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明-第1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解州守将梁熊率军增援到来之时,蒲州境内已经成了一片灾难片现场,现场到处都是倒毙的尸首,无数村镇冒着滚滚浓烟,田地被破坏殆尽。
大怒之下的梁熊引兵向南,却在潼关之前碰的灰头土脸,诸般手段用尽,却是难耐瞳关分毫。
当消息传至李征处时,已经是李征‘围攻’太原的第十天了,李征沉默了片刻,也终于想明白了现状。
他处于四战之地,想要安生无事,并非他想韬光养晦就能避免战争的。
如今他北、东、南三线无事,并非别人愿意和他和平共处,而是潞州府一战,将天雄军打的半残废,太原府一路征战,将太原这边所有心思都打没了。
南线则是李自成在闹腾着,河南方面没有任何的精力来寻自己的晦气。
唯一的西线,却是完全没有被收拾过,而且更可怕的是陕西那边都是穷的就剩下一条命的军汉们,这些衣食无着,天天饥一顿饱一顿的家伙们,绝对是闻战则喜的存在,更是唯恐天下不乱的挨千刀的!
攻打陕西这个穷哈哈的苦地方,收成注定会很可悲,得到的最多的也许是无数等待赈济的难懂,这种亏本的买卖向来都是李征所刻意避免的。
不过眼下这种情况再继续下去,山西将永无宁日!
虽然明知道得不偿失,而且钱粮人员方面损失必定是个天文数字!但李征还是下定决心,大规模出击陕西,就算不能弄死洪承畴这个老狐狸,也得将他的军队给打残废了!
李征当场下令李悦回返潞州府的大军停止休整,开始向临汾集结,太原府敲诈来的钱粮正在运回临汾的路上,大军完全可以轻装向西,十天之内强行军到达临汾待命。
潞州府由徐勇接手镇守,大军向东出潞州府,拿下涉县要地,阻住卢象升可能会有南下攻势。
泽州府张大井部立即向西进发,向临汾城集结,防守交于宁山卫千户官许国忠所部。
王永部骑兵停止新兵训练,所部合格骑兵立即西进河津,为大军先驱,苏浩部停止南下,北上镇守汾州平遥、陆平部自坦曲做好一切支援准备。
平阳府知府吴雄才全面负责后勤事宜,为大军准备出征物资,调集民夫协同大军出战。
十数道命令快速下达,整个潞州军已经全面开动起来。
这一次动员入陕的军队足有两万余,几乎将潞州军抽调一空,转运粮草的民夫保守也需要五万以上,全军数量达到了近十万,完全可以称的上是空前巨大的力量!
太原城下,李征也在不断的组织归附青壮拖家带口南下,这份工作十分繁杂,预计大半到达平阳府的时日至少也需要半月以后。
好在各部集结完成也需要时间,并不耽误什么。
这一次,李征是铁了心要灭了洪承畴的陕西兵,哪怕征战一年以上也再所不惜。
陕西虽然穷,但一旦得手,西可以与甘肃、宁夏连成一片,北上也可以与山西一左一右鲸吞下富庶的河套地区,有了这些地方,李征才能有一个完全稳固的后方根据地,才有跟各路大佬争霸天下的体量和后劲力。
但事情永远没有变化快,十日后,在李征已经基本上将青壮南送,自己也带着本部近卫营拨营向南之时,一个远道而来的使者却是来到了他的面前。
“李大人果然是我大明无二的名将,虎威凛凛,一见就令人心生敬畏和拜服……”
使者是一个中年文士,一见面便是极为热络的恭维着。
“你家家主就是让你来拍马屁的?”
李征自然被敌对方来的使者几句马屁话就带飘了,他现在急于找洪承畴的麻烦,不耐烦的打断道。
“李大人果然快人快语,其实小的这次来是提前恭贺李大人即将高升的。”
被李征呛了一句,但这人丝毫没有任何不自在,依旧笑眯眯的说道,似乎根本没有听到李征之前的话一般。
“贵使不是说笑的吧?李某已经被朝廷定为叛逆,哪还有高升一说?”
