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4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代为官,深谙朝堂之道,我怕他们在你们身上瞧出破绽,故而不敢提前告知。”
张飞的表情依旧有些不忿,他转头道:“二哥,大哥觉得咱俩会让人瞧出破绽,这是不是太过小瞧咱兄弟了?”
关羽捋着长髯没有说话,只是用丹凤眼看向张飞……
张飞的面部表情此刻显得极为丰富,各种情绪在面上表露无疑,他心中此刻是何种心态,压根不用他张嘴说话,只需扫一眼,就能品出个大概。
关羽长长地吁了口气,道:“三弟,依为兄看来,大哥说的是对的,你我两个人皆无大哥这般的深沉内敛,心思缜密,此等大事若是事先告知你我,适才与那堂溪成交谈之时,难免不会露出些破绽。”
刘备额首笑道:“正是此理。”
张飞虽然依旧有些不服气,但见关羽都这么说了,也就没法反驳了。
“既然陛下是要让大哥施苦肉计,但此计已成,大哥适才为何不应了那个堂溪成?”
刘备没有说话,只是摸着须子,高深莫测的笑了。
第九百四十四章 尚书台班底
与堂溪成会面一次之后,刘备在接下来的十几日又屡次前往皇宫觐见刘琦。
虽然没有人知道刘备与刘琦之间到底谈了什么,有心人能够看到的是,刘备每一次从皇宫走出来的时候,都是满脸的失落,甚至有的时候,他的脸颊上还挂着泪痕。
真的让人感觉他受到了天大的委屈。
这一日,刘备又从宫殿中失落的走了出去,路上碰见了前来觐见的贾诩,两个人彼此寒暄了几句,随后便各自奔着反方向离去。
进皇宫之后,贾诩拜见刘琦,然后向刘琦详述了一些自己职责之内事情。
最后,贾诩说道:“在荆州的诸葛亮和庞统,率众押解着孙策和周瑜,已经即将抵达雒阳,予以还有三日便可抵达。”
“诸葛亮,庞统,孙策,周瑜是么?”刘琦闻言微微一笑,打破:“重要的人物这是都抵达了。”
贾诩问刘琦道:“陛下,诸葛亮和庞统,在荆州之战可谓是立下了大功,他们两人又都是陛下的同门师弟,此番来雒阳,陛下可是要委以重任?”
“重任自然是要委的,但终归他们两个人还是太年轻了,还需多多历练,不能骤然许诺以高位。”
贾诩恍然地点点头:“那依陛下之见,诸葛亮和庞统当委以何职?”
刘琦站起身,一边抻了抻懒腰,一边道:“尚书台留下的那几个人,我不甚满意,还得换上得心应手之人才是。”
贾诩闻言点了点头。
‘尚’是掌管的意思,汉朝有六尚,尚食、尚衣、尚冠、尚席、尚浴、尚书,用大白话来解释就是管吃,管穿,管帽,管睡,管洗澡,管文书。
打眼一瞅,就能看出来,管皇帝吃喝拉撒的人权力肯定就是那么回事,唯有这管文书的才是真正牛逼。
尚书台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办公室,为首的尚书令虽然只是秩千石,但权力极重,既出诏令,又出政令,属于皇帝的贴身秘书与对外执行人。
这些人刘琦刚刚登基,还没有来得及换,特别是这个尚书令,乃是三独坐之一,至关重要。
曹操治政时期,荀彧就是尚书令,权职重大。
“你说,让诸葛亮当尚书令,合适吗?”刘琦突然转头看向贾诩,笑道。
贾诩略一沉吟:“是不是太过年轻了一点?”
“年轻有什么不好?”
