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

第447章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447章

小说: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最重要的,是袁绍军的大将高览阵亡,这对于河北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也因此,被袁绍花费巨资重新鼓舞起来的三军士气,再一次跌落到了谷底。
  袁军的高层心中都明白,今日这一仗打完之后,短期内是别想再组织一次像今日这样大规模且高士气的强攻了。
  ……
  “高览死就死了,还祸及三军士气,端的无用!”袁绍在帅帐内气的掀桌子,左右的侍从急忙上前,将他踢翻的桌案重新立起,并收拾着地上的东西。
  袁绍盛怒之下,左右诸人谁都不敢说话,唯有两个人敢于出言。
  第一个就是田丰。
  田丰站出班来,拱手刚要说话,却见袁绍猛然一抬手,指着他道:“我不想听你说话!”
  田丰断然没有想到,袁绍会如此待他,尴尬的站在帅帐之中,不知该如何是好。
  而郭图和逄纪则是在一旁冷眼观察。
  审配站了出来,拉了拉田丰的袖子,示意他回去。
  随后,便听审配道:“大将军,此战不胜,我军军需耗损严重,继续补充……只是眼下河北仓禀空虚,恐难再大批量的调集军需来前阵了。”
  袁绍道:“正南,你回冀州,持我军令,从冀州和幽州的各大家族征调军需所用之物来前阵。”
  审配闻言有些为难:“向各家征调军需……倒也不是不行,只是不能强征啊。”
  袁绍道:“告诉他们,我若打下雒阳,岂能不回报他们?眼下支持粮秣军需给我,日后我军胜了,他们一个个都有泼天之功,岂是一点军需粮秣所能比的,让他们把眼光放远一些。”


第八百七十四章 荀彧来信
  荆州军的土城内,没有受伤的将士们正在继续加固城防,而大队的医师则是开始在土城中四处走动,为伤兵们进行治疗。
  刘琦在刘氏的辖境内开办了医署,以张仲景为医令,大力组建医疗队伍,当然承建医疗的队伍成本较高,荆州每年都要出很多钱来维持医署的运营。
  但这些医师平日里也不是白养。
  荆州和益州的医署面向民间出诊; 所有的费用收取标准由郡署统一设定,而医署的医官也是按月领秩俸,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这也是增加了一部分的财政收入,同时也能保证学医的人数,并将汉朝南方的医疗卫生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今,医疗队伍扩展的优势也体现在了对外战争上。
  大部分的伤兵都能够进行医治,并尽量提升伤兵们的存活率。
  生命宝贵,战争年代,人命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但往深层次去看看,正因为人死的太多,所以人其实也是最宝贵的。
  当然,这样的做法也有另一个弊端,那就是有一部分重伤存活下来的人……例如那些断胳膊断腿的人,从此以后就成了残疾,严重的影响了日常生活。
  但能够较大的保证伤兵的存活率,这对于整体的士气来说,也是一件大好事。
  ……
  “呼~~!”典韦长长的呼出一口凉气,而他的身旁,正是一位医官将他胳膊上的箭拔了出来。
  箭上有倒钩; 故而在拔出的时候; 会扯掉胳膊上的一大块皮肉,那种疼痛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忍的。
  正常人都会在拔箭的一刹那,大呼一声,或是咬牙切齿面带狰狞表情。
  但典韦却只是呼出了一口气,这已经算是非常的不容易了。
  那医官给典韦拔箭之后,又检查了一下了典韦的伤口,随后开始给典韦进行包扎。
  而另外一边,刘琦在旁边关切地道:“典君的伤势如何?可严重吗?”
