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5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看袁谭是人质,但毕竟是袁绍长子,口袋子里的钱足的很,别说请士家三兄弟吃饭,就是请他们全族,也能够让他们敞开了吃。
第一千零五章 黑山
酒是河南陈酿,肉有鲜鹿和羊肉,包括羊肝和鹿心,即使是在雒阳的酒舍,这也就算是最好的招待了。
有这么多的美酒佳肴,袁谭和士家三兄弟很快就喝醉了……或者说的更准确一点,是袁谭和士徽喝醉了。
士徽和袁谭一直在谈天说地,说些有营养没营养的话。
与其像是说话,倒不如说是在彼此互相抱怨着。
“唉!”
袁谭重重地将酒爵落在桌案上,红着脸打酒嗝道:“可叹袁某半世英杰,虽不能说是身经百战,却也是久经战阵,如今却作为一个人质,潜身缩首在此地蹉跎岁月,当真是无可奈何……悲哉!”
士徽苦笑着道:“袁兄何必自堕?你虽身为人质,但家业却还在河北,早晚还是有机会能够回去的,而我们兄弟……此生此世,怕是再也没有机会返回交趾了……”
说到这,士徽又举起酒爵,使劲地喝了一口:“可叹我等也是一方霸主之子,如今却要终生陷于此地,有家难回了!悲哉!”
说罢,便见他也重重地将酒爵落在桌案上。
士颂向四周看了一圈,见旁边的桌子离这边很远,而他们适才又叫走了那些歌女,因而倒是不用担心周围有人听到他们说的话。
不过即如此,士颂还是低声对士徽道:“兄长,咱们还是小声一点,小心隔墙有耳。”
士徽哼了哼,道:“怕什么!在雒阳这个地方,我是生不如死,还不如直抒胸臆,就是死,也死的痛快一些!”
士颂和士干彼此互相对视了一眼,低下头没有说话。
袁谭转头看向士徽,望着他脸上那副落寞的表情,袁谭的心中涌起了共情之感。
他在士徽的脸上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一样。
少时,却听袁谭轻轻一叹:“士兄的遭遇,让袁某很是感慨……可叹我人不在邺城,若他日我能回邺城,定会想办法帮助士兄,或许袁某不能让兄回返交州,但却绝不留士兄一人在此受屈!”
士徽闻言,笑道:“袁兄有这番话,就算难以实现,某也是感激涕零了。”
……
散席之后,两个人各自返回各自的居所。
路上,士家兄弟在车上,一路无言。
士徽眯着眼睛,哼着曲调,似心情颇愉悦。
士颂和士干坐在他的对面,彼此相望。
随后,却见士颂重重地点了点头,似虎在向士干示意着什么。
士干将心一横,索性豁出去了。
“兄长……刚才,听了你和袁公子的话,小弟心中甚感羞愧……如今我们兄弟在雒阳,活的如同猪狗一般,比起在交州的日子,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小弟苦不听兄长之言,没有规劝父亲,如今想想,真是悔之晚矣。”
士徽慢悠悠地睁开了眼睛,道:“事到如今,说这些还有什么用?晚了!都晚了!这辈子,就这么窝囊的活吧!”
士颂在一旁道:“二位兄长,其实我觉得倒也不是没有翻身的机会,就看咱们兄弟如何做!”
士徽斜眼看向他:“你什么意思?”
