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4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才能对外讨贼!”
“皇叔,朕之所以特意薄待于你,就是想用你,演一出苦肉计,你愿意配合朕么?事成之后,朕愿以皇叔为大都护,先伐孙坚,再破袁曹,克成一统,中兴汉室!”
第九百三十七章 大动作
刘备的政治素养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很快就清楚了刘琦的意图。
现在对于刘琦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落实科举制度,同时还要取消人头税,归入土地中来收。
这套方案,在荆州以及益州已经彻底施行,期间也经历了辖境内的诸多叛乱; 但都被刘琦一一扫平了。
不得不说,镇西稻的普及给了刘琦强大的底气。
在这个时代,一个政治集团若是能够拥有足够的粮草,就等于掌握了经济霸权!毕竟现在还是农业社会,粮草在一定程度而言比货币发行权还要牛逼。
再加上借用战争发展起来的强大军队,南方的半壁江山所有因为政治改革的反叛,在这些年都被刘琦陆续的平定了。
荆州和益州的半壁江山; 如今已经成为了刘琦的后盾,现在将整个大汉朝的政治体制改过来,就算是他治下的豪强和士族会闹意见,他也有足够的能力平定。
但重要的是,一定要迅速让他们露头,其中快速收拾朝堂中的反对势力最为重要。
因此,刘琦没有重用刘备,而且在白日间刘备来见他的时候,派许褚将他赶了回去。
刘琦所要给雒阳朝廷中人释放的信号,就是刘备此番也没有受到他的重用,而且已经被刘琦冷落。
这样一来,刘备就有机会接近入那些暗中想要对刘琦不利的群体之中。
按道理来说,这些有风险的群体,一时半刻也不会轻易跳反,但刘琦现在用最快的手段去碰触他们家族的核心利益,回头只要再稍稍的给他们刻意的‘放置一些机会’,相信这些人一定会沉不住气的。
到时候就一举收网。
刘备听了刘琦的详述之后,大概明白了刘琦的意图。
不过他依旧有些不解……
“如此大任; 陛下为何独独选中臣?”
“来人啊; 上酒!”刘琦对着宫殿万大声喊道。
少时; 便有荆武卒将酒菜端了上来。
“皇叔,你可看到了,朕入京在宫中的内侍,不用宦官,只用荆武卒,你可知为何?”
刘备摇了摇头,露出不解之色。
“这宫中的宦官,大多乃是先帝所遗留,我信不过。”
刘备这才恍然而悟。
不错,这些人原先都是先帝刘协那一代的人,其中有多少人被朝臣们腐蚀了,会不会给那些朝臣们通风报信,这谁也说不好。
“在这个大殿内外,目下的每一个人,才都是我信得过的,也包括皇叔你。”
刘琦的话让刘备心中不由升起了几分感动之情。
“承蒙陛下如此信任,臣万分感激。”
刘琦笑道:“你我乃是同宗; 我不信任皇叔; 又能信任谁呢?可眼下之局,若要施展苦肉计; 着一人能够打入他们内部,非皇叔不可……毕竟,荆州系的将领在明面上都是我的心腹,若是让他们做计,肯定会被对方识破。”
刘备抿着嘴,沉思良久方缓缓道:“备虽然曾在荆州待过一阵,但时间不长,后来又入仕朝中,就外人来看,我与陛下的关系,似乎并不牢固。”
刘琦重重地点头道:“所以,我才选了皇叔你啊。”
刘备又拱手道:“请问陛下,陛下如此信任臣,难道不怕臣被那些自诩为清流的祸害蛊惑……真的倒向他们那一边么?”
刘琦重重地摇了摇头,道:“不怕!”
“陛下竟如此信任臣的人品?”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朕对皇叔,一千個一万个信任。”
刘备听了这话,心中甚是感动。
士为知己者死,得君如此,夫复何求?
