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

第319章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319章

小说: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从蔡府回去之后,刘琦就紧锣密鼓的开始布置成立司法三署以及卫士署的筹谋工作。
  正如他和满宠所说的,一次性的将司法权力从郡署和县署拿出来,影响太大,循序渐进,以治理瘟疫为名,先成立都察署,将满宠下派调查赈灾情况乃是第一步。
  就这样,以治理瘟疫为契机,荆州的州都察署应运而生。
  而暂代都察使的人,便是高平人满宠。
  至于满宠的左膀右臂……暂时没有,让满都察使自己去琢磨吧。
  关键是要赋予满宠足够的人手,让他在各郡县行使权力的时候,能够顺畅。
  别一个不好,让哪个有私士的豪强给做了,那荆州牧署丢人可就丢大了。
  但究竟应该给予满宠多少兵士呢?以及……应该调拨哪支兵马给他呢?
  这点刘琦有点犯难了。
  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荆南负责对抗孙坚的军队,返回了襄阳。
  而与此同时,在淮南负责策反支持陆氏的豪强及士族的徐庶和刘晔,也已经抵达了荆州。
  刘琦一下子就想到应该给满宠配备哪支军队了。
  ……
  “徐将军,兴霸,请坐。”
  书房内,刘琦召徐荣和甘宁前来,共同商议大事。
  事关他们前程的大事。
  “谢君侯!”
  二人行礼之后,随即一左一右,在刘琦下首的左右两边坐下。
  刘琦命人为他们二人斟茶,道:“这可是今年刚刚下来新茶,香气扑鼻,提神的紧,你们两位快尝一尝。”
  徐荣和甘宁都没有动。
  “怎么?”
  甘宁呵呵一笑,很是直接地道:“君侯恕罪,末吏喝不习惯!”
  徐荣则是拱手道:“君侯,某家连年征战,常年行走于幽、并、凉等边郡之地,受惯了寒苦,酒是要多少喝多少,可是这茶……”
  刘琦哈哈大笑,道:“好说,来人啊,换酒!”
  甘宁见状忙道:“君侯,今日您召我二人来此,不是有要事谈么?这等时刻,若是喝酒,只恐误事。”
  刘琦笑道:“这是在家里,又不是在军中,喝两口又有何妨?只是不要多饮就是了。”
  少时,府中侍从将茶换成了酒,刘琦遂举起酒爵,朗声道:“此番长沙退孙坚,二位劳苦功高,刘某在此敬二位一爵,以表谢意,咱们满饮!”
  甘宁和徐荣听了这话,脸上皆露出了苦涩的笑容。
  但他们还是和刘琦一同将那爵酒饮尽。
  喝完了一爵酒,刘琦擦了擦嘴,吁道:“真是痛快。”
  说罢,他看向二人,奇道:“我观二位心情似有不佳,莫不是心中有什么不乐之事?”
  甘宁嘿了一声,没有说话。
  徐荣则是叹道:“不瞒君侯,其实某家并无不乐之事,只是适才听了君侯之言,这心中有些发堵便是了。”
  “为何发堵?”
  徐荣缓缓地放下酒爵,道:“徐某今年四旬有三,也算是征战半生,但在荆南这一仗……呵呵,算是威名堕尽了。”
  刘琦闻言一愣,道:“为何?”
  甘宁叹息道:“其实某家与徐将军所思一般,此番南征,本来是想建立功勋,为主公分忧,结果到了长沙,反倒是一直被孙坚压着打,几乎没有胜过,若不是有公达先生在,怕是长沙早就失守了。”
  刘琦闻言道:“孙坚兵多,你们的兵少,打不过也是正常的,当初我也是因为对抗六路敌军,手中兵马捉襟见肘,才调你们去的荆南。”
  徐荣叹息道:“也不完全是兵马多寡的问题,便是双方兵卒数量一样,恐也非……唉,可叹我一北地之将,来了南境,手下兵卒却无用武之地,甚感窝心啊。”
  “哦?”刘琦闻言笑道:“听徐将军这话,似话里有话?将军的兵到底怎么回事?”
  徐荣叹息道:“我那数千亲兵,皆我乡中人,各个都是北方的汉子,在北方往来征战,他们可以一当十,但在荆南,怕是一个都顶不上孙坚军的半个……水土不服啊。”