  医官包扎完后,对刘琦道:“君侯放心,典君虽然中了一箭,但箭头射入的不深,只是伤了皮肉,仔细调养一个月,应该就没有大碍了。”
  刘琦闻言深感欣慰:“有劳,有劳了……来人,赏。”
  医官忙道:“不敢,此乃属下分内之事,何敢得君侯慰劳。”
  刘琦笑着摇了摇头; 道:“典君是我的爱将,非比常人,这赏,你当得。”
  “多谢君侯。”
  典韦在一旁见刘琦对他如此关心,心中很是感动。
  侍奉明主,真乃毕生幸事。
  少时,待医官走后,典韦遂对刘琦道:“君侯,营中受伤的将士们很多,你应该多去瞧瞧他们,某家这边无事,不劳君侯这般挂怀。”
  刘琦想不到典韦这个粗糙的汉子,居然还能说出这么体贴的话,心下很是感慨。
  他伸出手,在典韦的肩膀上重重地拍了拍,笑道:“你好好休息,我出去巡视一圈。”
  说罢,刘琦便出了典韦的帐篷。
  帐篷外,徐庶和荀攸两个人正在等着他,见刘琦出来了,二人陪着刘琦一同在土城各处巡视。
  走了一个大圈,刘琦慰问了受伤的军士们,安抚他们并鼓舞三军的士气,最后,三人回到了刘琦的帅帐旁。
  刘琦没有着急进去,他转头又看向土城的墙边,道:“陪我到城边在走走,看看修筑的怎么样。”
  两人随即跟随刘琦去土城检验恢复情况。
  一边走,一边听刘琦问他們二人道:“两位先生,你们觉得,袁绍短期内会再派兵进攻么?”
  徐庶没有说话,他只是礼貌的冲着荀攸点了点头。
  荀攸明白,自己的年龄和资历都比徐庶老,徐庶这是尊重自己,先让自己来说。
  荀攸遂道:“君侯放心,此一仗我军受的损失虽大,但袁绍受到的损伤怕是更多,依某之见,短时间内袁绍绝难组成像样的攻势,来与我军主力交锋,咱们好生固守,静待时机。”
  刘琦看向徐庶道:“元直觉得如何?”
  徐庶沉思着道:“君侯,末将也同意公达先生的意见,不过袁绍不会大举进兵,难保他不会有别的什么动作。”
  刘琦停住了脚步,转头看向徐庶:“有什么话,尽管直说,不必特意拐弯抹角的。”
  荀攸也道:“还是元直想的透彻。”
  徐庶拱手道:“君侯,袁绍短时间内不会强攻,但是他若想打破眼下的这个僵局,必然会转移目标到汜水关那边,只要袁谭能够打破徐荣和张辽的防御,那袁绍就会对我们形成两面夹击之势,袁军的数量本来就多,一旦包夹之势形成,我军纵有通天之能,恐也难挽颓势了。”
  刘琦道:“正因为如此,我才让徐荣和张辽一起前往,这两个人,一个年老持重,身经百战,一个年轻有为,有大将之才,再加上他们两人手中共计有三万兵马,还有刘子扬出谋划策……打败袁谭或许很难,但防守住汜水关,绝没有问题。”
  徐庶低声道:“君侯还需小心,袁绍暗中从这里派兵,去暗袭汜水关之后。”
  聪明人一说就通,刘琦恍然地一拍脑门:“不错,此事要防!元直提醒的对。”
  一行人巡视完了土城之后,刘琦让徐庶替他安排人紧盯袁绍军,防备他派兵增援东方的袁谭。
  等徐庶走后,荀攸对刘琦道:“君侯,末吏有点私事,想跟君侯单独谈一谈。”
  “公达有什么事,但说无妨。”
  荀攸四下看了看,见左右无人,遂对刘琦道:“君侯,族叔荀文若近日屡番与我来信,劝我弃暗投明,改投其主曹操。”
  “劝你改投曹操?”刘琦闻言顿时一愣,后笑道:“论实力,论声望,论在朝堂中的地位,哪怕就是论与天子的亲疏程度,曹操哪一项能比得了我?荀文若让你投曹,岂不是自取其辱么?”
