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典道:“唯。”
李典和其从父李乾,并李乾之子李整,此番引族中人并食客近两千人前来。
但这些食客的水平参差不齐,不可能全部投军,而且他们还要保护着李氏宗族从乘氏带往襄阳的钱帛辎重,因而不能全部随军,刘琦只让李典留下一部分心腹。
李氏家族的产业皆在乘氏,此番举族前往荆州,其实事前在族中的争议也非常大。
李氏一族昔日曾从巨野转至兖州乘氏,不算是迁移太远,但相比在故乡,声望也颇不如前。
如今若举族迁往荆州,李氏一门前途如何,谁也不好预估。
虽然他们不是名门望族,但毕竟也是一地豪强,家族日后的发展马虎不得。
在这种关键时刻,李典力排众议,向族中的权势者介绍了当下的形势。
李典言,兖州之地刘岱、桥瑁、张邈、鲍信数强并立,且青州黄巾盘桓周围,不一定何时便会成为战火忠心,在此居住,毁家破族的风险性极高,除非李氏一门能够举族投效兖州的一名当权者,用之为依靠。
但是兖州眼下的形势太乱,刘岱,桥瑁,张邈等人,李典也看不出他们孰优孰劣,更别说举族投之了。
万一押错了宝,李氏一门,怕是从此便被迁出豪强名单了。
但南郡就不一样了。
荆州刺史刘表善喜教化之道,乐于之学向往安定,南郡远离中原纷乱之地,战事的频率程度和北方相比,明显要少的多,是举族迁移发展生息的好地方。
更何况李典还与刘琦有交情,刘琦目下身为襄阳校尉,也是刘表的左右手,一定会对李氏一族颇多关照。
李氏宗族迁至南郡,也算是有了靠山。
经过李典不断的劝谏与努力下,最终,李氏宗族的诸长终于同意,举族从乘氏迁移至南郡。
李氏宗族虽不算是望族门阀,但在乘氏和巨野,都一直豪强级别的存在,他们举族迁移至荆州,这对兖州的豪族而言,意义重大。
荆州刘氏,可容四方之士人避难的消息,由此传开。
……
留下了李典,遣送李氏一族去南阳郡,荆益联军继续北上,穿过宛城抵达鲁阳县北的百里之地,便已经是司隶的地界。
从这一刻开始,他们将进入董卓与关东群雄交锋的地界了。
荆益两军抵达司隶之后,便在梁南的霍阳山附近驻扎。
古邑之地霍阳山,目下隶属于梁县,早在商朝时,这里便有霍国存在。
其地之西便是阳人城,孙坚的精锐之师就驻扎在那里。
而霍阳山正北的一百五十里,就是雒阳。
这里的地界已经距离雒阳如此之近,属于朝发夕至,因此不可以再随意向前进军,接下来的每一步,要慎之又慎。
两方诸将官汇集,开始商议下一步的动作……
商议时,贾龙向荆益两方的将领提出了一个行动方案。
“贾某与董相国,昔日在凉州共破叛羌,颇有些情谊,如今吾等已进雒阳地界,贾某当置书于董相国,请其派使者前来,相谈护君事宜。”
众人闻言,不由纷纷点头称是。
在他们看来,贾龙与董卓有旧,更兼荆益两军占据着大义,董卓如今是四面楚歌,为地方郡守士族不容,在这种情况下,董卓只有跟宗亲联盟妥协,才是他最好的出路。
他们这是给了董卓一个机会。
蔡勋的表情似有些激动:“既如此,那诸位便商议一下,当与董卓如何洽谈?”
刘瑁笑呵呵地站了出来。
他拿着一卷简牍,道:“吾益州军之所求,皆在此牍上。”
蔡勋好奇道:“不知刘益州所提条件为何?”
