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3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生这般,倒是让刘琦惭愧了。”
贾诩道:“君候无需惭愧,相比于那些表面上执礼甚恭,实则内心多有防备的为人主者,君候强其甚多,君候行霸者之事,同时肯对贾诩袒露心声,不诓骗我,有一说一,非雄主而不能为之。”
说罢,便见贾诩长作一揖:“更何况,贾诩全家的前程已经与君候密不可分,贾诩又有何选择呢?”
刘琦哈哈笑道:“我更喜欢你,你说你跟随我,是敬佩我这个人,而不是因为孩子。”
“君候以赤诚待我,我多少也要说些真话,说实话,我敬佩的是君候的手段,看重的是君候的权谋,但真正愿意让贾某辅佐君候的,还是因为君候将我贾家与君候绑在一条船上……以君候的机智,我若说因敬佩君候的为人而辅之,君候怕也是不信的吧。”贾诩很是平静地道。
刘琦暗暗感叹,贾诩终归还是贾诩,永远藏着一个心眼。
他直言不讳,不是为了跟自己表示赤诚,而是这老家伙知道,这么说的话,自己心中一定会有所不喜,如此便不会过于倚重他。
这个贾诩,从来都不去争名夺利,反倒是遇到什么事都会往后略缩一步,用以作为回旋。
这种懂得退一步的人,永远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突然,却听贾诩道:“君候,还请将雒城眼下的战事告知于某,贾诩愿意替君候分忧。”
第六百五十章 贾龙与任岐
刘琦请贾诩坐下,两个人开始针对雒城的事商讨了起来。
刘琦将刘璝在雒城派兵布阵,严防死守,并与自己会战的事情,包括刘晔和徐庶对雒城的分析给贾诩大致讲述了一遍。
贾诩听完之后,半晌默然不语。
少时,在方听他徐徐开口道:“敢问君候,老夫昔日在宛城之时,曾听闻君候收留了蜀中大豪贾龙,并使其镇守在上庸,如今君候兵入益州,贾龙是何反应?”
刘琦大致的将自己派遣张允和蔡醺分别去挡贾龙和任岐的事情又跟贾诩说了一遍。
贾诩这才恍然而悟。
他眯着眼睛,捋着须子,想了好一阵之后,缓缓开口:“君候,针对雒城的战事,贾某有几点与君候所思不同,不知君候可愿听否?”
刘琦跟他废了这么半天嘴皮子,自然是要听取他的意见。
“文和,请试言之。”
贾诩搓着手掌,站起身,认真地道:“君候麾下的智谋之士认为,刘璝与君候在雒城会战,乃是为了振三军士气,稳守雒城,此言倒也是不假,但依照老夫来看,刘璝的真正目地恐不在此。”
“哦?”刘琦拱手请教道:“敢问先生觉得刘璝之意为何?”
贾诩认真言道:“依某之见,刘璝是想让君候知晓,夺,下雒城并非易事……至少仅靠眼下君候的兵力,是极难的。”
刘琦有点没琢磨过来贾诩的意思:“我破不了雒城,又能怎地?”
贾诩缓缓道:“破不了雒城,君候就非得去寻外援助战不可……”
刘琦这才有所悟:“外援指的是……贾龙和任岐?”
贾诩很是平静地道:“至少依老夫来看,刘璝的目地应该在此。”
“可如此一来,他刘璝需要应对的敌人,岂不就多了?”
贾诩伸出两根手指:“刘璝的敌人是多了,但君候的敌人也多了。”
刘琦:“……”
“破一人难,破两人易,若是让贾龙和君候同驻扎于雒城,时间一久,刘璝便可坐收渔利了,看来刘璝此人,还是颇有点谋略的。”
刘琦哼了哼道:“幸好我让张允牵制住了贾龙,不然他若是真来了雒城,还真就是有些难办了。”
贾诩言道:“君候,其实依老夫之见,君候应该让贾龙来雒城,不但该让他来,还应让任岐一同来。”
刘琦心下一惊。
他诧异地看向贾诩:“贾龙来此是要与我争益州,我如何能让他来?”
