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4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活,哪还有什么谋不谋人之后的说法?”
王允哈哈笑道:“老夫也知道李儒适才所言,乃是一条妙策,老夫也打算和刘太师商议此事是否可行……但老夫就是不想看到他得意,老夫就是想要敲打敲打他!”
陈宫长叹口气。
这不摆明了欺负人么?
“太傅可还是怨恨李文优昔日从贼为恶?”
“不错,老夫能够恕他死罪,但不能原谅他昔日为恶,此獠与那些西凉兵还不同,他本是五经博士,士人出身,却一朝投奔了董卓那凉州蛮子,甘为附翼!每每想到这里,老夫就恨不能生啖其肉也。”
陈宫闻言不由苦笑:“太傅总是如此对待李儒,恐凉其心也,我怕他日后不会再对太傅尽心尽力。”
王允冷哼一声,道:“他的命都是老夫给的!他若是不服气,老夫弹指之间就可取其性命,绝不留情,他有什么可不服的?留他的命,便是对他最大的恩赐。”
陈宫似乎是还想说话,但王允已经抬起了手,打断了这个话题。
陈宫无奈地长叹口气。
……
李儒向王允献计,不但是没有得到赏赐或是夸赞,反倒是让王允冷脸斥责了一番,心中很是憋闷。
他心里明白,王允很是厌恶自己,只是看中他机敏的智谋,故而留下自己的性命。
李儒也曾想过,自己在王允麾下当门客,若是好好为他献计,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能够改变王允对他的态度。
但是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事情后,李儒的心彻底是死了。
王允虽然让他活了下来,但给他的未来,却是一片惨淡无光。
自己这样也算活着么?
这一日,李儒正在自己的小宅院里读经,却有家人来向他禀报,说是雒阳城中正在流传着朝廷的新旨意。
李儒放下了手中的简牍,问家人道:“有何传闻?”
家人随即向他细细说明——原来是朝廷那边,已经答应了北面袁绍之所请,天子亲自下诏,着尚书台共议,拟敕封袁绍手下的立功将士各种军职……当然,这拟封的将军和校尉之位,大部分都是没听过的。
李儒听了之后,不以为意,没有什么反应。
不过,当家人对他叙述着接下来的事情之后,李儒的表情顿时变得惨白了。
他手中的简牍‘啪嗒’一声落在了地上,额头上的青筋暴露,嘴唇来回打着哆嗦。
家人见李儒这幅样子,大为吃惊,偏偏又不敢再问。
原来,适才家人对李儒所说的事情,是朝廷为了嘉奖已经官职大将军的袁绍,特敕封他三个儿子为河北三州的州牧。
长子袁谭为幽州牧,次子袁熙为并州牧,三子袁尚为青州牧。
只是家人不明白了,这个消息为何令李儒的变化如此之大。
少时,却见李儒闭紧了双眸,缓缓地从原地站起身,向着后院走去。
他来到了盛水的水桶前,俯身在水桶的水面上照了一会自己的面孔……
瘦了,比起去年,他消瘦的太多了,而且两鬓都有了白丝。
仅仅只是不到三年啊!
李儒闭上了眼睛,泪水顺着脸颊流淌了下来。
然后,他伸出手,从木桶中取出了冰凉的井水,一个劲的往脸上扑棱。
冰冷的井水浸透了他的衣衫,弄湿了他的头发和鞋子,但那股凉意却让他感到异常的清明。
只是一瞬之间,李儒仿佛什么都想通透了。
他用双手狠狠地抓着木桶的边缘,咬牙切齿地低声嘶吼道:
“王允!”
