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无敌之大唐 >

第7章

无敌之大唐-第7章

小说: 无敌之大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主将战死,而亲兵却活着,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耻辱,唯一的选择就是为主将殉死,否则,将被世人所嘲讽,后代子孙也将因此蒙羞。

    生为铁甲卫,死后亦追随

    在城楼的侧后方,树立一座传令高台,其高与瞭望塔相仿,可以与四方城墙以及城中各地相望,毫无阻挡。

    战斗开始以后,人喊马嘶,加上北风呼啸,再大的嗓门也不能及远,而战机稍纵即逝,即便是以骑兵传达命令,也无法做到及时调整。

    因此,战时大多以号角和旗号传达命令,此刻在传令台上就有多名士卒集结待命,手持军号和各种颜色的旗帜,随时将大将军的命令传向四面八方。

    咚咚咚咚

    大地震颤,如同天鼓敲响,沉闷的声音随着北风传来,就像是惊雷阵阵,隆隆碾过。

    借助地面积雪的反光,都能看见大地起了波澜,雪花落下,即将接近地面的时候,都受到地面波动的影响,跳动起来。

    密集的马蹄声越来越近,搅动起漫天的风云,万马奔腾一起冲锋,其磅礴的气势卷起漫天的飞雪,如同大海怒涛,席卷而来。

    敌骑近了,密密麻麻的战马如同一道洪流卷过雪原,所过之处,厚达数寸的积雪在千军万马的践踏之下,露出坚实的黄土地。

    马如游龙,一匹连着一匹,密密麻麻,一时之间很难数得清楚,只能用点兵之法粗略估计,不少于万骑。

    马上的骑士穿着各种毛皮,部分人外面套着皮甲,甚至有少量骑士披着铁甲,式样与唐军甲胄一模一样,很显然那是以前的战利品。

    他们一手操控战马,另一只手挥舞着各种各样的兵器,有弯刀、大斧、狼牙棒等,口中发出各种嚎叫声,就像是一群发疯的野兽,因为某种原因,引起了兽潮。

    万马奔腾,场面极为宏大与壮观,一层层如同潮汐一般,席卷而来。

    秦怀玉脸色铁青,目光如电,凝视着突厥骑兵冲锋,一手撑在胸墙之上,另一只手高举,手背上鼓起几道青筋。

    突厥铁骑近了,离城墙不到三百丈,以骑兵的冲锋速度,三百丈的距离不过是眨眼之间。

    秦怀玉高举的右手用力挥下,同时,高声下达了命令:“全军迎战八牛弩发射阻敌”

    随着命令下达,号角吹响,旗幡招展,城头的所有将士进入战争状态。

    嘣

    当木锤敲下之后,粗大的弓弦发出尖锐的声响,八牛弩发射了。

    长达一丈的巨箭电射而出,如同一柄闪电之矛,贯穿雪幕,审判突厥人的罪与恶。

    噗噗噗

    乌黑的巨箭,闪烁冰冷的锋芒,一连贯穿三名突厥人,最后,又将一人一骑串在一起,其势方尽。

    这面城墙之上一共布置了十架八牛弩,一轮攒射之下也不过收割了数十名突厥人的性命。

    对于呼啸而来的过万敌骑来说,其损失不过是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这并非全无效果,而是一种对气势的压制。造成的伤亡虽不大,但那巨箭射来的时候,气势如虹,将几个人串在一起的那种可怖场面,却起到了震慑的效果。

    而且,八牛弩是一种远程打击武器,还是一种重型武器,足以威胁到两三百丈以外的敌人。

    另外,十架八牛弩分开攒射,将巨箭分别射向不同的地方,那人仰马翻的结果同样起到了阻滞敌骑的效果,引起了一片混乱。

    敌骑如潮水般涌来,很快就突破了八牛弩的封锁,进入了弓箭的射程,并进行反击。

    真正的考验来临了:



    第16章马如游龙箭如雨

    

北风呼啸,雪花飘飘,号角声不时响起。

    突厥铁骑已进入弓箭射程以内,却没有继续冲锋,而是拔转马头,距离城墙约五十步以外,向两边分流,画了一道圆弧,飞奔而过,并同时利用娴熟的骑射之术,侧身射出手中的箭矢。