“兄长细想,那袁显思乃是袁绍嫡长,日后定可继承袁绍基业,成为河北霸主,邺城的朝廷说是刘袛执政,但实则权柄皆在袁氏手中,袁绍如今年纪大了。日后袁谭若能返回邺城,成就霸业与雒阳相抗,咱们若与袁谭为友,倒也未必没有机会重返交州,亦或是离开雒阳,具体的方法,小弟眼下还未想到,但也不是没有可能。”
士徽听了这话,不由精神一震。
他眯起眼睛,开始仔细考虑这件事的可行性。
“四弟之言,却有道理啊。”半晌之后,士徽慢悠悠地说了一句。
士颂一听有门,忙谏言道:“如今真可谓是天赐良机,这袁谭和我们兄弟,都在赵云手下供职,大家平日里相见次数颇多,我观那赵云年轻,且也不是严苛之辈,咱们与他好生交往,以博其心,待翌日等他真的回返邺城,也忘不了我们兄弟的辛苦。”
“不错,万一以后河北方面真的把雒阳打赢了,咱们也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不是。”
士徽认真地琢磨了一会,倒还真就是这么个道理。
他重重地点了点头,道:“实不想两位兄弟居然也有此心,如此最好,我兄弟三人齐心,士家早晚能得兴复!如此,咱们兄弟,就与袁谭好生交往,他若有难处,咱们能帮的尽量帮,也算是为日后多铺一条路出来。”
……
士家兄弟与袁谭搭上了线,自然是瞒不过刘琦的,或者说这事根本就没有人打算瞒他。
书房之中,刘琦一边批阅奏折,一边听着诸葛亮对他进行陈述。
当诸葛亮完全说完之后,刘琦方才放下手中的笔,站起身来到屋子的正中央,开始来回跺步。
“士燮的这两个儿子,鼓动士徽与袁谭交好联合,看来士燮是打心眼里要把他这个傻嫡子用到底了。”
诸葛亮道:“虽然是嫡子,但士徽的掌权意识一直非常强,在交州的时候,就隐隐有想要越过士燮直接掌权之意,以士燮的角度来讲,这样不容易控制的儿子,就算是嫡子,也不合适做接班人,反倒是不如趁着这次事件, 将他用到极致,回头再好生安置,另选出一名合适的继承人。”
“河北那面的情况怎么样了?”刘琦转头看向诸葛亮。
“暂没有特别的事情。”
“袁尚呢?在邺城的少府干的还挺顺当?”
“据说,袁绍还是挺扶持这个儿子的,据卫士署的人说,此子类父,深得袁绍喜爱。”
“可即使深得袁绍喜爱,也未曾见袁绍立他为嫡子……想来,袁绍也是怕自己死后,冀州望族成了朝堂的主要势力,排挤他袁氏,而袁尚的后方,偏偏还站着那群冀州望族。”
诸葛亮道:“也就是说,袁绍不是不想立袁尚为储,而是不敢?”
“依照朕的估计,袁绍还是想躲吸收一些汝颍之士进入冀州朝堂,待平衡了邺城的政治力量后,再扶持袁尚上位,这样缓慢的平稳过度,可以使朝局更加的稳定,也不会轻易酿成激变……就这一点来说,他和曹操的目地相同。”
顿了顿,便听刘琦轻叹口气又道:“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助推袁绍和曹操一把呢?他们这么磨磨唧唧的,朕感觉有些被动啊。”
诸葛亮拱手道:“臣有一计,或许可以打乱袁绍的步调,逼迫他加快速度行事。”
“哦?孔明有何秒策?”
诸葛亮缓缓地道出两个字:“黑山。”
第一千零六章 难以剿灭的黑山
黑山军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这点刘琦也有点把握不准。
诸葛亮对他进行了一番解释。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黑山军就跟一方诸侯无异。
但和诸侯相比,他们还是有点不太一样。
甚至可以说,他们比诸侯更加棘手,你可以派大兵压境灭一路诸侯,但想灭黑山……那就只有两个字,呵呵。
为什么?