……
敕封袁绍三子和手下将士们的消息还未到河北,便已经被卫士署的人先传回了荆州。
可以说,刘琦是天下诸多牧守之中,第一个知道了这个消息的人。
“别说,王太傅和刘太师,这政治头脑还是够用的,不论是敕封袁绍手下的将士,还是擢升袁绍三子为三州州牧,都远超我的想象……特别是这擢升其三子为州牧这一招,哈哈,够绝。”
刘琦一边看,一边笑着点评道。
贾诩在一旁没有说话,他只是捋顺着自己的须子,默默地听着。
少时,方听贾诩突然开口道:“朝廷这两招,第一招是明招,第二招是阴招……这敕封袁绍三子为州牧的诏书,既打在了袁绍的软肋上,也打在了他手下那般谋士的软肋上,纵然有能猜出朝廷用意者,只怕也不敢跟袁绍轻易谏言……着实是阴毒的很。”
刘琦笑道:“那可不,这手真是太损了,我都没想到!”
说罢,他看向贾诩:“文和想到了么?”
贾诩摇了摇头:“末吏不太清楚袁绍和三子之间的关系,只是适才听君侯分析了一下,方觉得此计之毒辣,对袁绍而言,此计眼下看不出什么,但却遗害无穷,阴损的很。”
说到这,贾诩又皱起了眉头。
“你怎么了?”刘琦好奇地问他。
贾诩摇着头道:“末吏总觉得,这好像不像是王允或是刘太师的作风……天子想来也未必能有这样的谋算。”
刘琦闻言一挑眉:“京城贤臣也算不少,有谋者比比皆是,更何况还有陈宫给王允为辅……就算是王允和太师想不出来,别人琢磨出来,也不稀奇。”
贾诩却眯起了眼睛:“君侯,末吏总觉得,这手法似曾眼熟,乃是出自一个老相识的手笔。”
“老相识?”刘琦闻言乐了:“就你这性格,在雒阳还有朋友呢?”
贾诩叹息道:“朋友说不上,最多就算是认识吧……昔日董相麾下诸人,能与末吏比肩者,唯此人也。”
刘琦的脑海中一下子想起了一个名字。
“你说的该不是李儒吧?”
贾诩抬头道:“卫士署的人却有奏报,说此人现在还活着,并在王允的府中当门客。”
刘琦点了点头,道:“我知道这件事,王允当初网开一面,留下李儒的性命,倒是让我惊讶了好一阵,不过这些年,李儒似乎是深居简出,也没有官职在身,只是仰仗着王允鼻息而活。”
贾诩笑道:“他当然是要深居简出的,没有王允庇护,他早就横尸街头了!京城中想弄死他的士人和朝臣太多了……别人不说,王允若不护他,陛下第一个就会动手杀了他。”
刘琦看向贾诩,道:“你突然琢磨这件事,做什么?”
贾诩捋着须子,道:“李儒这个人,毒辣,聪慧,好彰显……但在某些地方,和末吏有共通之处,他待在雒阳,难道就不会担心自己的安危么?我想,王允虽然眼下在庇护着他,但对他怕是也未必真心吧……呵呵,王允许大年纪,万一哪天走了,李儒怎么办?”
“你的意思是?”
“君侯,您觉得李儒就没有一点想要求生的心思么?我是不信的。”
刘琦闻言恍然而悟。
“君候,末吏想作为君候的使者,前往雒阳面见天子,顺便替君候办一件事。”
第八百二十八章 贾诩荀攸,各自行动
刘琦明白贾诩话中的意思。
按照道理来讲,李儒是昔日雒阳朝臣之中最大的叛徒,而且他的叛变对雒阳朝局的影响极为深远,董卓将朝廷弄垮,李儒在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
当时的董卓触动的,是以袁氏为首的门阀魁首的利益,而太原王氏也在其中。
针对个人的仇恨倒是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当矛盾上升的个人背后的家族之时,再想让王允原谅他,可就难了。
说句不丧良心的话,王允现在还能让李儒活着,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个人确实是下了极大的决心,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但问题,他个人的牺牲跟李儒没关系,李儒现在或许过的就是不舒服。
“先生想要入京,倒也不是不可以,正好我有一批兵械、粮秣和财货想要进贡给陛下,先生可代我前往雒阳进贡,正好也探听一下雒阳的虚实,至于其他的事,你就相机行事吧。”
对于刘琦的信任,贾诩心中生出了几分感激之情。
不曾想,他居然连犹豫都不犹豫,就同意自己上雒。
不过想来,这也是刘琦对于自己人格和魅力的自信。
就在这个时候,刘琦突然对贾诩道:“文和先生,有一件事我想跟你商量一下。”
贾诩忙道:“请君侯直言。”
刘琦拿起了桌案上的一份简牍,道:“前几天,黄叙那边又来信了,他与士燮军交战四阵,连战连克,如今已经是攻入了南海郡的番禺,士燮军暂时回撤合浦,黄叙目下并没有着急向西继续进攻,而是转头去收南海郡诸县,待南海郡平定之后,我想表令公子为南海太守,替我治理当地的百越,不知先生可同意么?”
