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无敌之大唐 >

第65章

无敌之大唐-第65章

小说: 无敌之大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切都是因为李靖的处世准则造成的,他一向是洁身自好,远离朝争,远离夺嫡。一旦出征归来,立马将自己关在家里闭门谢客,就像是蜗牛一样躲在壳里,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他躲过了玄武门之变,也躲过了从龙之功,同时也失去了作为李建成腹心的机会。

    常言道:人不能活成独夫,而李靖却反其道而行之,硬是把自己活成了独夫。既不愿意做君王的腹心,也不愿意和同僚接触,将自身独立于勋贵和将门之外,成了大唐官场的一朵奇葩。

    如此人物,人们都只好对他敬而远之,久而久之,在各种论功行赏的场合里,人们有意无意地选择淡忘了他。

    他生前尚且如此,何况是他死后:



    第159章甜枣和巴掌

    

李靖的君子慎独,亦或是说他成功地将自己活成了独夫,在他有生之年凭借逆天的战功和不可取代的军中第一人地位,还没有暴露出过多的隐患。

    不过,在他死后,却给子孙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更确切地说是后患。

    昔日的因,就是来日的果。李靖种下的因,从而结出的苦果,自然是要由他的子孙来吞咽。

    没有与国同休,没有丹书铁券,没有世袭的勋职,也没有勋贵阶层和整个将门的照应,在经历三代数十年后,到了他的孙子李敬之承袭三原县公以来,基本上已经赋闲在家,混吃等死。

    仅仅是在六年前,突厥默啜大可汗突袭阴山,从而爆发阴山大战,大唐处于极为不利、即将全面崩溃局面的情况下,李敬之方才得以拜将、独领一军出征,靠一场奇袭挫敌锋芒,一举斩杀突厥五千铁骑,帮大唐赢得了喘气的时间,得以从容集结五十万大军齐聚阴山,以绝对的兵力优势力拼突厥,从而取得了一个两败俱伤、勉强能够接受的结局。

    宰相们之所以提名李敬之,是从多方面考虑的。

    首先,要感谢李靖把自己活成了独夫,这样一来,在李唐和武氏之间的皇权之争中,李敬之并不属于武家需要提防的人。

    其次,在六年前的阴山之战中,李敬之临危受命表现得还是很惊艳的,具备了作为一位名将的资本。这次让他领兵出征朔方,应该还是能让人放心的,即便是进攻不足,但是防御还是没问题的。反正突厥人迟早要退回阴山,等他们退走以后,跟在后面接收就是了。

    李敬之不是李唐的死忠,身上并没有打上李唐的烙印,虽然同样也没有向武后效忠,不过,只要不是武后的绊脚石,相信作为一种妥协和平衡,她是会同意的。

    其实,在武后心中还是不想用李敬之的。虽然武氏子侄中没有可用之人,不过,她还是倾向于使用老将沙吒忠义。至于原因很简单,沙吒忠义并非汉人,而是沙坨人,在大唐朝堂之上一直被视为异族,饱受士族的排挤,只能选择忠于武后,别无他选。

    不过,既然政事堂诸位宰相一同举荐了李敬之,武后倒也不好驳回。

    君臣之间的权利游戏,本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相互妥协,对于臣子们在背地里玩点无伤大雅的小动作、小聪明,只要不是太过份,不突破她的底线,一般情况下,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好挑明。

    她虽然强势,对权利游戏近似于一种痴迷,孜孜不倦地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不过,但是偌大的一个帝国,也不可能由她一个人玩得转。正如臣子们需要权利就离不开她一样,强大如武后也同样离不开臣子。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她定下了大方向之后,如何去完善和执行并追踪执行的过程和结果,这些都离不开臣子们。

    因此,李敬之虽然并非她心中所想,但是她还是决定妥协,满足宰相们的小小愿望。这就是帝王之术,驭下之道,一张一弛,一紧一松,也就是俗话说的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

