安静了下来。
    当李征拿到大明朝廷的邸报之后,更是直接扔在一边,看都懒的再看一眼。
    大明朝廷的邸报在崇祯七年之前,也许邸报还有看的必要,毕竟那时大明还有信心取得胜利,对失败也不会避讳。
    但是崇祯七年之后,大明朝廷不仅在满清第二次入寇中颜面扫地,更是在崇祯八年年初便被挖了祖坟。
    外战不行,内战又耐何不了越来越多的反叛者,大明朝的风向就开始转变了,开始报喜不报忧。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为了安定住人心,势必就得多制造一些鼓舞人心的假消息。
    崇祯八年起,大明邸报之上,对于内外之敌,胜仗便一下子多了起来。
    关宁军在辽东已经再也不似之前那般被人压着打,而是不断的开疆拓土,邸报上不断出现关宁军痛揍建奴的捷报,不是今日斩首数百,便是前日溃敌数千。
    至于流寇军队,那就更加凄惨了,这里被斩了数千,那里又被屠了数万,若是将崇祯八年至崇祯十二年这四年的斩首数字加在一起,那满清早就亡了族,流寇就更不用说了,估计大明都不会剩下多少人了。
    至于这些消息有没有会人会信,估计写这些邸报的枪手都不敢保证。
    李征此时端坐在椅中,再俯案看着桌子上的抽象地图。
    他并不是想趁李自成虚弱之时兵发洛阳先灭了他,因为这对他并无半点好处,尤其在这刚刚送走李自成紧急派来,并对自己谨守承诺感恩戴德的使者之后,他更没这个心思。
    虽然他并不看重军阀之间的承诺与信用,但是若是有可能在维护自己首要利益之后,还能维持这种信用,他还是愿意做一个守信之人的。
    他的目标是太原府,这次并不是因为土地,而是为了商业利益。
    在这小冰河时代,大明最火爆的生意不是别的,正是皮毛生意。
    李征初来潞州抢来的几个小商行,如今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早就迈出了潞州府这个小池塘,在山西内部已经是巨无霸的存在。
    但是在山西他可以做到一手遮天,可以用官府垄断地位将商行硬生生的托成巨无霸,尤其是官府信用担保出来的山西钱庄,如今更是将触角伸到了山西的各个方面。
    当时的军票,如今的晋元,已经在山西全面流通,彻底改变了银子的地位。这种票币,虽然如今还是显得很稚嫩,但是却已经给李征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和无穷的税收收益。
    但出了山西,商行还有多少本事,那就只能看底蕴来说话了。
    偏偏这个方面,他的商行却是完全上不了台面。不仅仅是硬实力方面,在软实力方面,更是已经开始显露出糜烂之态。
    摊子急速的扩大,人员海量的招募之下,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再加上制度各方面的一片空白,各种舞弊和贪腐更是层出不穷。
    若非还有随风组织存在,这个巨大的商行肯定会完全成为藏污纳垢之地,完全靠着政府在后撑腰过日子。
    但随风也只是一个情报机构,里面的专业人士寥寥无几,商行里面的水极深,有时就算将帐本拿到你面前,你也根本看不出什么问题来。
    这也是李征最头疼的问题,缺乏足够有专业知识的眼线来监督和核查商行,在严刑峻法震不住众多硕鼠之后,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被动的等待出问题时才找出问题人物来。
    就拿皮货贸易来说,财大气粗的山西商行,与塞外蒙古人的谈判却是处处落人下风,完全被人牵着鼻子走。
    不仅拿货价比别人贵,拿到货更是差一等的东西,但是无论换了多少个掌柜的,如何改变绩效模式,也都会只持续极短时间的成效,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不了这种遭遇。
    若说里面没有什么私下交易的猫腻,李征肯定是打死也不信。但是他基本上什么奖惩办法都试过了,哪怕最严厉的枪决,也根本拦不住那么多心存侥幸,要钱不要命的家伙。
    这个商行在李征看来,基本上已经走到了尽头,只是如何肢解变现,得到最大的利益,才是李征需要考虑的事情。
    在潞州军统治的山西治下,根本就找不出来能够吃下这么大盘口的存在,但山西这边吃不下,太原府却是没有什么问题。
    明末山西的商人也不全是范家这种靠卖国发家之辈,还有许多数百年积累下来的巨富之家,也只有这种商贾,才是李征愿意接触打交道,并愿意大力扶持的存在。
    不过太原府一日不统一在自己手中,他与这些大家族之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而且不将太原大同纳入手中,真正将边关握在手中,山西之地那些除了烂命一条,再无他物的冒险家,迟早会再次进化出另一个范永斗之类。