虽然南海郡地处偏僻,但毕竟是一个郡,刘琦若是让贾穆当太守,就算是正式将贾诩之子一手推上了两千石的位置,不得不说,这对于贾家而言,是一个莫大的殊荣,也是一个光耀门楣的良机。
饶是贾诩心中明白,这是刘琦用来收服自己的手段,但他心中依然是感动非常
不管人家的最终目地是什么,但贾家眼下的好处却是实打实的。
而且这些好处都用在了他的软肋上。
贾诩在刘琦的麾下一直是额声名不显的掾史,这和符合他潜身缩首的习惯,但他的功绩被刘琦无形间转移到了自己后代的身上,纵然自己死后,子孙的仕途和荣华也可保无忧,这是贾诩最想看到的。
“君侯用末吏之子,实乃天大的信任与恩宠,又何必相询?”
刘琦摆了摆手笑道:“话可不能这么说,若是别的地方倒也就罢了,但南海郡毕竟地处偏僻,且那里到处都是百越夷民,相比于中土的郡来说,情况要复杂许多,所以要不要让贾郎前去,我还得是征询一下你这个做父亲的意见。”
“历练一下终归是好的。”贾诩回复了这么一句。
虽然没有直接回答,但这意见已经表示的很清楚了。
“好,那你放心的去雒阳吧,任职南海郡的事情交给我,此番黄叙评定就交州,贾郎在南海为他巩固后方,若是事成,也自当有他一份大功劳。”
“多谢君侯。”
……
贾诩出了刘琦的府邸之后,正巧碰上荀攸前来见刘琦。
两人原先并没有多少交集,不过彼此对对方都是知晓一二的。
两人在门庭相遇,并未多言,只是彼此点了点头,就算是打过招呼了。
随后,荀攸进厅拜见刘琦。
刘琦急忙伸手让他坐下:“公达,豫州那边战事频频,荀家那边可还好么?”
荀攸笑道:“承蒙君侯费心,荀家在颍川声望仍在,不论是豫州的战事有多频繁,一般也没有人敢轻易去碰荀家的……倒是招揽的书信一直不间断往家公那里去。”
刘琦闻言笑道:“是曹操和袁术吧?”
荀攸很是自然的承认道:“是,就是没有孙坚的招揽。”
刘琦笑道:“孙文台自己也有自知之名,凭他的出身和昔日的作为,荀氏中人岂肯相从?招揽也是白招揽。”
荀攸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他很快就把自己想所的话,对刘琦说道:“君侯,眼下应该准备出兵的事宜了。”
“准备出兵事宜?”刘琦闻言一愣:“出兵去哪里?”
荀攸抬手指了指北方,道:“雒阳。”
“雒阳?”刘琦闻言很是好奇:“眼下雒阳无事,我率兵去雒阳干什么?况且袁绍还未有动作。”
“表面上是无事,但要快做准备!依某之见,君侯虽然相助王允破了袁绍之计,但袁绍依旧会出兵,就算是没有理由,他也会强行寻一个理由出兵,而且不会拖延很久。”
“为何?”