    你光打人巴掌,不给好处哄哄,时间一长,你会发现当你伸出巴掌的时候,举目四顾心茫然,找不到一张可打的脸。

    反之,光给甜枣不打巴掌也不行,时间一长,人就没有了敬畏之心,而且,对吃甜枣已经习以为常。如果有一天你忘记了给甜枣,臣子们反而会因失望而生恨,从而背叛你,继而报复你。

    就在武后决定妥协,赏赐给宰相们一颗甜枣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小文子急匆匆而进,双手捧着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奏章跪倒在武后的御案前,急促地道:“启禀天后,安西副都护、安西屯田大使娄师德八百里急奏,兵部不敢耽搁,紧急呈于御前。”

    武后闻之,面容一肃,刚刚松弛下来的心肝瞬间又拎了起来,那双修长入鬓的长眉不由得蹙紧,就连丰腴而白皙的手也在微微颤抖。

    她心中在反复思量,猜测着各种可能,而其中最让她不安的就是,西突厥和吐蕃人也不安份了,他们和东突厥默啜之间狼狈为奸,趁着默啜突击大唐北疆的时候,遥相呼应,趁火打劫。

    心中虽然愁肠百结,可手中的奏章却不能不看。她深吸一口气,平稳了一下心神,打开娄师德的奏章,看得很仔细。仿佛娄师德写的不是奏章,而是参加科举之时写下的一篇锦绣文章,字字珠玑,让武后不愿错过每一个字。

    可惜的是,武后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亦或者说越来越古怪。

    武后嘴角流露出一抹冷笑,心中暗忖:“突厥一反常态于冬日天寒地冻时节出兵,果然不是默啜一时兴起,而是一次有预谋的行动。

    突厥突击北疆,吐蕃兴兵于西,而西突厥也蠢蠢欲动,三方遥相呼应,企图让朕措手不及,从而顾此失彼。

    高明啊高明如此阴险而狠毒的计谋,还不是默啜这样的野蛮人能想出来的,不用说又是徐敬业这个杂碎筹谋的。

    而徐敬业,一个祖祖辈辈都是汉人的种,却以身侍蛮夷,且还是主动投奔,死心塌地,真让朕看不懂。”

    武后将奏章复又卷起,对小文子吩咐道:“小文子,将此奏章给诸位相公传阅一番。”

    武后此举有点恶趣味,就像是和宰相们斗气一般。你们不是背后嘀咕朕喜欢乾纲独断吗这次朕对于安西的事情绝不独断,就让你们好好烦神一番,想一个万全之策,替朕平息安西之乱。

    先是政事堂首席秉笔、内史韦方质接过娄师德的奏章,仔细看了一遍,看着看着大口吸冷气,一只干枯的左手一个劲地摸着腮帮子,貌似牙疼得厉害

    韦方质看完后一言不发,只是一个劲地叹气,随手将奏章传给了身边的左仆射王方庆。

    王方庆看着看着脸黑如墨,嘴巴却闭得紧紧,将那封奏章像烫手的炭火似的扔给了中书侍郎岑长倩:



    第160章问计宰相

    

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

    一封来自数千里之外的急奏,经过八百里加急日夜兼程从安西送到了神都,如今在几位政事堂宰相手中传了一遍,最后又回到了武后的御案之上。

    宰相们看完急奏以后,反应不一,表情各异,有人闭目做沉思状,有人眼观鼻鼻观心心观太虚,有人摇头晃脑嘴巴一张一合却没有声音发出

    虽然他们都有不同的反应,都在做出一副绞尽脑汁殚精竭虑苦思冥想的模样,不过,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淡定,异常的淡定,不愧是混迹官场多年,所谓“居移气养移体”,练就出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气度。

    娄师德的急报内容可谓是石破天惊,对于眼前的大唐来说,那就是雪上加霜,在新鲜的伤口上面再擦一把盐巴。

    突厥人大肆寇边,马踏北疆,一连击破北疆数城,将大唐的躯体上面狠狠地插了几刀。而此时,吐蕃人也不让默啜专美于前,集结重兵对安西虎视眈眈,欲咬下这块肥肉。

    所谓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安西的旁边可不仅仅只有吐蕃人,还有一个西突厥十姓存在。他们的可汗斛瑟罗也派人给娄师德送了一封信,言称今年大草原水草不丰,牛羊繁衍不兴