“不让他来,难道君候一直分兵拦着他,拦到何时是个头?严防死守,绝非上策。”
刘琦闻言沉默了。
贾诩伸手,顺着帐篷口的夜色指了指远处的雒城:“那雒城高耸,且地势险峻,其中有五万大军,若不思狠计,君候何时才能拿下雒城?”
刘琦闻言,不由沉默了。
少时,却见他笑着抬起头道:“贾公有什么计策,还请明言。”
……
次日,四名使者携带着刘琦的亲笔书信,分别往四个地方而去。
两名使者分别往贾龙和任岐处,邀请他们两个人一同来雒城,三人合并一处,共伐刘璝。
另外,还有另外两名使者前去见张允和蔡醺,让他们同时也来雒城与己方合兵一处。
……
贾龙前番已经派人送过了书信,提出了要和刘琦一同攻打雒城,如今刘琦正好借坡下驴,给了他这个面子。
四路兵将分别从巴郡和犍为郡向着雒城进兵,不久之后,便先后抵达了雒城关下。
刘琦和贾龙许久不见了,贾龙没什么变化,还是那副儒将风姿。
至于犍为郡守任岐,则是一副标准的莽汉形象,续着络腮胡子,浑身魁梧结实,一脸的豪气,看着是个爽朗之人。
但实际上,这两个人,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的灯,不但心思深沉,且都是狠辣之辈。
“末吏贾龙,拜见郡侯!”
“任岐见过刘将军!”
“二位将军不必多礼,今番有二位将军相助,咱们必破雒城。”
任岐哈哈大笑道:“久闻刘将军的盛名,真是如雷贯耳,别看咱犍为郡乃是偏僻之地,但对于君候的事迹,可是听了不少,今儿听人说刘镇西,明儿个听人说刘镇西,把我老任的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
刘琦微笑道:“任公太客气了!走,咱们一同进账,刘某为二位接风洗尘。”
任岐摆手道:“嗨!且不着急吃饭,咱们乃是偏僻的山中之人,从没见过强兵,久闻荆州军乃是天下强军之冠,今日说什么也得见识下不是?”
说罢,他看向贾龙:“兄长,你说是吧?”
贾龙闻言苦笑道:“君候勿怪,任兄就是这个脾气秉性。”
“无妨,刘某最喜豪杰之士,大家都是同僚,任君若要观看刘某军营,那咱们一同去看就是了。”
当下,刘琦便带着贾龙和任岐一同观看军营。
任岐看着荆州军的士卒,但见其兵势严整,士卒精壮威武,气势高昂,不由大为感慨,一边看一边赞道:“威武,真是威武,任某活了几十岁,还从未见过这般熊虎之师。”
说到这,却见任岐冲着刘琦拱手,道:“有君候和这些勇健男儿在此,一年之内,必克刘璋,届时我益州中人得以侍奉明主,实乃天大的幸事。”
刘琦笑着摆手:“任公过赞了,刘琦非为私据益州,实乃是奉天子明诏,不得已而为之,待益州清平,自当上书陛下,请陛下派贤臣主持益州大局,刘琦自回荆州便是了。”
却见任岐一下子给刘琦跪下了:“君候不可,益州久在刘焉父子苛政之下,百姓疲敝,民生凋零,今幸得明主来此,岂能错过!任岐愿奉君候为益州之主!”
贾龙亦是道:“龙亦愿奉君候为益州之主。”
“二位切勿如此,眼下还不是商讨此事的时候。”刘琦伸手扶起任岐,对二人道:“当下之事,还是要先思如何破雒城,咱们先去大帐内商议,如何?”
二人随即领命。
……
当天晚上,贾龙和任岐从刘琦的大寨回了自己的营盘。
他们没有立刻安寝,而是暗自商议……
任岐一改白日间的豪迈,正色道:“兄长,我观那刘琦兵精将勇,军马肃整,装备精良,他若是破了雒城,进了绵竹,益州怕是没有咱们的用武之地了。”
贾龙道:“话虽如此,但终归还需靠他咱们才能灭了刘璋……不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咱们且奉其为主,待他与刘璝大战,兵马疲惫之时,咱们再对刘琦下手,可事半功倍。”
“仅凭咱们的兵马?行么?”