“恐难服众。”
刘琦笑着摇了摇头,道:“我不需要他服谁,他只需要对我忠心耿耿,就够了。”
贾诩叹息道:“只要诸葛亮过于年轻,若为尚书令,这尚书台的其他佐官,怕是就都要换一换了。”
“那就把尚书台的人,全都换了。”
贾诩没曾想刘琦居然真的给尚书台大换血。
他犹豫地拱手作揖道:“陛下,尚书台的事务繁杂,可不是随便找些亲信就能任用的,非得是有真才实干不可。”
“所以啊,不光是诸葛亮,还有庞统……还是司马防的那两个儿子,司马朗和司马懿,都可以安排在尚书台,另外,从益州调张松来雒阳,也安排在尚书台内,还有南阳人李严,也是一個不错的人选……还有荆州的崔钧,石韬,孟建等人都可以调来……还有那个周瑜。”
贾诩听到这不说话了。
只是大致听刘琦报了一圈人名,继续就能够看出,刘琦目下在尚书台安置的这些人,全都是青年俊杰,毫无疑问,这些人是被刘琦想要培养成下一代朝廷的中流砥柱。
而且,这些人都是各州精英,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也代表了不同地域士族的利益。
毫无疑问,论及在北方士人的影响中,温县司马家比较大,但是荆州的诸葛亮,庞统,李严,益州的张松,扬州的周瑜也都是代表了不同的地域势力,任凭司马家也无法坐大,当然了,荆州下一代的势力若想坐大,蜀中,河北,扬州的地域势力也会对他们产生钳制。
而且,在贾诩听来,刘琦适才所列出这些名字,好像没有一个人是不聪明的。
统统都是可独当一面的人才。
这些人,若是任用任何一个来主政国家,都或许在未来成为大汉朝堂的風向标。
但是劉琦把這些人统统聚拢起来,还安插在一个机构内。
让他们之间彼此携手共事,基本上不可能的。
基本没有人可以完全做到彻底出位。
不过……
贾诩有些疑惑地向着刘琦施了一礼,道:“陛下,恕臣多言,别人也就罢了,那个周瑜……他目下不过是一名囚徒,如何能入尚书台这等要地?”
“天下人才,朕皆可用之,周瑜是我大汉子民,只不过先前被孙氏所蒙蔽,误堕泥道而已,这一次将他召上京师,朕为的就是能够再给他一个机会。”
贾诩又问道:“原来如此,陛下高瞻远瞩,胸襟广大,能接纳天下英才,实乃大汉之幸。”
“文和,你适才在宫外,可碰到了刘玄德吗?”
听了刘琦问起,贾诩也没有隐瞒……主要是他隐瞒也没有用。
“回禀陛下,老臣碰到了。”贾诩坦率直言道。
“那你看刘玄德眼下的状态如何?”
贾诩沉吟了片刻,道:“陛下,恕臣多一句嘴,我看那刘备神态不愉,眼中无神,神色委顿,脸上似还挂有泪痕……陛下对他,是不是有些太过严苛了?毕竟,刘备虽是太傅的旧部,但昔日也曾多方面支持陛下,陛下是不是重新斟酌一下,起用刘备,臣觉得,这对陛下并无坏处。”
刘琦没有说话,他心中暗自盘算,以贾诩眼光之毒,竟也看不出刘备的真实情况,看来刘备这出戏演的的确是很到位。
“文和的话,朕会考虑的,回头诸葛亮等人若是到了雒阳,就由你代朕妥善安顿他们。”
“臣遵旨。”
……
少时,出了德阳殿,贾诩抬头望了望太阳,响起适才刘琦问起他关于刘备的事,他仔细的回想了一下自己当时在大殿内的回答。
嗯,应该是没有什麼破绽的。
这年头,总是能够看透天子的想法,可不是什么好事……特别是看透了天子的心思,然后还让天子知道了。
接着,便见贾诩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迈步向皇宫外走去。
第九百四十五章 诸葛令君
建兴元年四月初五的一个晚上,有人敲响了堂溪成家的府门。
门子出来,纳了对方名刺转回给家公。
时至深夜,堂溪典此刻正搂着小妾酣睡,门子在外面告诉他,说是太祝令刘备求见。
堂溪成睡的正想,骤然被人打扰,深感不快,当即下令道:“撵走!撵走!这都是哪来的不懂规矩的,大半夜的拜府求人,这不是有病么!”
