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鼎明 >

第147章

鼎明-第147章

小说: 鼎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内圈的战斗依旧打的极为火势,拼死抵抗的曹文诏部,依旧在奋力的战斗着。
    但是很明显的是,他们根本无法脱困,无数流寇如同层层叠叠的浪花一般,前仆后继的不断涌来,拼命的厮咬着官军骑兵,将他们一个个拉下马来。
    很明显,在失去了马速之后,这些官军骑兵对上流寇步兵,已经完全处于压倒性的劣势,人数快速的降低着。
    “冲!”
    曹文诏带着数十个家丁,始终冲在最前。
    挡在他面前的流寇在他的马槊面前,无不波分浪裂,无人可挡。
    但无论他冲向哪里,都有无数的人在前面抵挡着,他的战马已经换了数匹,但却始终打不开一个缺口。
    连续的厮杀已经令他有些疲惫,身上几处伤口流淌的鲜血,也令他头脑阵阵的发晕。
    “阿叔!这边!快!”
    正在他头晕目眩之时,一道焦急的声音远远的传了过来。
    抬眼看时,正是他的侄儿曹变蛟。
    看着曹变蛟在人群人奋勇厮杀,与他相距不过数十步之遥,曹文诏精神一振,直直的向着曹变蛟杀去。
    但只是这区区数十步,曹文诏却是举步为艰。手中原本轻如无物的马槊,此时也显得如大山一般沉重,每前进一步,他都会身披数创,没有办法,人太多了……
    “变蛟!立即突围!这是军令!”
    曹文诏知道自己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无法突破这区区数十步,抬眼一看曹变蛟身后两翼,流寇军队已经隐隐出现,顿时扬声高喝道。
    “我不走!呀呀呀……杀光你们这些万恶的反贼!”
    曹变蛟如同入魔,完全不在乎流寇们的无数武器,只是血红着眼睛,拼命的向前冲杀着。
    他两侧的家丁不断的护卫在旁,拼命为他挡开大多数的攻击,死死的护卫着他前行。
    “走!”
    曹文诏怒吼一声,他虎目含泪,惊回顾时,麾下的将士已经所剩下无几,只有寥寥数百骑还在拼命的抵挡着,不肯放下武器投降。
    “阿叔,你的军令我今天是听不了了!我不走!我一定能救你的!一定能的!”
    曹变蛟咆哮着,却是死也不肯后退一步。
    只是说话间,已经再一次身披数创,战马更是被无数武器攻击,悲鸣一声,仆倒于地,将他从马身上甩了出去。
    曹变蛟猛的一挥刀,将数柄直向自己的武器劈开,就地一滚,直接扑入人群大砍大杀。
    几个家丁亡命而前,冲在他前面,快速替他挡下四面的攻击,一人牵过一匹马来,不由分说将他扶上战马。
    “蛟儿!”
    曹文诏眼见曹变蛟落马,顿时眦睚欲裂,发疯一般的向前冲杀,浑然不避刀枪,一身盔甲顿时被十数柄刀枪招呼其上,一阵铿锵之声不绝于耳,火花四射!
    又是数刀劈来,这一次劈的不是要害,而是腿部。
    曹文诏已经弃了马槊,马刀根本挡不了这么多的攻击,一声痛哼,两条腿已经鲜血横流。战马跪地,将曹文诏摔翻在地。
    不等曹文诏从摔倒中恢复过来,数刀便即当头斩下,曹文诏只觉刀光耀眼,喉头一阵阵腥甜。
    危急时刻,他的家丁队长曹大一声咆哮,奋不顾身的扑在他的身上,数刀齐斩而下,顿时血肉横飞。
    曹大又是一声咆哮,硬生生抱着曹文诏,踉跄的奔行数步,撤入仅剩下的两百余骑之中。
    当曹文诏再一次立于马上之时,整个战局已经完全没有任何挽救的可能了。
    当看到发疯一般冲击着的曹变蛟时,曹文诏也没了喝斥的心思,因为他知道那是没用的。
    叹息了一声,曹文诏抬头望着已经开始变得红彤彤的天空,晚霞已经升起,天空如同着了火一般。
    “好一朵鲜艳的火烧云,大丈夫死于战场,正应其景!我曹文诏一生征战,岂能效那小儿为俘!”