“任兄放心……实不相瞒,这段时间,贾某已经招募了万余巴郡羌民,只要咱们仿效刘焉,不断以叟兵扩充实力,不愁最后吃不下刘伯瑜。”
第六百五十一章 真毒策
贾龙和任岐走后不就,贾诩便从其营中转回到了刘琦的帅帐。
适才贾龙和任岐在帅帐议事之时,刘琦特命贾诩带人去对方的军营中犒赏三军。
贾诩这个人目下在刘琦的军中并不出名,甚至是刚刚归顺刘琦没有多久的刘晔还有年轻的徐庶,声望都比贾诩要高。
所以,刘琦派遣贾诩去犒劳贾、任二人的军队,由于贾诩的声名不够,所以贾龙和任岐对于这个半老头子,倒还真是没有什么防备。
所以贾诩这一趟前往贾、任二人的营中,顺带着将敌军中的情况摸索的相对清楚,至少明面上的情况,他是都看在眼里了。
贾诩回到了刘琦的帅帐,开始向刘琦禀报对方营寨中的情况。
二人正在交流之中,突听帅帐外一阵响动,紧接着便见一名侍卫,匆匆忙忙地走了进来。
少时,便见帐篷帘子被掀开了,张允和蔡勳二人前来拜见。
蔡,张二人是昨日才到的雒城,他们与刘琦合兵一处,共同准备进攻雒城,只是刚刚安营扎寨,诸事繁多,再加上今日刘琦招待的是贾龙和任岐二人,因此都是没有和这两位中郎将说上话。
两位将军现在可是憋着一肚子话想要说呢。
“明公啊!”行过礼后,却见张允一脸急切地问刘琦道:“那贾龙和任岐,都是益州本土的大豪,深得本地豪强支持,又素有人望,末将奉命,已经是将那贾龙挡在巴郡以外了,明公为何突然下令让他们来雒城?如此咱们前番的布局,岂非功亏一篑!”
“君侯之谋,岂是你能妄猜?君侯这般做,一定是有他的理由。”旁边的蔡勳突然开口,语气中多少有些讥讽的意思。
张允颇为恼怒地转头,看着一脸得意的蔡勳,脸色不善。
“蔡成珪,你在犍为与任岐交手,胜少败多,拦不住他方才在此说这风凉话,如今又到君侯面前煽风点火,口出恶言,是何居心?”
说罢,便见张允猛然转头,义正言辞地道:“请君侯治蔡勳大不敬之罪!”
蔡勳上前一步,道:“末将以肺腑之言相谏,绝无异心,请君侯明鉴!”
“停、停、停。”刘琦用右手的食指单点左手的手掌,颇不耐烦地看着他们两个人:“你们两人,到我这里来,到底是要干什么?若只是单纯的来找我评理,那我给你们的建议,就是在我这签个生死状,然后出去,在帅帐外一决生死,放心,你们谁死谁活,各看本事安天命,我绝不过多插手。”
张允和蔡勳在一瞬间就蔫了。
一阵尴尬的沉默之后,却听张允笑呵呵地道:“君侯切莫生气,我二人适才乃是玩笑之言,大家皆为袍泽,都是为了公事,哪有那么多的深仇大恨?”
蔡勳亦是急忙道:“正是如此,我二人被君侯召回,又见君侯与贾、任二人联合,细思此举无异于与虎谋皮,一时激动,特来向君侯请教,适才话语中多有不敬,还请君侯莫怪。”
就在这个时候,一旁响起了贾诩慢条斯理地声音:“与虎谋皮之词,用的不错,不过谁人是虎,眼下还未有定论,二位将军大可不必过于担忧。”
张允和蔡勳同时疑惑地看向贾诩。
蔡勳没见过这老儿,不知他是谁,张允的记性很好,一下子就将贾诩认了出来。
“文和先生?”