  荀攸摇头道:“我了解我这位族叔,他是个明白人,他既肯让我投曹,想必是掌握了一些事情,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但具体是什么他没跟我说。”
  刘琦闻言笑道:“那公达是否想改换门楣呢?你若是想换,我不拦你。”
  荀攸不动声色,只是向着刘琦拱手道:“君侯,末吏既然肯将这件事告知君侯,这就代表了末吏的心意了。”
  刘琦哈哈一笑,伸手拍了拍荀攸的肩膀,道:“公达,你想要告诉我的事情,我知道了,你的忠心,我也知道了……荀文若再找你,你大可不必睬他,只管做你自己的事便是。”
  荀攸道:“诺。”
  雒阳之中的事,刘琦并没有告诉荀攸。
  贾诩暗中操作的事情是机密,眼下即使是荆州军中,也只有以刘琦为首的少数几个人知道。
  但通过荀攸描述,刘琦感觉到了,贾诩的行动确实有了效果,而荀彧给荀攸写信劝他改换门楣的原因,想来也是因为曹操那边应该是有了动作。
  呵呵,袁绍来雒阳一趟,大汉十三州谁都不消停呀。
  ……
  与此同时,荆州方面,周瑜的兵马从南郡逃出来之后径直南下去长沙会和孙策,途中他想要攻取江陵,怎奈江陵有庞统镇守,一时半刻也拿不下来,而若是迁延的时间太长,后方襄阳的追兵到了,就会立刻让己方陷入困境。
  周瑜不敢久留,只能迅速南下,沿途夺取民间的粮秣,用以供养军队。
  他必须要迅速和孙策会和。


第八百七十五章 计诱孙策
  “嗖!”
  一声箭响,再次将一名东吴士兵从城墙上射了下去。
  太史慈冷冷的放下手中的长弓,看着已经没有战意继续上攻的那些江东士兵,缓缓的将手中的长弓放了下去。
  内城之下,到处都堆满了江东军士兵的尸体,而剩下的士兵,因为长沙城内的坚固防守,已经丧失了锐气; 不敢继续往上冲了。
  太史慈长长的喘了一口粗气。
  他因为过于疲惫,此刻握着长弓的手都不由开始发抖了。
  他缓缓地将长弓放在身体的侧面,眯起眼睛望着下方的江东士兵,嘴角挑起了一丝不屑的笑容。
  “鼠辈敢上城否!”
  这话说的极为狂傲,若是换在正常的情况下,江东军的士兵们早就一拥而上,再攀城与其作战了。
  但此刻他们没有。
  连日的攻城,连日的奋战,但刘磐和太史慈,却让他们难以寸近于长沙内城。
  士气没了,任凭对方怎么说,他们也就无所谓了。
  孙策在后方看的直咬牙,恨不能亲自攀上城头与太史慈一战。
  仿佛是看出了孙策的意图,孙策身后的徐盛急忙拉住他,道:“少将军,切不可冲动,这长沙的内城比外城难打太多,咱们还需从长计议。”
  孙策恶狠狠地瞪了一眼城头上的太史慈; 咬牙切齿道:“退兵!”
  随后; 江东军便向后方撤去。
  江东军撤离了之后,太史慈终于忍耐不住; 手掌一松; 便见长弓落在了地上。
  紧接着,便见他直勾勾的载到下去,躺在城头不动弹了。
  旁边的士兵们见状顿时大惊,距离不远的刘磐也看到了。
  他吓了一跳,心中暗道难道是刚才与对方鏖战时,太史慈受了暗伤?
  刘磐急忙跑向太史慈,俯身在他身边,低声道:“子义,子义……你怎么了?”
  话还没等说完,便见躺在地上的太史慈稍稍抿了抿嘴,然后发出一阵“呼呼呼”的打鼾声。
  刘磐见状一愣,然后无奈的笑了。
  “唉,原来是累的睡了……也是,他已经两日都没有合眼了。”
  说到这的时候,却见刘磐也揉了揉自己的眼睛,感觉很困。
  但他却不能睡……至少在太史慈醒来之前,他不能睡。
  “府君,要将太史将军抬回去休息吗?”有一名侍卫上来问道。
  刘磐摇了摇头,道:“不必了; 去拿被来。”
  不是刘磐狠心看着太史慈在这睡在城头; 这是太史慈自己的选择。
  就算是再累,太史慈若真想回去睡,他也完全可以做到。
  他就是特意这么做的,防止江东兵若是杀个回马枪,太史慈可以第一时间加入战斗,以防不测。
  ……
  孙策撤兵之后,立刻找来麾下诸位校尉,别部司马等,召开会议商讨进兵的良策。
  按道理来说,若是早知道长沙这么难打,江东军或许就不会硬打了……他们早就撤退了。
  但是眼下的江东军已经深陷泥沼。
  仗打到这个程度想要退,是完全不可能的。
  而毫无疑问,让江东军彻底沦陷到长沙战场的原因,是刘磐和太史慈放弃了外城,给了江东军一个希望,让他們觉得长沙完全可以轻易攻克。
  但事情并不像他们想的那么顺利。
  “报!”