    在左右一片的惊呼声中,曹文诏猛的横刀于胫,毫无犹豫的直接自刎。
    整个战场上,曹文诏的死根本毫不起眼,只有他身边的家丁们纷纷赤红双眼,向着包围而来的流寇发起了最后一次的决死冲锋。
    在战场的另一侧,曹变蛟已经完全呆住了,甚至连左右直接拉住他马头开始后撤都没有发现。
    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自己身经百战,纵横战场数十年的叔叔,竟然身死了!
    他如同提线木偶一般,被家丁拉着马缰,失了魂一般飞马从流寇快速合拢而来的缺口中奔腾而出,渐渐消失在了远方……

第320章 乱起来了
    两日后,洪承畴大军前锋游骑到达战场。
    看到的却是一片的尸山血海,无数残肢断臂铺满战场,处处都是干涸的血迹,有的甚至蔓延十数丈远,触目惊心。
    远远的,一杆独零零的大旗立于战场中央,那一个高高飘扬的‘曹’字大旗,说不出的萧索和凄凉。
    在大旗下,则是一副临时打制的棺木,明末一代悍将曹文诏便静静的躺在其中,衣甲满是污血,依旧保持的十分完整。
    一杆满是血污的马槊静静立于棺木一侧,遥看如同招魂皤一般,风吹过马槊之后,发出轻微的嗡嗡声,如泣如诉。
    不过曹文诏麾下骑兵的盔甲衣物,却是完全被扒了个精光,武器装备更是半件完整的也看不到,甚至战场上根本没有任何战马的尸体,明显都是被人给收起了。
    数千被扒的精光的骑兵充塞在战场的每个角落,似乎在诉说着这一场战役的残酷和悲哀。
    显然流寇十分从容的歼灭了曹文诏部,更是极为从容的打扫了战场,这才悠然而去。
    但是这对于游骑们,却不啻于晴天霹雳,他们无法想象,兵强马壮,又有曹文诏这种悍将的数千骑兵,竟然一役而没!
    游骑只是略略的在战场上搜寻一番,便即脸色煞白的立即提缰而云。
    曹文诏大军一战而没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快速的向着四面八方而云。
    洪承畴是第一个得知消息的,只是听了一遍消息,脸色便变得煞白起来。
    他第一时间便猛锤自己胸口数拳,直接嚎啕大哭起来。
    他是不得不哭,这次名义上,曹文诏是受他节制的。他带领数万大军,却是在自己眼皮底下,数千骑兵被流寇一举歼灭,这种责任他实在不想背啊!
    哪怕就算上报曹文诏是轻敌冒进,也是在道义上完全占不住脚跟的,首先主帅无法控制将领这一条,就是他无能的表现。
    而且曹文诏已经战死,这个时候若是这般不要脸的撇清责任,更是会引起朝堂之上的非议,于他的名声那更是毁灭性的打击啊!
    洪承畴哭的十分有理由,毕竟曹文诏这是无端端的给他找事,还是这种震惊天下的大事。
    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就象是一个背锅的,朝廷慢怠陕西官军,令得陕西官军从上到下士气不振,这才是他大军一直拖延不前的原因,也是他无法及时救援的根子。
    但他却不能指责朝廷,指责皇帝,这个责任皇帝是不背的,朝廷更不会背在自己身上,他不背,谁背?