    若是从空中俯视,此时的突厥大军就如同一条大河自远方奔腾而来,快到朔方城的时候却一分为二,分成两条之流绕城墙而过。

    这些突厥铁骑虽然悍勇,但是战马毕竟无法飞跃两丈高的城墙,而且,也没有携带攻城器械,只能采用最拿手的骑射之术,在城前游斗起来,尽可能消耗朔方城中守军的有生力量。

    突厥人是马背上的民族,骑术娴熟,仅凭两腿操控战马奔跑自如,从而腾出双手弯弓射箭,而且,射术精湛,左右开弓,给朔方城边军造成极大的杀伤。

    突厥人仅万骑,因此并没有分散开来围攻四方,而是集中起来攻击北面这一方。

    万骑分成两股,相背而行,在城外雪地里画个圆圈,周而复始,往来反复,打击始终不曾断绝,让守军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

    唐军依托城墙,借助胸墙的防护展开反击,此时并未短兵相接,马槊与唐刀等武器都用不上,只能依靠弓箭与强弩收割敌人的生命。

    好在今年户部和兵部难得大方了一回,朔方城中不仅粮食充足,箭矢等武器同样很充足,就连强弩这种利器都补充了很多具。

    有了充足的箭矢,不用担心弹尽粮绝,让守军可以放开手脚,从容反击。

    而且,他们依托城墙,前有胸墙防护,至于弓箭手之外的士卒没有短兵相接的机会,纷纷举起盾牌替弓箭手挡箭。

    两军相遇,却隔着一道城墙,彼此以弓箭对射,都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突厥人擅射,在战马高速奔跑之中侧身攒射,显得游刃有余。

    而且,突厥人多用硬弓,射程远、力道足,他们游走在唐军弓箭的射程边缘,以弓箭制衡弓箭,凭借射程的优势,压制了唐军。

    突厥人射程远、力道强劲,而唐军依托城墙,并有盾牌防护,双方的伤亡差不多打了个平手,谁也没有占到便宜。

    而在弓箭对射的情况下,实际上被射中要害、立时死去的士卒并不多,大多数人中箭的部位都并不致命,只要救治及时,完全可以保住性命,甚至康复。

    在对伤员的救治上,相对于突厥人,唐军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唐军有朔方城作为大本营,城中有郎中和充足的药材,而且,此时正是寒冷的季节,无需担心伤口恶化。

    而突厥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有没有随行郎中不知道,反正没有看到有人主动救治伤兵,顶着天就是一个头上插着几根花花绿绿的鸟毛的老家伙,举着一根粗大的骨头,双手朝天,做出拥抱苍穹的样子,在祈求上苍和天狼神的赐福。