“诺。”
门子领命就要走,但这个时候,堂溪成突然间又清醒了。
他猛然坐直了身子,将小妾搂着自己白玉臂扔到一边,着履下地道:“你适才说,是何人拜府?”
“回家公,是太祝令刘备拜府。”
“啊,哈哈哈,原来如此……终于是来,引他去偏厅相见。”
“诺。”
……
堂溪典穿戴整齐,来到偏厅与刘备相见。
刘备身披黑色罩服,头戴斗笠,似是在特意的遮掩面容。
“堂溪公。”刘备拱手见礼。
堂溪典急忙还了一礼。
“玄德深夜来见,莫不是想清楚了?”
刘备听了堂溪成问起,脸上露出几分落寞的表情。
他无可奈何地向着堂溪成拱手施礼。
“不瞒堂溪公,备今日厚颜而来……唉,确实是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说到这的时候,刘备显得很是尴尬,犹犹豫豫的不知应怎么说。
堂溪成很是老道,他上前握住了刘备的手,开心地道:“玄德不必多言,你心中所想,某尽知晓……唉,其实你的苦衷我能理解,当今天子昏庸无道,我等身为汉臣,若是不被逼迫的走投无路,眼见国家衰败,岂能行此下策?着实是国本动摇,社稷遭殃,不能不为之啊。”
刘备没有说话,只是苦涩地点了点头响应。
有些不好说的话,让对方替自己说了,这感觉还是蛮不错的。
其实,那日刘备和堂溪成第一次交谈,若是他当场就答应了投靠对方,堂溪成回头心中或许反倒是有些许疑惑。
事情太顺利,必然有诈。
但现在不同了。
刘备又经过了几次对天子的试探,心灰意冷,这些事情堂溪成都是知道的。
在这种前后无路的情况下,刘备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来找堂溪成,这才是事情合理的发展方向。
也正是因为如此,堂溪成才对刘备这次前来投诚如此的放心。
毕竟,刘备前来投靠,对于堂溪成等一众人而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一段现实的考验。
当下,堂溪成就与刘备深谈——关于换帝之事。
堂溪成的意思是,目下有能力换帝的这些朝臣,虽然政治影响力较大,但己方还是缺少足够的兵力,而刘备昔日所管辖的兵将虽然不多,但毕竟还是有一定军事基础的,所以希望刘备能够想办法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
刘备沉吟片刻之后,方道:“按照目前的情况,单凭我们这些人,想要在雒阳城中起事成功,实在是太过困难,当今天下以武起家,受天子所管辖的带甲兵将有十余万,势力太大,若要在雒阳起事,根本无法成功……想要扶持新帝登基,只有一个办法。”
堂溪成听到这,不由精神一振。
他很是郑重地问刘备道:“敢问玄德,你有何办法?”
“非得有外力加持不可。”
“外力?”
刘备点了点头,道:“当今陛下,虽是经学名门出身,却是以武起事,惯于征战……如今陛下虽登基称帝,但征战之心不减,特别是北有袁绍,东有曹操两大强敌,若是此二人有所异动,天子一定会御驾亲征的!”
“御驾亲征?”堂溪成脑海中的明灯似乎被点燃了。
刘备点了点头,道:“依照当下的形势,只有陛下出征,我们才有机会,不然若是贸然动手,我等必死无葬身之地。”
堂溪成恍然地点了点头,道:“还是玄德思虑的周到啊,只是……如何才能让陛下,御驾亲征呢?”