当然,以刘琦的角度而言,他确实是信任刘备的。
但不是因为人品。
刘备虽然是一时之枭雄,但是他的出身并不甚高,自幼织席贩履,虽然因为同宗刘元起的扶持门路,而有机会拜九江郡大儒卢植为师,但在这个经学为上,望族为尊的时节,刘备的身份和资源都还是太过低微了,他想要往上爬,就一定要有好的机遇才可以。
而刘备虽然走到了今天的这个位置,但从他升迁的路线来看,他走的还是边郡武将军功的那一条路,在大汉朝那些所谓的‘中流砥柱’眼中,还是上不得台面的。
所以,刘琦换位思考站在刘备的角度上来看,以刘备目下的角度而言,他不论是站在士人或是望族的一面,所能获得的利益都是最小化的。
只有站在宗亲这一边,才能够让刘备平地崛起,一飞冲天。
这是他先天的自然条件所限,无可奈何。
而刘氏宗亲这边的天花板,毫无疑问就是皇帝。
所以,只有跟自己死混到底,才能使刘备的利益最大化。
这就是刘琦无条件相信刘备的原因。
两个人详谈许久之后,却见刘备站起身来,对刘琦道:“陛下放心,臣一定尽心竭力,为汉室肃清毒瘤。”
“拜托皇叔了。”
君臣二人各自举起酒爵,相互对敬,随后皆一饮而尽。
……
两日后的朝议上,刘琦在朝廷中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
他下诏,由刘虞,刘和,荀彧,徐庶,蒯越等人牵头,以荆州原先实施的赋税方法作为基础,拓展一份全新的税赋征收法案,限期予以施行。
同时包括杨彪等士人一直上奏重立的太学,刘琦也已经答应重立。
但是,各地官员的任免,从此以后不再经过地方察举,太学生的补郎和补吏也没有了实质意义,刘琦的人才选用制度是由国家的五经博士进行统一的出题会试,通过四级会考,最后由尚书台根基标准排名择选,入榜士人的名单呈报天子与扶政大臣共同采拟录用,地方不再插手人士任免
而各郡所有的官吏任免权,也全部由中央统一收回,郡守不再有征辟之责。
法令一出,朝堂震动,诸臣皆惊!
饶是已经归附了刘琦的赵岐,伏完,吴硕,马日磾等臣子,听到此信之后,也不由纷纷站出班来,表示反对。
“陛下!税政和孝廉征辟之法,乃是自武帝时期就已经延续至今的祖制,延用数百年,岂可一朝而废?此乃动摇国本,颠覆朝纲之举啊!”马日磾高声对刘琦呼道。
“放肆!”刘琦直接出口将他怼了回去:“孝武留下的祖制,难道就不能改吗?孝武皇帝难道就没改过高祖的制度吗?若是天下所有的制度都一成不变,那还要皇帝做什么?要你们这些人才做什么?朕随便在民间找些黔首齐民,按照先辈留下的政令,一样一样的照搬不就是了,朝廷还给你们发秩俸干什么?”
就在这个时候杨彪站了出来:“陛下此言,未免有失偏颇,陛下初登大位,想要改制,这本也无可厚非,可陛下却要细思,有些政策若是改的太急,只怕会生出祸患,贻害无穷。”
第九百三十八章 藏了多年的大招
刘琦眯起眼睛,站起身,缓缓的走到高台阶前,低头望向杨彪。
台阶下的杨彪怡然不惧,也是仰头看向刘琦。
杨彪虽然被罢免了三公之位,但刘琦终究还是给他留了颜面,保留了他的爵位; 同时迁为左中郎将。
但很显然,这并没有压低他的气焰。
就这么相互对视了许久,却见刘琦露出了一丝笑容。
“杨爱卿此言,朕不太明白?什么是祸害?什么是贻害无穷?谁是祸害?又要贻害谁了?”