贾诩冲着张允施礼:“张将军,久违了。”
张允先是愣了一会,然后突然露出了笑容:“时隔四年,贾先生终归于君侯麾下!当真是可喜可贺。”
刘琦笑道:“文和适才,正与我商议如何处置贾龙和任岐,正好你二人来了,正好咱么一起研究研究。”
贾诩捋着须子,仔细的打量着张允和蔡勳。
“这两位将军,倒是两个合适的人选,若是要谋贾、任二人,非得靠两位将军不可。”
张允和蔡勳一听这话,顿时愣住了。
看刘琦和贾诩的意思,他们此番将贾龙和任岐二人,弄到雒城,似另有所谋啊?
刘琦挥挥手,让二人坐下,然后继续对贾诩道:“文和继续说。”
贾诩站起身,向着张允和任岐分别一礼,然后慢悠悠地继续道:“老夫此番,分别前往贾龙和任岐的军营,观他们营中之人,并无甚奇特之处,唯有贾龙营中,有部分将士相貌有异寻常汉军,且戾气和杀气颇重,贾某出身凉州,昔日在凉州亦是见过此类人,虽与蜀中不尽相同,但却也有相似之处。”
“青羌!”刘琦一下子就想到了贾诩想要说的:“贾龙也招募羌民为卒了。”
贾诩点了点头,道:“正是,上庸虽名为一郡之地,但大多为山城,地广人稀,贾龙自当年出蜀之后,一直没怎么补充兵源,而上庸之地的人户不多,赋税不多,以贾龙的能力,养一万军士便是极限了,他此番入蜀,若想成事,自然就要补充兵源……而青羌皆是长于走山跨水之辈,战力不俗,贾龙招募青羌入伍,却也在情理之中。”
“此言在理,那不知贾龙军中,有多少羌军?”
贾诩道:“贾龙目下在蜀中根基较浅,不过依老夫估计,他眼下招募的叟兵,多不过五千人。”
张允在一旁插嘴道:“敢问先生,贾龙这五千精壮,能是在何处招募的?”
贾诩笑道:“蜀中羌民,大部分居与蜀郡以南,北地羌民有限,其中最为有名的巴地,莫过于巴地的賨民,据闻賨民之中,分为七个大部落,其中能执掌此七部落者,被賨民称之位七姓夷王,因巴地夷民较少,此七大部基本就能够统领全部夷民,七部与巴郡郡署,一直处于相互依附,又相互制约的状态。”
刘琦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如此说来,贾龙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招募数千夷民为卒,一定是与巴郡的七姓夷王,达成了什么共识吧?”
贾诩正色道:“君侯高见,正是如此……不过,依照贾某看来,贾龙身为蜀中豪强之首,却与羌民联合,无异于取死之道。”
刘琦一下子来了精神:“为何这么说?”
贾诩淡淡言道:“老夫虽然不居于蜀中,但却自幼长于凉州,凉州羌民遍地,屡叛屡反,屡反屡叛,朝廷每年在凉州投入的财货粮秣,乃以亿计,却始终无法安定,追其因由,无外乎羌民被豪强索取无度,无立身之地,故不得不反。”
刘琦是个聪明人,聪明人贵在不用什么事都需要旁人来解释,而是一点就透。
“豪强与夷民之间的矛盾,乃是利益与生存的矛盾,无法化解,要是许诺一方,势必就会损害另外一方,此乃常理,但贾龙身为蜀中大豪,这一次却与巴郡夷民达成了同盟,想来一定是许诺且牺牲了不少当地豪族的土地资源。”
贾诩道:“正是如此,君侯眼下的注意力全在战事上,故而未曾往此处深想,只要君侯派遣精锐前往巴郡,就能探明虚实,然后再将消息散布于蜀中,则贾龙必为蜀中豪强所弃,然后君侯再派人去联合现任的七姓夷王,许之以利,请他丢弃贾龙,暗中相助君侯。”
刘琦疑道:“那巴郡的七姓夷王已经与贾龙联合,我现在再去与他结盟,他能答应?”
贾诩一脸平淡地道:“夷人叟民,受我大汉教化甚少,不通忠义之节,只要我们许诺的利益,超过贾龙,则夷王必倒向君侯……贾龙有什么,他不过是一失地之将,手中的财货粮秣难道还能比君侯更多么?夷王若不是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