    他哭的死去活来,唯一的缺点便是无法吐出几口鲜血出来,以证明自己的悲痛和哀愁。
    洪承畴第一时间便上表自劾,向皇帝和朝廷请罪,这也是他唯一能够获得更多同情和理解的办法。
    然后更是拉着已经被他拉拢的关系极好的监军太监,求他写就一封奏章,为他多讲讲好话。
    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没有任何心思再去追击高闯,如同大祸临头一般,停留在永宁城下,收敛战死官军的尸首,战战兢兢的等待着北京方面的责罚。
    当消息传到李征这里时,李征刚刚到达长治城。
    这一系列的征战,泽潞二州并没有被攻击到,毕竟李征这次虽说远征,但所带的人马委实不多,大部分兵力都留在老巢留守。
    因为吃过一次亏的高闯,没有绝对的把握,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啃这块硬骨头,安然渡过了这次危机。
    李征是没有北上找高闯麻烦的意思,就算虎大威几次三番要求李征带兵往援,李征也没有立即出兵的意思。
    这两年来,泽潞二州基本上都在征战和行军的路上,无论官兵的体力还是精神,都是极为疲惫的,急需要大量时间来休整补充缺口。
    因此李征做的更多的则是谨守门户,绝不轻易对外用兵,更不用说这种满地图跑,就算追一年也不一定追的上的流寇了。
    虎大威虽然名义上是李征的上司,但根据大明大小相治的策略,只要没有兵部与朝廷的行文,理论上李征是可以不鸟虎大威的。
    不过李征当然不会一点面子也不给,象征的性派了一千兵至灵石城,帮助虎大威稳固太原府防线,至于更多的帮助,李征委实有些爱莫能助。
    在李征坐镇长治,积极防备着流寇进军泽潞二府之时,曹文诏的噩耗也传了过来。
    李征拿着情报,表情却并没有太大的意外。
    这一切他都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自己的人没有提前找到曹文诏,那曹文诏的命运自然也完全没有任何的改变。
    尽管有心理准备,但李征还是有些黯然神伤。
    毕竟之前的情谊李征却还是历历在目,这位纵横不羁,沉着坚定的汉子,委实逃不过命运的掌控。
    当消息传到京城时,崇祯皇帝更是悚然而惊,手足无措,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他完全没有想到,年初刚刚接受夸功游街,被他称赞为大明悍将的曹文诏,竟然这般悄无声息的战死沙场。
    第二日的朝会上,曹文诏战死的这记闷棍,显然是将大明文武百官都敲的有些头脑发懵,破天荒的竟然没有象往日那般争吵谩骂,朝会时寂静的吓人。
    洪承畴的请罪奏章已经到了,不过没有人打算追究洪承畴的责任,文官都已经道歉了,谁还会死揪着不放?
    不过对于如何处理曹文诏的后事,朝臣们却是大多缄口不言。
    不同于虎大威兵败之时,朝堂之上欢声大作,第一时间便一致同意剥去虎大威清武伯的爵位,勒令其戴罪立功的往事,这一刻人人心口都有些发紧。
    毕竟流寇的战力不知不觉间,似乎日渐高涨。
    窥一斑而见全豹,能够全歼数千官军,而且还是清一色的骑兵,这股子战力,显然已经说明了很多的问题。
    若是流寇还能如此的强力下去,未来的天下大势会如何发展,这些人精中的人精,都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
    对于皇帝红着眼睛要求对曹文诏的厚加追封,大佬们都没什么意见。
    毕竟这是一个死人,就算追封再多也所谓,怎么都不可能压的过自己一头的。
    眼下大明唯一一个能在文臣面前摆谱,而且手掌兵权的,就只有潞州总兵李征一人。
    许多人心中都口中附和着皇帝的要求,但心中却是对这最后一根刺有些觉得膈应,恨不得找点什么事,将这最后一个刺头给弄下来。
    在朝臣们心中盘算着如何给李征上眼药之时,山西局势再次变得混乱起来。
    数日不见动静的高闯,竟然又一次大张旗鼓的向西进入陕西,没有了洪承畴带领的陕西官军主力的镇压,边地干柴的陕西再一次大乱了起来。

第321章 阴谋的味道
    崇祯九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
