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无敌之大唐 >

第92章

无敌之大唐-第92章

小说: 无敌之大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若兮如此,可想而知太平公主有多富有,再以此类推,那神都之中的皇亲国戚、满朝勋贵,哪一个不是家财十万贯,富得流油

    可怜他赵无敌空有一身本领,即便是把武学修到了宗师之境,可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穷鬼,可怜老父和幼妹还在扬州老家饥寒交迫、艰难度日

    男儿生在天地间,若不能做一家的顶梁柱,给家人搏一个衣食无忧的生活,纵然是闯出一个偌大的声名,又有何用

    眼前的包裹虽小,却价值不轻,即便是赵无敌不知道大唐的珠宝行情,也能估计出一个大概。李若兮给他的,不说价值连城,至少也能换的铜钱数万贯。

    他手里拎着包裹,心情却很沉重。之所以如此,倒不是因为有了沫儿就忘了家中的老父和幼妹。

    而今已是秋末时节,即将进入寒冬,扬州的冬天虽不像北地那么可怕,但却也是寒风凛冽,湿冷难熬。

    赵无敌离开家已过了两年,家中的印象却历历在目,那破旧的茅屋是否能扛过寒风的侵袭家中的余粮能不能让他们填饱肚子有没有添置御寒的衣物:



    第226章谁是谁的执念

    

当北地今年第一场大雪来临的那个夜晚,在朔方城外的那个简陋的哨堡中,真正的赵无敌已经在寒冷中逝去,而今接管这具身体的已是另一个灵魂。

    不过,原先的赵无敌虽逝去,魂归幽冥,但却将完整的记忆留给了后来者,包括其对家人的牵绊和思念,点点滴滴,没有一丝一毫的遗失。

    这也算是他的执念,而今却被赵千里,也就是活在当世的赵无敌给继承了。这份真挚的感情已融入他的血脉中、骨髓中,与神魂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面对无尽遥远的星空,却找不到一条回家的路,他渐渐接受了这个新的身份,把自己当作赵无敌,恨他所恨,爱他所爱,牵挂着他的牵挂,担负起他的责任。

    这是他的承诺,虽不曾开口对人言,但却是以心起誓,直至永恒。

    通过脑海中清晰的记忆,他知道、他在扬州城外的那个家颇为寒酸,身为一个府军人家,在大唐可谓是活在最底层,其艰难和辛苦可想而知。

    下虽有寸土,上却无片瓦,几间茅屋,如何能抵挡年复一年的风雨侵袭

    他们家人丁单薄,至今日已是多代单传,加上有唐之前是年年战乱,生灵涂炭,以至于今日,只剩下他们这一脉,连个本家都没有,平日里遇到个难事,也没有个兄弟叔伯打个帮手。

    而在小妹鸢儿出生的时候,阿娘也因为难产、仅仅是看了刚刚来到人世间的女儿一眼,就撒手人寰。

    这是一个残缺的家庭,慈母早逝,老父多病,造就了前身过早地品尝了人世间的艰难,就在同龄的小伙伴一个个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就以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一家人的重担。

    自古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前身就是这样做的,上山砍柴,下地干活,无日无夜地处于奔波和忙碌之中,以至于都没有时间去他家后山的小道观,静心听老道士的“天书”。

    即便是有数的那么几次,也因为太过于疲乏和劳累,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梦乡。

    记忆中还有那么一个片段,那是在他离开扬州前往朔方戌边之前,他特意沽酒割肉前去拜谢老道士多年来的照顾,而老道士却看着他神色复杂,并不停地长吁短叹,最终却什么都没有说,挥挥手让他离去。