    上苍很忙,主管诸天万界,哪里有空管你突厥人的死活

    至于天狼神,传说中突厥人的祖先,有没有听到祈求和赐福不知道,方正不断有中箭受伤的突厥人摔下战马,然后,被后面的战马踩啊踩,踩成了肉泥。

    至于城墙之上,这时候辅兵的作用就显露出来了。

    由于没有短兵相接,滚木擂石都没有消耗,因此,辅兵们只需要运送各种箭矢,并将受伤的士卒抬下城墙,以便军中的郎中救治。

    因为战事激烈,受轻伤的士卒拔除箭矢,随便敷点药,再用布帛简单包裹一下,立马重返墙头投入战斗。

    就连辅兵也不安全,他们忙得汗流浃背,还不时有人被流矢击中,成为伤兵。

    万骑一起攒射,箭矢密密麻麻,如同乌云压顶,黑压压一片,遮蔽了天空。

    箭矢极速飞行,罡风阵阵,所过之处,将雪花都绞碎并蒸发干净。

    双方对射,箭矢如雨,互相交织与碰撞,不时有人中间,发出凄厉的惨叫声。

    大将军秦怀玉站在城门楼里,镇定自若,观察着敌情并不时地发出一道道命令,对城防布置进行调整。

    秦刚和秦大山带着亲兵卫队将他层层护住,但却因为不能阻挡大将军观察敌情,只能无奈地给他留出一人宽的距离。

    副将薛纳,年约三旬,白面短须,身材高大而矫健,乃是大唐战神薛仁贵之子,年少从军,身经百战,有乃父之风。

    可惜的是薛仁贵晚节不保,兵败大非川,被夺官削爵降为平民,与历史上有所不同,老薛没有等到再度启用,迎来云州大捷,而是闲居老家郁郁而终。

    薛仁贵死后,皇帝忆起其往日的功勋,追赠一个云州都督、左骁卫大将军,算是给了个虚名作为补偿。

    因为老薛的晚节不保,顺理成章地影响了子孙的前程,其子薛纳从军多年身经百战,中创多处,却只混了个中郎将。

    见到大将军秦怀玉立于城楼之上,直面突厥人的箭矢,作为副将,他自然要劝阻。

    “大将军,常言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大将军为三军统帅,身负重任,岂可身处险地以身犯险请大将军速回城楼之下,卑职愿代大将军留在城楼之上督战”薛纳朗声道。

    “三军之气,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本帅自当与三军将士同生共死,共抗突厥。”秦怀玉一口回绝,不下城墙。

    秦琼就是响马出生,打战的时候喜欢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在他老人家的影响和教导下,老秦家的人都是犟驴,只要认准了一件事,八匹马都拉不回头。

    薛纳无奈,只好闭嘴,对于主帅的决定,可以善意的劝阻一下,但却不可一口咬死,啰嗦个没完没了,那就是僭越,乃官场大忌。

    薛纳作为副将,在大将军秦怀玉的坚持下,只能坚决执行。

    这样一来,秦大将军就在城楼之上,冒着突厥人的箭雨,从容观敌情,指挥若定。

    突然,一道寒芒劲道十足,穿越漫天的雪幕,极速射向秦怀玉。:



    第17章箭似流星射大将

    

一道冰冷的寒芒,如同漆黑的闪电,极速穿越漫天的飞雪,借助呼啸的北风,无声无息。

    箭如流星,其势无可阻挡,又似毒舌之吻,咬定秦怀玉的胸膛,要赐予他死亡。

    死亡之箭,无声无息,从发现寒芒闪烁,不过刹那之间,就到了眼前。

    刹那之间,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无论是提醒还是躲避都来不及了,这就是必杀之箭,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站在秦怀玉右侧,略微靠前,但却紧挨着他的一名亲兵,想都不想,一个纵身,挤向他的身前,用自己的身体为他挡箭。

    噗

    冰冷的金属,凌厉的锋锐,无情地灌体而入,一箭正中这名亲兵的面门。

    没有呐喊与挣扎,铁箭入体,这名亲兵立时毙命,身体顺势倒在地上,没了动静。

    “秦广”秦怀玉高喊亲兵的名字,眼睛发红,嗓音嘶哑,可那名亲兵却再也听不见了。

    就在此时,站在右后方的薛纳,突然一脚揣在秦怀玉的大腿侧面,猝不及防的秦怀玉身子朝左一歪,打了个趔趄。

    噗

    一道冰冷的寒芒咬上了秦怀玉,一只一模一样的铁箭插在他的右箭,箭尾的翎羽还在颤动。

    “突厥人有射雕手,快举盾”薛纳大声喝道,由于声嘶力竭之下,嗓门都有点喑哑。

    本来对薛纳拿脚踹大帅而怒目而视的秦大山,亲自扛着大号铁盾将秦怀玉护得严严实实。

    “秦大山,快将大帅送回去救治”秦怀玉受伤了,薛纳可不敢再让他留在这里,给突厥射雕手当靶子,立马让秦大山将他送回大帅府。

    此时,无论秦怀玉如何不愿意,无奈秦大山根本无视他的命令,一把将他抗起,在大盾的掩护之下下了城楼,朝大将军行在跑去。

    秦怀玉一走,他的那些亲兵自然跟着走了,偌大的城楼总算不再拥挤,剩下的人各就各位,并没有因为大将军的离去而陷入慌乱。

    作为秦怀玉的副将,薛纳就是城头之上军职最高的人了,顺理成章地接过指挥权,组织边军将士阻击突厥人。

    而且,他也没有立于胸墙之前,给突厥射雕手当靶子,而是由亲兵沿胸墙分别立起几张大盾,盾牌与盾牌之间留下尺许空隙。

    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小心翼翼地游走在不同的铁盾后面,侧着身子从空隙中观察敌情,从而发出相应的指令。