    去岁曹文诏战死,旋即高闯回师陕西,洪承畴顾不得等待朝廷旨意,便即下令回师镇压。
    双方于陕西来回拉据大战,流寇的势头与士气明显提升极为显著,与洪承畴连番大战,有输有赢,再不付之前那般抱头鼠窜的模样。
    流寇势头日渐雄起,反观官军士气却是愈加低靡,在曹文诏前车之鉴在前,官军的攻势明显变得保守起来,谁也不愿意再被流寇打个伏击给包了饺子。
    往往都是相互呼应,齐头并进。
    这种战术稳妥是稳妥了,流寇无法找到合兵击破一部的机会,但却给了流寇更加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无论如何,为了活命而转进的流寇,速度都会远超过只是想驱赶流氓出自己家的官军。
    数月工夫,残破的陕西在两军的不断拉据中愈加残破,无数食不果腹,卖儿粥女的陕西人,为求活命,纷纷加入农民军中。
    每一日,农民军的实力就增加一分,每一次击退官军,流寇的声威就更盛一日。
    在这种循环下,便会有更多的百姓加入其中,不断的壮大着自己的力量。
    在崇祯八年底,黄河封冻之时,高闯离开了陕西,再次涌入山西。
    他并不是被洪承畴击败而退出陕西的,而是因为规模日大的麾下,所需要的粮草问题,被逼离开陕西。
    陕西境内,能抢的基本上都抢光了,甚至境内的百姓基本上要么加入了他们,要么就远远躲在偏僻的山林中,根本无法养活他这么庞大的军队。
    山西汾阳府,虽然之前算是一个富庶的地方,但这几年流寇与官兵来回扫荡,比之陕西也不惶多让,千里无人烟,百村无鸡呜。
    靠着流寇势头正劲,虎大威新败,力量严重不足,官军人心惶惶之时,高闯很是攻下了之前数次都未攻下城池,大肆掳掠之后,勉强解决了粮食危机。
    当他们继续向东进发之时,却是无奈的发现,李征的潞州军正好堵在他们东进的道路上。
    只是探查了一番东乌岭潞州军的防御,还有旗号之后,高迎祥就十分明智的避开了正面的泽州。
    那里的守军虽然只有数千,但高闯在心底却是下意识的选择了回避,毕竟之前那次的攻防战,对他的造成的心理阴影依旧还在。
    尤其是在农民军势头正盛之时,高迎祥更加不愿意去触摸这块硬骨头,若是再一次伤亡惨重,却还打不下来的话,那现在这个势头估计就要急转直下了。
    好在去河南的道路千万条,并非只有泽州一路,很快高迎祥便即掉头向南,继续攻城掠地,于陌底渡强渡黄河,拿下对岸的灵宝城,进入了河南境内。
    在高迎祥不断的高歌猛进之下,李征已经带着两千后援到达泽州城坐镇,当查知高迎祥已经掉头南下之时,李征在邸报上看到了朝廷对于曹文诏的追封诏书。
    追封曹文诏为镇远件,加太子太保、左都督,赐予祭葬的恤典,子孙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的官职,并命令有司为他立了庙,每年春秋两季予以祭奠。
    说实话,这份哀荣已经算是极尽优厚。
    但李征看完之后,却只是冷冷一笑。人死如灯灭,活着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曹文诏的儿孙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的名头,看起来挺好,但实际上屁用也无。
    因这个这个职务并不是现职,而是一个虚衔。
    李征之所以如此清楚,那是因为他儿子也是有一个锦衣卫百户的名头,但每年的俸禄却是令人想骂娘。
    听起来每年数百两的俸禄挺不错的,但他娘的发的是大明的宝钞,没错,就是那些一文不值,擦屁股都嫌硬的废纸!
    虽然李征知道这是大明财政危机的原因,但拿废纸糊弄人,还想别人有个屁的忠心。
    武人虽然没有文人圈子那么广大和复杂,但基本上的交流还是有的,只要有人得知了这一点,哪里还会有人能升的起为朝廷卖命的心思,不心寒就已经是比较忠心的了。
    大明末年,武将遍地汉奸的现象,完全就是大明朝廷自找的。
    毕竟武将没有地位就算了,没有尊严永远矮文官一头也可以忍受,但战死后子孙后代被人这般愚弄,那就忍无可忍了。
    不过李征并没有想为武将讨一个公道的想法,他还没有蠢到现在就与士大夫扳手腕。
    眼下他所观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