    他那时一心焦虑着老父的病,以及离家之后小妹鸢儿和还有那位名为媳妇、实则敬之为姐姐的窈娘该如何面对艰难困苦的日子,根本就没有精力注意老道士的异常。

    自那以后,一别就是两年多的时间,再也没有听到家乡的音讯,前身曾时常看着天空的北雁南飞,怕也有写一副尺书寄予家人,一诉相思之苦吧

    而今,斯人已逝,空余思乡之情,一股幽怨经久不散,只有在如今的赵无敌明悟几身,心神通达,一意替他承担所有的责任之后,方才散去。

    前身不知,而今的赵无敌却于那记忆的片段中看出了一丝不寻常来,那个家乡小道观中的老道士,很显然也不是一个普通人。

    既然这个世界出现了本该消失在时间长河里的稷下学宫,还有神秘莫测的大雪山,以及一个庞大的常山赵氏家族,那么,多一个不寻常的老道士又算得了什么

    赵无敌急切地想知道这个世界的密辛,恨不得肋生双翅飞回家乡,见一见这个对他、也就是全身有好感的老道士,只可惜山高路远,难以成行。

    而且,就算是他有时间、有精力,也同样无法回乡。因为他此时的身份还是一个戌边的扬州府军,不到戌边期满,没有兵部的换防命令,任何擅离职守者,都将接受军律和唐律的制裁。

    这也是为何太平公主虽念念不舍,但却依然急匆匆让他悄悄离去的原因。

    赵无敌依然靠在墙角,斜眼看那庄严肃穆、睥睨天下的大佛,不觉哑然失笑道:“尔不过是一泥菩萨,受尽世人的香火,却不思报答,反而横眉冷对,是何道理”

    大佛依然怒目凝视着门外,都没有看赵无敌一眼,也许,在他的心中,所思所虑都是事关天道传承的大事,哪里有时间理会一个蝼蚁

    红娘子见赵无敌磨磨蹭蹭,就是舍不得离开墙角,不免有些不高兴了,拿大脑袋拱着赵无敌,还不耐烦地叫唤一嗓子。

    “呵呵,大梦方觉醒,门外日东升。红娘子,是某家贪睡,以至于耽误了你的朝食,某家向你赔罪了”

    赵无敌站起身来,整理好衣服,朝红娘子深深一揖,极为诚恳地表达了他的歉意。

    倒让红娘子不好意思起来,“哕哕”地叫了一嗓子,那意思仿佛是在说:“甭客气,只要你多给俺喂一些精粮,再伺候俺饱饮一些清水,俺就原谅你了”

    赵无敌将李若兮所赠包裹同太平公主给他准备的大包裹放在一起,任何,拍了怕红娘子的大脑袋,示意跟着他一起出去。

    一人一马走出了小庙,来到门前的水洼边,赵无敌给红娘子喂了精粮,有随它在水洼里饱饮一顿,而他则来到泉眼旁,就着甘甜清冽的泉水,随意吃了点干粮。

    待红娘子吃饱喝足以后,眼见着红日已渐渐高升,赵无敌骑着红娘子,顺着北去的官道,朝朔方城而去。

    时值深秋时节,冬日渐近,本该是朔风阵阵,寒意袭人,谁料到神都的天却突然转暖,红日高悬,阳光如金,秋风拂面却带着一股子暖意,就如同那春暖花开时节,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神都,皇城,武成殿。

    此时,正是午后时分。

    因今日不是大朝日,武后不用在万象神宫之中和满朝文武勾心斗角,因此也免了耗费心神,用了一些点心,便在殿中的美人榻上小憩片刻。

    武后自掌握权柄以来,向来注重保养,近日虽因为北地和西域之事让她颇为烦恼,但也没有因此而寝食不安。

    先圣的话说得好,每逢大事必心静。

    作为一个掌控人世间无上权柄的帝王,岂能一遇到事就心乱如麻,惶惶不可终日

    不过是北地的几座边城吗不就是安西四镇吗丢掉了有什么大不了的,大不了再打回来就是:



    第227章惊梦

    