  就在孙策与众人商讨如何攻占长沙的时候,一名侍卫匆忙跑了进来。
  “少将军!周都督派了一名使者来!说是有要事向将军禀明!”
  孙策听说是周瑜的使者,急忙召他进来。
  那使者奉周瑜之命,来向孙策禀报,说是周瑜已经中了敌军之计,目下深陷荆州境内,眼下正朝荆南而来。
  他请孙策不要再进攻长沙,而是转兵回益阳,为周瑜打出一条退路,保江东军士卒能够顺利出逃。
  听到这个消息,孙策以及他麾下的诸将都慌了。
  大将周泰听完那使者所言,惊讶的看向孙策,道:“少将军,刘琦竟有这般能耐,竟然能算到我们会来偷袭荆州,还设下计中之计,围困我军?”
  孙策的脸色极不好看。
  本来拿不下长沙,他就已经够窝囊的了,如今得到了周瑜的消息……不但是连城池拿不下,甚至还有损兵折将,大伤元气的危险。
  “啪!”孙策一掌用力地拍在桌案上,气急败坏地道:“刘伯瑜枉称名士,行事居然这般诡诈,端的可恨!”
  徐盛道:“少将军,眼下不是计较刘琦之所为,当务之急,是要兵撤益阳,以免荆州各路兵马到来,使我军大有损失才是!”
  孙策点了点头,道:“事到如今,也只能是作速撤兵了。”
  ……
  孙策的兵马向东而撤,将已经拿下的长沙外城,又双手奉还给了荆州军。
  刘磐一开始有点不敢相信,没有派兵追击,直到孙策撤兵五十里外后,他才派兵重新驻守了外城,然后派人去仔细打探情况。
  当得知孙策确实是撤兵了之后,刘磐的第一反应,就是派兵追击孙策。
  棒打落水狗的机会,谁都不想错过。
  但就是在这个时候,长沙学宫的庞德公亲自登了郡守之门拜访。
  庞德公乃是刘琦恩师,更是长沙学宫的五经从事之首,刘磐不敢怠慢,急忙接见。
  见了刘磐,庞德公只是随意的寒暄了两句,然后就给刘磐奉上了一封书信。
  刘磐疑惑的接过庞德公的书信……上面的内容是:若孙策撤兵往益阳,请刘磐和太史慈不要率兵追,只请两人分兵,留刘磐镇守长沙,太史慈率领一般人马北上,渡湘江往北阻挡周瑜去路。
  看了这封书信,刘磐大惑不解,道:“眼下孙策离我们近,周瑜离我们远,况且周瑜那边有黄叙和魏延两路人马追击,我们这边不打孙策,反倒是舍近求远,是何道理?”
  庞德公笑呵呵地道:“老夫只通经文,不晓军事,这书信乃是老夫侄儿从江陵托人送来,至于原因为何,老夫就不知道了,至于该如何行事,刘府君自行斟酌便是。”
  刘磐又低头看了看书信,道:“这是庞统写的?”
  “是。”
  刘磐不解地道:“这个庞统,打的是什么主意……子义,你觉得如何?”
  比起刘磐,太史慈的脑筋更为活络,也异常精明,而且他的性格之中,本身就带有几分狡猾,对于这种阴谋诡计,太史慈在理解程度上,能够比刘磐更深入些。
  “此计可行,府君和末将可分兵行事。”
  刘磐闻言奇道:“你也认同庞统的计策?他可还年轻着呢。”
  太史慈笑道:“末将是对计不对人,在末将看来,这计策应是正中孙策之弱点。”
  “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