刘瑁将简牍展开,缓缓道:“蜀中多事,巴民未经教化,却屡有反迹,南中之民亦是不归王化,西南可谓多事,朝廷若不在益州常置上将镇守,恐大汉边壤不宁,故请朝廷设镇西将军,并改任蜀郡、汉中、广汉、巴郡、犍为、越隽、益州、牂牁郡守并都尉,以安民心……”
众人听到这里,心中都大致明白了。
刘焉这是打算问董卓要军职和官位了。
四镇四征并不常设,非战时而不置,刘焉借口西南民众不附,难归王化,索要四镇之一的位置,根本原因还是想名正言顺的扩充益州的军力,并增加自己能够给予军中人的军阶。
如此,益州军今后就可以用为朝廷镇守边塞,防止夷民坐大为理由,无限的扩充军力。
益州请旨的镇西将军,毫无疑问指的就是刘焉……不过他们请旨刘焉为镇西而非镇南将军,想来是顾及同盟之谊,想把这镇南将军的位置让与刘表。
终归是没有白吃白喝,关键时刻还没忘了荆州的盟友。
而益州八郡郡守并都尉的职位,想来也是早以拟好了名单。
刘琦看了一眼贾龙,发现他的面色怡然自得,并无什么特别的表情。
想来这八郡的郡守和都尉之职,刘焉在某些方面,也对益州豪强们进行了妥协了
刘琦感慨道:“刘益州果然是深谋远虑,令人佩服。”
说完这话,刘琦还转头看向蒯越和蔡勋:“异度先生和蔡司马,也当仿效益州诸公,拟一份请旨奏疏,务必向董相国表我荆州人心。”
言下之意,是益州人向朝廷请旨要官,荆州人自然也得去要官。
眼下,蔡勋和蒯越在此,这份向董卓请旨的名单,自然不可能是由刘琦一个人来定。
蔡、蒯两家肯定也得借着这个机会,为族中人和其同盟的荆州望族中人索取官爵,进一步扩大两族在荆州的权益。
刘瑁听了刘琦对其父的赞扬,又叮嘱让荆州人仿效益州人,脸上略显自得之色。
谁言益州无能人?
蔡勋听刘琦让他和蒯越拟定这份名单,心下不由大喜过望。
刘琦的这句话,对他来说意义重大。
这是将拟定奏疏求官的权力,都交到他们蔡蒯两族的手中了。
如此一来,这当中的尺度和拿捏,岂不是尽由蔡,蒯两族说了算?
蔡勋尽力的控制住心中的激动,道:“唯。”
蒯越眯起眼睛,仔细的打量着刘琦,心中略微泛起疑惑。
他是了解刘琦的,这位少君,从来都是软不吃硬不吃的主。
他表面知礼儒雅,实则内心却多谋善断,心思缜密且多机敏。
依他的立场,真的就甘心让自己和蔡勋去拟定这份名单?
这等于直接将偌大的利益切给南郡的望族了。
蒯越心中略有下惴惴不安。
少君心中究竟所思何事……
眼见两方众人都在场,皆颇有喜色,刘琦突然站起身,对在场众人道:“诸位,请爵的奏疏,对我荆益两方,确实重要,但还请诸位也不要忘了我等此番上雒的初衷。”
刘琦的话让帐内众人莫名所以。
贾龙道:“公子所言的初衷,为何?”
刘琦一字一顿地道:“护君为一,扶汉为二!董卓自二月便在朝廷公布了迁都之政,自五月起,西凉军便开始陆续迁移雒阳之民往长安,只因孙坚和王匡屡番攻伐,因而未竟全功,但饶是如此,雒阳那迁移的十之一二之民,在迁移之中也死伤甚众,此乃动摇大汉国本之举,公等难道不知?”
说到这,刘琦环视众人,沉吟半晌又道:“我们身为宗亲,绝不可让他迁都!”