杨彪拱手道:“陛下难道忘了,这天下想要反对我大汉朝,想要反对陛下的人; 还有很多; 这些人无时无刻不在针对陛下,恨不能日日夜夜的去找陛下的短处,借以打击陛下的威望……如今袁绍和曹操在河北拥立伪帝,江东孙坚左右摇摆不定,天下一分为二,却还不是陛下一人可以独掌乾坤的时候。”
刘琦恍然地‘哦’了一声,道:“如此说来,朕若是施行改革,那就是会被天下所不容了?”
杨彪的面容很是淡然:“陛下乃是真命天子,焉能为全天下所不容?只是有些事情,欲速则不达,只怕是改革未定,朝堂就先不宁了。”
“哎呦呦,好严重呀……那依杨爱卿的意思,朕该如何行事?”
杨彪双手持笏板,鞠躬言道:“眼下我大汉百废待兴,外有强敌; 当先内修德政,外整军备; 以抗袁绍,内外相合,稳扎稳打,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内修德政,外整军备?”
杨彪郑重地道:“自董卓以来,天下诸雄逐鹿,祸乱朝纲,朝纲不振,民不聊生,我大汉以士人为基,历朝历代,唯有习经之士,方有安邦定国之才,然而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乱,各州士人流离,漂泊不定,一心报效国家的学子,报国无门,空耗才学于泉林之间; 这实在是一件让人悲哀的事。”
刘琦微笑着看杨彪:“朕实行科举,不就是为了让这些空老于林泉之士的才能不被埋没; 让他们通过朝廷的恩科,争相竞选,则其优者为朝廷录用,如此岂不甚好?”
杨彪道:“陛下此法,虽重才学,却不重德行,我汉朝以孝治天下,陛下高居朝堂之中,不知各地人才在当地的德行如何,唯有当地官员,通过考察方能知晓此人品性如何。”
刘琦微笑道:“当地的官吏,看的就一定准吗?”
“地方官治政于当地,不似陛下远在京城,自然看的是准的。”
“那要是当地郡守,本就是十恶不赦,无父无君之辈呢?袁绍四世三公出身,名满天下,被他一系所举荐的人才不计其数,可如今,那些人全都追随袁绍背反朝廷,另拥伪帝,那这些人当初又是怎么被筛选出来的?”
刘琦顿了顿后,轻声道:“地方郡守都瞎了是么?”
杨彪被刘琦这么一举例,顿时哑口无言,不知该如何回复。
刘琦环视在场诸人,道:“依照朕看来,天下大忠似奸,大伪似忠者,不计其数,袁绍不反之时,谁知他是反贼?董卓替朝廷戍边之时,谁知他是叛逆?张角当年祸起之前,太平教治病救疾,在民间为千万人所追捧,便是地方官吏也多有敬太平教者,谁知他会祸乱天下?刘焉汉室宗亲,备受尊崇,谁知道他也是反贼?”
说罢,刘琦冷冷地环视大殿中的一众人道:“便是你们这些人之中,谁知道哪个心中此刻不是在咒骂着朕呢?”
刘琦的目光犀利来回巡视,在场中人与刘琦目光对视上的人,很多都是下意识的将头低了下去。
“税政,科举的事情,就这么定了!”刘琦果断地下达了最后的决定。
“陛下!”
随着一声高呼,侍郎耿纪站出来,大声呼道:“陛下万万不可啊!选吏事关天下士子命运,也事关朝廷前程!当今天下,各个经学门家子弟所学的经学门类各不相同,且不说古文经或是今文学的派别之分,单是学今文经者,便有专门研习各家《易》者,更有研读《诗》者,亦有专攻读《孝经》者……且说《易》者,就分施、孟、梁诸家,《孝经》更是由韦、王诸多夫子多代编释,研于四海,分枝繁多,各州各地所学经血派别不同,各有所长,又如何能用几次考试而定优劣?这出题的博士若是倾向于一家之言,所出题目皆为此家,岂不是排斥了其余各学派诸子,实在是大大的不公平啊!”