李征倒是来了兴趣,打量着来使,十分平静的问道。
“我家大人保举大人为潞武伯,只要大人点头,这事就算成了!”
来人没有丝毫心虚的模样,十分镇定从容的说道。
“唔?朝廷如此大度,不计较之前之事了?”
李征眯着眼睛看着来使,若非验明此人便是杨嗣昌的心腹,他早就将这信口胡吹之人拉出去砍了。
但是李征却是明白,杨嗣昌与崇祯的关系之铁,别人或者做不到这点,但杨嗣昌肯定有这个本事。
“这个自然。李将军也没有做什么叛逆之事嘛。与朝廷的几次误会,都是在自己属地里发生的,严格来说并没有任何叛逆之事。”
杨升荣脸上的笑容一直就没有断过,说起此话时,脸上的笑容更是十分的亲切。
“有什么要求吧?”
李征挺了挺腰,平静的问道。
“潞武伯误会了,朝廷这次委实诚意十足,并没有任何要求。倒是家主有一个小小的请求,若是李大人方便的话,可以去河南一躺,将李闯给打发了,这样也更方便家主为大人请爵。”
杨升荣脸上堆着笑,十分客气的说道。
“若是本将说不呢?”
李征目光灼灼的盯着杨升荣,不置可否的问道。
“那也无妨,只是需要稍多一些时间而已!不过为了体现我家家主的诚意,我家家主会关照将军四边文武官兵,保证不会再发生任何的误会!”
杨升荣似乎早预料到李征会这般询问,直接便给予了坚定的回答。
这个回答倒是出乎李征的预料,按照这个说话来看,这次大明朝廷的诚意似乎十足啊!
一时间,李征也陷入了沉默之中,内心陷入利弊权衡之中。
第369章 集结
杨升荣对于此次的招安,是怀着十足的信心的。
什么都不需要做,只是表面上再次臣服于朝廷之下,便可以得到爵位和安宁。
哪怕是一位极端的野心家,也会因为这种条件而争取更多时间来巩固自己的内部和权威,更别说李征这种看似完全是被逼反的将领了。
在他看来,李征此时表现出来的犹豫难决,完全不是在考虑是否同意,而是在给自己多争取一些面子罢了。
至于结果,他深信只有一个,哪便是李征同意下来。
“抱歉了,本将不是反复无常之人,杨大人的“好意”,代我向他表示感谢了!”
只是短短的半刻钟,李征便给出了一个让他完全想不到的答案,目光中更是一片寒冷。
“敢问大人,可是小的没有解说清楚么?”
杨升荣脸上的笑容终于看不到了,十分焦急的问道。
“本将听清楚也听明白了,不过本将的答案只有这么一个,既然已经不容于朝廷,便不会再回去了!另外提醒你一句,趁本将还没改变主意,赶紧滚蛋,别逼本将就此斩了你!”
李征语气十分平静,但态度却十分的坚决。
“小人能够问一下到底是为何么?”
杨升荣愣了半天,这才期期艾艾的问道。
李征摇头不答,直接一拉马腹,带着近卫军向南滚滚而去。
这一次与朝廷决裂,可谓是潞州军集团从上到下一致的决定,李征作为领袖,也不能无视这种集团意志。
另外,若是李征这次重新进入朝廷体系,那下边失望还在其次。
更重要的是,许多人都会有一种被背叛的感觉,而且李征还开了一个极坏的头,那便是可以与朝廷随意媾和。
李征既然可以带头媾和,那后面的人便再也没有任何心理压力,自此之后,与朝廷不清不楚,就再也不是大忌,更加可能出现的是越来越多摇摆不定的家伙。
若是事情到了这一步,潞州军内部的分裂便是顺理成章之事。
杨嗣昌行事看似全无章法,完全是在示敌以弱,但后续的毒招却是隐于其中,贻毒无穷!