第九十章 东京西京
董卓在朝中提议迁都长安之事,荆益联军的将官自然都知道。
不仅仅是帐中人,各州各郡的世家望族、达官显贵,大家都知道此事。
很多明智之士也清楚,董卓不迁都不行。
眼下的董卓,唯一仰仗的是手中的强悍军力。
在政治方面,董相国的声望已经跌倒了零点往下,直奔负数使劲,门阀望族皆视其为敌。
没有军队,董卓的下场可想而知。
也正是因为军队,董卓必须迁都关中。
关东诸郡守内部虽矛盾重重,毕竟人数众多,虽然论战力,他们暂时比不上西凉军,但他们强在持久。
有袁绍和袁术这样拥有巨大潜在能力的门阀在,关东诸郡守的背后,就等于有了各州各郡望族的鼎力支持。
有他们的支持,钱、财、兵源……关东诸郡守的战争本钱源源不断,被董卓打败或者打光了的士卒,很快就会重新汇集起来。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内郡守王匡,他在两个月之前与董卓交锋,被董卓分兵强渡小平津袭击了后方,麾下兵将全灭。
但王匡返回泰山郡招募兵将,短短时间便招募了数千兵卒,又重整旗鼓,准备再战。
若是没有泰山郡本地的门阀支持,单凭王匡一个老光棍子跑到大街上去发传单……怎么可能会拉到几千人头?
但雒阳的董卓,他手下的西凉兵是打一个死一个。西凉军若是真死绝了,董卓就是整天整宿的去街上发传单也招不来人。
这里没有任何人会主动予资源与他。
董卓在司隶没有根基,他想补充兵源,只能在凉州募兵。
长安地处关中,比雒阳更加靠近凉州。
迁都是董卓的生路。
可也正因迁都涉及到董卓命脉,帐中的诸人在听了刘琦的话后,心中皆是忐忑不安。
蒯越试探性地问道:“少君,莫不是想以我盟军之名……阻止董卓迁都?”
还没等刘琦回话,便听贾龙急忙劝阻他:“万万不可,董卓迁都长安,个中关系牵扯太大,事关他本人的生死存亡,吾等若用迁都之事威胁他,以董卓暴戾之性,必然与吾等翻脸,怕是得不偿失!”
便是和贾龙关系不睦的那些东州士将校,也纷纷表示赞成。
蔡勋谏言道:“如今之局面与我军有利,还请公子勿要率性为之。”
适才因为索要官职而浓烈的气氛,此时竟为止一窒。
众人感觉空气都凝固了。
面对众人的反对,刘琦的表情未变,淡淡道:“诸公所言,我尽知晓,其实董卓若要迁都长安,倒也并无不可,毕竟高祖曾定都长安治于宇内,到了那里,亦不会折辱汉威。”
贾龙皱眉看着刘琦,不明他的话为何前后颇有矛盾。
“既然定都长安并无不可,公子适才所言却为何意?”
刘琦在帐内慢慢地踱着步子,道:“迁都长安虽可行,但董卓强行迁移雒阳之民,必以西凉军为监督,西凉军本就是势如虎狼,在雒阳之时已是横行无忌,杀人越货之举频出,董卓若大举迁移雒阳之民,又会是何等的人间惨剧?”
贾龙皱眉道:“迁都移民,本是常理,又能如何?毕竟一旦定都长安,那雒阳这里,便不是京师了。”
刘琦却道:“不一定!若我们上奏天子,请陛下敕定两京……移圣驾于西京避关东兵祸,而雒阳则为东京,保全宗庙,用以作为西京通往中原之转口,如此迁不迁民,便无甚意义了。”
“两京?”
“西京?东京?”众人闻言愣了。
《公羊传》中有语: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
京者何?大也;
师者何?众也。
天子居之,必以众大之。
据此可以看出,‘京师’两字,‘京’字意为大,‘师’字意为众,‘京师’之古意,便是指天子居住的都城,既要大人又要多。
若以此为根据,汉室天之若要设定的座都城,也就是‘两京’,于情理上并无不可,只要是又大又众,便可为天子居住城廓。
谁说天子只能有一个地方又大人又多的都城?天子设东西两京并列于世,不可以吗?
谁特么规定皇帝就必须只能有一套房子?我就要买二套房!首付多利息高那我乐意,谁也管不着!