默啜大可汗一反常态,违背了冬季不出兵的惯例,趁着大雪纷飞的时候尽起铁骑,分兵数路同时攻击多座大唐边城,打了大唐边军一个措手不及。

    铁骑四出,马踏边城,数日之间,整个大唐北疆风云变幻、狼烟四起,自西向东数千里防线被冲得七零八落,七八座边城先后沦陷,二十万余边军死伤殆尽。

    而生活在北地的那些大唐子民更是家园毁坏,伤亡不计其数,不啻于遭遇了一场浩劫。

    常言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就在默啜大可汗的铁骑恣意肆虐北地之时,西边的吐蕃人和西突厥十姓也蠢蠢欲动,欲趁着大唐因北地糜烂不堪而焦头烂额、无暇他顾之时,趁火打劫,也想在安西之地咬下一口肥肉。

    如今之大唐,可谓是北有猛虎、西有群狼,眼下的局势很不容乐观,稍微一个疏忽都有可能造成江山社稷的动摇。

    不过,武后何许人也即便是眼下四夷皆蠢蠢欲动,大有联合起来举世攻唐的架势,可又如何

    大唐帝国之建立,靠的可不是运气和别人的施舍,也不是坐山观虎斗,伺机而动,等别人先拼个两败俱伤,然后捡便宜。

    在大隋末年,因隋炀失德,穷兵黩武,大兴土木,不恤民力,从而动摇了国本,造成天下动荡,民不聊生,以至于烟尘四起,多少有志图王者竖起反旗,或割据城池,或啸聚山林,大好江山顷刻间分崩离析。

    高祖及诸子不忍见天下长期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故而于太原起兵,招募天下英雄,靠着真刀真枪,扫荡六合,肃清环宇,荡平了几多烟尘,剿灭了多少反王,方才凭借着赫赫武功建立起泱泱大唐。

    大唐帝国以武立国,从满地的血与骨中一路走过,长剑所指,四海八荒无不臣服

    这样的大唐,何时会畏惧蛮夷的挑衅有敌来袭,唯战而已,朕麾下有雄兵百万、猛将千员,还有天下千千万万的子民,何惧尔等蛮夷之辈

    而且,此次突厥寇边,虽然让大唐损兵折将,丢城失地,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如今面对入侵西、北二地的蛮夷,整个大唐从上到下,无论官民,全都热血沸腾、战意冲天,将目光都盯在了边疆战事之上,而忽视了武后的专权。

    这就是上位者的眼光,犀利、独到、敏锐,看的永远都比别人深远,甚至能穿透事物的外表,而洞悉未来的走向。

    同一件事,就比如这次突厥铁骑寇边、北地岌岌可危之事来说,不同的人其着眼点就不同,看出的问题也不同。

    升斗小民看到的是蛮夷的残暴,北地军民的凄惨,继而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不免心中戚戚而又愤慨。

    将士们为同袍的死而悲伤,其后又将这股悲伤化作了战意,一个个热血沸腾、义愤填膺,要同突厥人决一死战。

    因为他们是军人,马踏蛮夷,守卫大唐,是他们的职责和荣耀,同时,他们也从中看到了战功,看到了流芳百世的机会。

    而朝堂之上的士大夫们则认为,这场自大唐开国以来最惨烈的对外战争,必然将给官场带来一场大动荡,其效果不啻于一次大清洗。

    毫无疑问,将有很多官员或因战而死、或因过而追责,从而空出许多职位。

    他们可以择机出手,将家族子侄或门生故旧给安插进入,甚至能借机插手军中,从而壮大家族的势力。

    那么,身为大唐帝国真正的主宰,武后又看到了什么呢

    这场战争转移了天下人的视线,对蛮夷的恨将人心凝聚在一起,从而淡忘了武后的夺权。

    武后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安心策划“以武代唐”,甚至可以借着空前团结的军心和民心,以及冲天的战意,倾全国之力和突厥人打一仗,将突厥铁骑打垮,将默啜给赶回大漠深处。

    这可是一场不世之功,就是比之汉武和太宗皇帝也不遑多让,注定要记入史册,流芳百世。

    如此一来,她将赢得整个天下子民的拥戴,从而顺利登基,成为亘古未有的第一个女皇帝,开创一个疆域万里、四海臣服的强大帝国。

    到那时,朕将登临泰山祭拜天地,告知上苍,谁说女子不如男朕就是以一女子之身,做了古往今来的第一个女皇帝,不仅如此,朕还要做千古一帝

    武后心意已决,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和默啜大可汗决一死战,借以为她登基称帝、建立新朝大造声势。