杨嗣昌看的也是极准,潞州军战无不胜,靠的就是上下之间的那种相互信任和亲密无间。
若是失去了这份信任,潞州军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变得与普通明军毫无两样。
果然自宋以来,文人们就再也没有丝毫的长进,靠的完全就是忽悠和阴谋。
不考虑如何提升自己的战力,反而是想尽办法将对方的战力拉低到与自己一样烂的程度,再用丰富的经历去打败或熬死对方。
宋时,辽、金二国也并非被他们忽悠成功,而是因为宋辽百年征战不分胜负,宋金时却又被岳飞等宋将教育成功,令他们明白宋并非无人,这才不得不保持和平,任由他们拉低自己智商和武力,最后被人按在地上摩擦。
当金人也被弄的半残废,并且也将内部武夫的战力瓦解的差不多之后,这帮文人便得意洋洋的觉得自己解决了所有麻烦,天下从此太平了。
但是当完全不讲任何道理的蒙元突起之后,内部没有能够抗衡他们的武夫后,蒙元便无法再被他们同化,随之而来的便只有跳海一条路可选了。
宋时的士大夫多少还有廉耻,自己玩砸了没有推卸责任,殉国之辈比比皆是,后来朱元璋起兵之后,士大夫的后代们也纷纷加入其中,全力将蒙古人赶回漠北。
但到了明末,这些士人已经不配再称为士大夫,阴谋诡计被继承了下来,但廉耻却没多少人继承下来。
满清还未到来,只是听闻在山海关打赢了李闯这关键的一仗,便有无数的士人早早蓄好了辫子,只等皇清的到来了。
五月初,李征到达了临汾城。
在城外,还有无数风尘仆仆的潞州军正从四面八方陆续汇聚而来。
不等后续部队陆续到来,临汾城守军便将城防交卸而出,作为先头部队沿着汾河逆流而上,向着河津而去。
沿途襄陵,襄汾,曲沃,绛州诸城已经到位的潞州军沿路加入,等入河津城与游击陈兴武、王永部汇合之后,数量已经达到了七千余。
潞州军这么大的动静,自然瞒不过对岸的洪承畴。
在黄河对岸,也是无数的营帐林立。
在接到潞州军总动员之后,洪承畴并没有任何犹豫,尽管物资极为困难,但依旧尽可能聚集了近两万大军,布防于黄河西岸。
尤其是无数原本架在城头上的火炮,源源不断的被运来岸边布防,更是令官兵上下的惊惧消散了不少。
毕竟这一战,他的目的并不是击败潞州军,而是满足于依靠黄河天险,将潞州军挡在河岸另一边。
他知道自己的陕西兵战力不弱,但与潞州军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尤其是无数物资还是人数都处于劣势之时,固守天险也是唯一的选择。
不过尽管洪承畴在军议之时,面对众人时一脸的信心满满,但当他独自来到黄河边眺望另一边时,眼中却是不自禁的充满着忧虑。
黄河天险也不是万能的,虽然还做不到直接泅渡而过。但黄河在这小冰河时代,更是长久的处于枯水期。
河面的水流依旧在奔腾向前,但威势已经远不如他年轻游学初观之时那般的震憾,唯一令他安心的是,黄河夹杂着少量的泥沙而来,形成了宽阔的淤泥带,可谓过河易,出河却难。
探子的情况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潞州军的集结还在进行中。
无数的官兵风尘仆仆而来,在临汾休整数日等待顺流而来的船只后,便踏上新的征程,源源不断的向新旧河津城而来。
数日来,整个城池如同喧闹的集市,从来没有一刻安静过。
探子每日都会抵近探查一番,这些官兵身上都是带着煞气,许多都是刚从战场上下来的。
里面有许多士兵虽然没有那种气势,但无论队列还是号令,都是令行禁止,全部都是精锐的标准,甚至超过了洪承畴麾下大多数的将领们极为珍惜的家丁队伍。