奏疏朝廷,请定东西两京政策,无外乎就是告诉董卓——你可以迁都,但你不能弃雒阳宗庙。
雒阳若继续为京,宗庙得以保留,那其所代表的深层次意思就是——无需迁民。
贾龙沉吟了片刻,方道:“此举虽可保雒阳之民,可却是将董卓得罪了,得不偿失。”
刘琦义正言辞地道:“贾公,君似是忘记了一件大事……”
“何事?”
“我们宗亲之盟,既要护君,也要护国,亦要护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若不能护民安境,保全宗室疆土,这联盟的意义何在?”
荆益两方的将校,都低着头不吭声。
宗亲联盟意义究竟是什么?
本质上是为了荆益两州的利益,希望能乘着董卓与关东群雄交战中,借着护君的名目,得声望,得利益,得官爵,满足两地士族的私利。
但对外,荆益联军……包括北方的刘虞,都是以忠君护国的大义形象展露在世人眼前的。
大家彼此都知道怎么回事,刘琦却拿话在这里说事,未免有些故意寒碜人的嫌疑。
就算你说都是正理,但事关两州大事,如何能为了什么保全百姓疆土的空话,而去得罪董卓?
贾龙,刘瑁,蔡勋,蒯越,吴懿,严颜等一众人,都不吭声,各个装傻充楞。
帅帐之外,队率张任,将帐内的一切都看在眼里。
张任出身微寒,并非望族,他心中没有那么多的家族利益纠葛。
他年纪较轻,心中的是非观还处于年轻气盛的阶段。
在他看来,此番出征的根本,就应是剪除奸佞,护国护君。
但是如今,放眼看去,除了刘公子,益州诸将官竟无一人有血气之勇!
别说与西凉军交锋了,他们连上疏保全京师的胆略都没有。
张任的拳头在不知不觉间紧紧的攥起,牙关紧咬,发出吱嘎吱嘎的磨响。
皆重利忘形之辈,哪有一个是有英雄豪气的?
屁股决定脑袋,张任还没有到达上位者的位置,他的想法自然与刘瑁、贾龙等人契合不上。
……
不只是益州人,荆州人的心中其实也很忐忑。
特别是蒯越。
他不明白刘琦在想什么。
但蒯越知晓,刘琦深层次的想法,绝不是表面上这般简单的。
但他还是要劝一劝。
“少君,大事不可废,当下最重要的事,还是要问董卓索要朝廷的敕封才是……”
蒯越的话还没等说完,却见张允突然站出了出来。
他拱手抱拳,朗声言道:“公子所言甚是!吾等率军此来,乃是为公为国,非为自家之利,董贼大逆不道,荡覆王室,祸乱黎民,以西凉军豺狼之性,若要大举迁雒阳之民,势必十室九空,血流成河,令司隶百姓饱受疾苦,吾等宗亲之军乃天下王师,岂可视而不见?”
“况公子提议,不是阻止董卓迁都,而是奏疏请朝廷立东西两京,保全宗庙而已,若连这些许小事都不敢,还谈何联盟?还谈何护君?”
张允的长相本来就极具有欺骗性。
他三缕长髯,一副忠义两全的样子,再加上这一番犀利的正义之辞,可谓是震慑当场,令在场诸人尽感蒙羞。
刘琦看着浑身英气,大义凌然的张允,心中暗自感慨。
真是主角光环满满啊……简直就是活传销了。
黄忠,文聘,李典三人也站了出来,对刘琦高声道:“末将等愿尊公子号令,为公子马首是瞻。”
刘瑁见状有些急了。
他急忙拉了拉贾龙的袖子,低声道:“贾从事,那刘琦是少年心性,妄自逞强,这不是摆明了要得罪董卓吗?咱们可万万不能答应!需知,益州那边,父亲和诸公皆待我等消息,眼看着便能向朝廷索要敕封了,此时万万不可出差错了!”
贾龙咬了咬嘴唇,低声道:“刘琦若是执迷……那吾等便以分兵为要挟,迫使其就范。”
第九十一章 刘琦的盘算
凭良心说,贾龙已经被刘琦的话所打动了。
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