他们虽然是起义军,活动于中山,常山,上党,河内等地的山脉中,且拥有固定的地盘,但黑山军的地盘并不像是地方牧守一样坐拥城池。
他们的人员基本单位还是以乡里、山寨、部落为主,分为数十股,在太行山内分而居住。
这个分而居住,就是比较让人挠头的地方。
太行山脉绵延八千余里,从幽州,到冀州,再到并州,再往河内……几乎横跨了整个北方,山地受拒马河,漳水,丹河,沁河等水域切割,多横陉,山脉奇耸,最高的山峰海拔足可达到两千余米……在这样的地界中,又有诸多的山民氓首,甚至还有一些以射猎为生的部落,这些人口在当地的县署中,根本无法完全统计,或者说是户口上有人,但实际上并无此人。
因为豪强望族兼并土地越发严重,越来越多的人交不起税,活不起了……不得已只能奔着山脉里走,一开始官署还会派人追缴擒回,但随着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北方的流民也越来越多,户籍统计的数量根本核对不上,活脱脱的一本烂账,想根据户口去捉人,也不知道从何入手?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但这种事情一旦开了口子,那后续往太行山的流窜人口就会越多。
因为户籍上的人虽然找不到了,但名字还在户册上,官署每年要向朝廷纳人头税的,而且还要派上计吏入京接受考核……那跑了这么多人,这些人造成的税赋空缺应该怎么办?
答案就是从别的人身上平摊,也就是每年多收几次口赋,将税差补齐。
望族的税,官署不敢收。
他们隐匿人口的税差还需要官署从别的地方补齐呢,哪会给跑到山中的盲流子摊税?想什么呢?
最终,还是都落在了齐民黔首,也就是普通的贫农身上。
贫农本来交自己的口赋,就相对吃力了,如今还要再给黑山中的人摊税,还活不活了?
你乃公的!干脆我也进黑山。
于是乎,这就形成了一個恶性循环。
进黑山的人越多,地方贫农的税就越高,税越高,他们就越要进黑山。
有人或许会说,那地方官署根据情况可以核销人口。
不错,是可以。
但官署账本上亏空出来的人丁怎么办?那只能是历年减户,按照人口失踪,突然事件死亡,灾荒饿死向郡署上报,用以核销一部分人口。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口数目也是在地方郡、县之长的考核范围中的。
一个国家想要运行,最基本的就是人口,汉高祖为了刺激人口生育,甚至下令过收单身税。
现在这些郡守还有县长,要是每年年底上计时,汇报各种天灾人祸不停的死人,管辖区域人口呈断崖式下跌……你说他们这官还干不干了?
所以说,核减的永远没有逃走的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行山脉里的山民黑户也就越来越多……其实说他们是黑户也不完全正确,因为他们的原籍还在都官署的户口本上,就是当地官署想找人的时候……不好意思,没有!
时至如今,太行山内的黑户人数,已经多达到了数百万。
他们在山脉之中形成了一个个村落,寨子,乃至于乡。
但问题这些人都是黑山军吗?不是!
他们只是普通的民,黑山军中人呢……也跟他们居住在一起,但你不知道他们当中谁是黑山军,也不会有人向官署举报‘我们的乡里中谁谁谁是黑山军’,因为这些乡里根本就不在地方县署的管辖地图内。
这些山民虽然是黑户,但实际上他们也是大汉的民,虽然不上税,但他们也承接着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工作。
他们在山中开垦,种植,射猎,酿酒,制造……与当地县署正规统辖的乡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可以说是维持地方民生正常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官署中人看来,他们就是带着过期身份证的劳动人民。
你能把他们都灭了?
但若是要从这数百万人中,把是黑山军的人一个一个的揪出来杀……天方夜谭。
而且黑山军的战略纵深太广阔了……八千里的太行山脉,足够普通人在里面探索奥秘一辈子了。
所以说,想要消灭黑山军是一件很难的事,甚至可以说有些不现实。
但黑山军,却可以随时从各部抽调兵马,集合组成强兵,对各方势力进攻。
……
“眼下,邺城的朝局并不算复杂,袁绍想要传位给袁尚,这事明眼人都看的清楚,但他想传位给袁尚,却不想让袁尚为河北士人所控制,所以袁绍眼下需要时间来慢慢过渡,但黑山军可以破坏他的这个过渡的过程。”
刘琦轻轻地揉了揉眉心:“你的意思是,让张燕起兵?”