    这些人李征并不愿意全部一杀了之,这些富有冒险精神的人,可是这个大航海时代的富贵财富,李征有的时候也会yy一下,自己有能力之时,必会全力支持这些冒险家们也到全世界各地浪一下。
    攻打太原并不是什么难事,在随风组织已经严重渗透进太原城之后,太原很容易就能被收拾掉。
    唯一的问题是大同军,或者说是大同军统帅虎大威,李征委实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曾经的老大哥,这个曾经一起扛过枪,一起并肩作战,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
    卢象升李征虽然做的不地道,明明知道会出现卢象升孤军奋战只能身死军灭的下场,却没有去救援。
    但卢象升毕竟不是死在自己手中,而是如其所愿死于抵抗外来侵略的战场上,李征虽然心中有愧,但是却能自欺欺人的安慰自己,他的死与自己无关。
    但是自己若是攻打太原,大同就要么派兵来援,要么就只能宣布直接投降。
    但李征了解这个虎大威,虽然他的脾气不象卢象升那又臭又硬,而且还在崇祯十年满清入寇之时被大明朝廷摆了一道,但他对于大明的感情,却是真挚而又毫不保留的。
    这从他一次次率军千里远征,一次次的浴血搏命大战各路流寇军就可以看出,这人对大明的忠心,绝对是天地可鉴!
    李征可以想象的到,一旦自己出兵,虎大威就算明知必败,也会率兵来援,无论是死在战场上,还是兵败自刎,李征心中都会留下一个深深的沟壑。
    不过沉思了许久,李征还是将这份愧疚压了下来。
    以前是没有能力,在没有自保能力之前,他只能任由大明朝廷百般调遣,做着他不想做,但却不能不做之事。
    但如今他已经羽翼丰满,大明朝廷更是已经如西沉落日,他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实力的扩张必须越来越快,地盘必须越来越大,不仅仅是军阀心态,更重要的是,他需要保护更多的百姓财富,为将来与满清这个生死大敌最终一战时,多增加筹码!
    随着李征的动员令,潞州军自陕西回转的军队,在修整大半个月后,便再一次开始集结起来。
    这一次李征并没有筹集粮草,而是在军队集结至一万两千之后,便即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干粮面饼,立即出兵北上。
    这一次攻打太原,他要的是速决战,攻击锋锐甚至要比太原收到警报还要快!
    从宁夏带回来的战马数量极多,足够为出征大军配齐坐骑,也为了这一次闪击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李征在潞州府大肆集结军队,当然瞒不过邻居的眼睛。
    在洛阳李自成大骂李征没有信用,是个毁约的骗子之时,潞州军却是向东虚晃一枪,然后大队人马闪电般的直扑太原府!

第433章 商会
    崇祯十二年三月中,潞州军一万七千余骑闪击太原。
    沿途大军丝毫不停,遇村绕村,遇城绕城,马不停蹄直奔太原府城,开创了大明闪击战的序幕。
    半个月不到,潞州军前锋已经到达太原城不足十里。
    就在太原城刚刚得到消息之时,无边的骑兵便将太原城围的水泄不通。
    战兵虽然只有一万两千上下,但从汾州汇合而来的五千余辅兵却是携带了近万战马,驼运着大军七日的口粮。
    而后续的粮草,更是自汾州打包起运,正在赶来太原的路上。
    没有任何的大战发生,太原城十分痛快的开了城门,直接选择了投降。
    作为山西老乡,他们都是明白李征的脾气性格,在他这里从来没有先打后降的选项,从来都是要么投降保全一家老小,或是家破之后钱人两失两个选项。
    而目前为止,还没有哪座城池或者军队,能够与李征一战之后,还能在事后安安稳稳喝茶打屁的。
    他们太原城没有资格,也根本不想当这第一个。
    太原方面投降的极有底气,不仅仅是他们当机立断,在李征还没派人招降,只看清了李征的旗帜便出城投降的果断。
    更因为他们之前许久便就秘密派人送过降表,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已经完全可以称的上是李征的卧底自己人了。
    太原晋王也在纳降的人群中,在陕西秦王投降之后依旧保全一家老小后,晋王投降的心理障碍也就小多了。
    不过太原城中其他缙绅,官吏,却大多战战兢兢的等待着李征的发落,李征可是没少干绝灭大户之事,这次事出突然,太原城内的大户根本没有得到事前消息,基本上可都是被困在太原城中。
    尤其是当李征随着前护后拥的人群离开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