刘备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個,恕备一时半刻想不到。”
堂溪成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道:“此事,且容我回头找杨公商议。”
……
从荆州赶来的诸葛亮和庞统,终于抵达了雒阳。
两人到了雒阳之后没有迟疑,当即入宫觐见。
刘琦在大殿上,赞扬了诸葛亮和庞统的功绩,虽然设宴招待二人。
席间,刘琦对问二人说道:“此番荆州对抗周瑜的战事,个中所有的曲折黄叙和刘磐已经分别派人送信给朕,大概也都清楚了,能够活捉孙策和周瑜,你们两个人都是功不可没,但若论首功,依朕看来,还是诸葛师弟要略胜于旁师弟一些。”
庞统的脸色,在一瞬间变的有些不是很好看。
那也就是那么一瞬间,毕竟是当着刘琦的面,庞统也不好过多造次,随后便调整了心情,静坐不语。
诸葛亮跟庞统相处了一段时间,自然清楚庞统与自己虽然相善,但心中总是隐隐有些想要与自己比较的念头。
他不忍心因此與庞統交恶,遂道:“陛下,其实对阵江东之兵,很多事情,是庞師兄不愿与弟争功,故而相让,绝非亮的功劳。”
“既然是庞师弟故意相让于你,那伱就承了庞师弟的这份情吧。”刘琦笑着看向庞统:“庞师弟,你意下如何?不会因为这么点小事,记恨你小师弟吧?”
庞统急忙起身道:“陛下之言令臣惶恐,师弟功勋,荆楚之人尽皆知晓,如何是我让的?万不敢当。”
刘琦满意地点了点头,道:“如此最好,亮,尚书台那边现在的一批人,朕用的非常不顺手,因此我打算着你为尚书令,秩千石,庞师弟为尚书仆射,秩六百石,职录尚书事。”
当下,便见诸葛亮和庞统一同起身拜谢。
“另外,温县司马氏有二子,司马朗和司马懿,朕已经下诏敕封二人为尚书左右丞,掌录文书期会,张松为三公曹,李严为吏部曹,还有你们此次押解回来的周瑜,朕打算敕封他为中都官曹……至于尚书台其余的职位,还有三十六名尚书侍郎和十八名尚书令史,你们回头自己斟酌,看看是要換人,还是继续沿用原先那些人,或者是换一部分,留一部分,你们这些尚书台的领头人物,给朕拿个章程出来。”
“遵旨。”
两人领命后,诸葛亮站起身,对刘琦道:“陛下想用周瑜?”
“是。”
“只是此人毕竟是我们的俘虏,会甘心为陛下所用吗?”
“周瑜是一方俊杰,虽然与孙氏关系匪浅,但就目前这个阶段来看,他还没有必要为孙氏完全舍上自己的家族……朕回头自然会和周瑜单独聊聊。”
第九百四十六章 王道之殿
刘琦的猜测是正确的。
在历史上,从周瑜入仕江东,到赤壁之战之后,他对于江东孙氏一直都是忠心耿耿,毫无疑问,若是要让那个时期的周瑜改换门楣,投靠其他势力,根本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是在现在这个时间段,情况并不一样。
首先,在历史上的汉室中央皇权,已经等同于没有,特别是在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汉室皇权旁落,北方诸州姓曹,而且曹操麾下所重用的人都是他的颍川嫡系,周瑜极力要孙权与曹操划江而治,在一定立场上而言,也是不想让自己家族到北方去给曹操手下家族们当下手。
毕竟,江东方面当时势力已成,只要能够维持住鼎足之势,那周氏一族在江东,就算是名列前茅的大族,而且孙策临终对周瑜托孤,江东对于周瑜来说也是一个未尽的责任。
但是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皇权不但未亡,而且完全是巩固的。
曹操统一华夏,江东方面与曹操交恶之时,可以渲染曹操是逆贼,他们与曹操为帝是为了清君侧,勉强倒是占据大义。
但是刘琦登基,而且江东势力未成,在这种情况下,江东其实属于反叛势力,而周瑜所在的周家,乃是庐江望族,两世三公,在汉朝有着深厚的家族底蕴。
况且孙策未死,一切还都有回圜的余地。
……
“罪臣周瑜,拜见陛下。”
周瑜虽然是战俘,但荆州方面并没有薄待他,既不上刑拘,也不上枷锁,一路上只是派人看押,并给他了充分的自由,好吃好穿地招待着。
刘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