诸葛亮点头道:“正是。”
“这事可能么?”刘琦疑惑地看着诸葛亮:“毕竟,咱们原先与张燕从来都没有联系过。”
诸葛亮却道:“只要派遣得力的人选,此事十有八九可成。”
“哦?”刘琦似乎来气兴趣:“为何如此肯定?”
“褚飞燕携裹百万黑山人众,虽人数多,但终归只是称雄于太行一脉,且黑山军内部建制不全,虽有举荐孝廉之权,但在天下高门的眼中,他们的身份上不得台面,终归只是贼寇……而他们最好的出路,也无外乎选一强大势力而依附,以张燕的身份和本事,想要自成霸业,无异于痴人说梦,张燕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
刘琦恍然地点了点头,道:“你是说,张燕会选择我们这边来站队?”
诸葛亮点头道:“是!”
刘琦闻言笑道:“你如何那么肯定?伱懂得拉拢张燕,朕想袁绍和曹操恐怕也知道这个道理,他们想来也会给张燕开出很高的筹码。”
诸葛亮笑道:“陛下,就算是袁绍和曹操能够拉拢的动褚飞燕,但却拉拢不了黑山,不错,张燕是黑山军的第一渠帅,但黑山军分为几十股,张燕麾下有几十位渠帅,他们可没有一个人想要归顺袁绍……因为我朝能够给黑山军想要的东西,但袁绍和曹操给不了。”
第一千零七章 刘备为使
刘琦静静地思考着诸葛亮的话,不一会便见他恍然了。
原来如此。
看到刘琦恍然的表情,诸葛亮笑了:“陛下真是当局者迷,张燕必定会选择我朝这件事,乃是陛下一手操持的,如今陛下为何反倒忘却了?”
刘琦闻言,哈哈大笑道:“论及才思敏捷,朕远不及爱卿,有些时候,这反应自然就是慢了半拍。”
诸葛亮一听这话,忙拱手施礼道:“陛下恕罪,臣并非此意。”
“不必如此。”刘琦摆了摆手,道:“是你提醒了朕……是啊!从朕施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重制徭役规划,发行印刷产业开始,黑山军就注定要站到朕这一边了。”
诸葛亮作揖道:“陛下圣明!”
黑山军都是黑户,他们为什么是黑户?土地被兼并了,交不起税他们不是黑户是什么?
如今支持袁绍在河北起家的人都是谁?天下望族!这些人跟黑山军是站在对立面的,正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才创造了今日的黑山。
如果河北的制度不改,黑山军依附过去干甚?重新将户籍索定在冀州境内,让官署继续坑吗?坑到一定时候,他们再跑回到大山里,继续当黑户?
这个假设在根本上就是不成立的。
换一句在刘琦穿越前的那个时代的时髦的话来说,那就是意识形态不一样。
而缺少土地的痛苦,也只有在刘琦一手构建的王朝才能够实现,虽然刘琦所建立的王朝,在某些利益方面跟黑山也有着冲突,但不像是袁绍那边跟黑山的利益是根本性冲突,是无法调和的矛盾。
刘琦站了起来,在殿中来回踱着步子,细细地沉思着。
少时,便见他站住了脚步,道:“那依你之见,派何人去黑山为使见张燕最佳?”
诸葛亮道:“玄德公麾下有一文士,名唤简雍,亮与他见过面,此人乃是河北人,虽没有过高的门第出身,平日为人谈笑自若,颇有座谈客之姿,亮想,以此人为使,应该是比较合适的。”
刘琦满意地点了点头,道:“既然是你举荐的,想来必无差错,那就依你的意思行事吧。”
“遵旨……陛下,臣还有一件事。”
“何事?”
“臣想让周瑜,试试说服孙策,让他可以为陛下所用。”
刘琦摇了摇头,道:“此事恐难。”
“周瑜似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