    这并非是薛纳贪生怕死,而是有秦怀玉这个前车之鉴,他可不想做无谓的牺牲。

    射雕手,顾名思义,就是能张弓支箭射下雕这种空中之王。

    射雕,就是考校射术的一种标尺,以此来区分普通射手与神射手。

    射雕手,不仅要射术出神入化,而且,要臂力惊人,至少能开三石硬弓。

    而最高级别的射雕手,甚至能拉开四石弓、五石弓,一箭能射倒奔马,不过,这种射雕手极其稀少,出现一个,那就是草原部落的宝贝。

    薛仁贵当年号称“三箭定天山”,其射术之精湛可想而知。

    其实老薛就是最顶级的射雕手,薛纳作为老薛的儿子,在射术上也没有给他老爹丢脸。

    就凭那箭的力道和式样,以及隐约看到的射雕手身影,并因此估算出出的距离,薛纳推测出这个射雕手用的至少是四石弓,甚至有可能是五石。

    一般情况下,射雕手在部落的地位尊崇,出现在战场之上的目的就是为了狙杀对方的大人物,极少对付普通士卒的。

    一方面是出于射雕手的骄傲,另一方面,射雕手拉开强弓的数次并非无止境的,一般情况下,能拉开几次就会力竭,要修养一定时间才能恢复。

    大战任然打得激烈万分,甚至是惨烈无比,双方的打法未变,突厥人以骑射之术攻击,而唐军在防守之余以弓箭和强弩反击。

    伤亡依然在增加,每一刻都有人倒在,有突厥人,也有唐军将士,只要是血肉之躯,中箭之后都一样会疼、会惨叫。

    只要是战争,就避免不了伤亡,这是一件无可奈何也无法避免的事情。

    突厥人在攻击被城墙没有收到什么效果之后,骑兵顺势围着朔方城转圈,向其它三面城墙发起攻击。

    但是其它三面城墙同样戒备森严,枕戈待旦,弓弦声不断响起,箭出如雨,给予了突厥人重创。

    而且,这样一来,反而给了唐军喘气的时间,可以抽空放松一会。

    再说秦大山亲自背着秦怀玉,在亲兵队前呼后拥之下,跑回了大将军行在。

    一进院子,秦大山就冲留守的亲兵大呼小叫:“快快去找郎中”

    而他则背着秦怀玉冲进了屋子,也就是所谓的虎帐,小心翼翼地将秦怀玉放下,扶着他坐在毡毯之上。

    射雕手用的箭与众不同,比普通的箭矢要长,也更加沉重,箭镞以精铁打造,成三棱锥形,也就是所谓的破甲锥,并且有倒钩,中箭之后极难医治。

    在拔箭的时候,倒钩会勾住大块血肉,甚至是经脉,轻则扩大创伤,重则残废。

    此时,突厥入侵,城头之上激战正酣,伤兵太多,所有的军中郎中都在城墙之下忙碌,恨不得一个人当作八个人用。

    不过,大帅中箭了,再忙碌不堪,也要抽出人手前来医治。

    根本就无需亲兵去找,薛纳已经安排了一名郎中紧随其后,不过,这名郎中可比不得秦大山那蛮牛一样的体质,因此落在后面,姗姗来迟。

    秦怀玉中箭的位置在右边肩膀,箭镞从甲叶的缝隙中间钻进入,需要卸掉铁甲,再褪下衣服,方好医治。

    好在郎中常年待在军中,对箭伤的处理并不陌生,拿一把特制的大剪刀,擦着铁甲将箭杆剪断。

    然后,在亲兵的辅助之下,给秦怀玉卸甲,在扒开衣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