“袁本初麾下谋士众多,快速出兵,强占先机的道理,他们自然都明白,若是他们以疾行军的速度强占雒阳,君侯随后便是出兵上雒也无可奈何,毕竟那个时候,天子已经被袁绍掌握在手中,届时只需一份诏书,君侯就得退兵回襄阳自守,若不尊诏,则如同叛逆。”
“对,对,你提醒的对,眼下就应该做准备了,不能等着袁绍先动手再做反应,那样就来不及了。”
荀攸起身道:“这趟北上,荀某想要随同君侯同行。”
刘琦却摆手道:“不行!你不能轻动,我这两年南征北战,襄阳这边一直都是你和黄汉升一同镇守,方才固若金汤,南郡是我基业,必须要有你这样的人物坐镇才是,不过你放心,待时机成熟,我自会调你去北面建功的。”
刘琦已经琢磨好了,让荀攸留在襄阳坐镇,留下诸葛亮和庞统辅佐他,待时机成熟,在把荀攸调走,给周瑜一个襄阳城空虚的假象。
但荀攸却很固执。
“还请君侯重新斟酌人选吧。”他当即向刘琦跪下,长长拜倒。
刘琦急忙起身去扶荀攸:“你这是要做什么……”
但荀攸就是拜倒在地,任凭刘琦扶他也不起来。
怎么突然弄这事?
刘琦看着拜倒在地的荀攸,满面苦笑。
但突然,他心中反应过来了。
他荀家人虽然也是士族中人,在利益上与汝南袁氏有许多的共同点,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这个天下的士族群体,并不都是完全沉迷于经学,也并不都是和袁氏这样的庞然大物利益捆绑,有很多的士族群体对于国家的忠心和依赖感,也是发自内心的。
特别是历史上的荀彧和荀攸,就仕途而言,其实是和曹操本人捆绑的,但在家族发展的取向和政治立场而言,他们却和当了司空之后的曹操完全不同,不论汉室朝廷当时有多么的不堪和羸弱,但他们都是希望汉室朝廷能够存续的。
甚至为此,荀彧还付出了生命……
刘琦伸手扶荀攸起来,荀攸还是不动。
刘琦笑了,他同意了荀攸之所请:“守卫襄阳我会再找一个人,公达起来吧,咱们一起北上。”
第八百二十九章 袁绍出兵
荀攸的表现,同时又让刘琦想到了另外两个人。
一个是在袁绍麾下的荀谌,一个是在曹操麾下的荀彧。
他们分别辅佐袁绍和曹操,尽心竭力,从来未做他想。
但在今年的这场战事中,很有可能涉及到雒阳以及天子,不知道他们那边又会有什么样的动作。
荀家中人,在这场战役中,或许会成为出其不意的变数。
不过眼下,刘琦也确实没有时间想这些了,他的耽误之急,是要赶快筹备兵马,准备随时上雒。
没有朝廷的明确旨意,刘琦私自上雒就是名义不顺,他不能和袁绍一样……所以刘琦只能是先调遣兵马,等待袁绍那边一有动作后,再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
在己方的地域内,距离雒阳最近的地方,毫无疑问的就是南阳郡的宛城。
从宛城前往雒阳,只需要几日时间,毫无疑问在宛城集中兵力是最好的选择。
但动作不能太大,以免招人闲言碎语。
当下,刘琦便开始调兵遣将,让各郡县暗中在宛城集结兵马,同时征调南阳郡境内的粮草,用以不时之需。
除去益州境内的守备兵将和荆州境内的守备兵将外,刘琦准备集结十万大军在宛城。
荆州和益州可用的兵马大概在十七万左右,虽然益州境内基本无事,但最好还是要有三万兵马镇守,毕竟摊丁入亩的实施促使各地的豪强虽时都有可能叛变,需要留下足够的军事力量镇压。
而荆州境内更需暗中留下可用兵将。
东吴那边,随时都有可能对己方动手。
但有四万兵分布在各处要地; 想来应该无事……只要筹谋得当; 用来对付东吴足够。
当然,为了迷惑各诸侯的情报,刘琦北上的这十万大军,对外自然是不能报实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