刘琦紧紧地盯着耿纪,脸上露出了淡然地微笑。
“耿爱卿此言,颇有些道理呀。”
“陛下三思。”
“其实,耿爱卿所谏之事,朕也算做好了准备……朕有一个可以让各家学术齐放,百家争鸣的方法,学派多,不怕!大家还是不要扫蔽自珍,把好东西都拿出来,彼此互相借鉴,这样就不怕偏科是吧?”
“这,这?”
便见刘琦开始在原地来回走动,一边走一边笑道:“其实这八年以来,朕在荆州,一直秘密命人研究两样东西,一是改进蔡侯纸的制作程序,二是研制雕版印刷……我大汉朝的造纸之术虽有,但眼下还未大面普及,不过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和不断改良,如今荆州工坊针对蔡侯纸的制作,已经有了一套整体的规划和较为先进的流程,可以在各地建工坊了。”
在场众人闻言都楞了。
蔡侯纸也就罢了?
雕版印刷是怎么回事?
刘琦微笑着看向众人,笑道:“朕已经开始命人,在雒阳城中设立纸张和雕版印刷工坊,而且这两项技术,朕不会藏私,必将广布于天下,不但不由官府垄断,还会无偿的将这技术将广布民间,当然了,诸位的家族若是对造纸和印刷业有兴趣,朕会命人将这些技术先传授于诸位的本家,让诸位本家能够先赚取第一桶金,然后再在天下广为推广……朕对得起你们吧?”
杨彪的心中猛然涌起一种不妙的感觉。
看刘琦的意思,他似乎在进入荆州之后,就开始派人针对造纸和什么雕版印刷进行研究改良,但却一直没有广布天下,而是暗中藏在手中。
直到今日,他上位登基,才终于亮出了他这准备多年的东西。
到底是什么东西,让他藏掖了近十年,直到今日才拿出来?
如果真的是有利于天下的东西,他又为什么要藏这么久?
刘琦笑道:“这改革的事情,咱们且不着急论定,这造纸和雕版印刷的工坊很快就会建成,回头我会派人请诸位爱卿去参观一下,待参观完之后,适才耿侍郎所言的科举弊端,就会一举解决,而咱们的大汉朝,也会由此埋入一个全盛崭新的时代,到时候咱们举国欢呼,君臣同庆!”
第九百三十九章 出版业的诞生
满朝公卿,都是恍恍惚惚的从德阳殿中走了出来,他们一个个神思不属。
刘琦的话给了他们极大的冲击和震撼。
虽然在刘琦登基之前,这些人便大概都猜到刘琦不好对付了,但实在是没有想到……他居然这么不好对付!
态度异常坚决,什么都不怕,软硬不吃,唯我独尊。
两百余名能够登上朝堂的臣子都能感觉的出来,刘琦对于权力的集中性和掌控力度的欲望,空前的强大。
桓灵二帝也是意识到了权力过于分散,皇权的威严受到严重挑战,因而重用外戚和宦官,与士大夫展开了一场权力的争夺战,甚至不惜引发党锢。
当可惜的是,不论他们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将已经分散出去的权力收回来,或许也只是收回一时,但终归最终还是要散出去。
因为以桓,灵二帝执政时的特殊国情,他们所能够依靠的宦官和外戚,在某种程度上而言都是空架子,没有能够延绵不绝的底蕴,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但刘琦的底蕴,是他手中的粮食以及通过无数大小的战争只忠诚于他一个人的精兵猛将……还有因为受到他庇护,而丰衣足食的南境千万黎民。
相比于北方因为战乱以及土地的兼并荒芜,而饿殍遍野的百姓来说,南方百姓眼下的生存状态,简直就如同神仙一样。
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若是现在将刘琦换了下去,将荆州和益州的税收制度重新改回人头税,整个南境,难保不会再出现千千万万个张角带动百万人造反。
这就是刘琦的底气,他用硬实力准备轰击汉朝百多年来的弊政。
……
朝臣们回到了各自的府邸中后,很多人开始彼此串联,暗地进行沟通,同时派人去往各家所在的本族,与族中诸人商议眼下的应对之策。
毫无疑问,刘琦的行为已经开始触动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