眼看着这种强军,在自己不远处不断的汇聚,洪承畴说不畏惧哪是假的,但这种知己知彼又占着地利的情况下,洪承畴心中又觉得只是坚守的话根本不存在任何问题。
一切都在掌握之中,而且节奏也符合洪承畴对于李征喜欢一力降十会的性格认知。
但不知为什么,洪承畴都觉得似乎有哪里不对,但无论如何推想,却始终不得要领。
第370章 出奇
崇祯十年五月中,天气已经渐渐转暖,奔腾的黄河水量依旧如常,并没有多少变化。
李征此时已经移师河津,近两万大军正在与洪承畴遥遥相望。
看着河边那一溜的火炮,李征并没有着急着渡河,只是不断的集结着人员物资,顺便给远程而来的官兵休整些时日。
如今时间站在他这一边,物资充裕,训练充足,又有实战的磨砺,相比于疲弊不堪的陕西,潞州军完全耗的起。
每多一天时间,陕西方面就会更加艰难一天,陕西产粮供给自己都不足,洪承畴大半军粮都需要京城接济,如今山西路断,京中补给尽失。
而汉中、四川补给,虽然距离稍近,但山路难行,运输更为艰难。
就算在这里耗,李征也能耗死他。
而李征似乎就打算这般耗下去,一连数日别说打制船只过河了,甚至连象征性的砍伐树木都没有去做。
每日间两军隔河相望,却安然无事,一副静坐战的模样。
洪承畴极为焦虑的每日都来河边观望,却总是一片寂静,但是潞州军这边越是安静,他的心就越是煎熬,并不仅仅因为粮草补给越发困难,更因为心中的不安越来越强。
在两军对峙之时,一支军队正在群山之中跋涉着。
“铁牛,你到底有没有记错,这他娘的是路么?”
李开远手握斩骨刀,用力将一枝树枝劈断,向着前方带路的一个汉子怒骂道。
“小将军放心,绝对是这条路,错不了!俺跟着老闯王走了好几躺了!”
前面一个满脸憨厚的家伙摸摸头,傻呵呵的笑着保证道。
“真是这条路?可咱们都走了几日了,怎么还是在山沟沟里转悠?你可别记错了,否则回去要你小子好看!”
李开远明显有些满肚子的不爽,几天山路下来,整个人都有些不好了。
“小将军放心,再转过前面那个山头,就能看到潼关了!”
铁牛显然习惯了李开远的风格,头也不回的回了句话,根本不将他的威胁放在心上。
看看前面的山头,李开远差点就要原地爆炸了,三天前他就不仅一次的听到这句话,如今再听到这句话,这份滋味实在是有些酸爽。
不过他也只能忍着火爆的脾气,这次七哥将这般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他不敢有丝毫的疏忽怠慢,发发牢骚可以,若是不知轻重耽误事情,那后果不是他能够承担的。
所谓望山跑死马,看着不远的山头,一直走到天黑也才到达半山腰之中。
所有人都已经累的够呛,一听到宿营的命令之后,顿时倒的满地都是。
原本黑夜中不能生火,所有人都只能硬生生的挺着。但却难不住他们这些以后世特种兵为蓝本训练出来的军队,后世野外隐藏生火的办法极多,在李征手把手的言传身教之后,他们这支军队野外生存能力可谓冠绝这个时代!
这是一支只有千多人的军队,但论起战斗力来说,可以说是冠于整个潞州军。
完全是一支从老兵中选拔精英的方式挑选出来的,里面根本就没有普通士兵,最低的职务也是什长。
他们装备的武器也是全军最好的,无论贴身的皮甲,还是腰间的腰刀,还有背上的火铳,都是精工制作,无论材料还是匠工,全部都是顶尖的师傅做出来的。
这支军队可以说是牵托了李征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