    沙吒忠义和黑齿常之二人都是久战沙场的悍将,前去朔云二州以后,定能审时度势,择机而动,给予突厥人致命一击。

    突厥铁骑虽战力强大,势不可挡,可又能有多少呢不过十多、二十万骑而已,我大唐有雄兵百万,那人堆也能把你给耗死。

    自古至今,战争从来拼的都是国力,打的是钱粮储备,耗的人口多寡,除了五胡乱华以外,北地大草原上的那些饿狼也不过是在边地劫掠一番以后扬长而去,何曾敢堂堂正正和中原王朝血战到底

    而今,将已拜、兵已出,钱粮也已拨付,接下来就是三军用命,将领运筹帷幄,宰相们坐镇政事堂筹措钱粮,百官各尽其责、各安其事。

    而武后她则只要待在这九重宫阙中等待北地传来的捷报即可,后勤补给自有宰相带着百官维持,而北地的战事自有前方的将领谋划。

    她并不精通军事,做不了南征北战的武皇帝,不过,她却并不怕战争。在她看来,两国交战和后宫之争也没什么不同,同样都是斗勇斗智,不择手段。

    她躺在美人榻上,却无法入睡,一颗心闹腾个不停,总觉得有什么事情要发生。

    这大军才出发不久,即便是打前锋的轻骑也不可能到达千里之外,能有什么事情发生

    难道武后猛然一惊,暗道一声不好。因为她差点忘记了,在狼烟四起的北地还有一座孤城依然牢牢挺立,依然还在大唐边军的手中。

    那就是朔方城,秦怀玉带领麾下万余将士不畏强敌,誓死血战,不仅保住了城池,还消灭了突厥小可汗忽必利部数万铁骑,可谓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而今,莫非是朔方终于沦陷了吗:



    第228章待诏的枷锁

    

自打进入了深秋时节,随着北方的冷风南下,神都的气温遽然间下降了不少,已触摸到冬的气息。

    谁料到今日却遽然回暖,红日当空,清风拂面,竟然给人一种春日融融的感觉,神都之中多少少年纨绔、豪门仕女,纷纷抢出了家门,去那神都城外寻觅晚秋的痕迹。

    武后本想小憩一会,谁料到竟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心中总有什么东西堵在那里,让她不由得烦躁起来。

    她前思后想,把最近的大事件都捋了一遍,并一一排除,除了那个让她闹心又丢面的武懿宗意外,那就只剩下一个可能。

    那就是朔方城,一座挡在默啜大可汗十万铁骑面前的孤城,只剩下几千伤兵,纵然是视死如归,血战到底,他们的血又能流到几时

    她虽不曾打过仗,却也知道孤城不可守,可纵然是令他们退下来,也因隔着千里的距离而于事无补。

    其实,在武后的心中,是多么希望秦怀玉能守住朔方,守住大唐在北地最后的旗帜。

    可这可能吗

    也许,只有期待奇迹的降临。想到这里,武后不由得哑然失笑,她本不是虔诚的信徒,从来只相信自己的力量,而今却期盼着天降奇迹,看来是她太在乎这场胜利了,以至于过度执着。

    奇迹之所以称之为奇迹,那是因为不可求、不可预知。

    朔方诸将的面孔一一浮现在眼前,世代将门但却喜欢走中庸之道的秦怀玉、脾气又臭又硬的魏文常、弥勒佛似的赵政、一根经的薛纳,一向性子濡弱、此次却立下大功让她刮目相看的武攸暨,还有那个叫赵什么对了,赵无敌,一个年未弱冠却立下大功劳的寒门子弟。

    武后虽重视门第出身,但却因为与山东世家交恶,而又缺少为她登基称帝、建立新朝摇旗呐喊的人,近年倒是不拘一格简拔了不少的寒门子弟,为其所用。

    这个赵无敌就是一个不错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