    总之,就是一个意思,我们西突厥十姓缺少食物,难以度过寒冷的冬季,请大唐支援一下。俺们也知道大唐家大业大人口也多,大家都不容易,因此要求不高,把粮食给个两百石就差不多了。

    对于西突厥十姓的无耻行径,宰相们心中早就在骂娘了:“斛瑟罗,你特奶奶的能再无耻一些吗水草不丰,六畜不兴旺,造成过冬的食物不够吃

    你们突厥人什么时候过冬的食物够吃了就是给你们一千万石粮食,转眼间就能给折腾一空,明年照样不够吃。

    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学学娄师德种地呢不种地的游牧民族,一年到头就指望老天爷的脸色过日子,哪有丰衣足食的可能”

    宰相们心中虽不忿,但却也无可奈何,突厥也好,吐蕃也罢,他们就是那个德行。有吃的就甩开腮帮子猛吃,没有吃的就去抢,至于抢谁自然是喜欢种地、家有余粮的唐人。

    内史韦方质、门下侍郎韦思谦、左仆射王方庆、中书侍郎岑长倩,这四位都是老奸巨猾之辈,一个个都打定主意装哑巴,只要武后不问,就绝不开口。

    政事堂如今有五位宰相,除了这四位“老贼”,还有一个新晋的武承嗣。

    武承嗣在岭南烟瘴之地流放多年,前几年才被武后给赦免回来,一路飞速往上窜,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就爬上了宰相位置,混进了政事堂,挤进一群“老贼”的行列。

    不过,他虽然进了政事堂,有了议政的权利,却因为道行太浅,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根本就不被几个“老贼”看在眼中。

    “老贼”们淡定又淡定,武承嗣可没有这份涵养。一个默啜入侵,就让他挨了姑母几个大嘴巴子,还让武三思捡了便宜,得以挂帅出征,而且,很可能还将白捡一个不世之功。

    如今,这吐蕃和西突厥又来凑热闹,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特奶奶的,也太不把我武承嗣是不把我姑母看在眼里了

    杀必须派大军前去大杀特杀,最好把这些王八蛋全都给杀光,省得时不时地来恶心一下。

    “咳咳”一激动,武承嗣未曾开口先咳嗽上了,还带着喘的,让人看着闹心又揪心,好半天才平息些许,迫不及待地道:“天后,吐蕃、突厥,蛮夷耳,不识教化,竟敢冒犯天颜。

    臣,咳咳,臣以为应派大军出安西,以讨不臣,将这些蛮夷杀光杀绝,以绝后患。”

    武承嗣言罢,武成殿中顿时寂静无声,就连人们的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韦方质等人乜了武承嗣一眼,在心中给他竖起大拇指,纷纷赞叹:“牛人,真正的牛人啊把蛮夷杀光杀绝古往今来,多少牛人都没有做到,就连汉武倾国之力也未能做到,而今却在武承嗣口中说出,真是让人佩服又感慨万千。

    不过,蛮夷是好杀的如今北疆千疮百孔,多少生民流离失所,云州危在旦夕,已经够让大唐朝堂焦头烂额了。还要在安西再度开战大唐如今的国力可比不了太宗当年,拿什么去两面开战”

    想到这里,内史韦方质上前一步,冲武后拱手奏道:“武相年轻有为,志向凌云,气吞如虎,颇有前汉卫霍之风,老臣为天后贺为大唐贺

    老臣以为,武相既有此志,当可拜武相为帅,前去安西,统领各路兵马,定能将西突厥和吐蕃之流斩尽杀绝,为我大唐永绝后患。”

    韦方质一开口,韦思谦、王方庆和岑长倩纷纷附和,一致赞叹让武承嗣领兵出安西,去征讨西突厥和吐蕃。

    “废物”武后在心里暗骂了一句,又狠狠地瞪了武承嗣一眼,方才眼神一转,脸色也缓和了许多,朝韦方质等人道:“诸位都是政事堂的宰相,都是我朝元老之臣,如今北疆多难,西边又不太平,正是国事艰难之时,诸位当为国分忧,多做筹谋。”

    武后虽然还没有登基称帝,但在臣子的眼里,同样是金口玉言。如今,武后既然开口了,韦方质等人自然再也无法装聋作哑。

    中书侍郎岑长倩道:“天后,北疆默啜大举来犯,与我朝一战在所难免,臣以为实不宜再于安西之地大兴刀兵,应分而处之。

    臣以为当以北疆为重点,集结重兵与默啜决战,夺回失地,扬我国威。

    而安西之地可取守势,娄师德久在安西,可堪大任,天后可拜其为安西都护,总统安西四镇兵马,与吐蕃人对峙,不求破敌,但求守住城池即可。待到大雪封路之时,吐蕃人自然回撤,安西之危自解。

    而西突厥十姓,亦有控弦之士十余万,臣以为斛瑟罗尚未决心与大唐为敌,不如遣一使者安抚其心,并赐予其钱粮,此一路当可自退,不足为患。”

    岑长倩之策实为老成谋国之道,先瓦解其联盟,分而化之,总体就是:决战默啜,拖死吐蕃,安抚西突厥。

    此老成谋国之策,除了懵懵懂懂的武承嗣,其他三位宰相纷纷附议,就连武后也连连颔首,心中大慰。:



    第161章旌旗半卷出神都

    

岑长倩的一番分析,精辟而老道,直指当前局势的核心,可谓是老成谋国之策,听得诸宰相心服口服,就连武后也频频点头。

    东突厥默啜亲率二十万铁骑寇边,大唐北疆是战火连天,满目疮痍。而吐蕃也与默啜遥相呼应,陈兵十余万,对安西虎视眈眈,还有西突厥可汗斛瑟罗趁火打劫,一开口就是粮二百万石,大有一言不合就要兴兵前来自取的架势。

    北疆有群狼来袭,安西身边则有虎视眈眈,眼下的大唐西北两个方向均有大敌环伺,当前局势十分艰难,稍有不慎,将祸及关中之地,从而动摇大唐的国本。

    而眼下的大唐却没有在两面同时开战的实力,只能从中做出选择。岑长倩的建议就是,在北疆与默啜决战,而安西之地则采取守势,以名与利安抚西突厥,先退斛瑟罗一路,再拖住吐蕃,待到大雪纷飞之际让其不战自退。

    武后和诸宰相进一步商议之后,随即命上官婉儿写下几道旨意,就出兵朔州以及安西局势做出了决断。

    武后大体上听取了岑长倩的建议,不过,在具体的人选上还是夹带了私心,并没有完全被诸宰相牵着鼻子走。

    老将沙吒忠义为朔方行军大总管,朔州都督,领兵十万出朔州,寻求与突厥决战,伺机夺回失地。

    鸿胪寺少卿唐休璟持节出使西突厥,加封西突厥十姓可汗斛瑟罗为继往绝大可汗,蒙池都护,加爵西蒙郡王,并赐西突厥十姓粮百万石、绢布万匹。

    至于安西四镇,原本有兵十万,不过,由于安西离关中路途遥远,转运粮草极为不易,故黑齿常之归朝的时候带回七万余兵马,只留给娄师德二万四千人马。

    因此,武后诏令娄师德为安西都护,加冠军大将军,节制安西四镇诸军兵马事,安西屯田大使,总领安西军政事务,前面负责抵御吐蕃入侵一事。

    同时,又令李敬之为云麾将军,安西副都护,于阗军领军使,领兵马二万支援安西,协助娄师德镇守安西四镇。

    这样一来,娄师德手中拥有的两万四千兵马,加上李敬之带去的两万援军,整个安西总共只有兵马四万四千众,听起来人数不少,但对于偌大的安西来说,还是显得捉襟见肘、兵员严重不足。

    即便是唐休璟不负众望稳住了西突厥,仅仅是面对来势汹汹的吐蕃大军一家,也够娄师德喝一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