第六百零一章 起用新人
  董卓死后,并州军全部跟随吕布归顺朝廷,西凉军则是各自跟随李傕,郭汜,段煨等凉州诸将四散,诸军士各有归宿,但少有跟随幽州系的将领徐荣的。
  西凉军十万兵将,但最终跟随徐荣一起奔赴前程的,不过数千兵士,可见徐荣这个凉州外系人在凉州军中混的是多么的艰难。
  好不容易辗转到了刘琦的麾下,但头一场仗,就让孙坚打的有点找不到北了。
  若是徐荣从来没有和孙坚交过手,他心中倒是也不会不舒服。
  可问题是,当年孙坚北伐雒阳,徐荣曾调兵遣将,纠合西凉军差点把孙坚给揍的尿了裤子。
  如今面对当年的手下败将,却反倒是徐荣没有了主场优势,反倒是被对方一顿好打,他心中又岂能咽下这口气了?
  但咽不下,却也得咽,因为他没办法。
  刘琦微笑着道:“北方人来南方,水土不服也是正常,特别越往南,气候越热,而且还潮湿,瘴气很重,特别是每年七八月份的酷暑,普通的北方头一年来南方,很难接受的了,特别是还要随军征战,这些我都理解,因为我也是北方人,当初刚来荆州的时候,也难受。”
  徐荣叹息道:“眼下这情况,徐某麾下这数千北地军士,到底该何去何从,徐某实在难以决断。”
  刘琦来回看着徐荣和甘宁道:“其实依照刘某的看法,二位手下的这些精壮军士初来荆州,在没完全接受南方生活习惯的时候,还不宜和正规军一同屯田操练,应先以适应环境为主,待能够接受南方的环境,再逐步恢复操练。”
  甘宁也是个人精,此刻大概是听明白了刘琦召他们二人来的意思。
  “君侯之意,是想让我二人麾下之众,不随荆州的郡国兵成行伍……而另成一军?”
  刘琦微笑道:“正规军屯田,操练,远征,护边这些事一样不能少,这样的强度,怕是远道来的士卒们未必能接受的了,我这边倒是有一法,既不需让弟兄们过于劳累,也能让他们逐渐习惯荆州的环境,且也不至于懈怠。”
  徐荣拱手问道:“敢问使君有何吩咐?”
  “满宠受我令,行都察之职,全监荆州十郡,只是这期间他手下需要有可用之兵,我看徐将军从北方带来的锐士和兴霸从蜀郡带出来的八百弟兄,倒是能够担此重任。”
  徐荣和甘宁不太明白所谓的都察之意,刘琦又大致向他们解释了一下。
  解释完之后,二人开始沉思起来。
  毫无疑问,这都察的背后,是刘琦准备大刀阔斧的开始改制郡、县之衙署,并与地方郡县和本土的豪气争权的行动。
  以大汉朝百余年的地方作风来看,这次赈灾各郡各县的豪强和县署官吏若是没有以权谋私的举动,那都算是刘琦祖上烧高香,积了大德了。
  毫无疑问,满宠这次借着赈灾的机会去查,一定会清查出一大群的人。
  当然,这些人在地方必定都是有权有势有私士之人,满宠清查出了他们,并要治他们的罪,必定会受到地方强烈的反抗。
  若无兵无将,如何去触碰这些人的眉头?
  但是若是派遣荆州本土的将军或是兵士去协同办理,都不会太过顺利,毕竟本土豪强和各郡官吏与军中的各阶军吏有什么千丝万缕的关系,谁也不清楚。
  可对于荆州人来说,徐荣和甘宁两个人所带领的兵都是外来的,是新人。
  他们所率领的兵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怕得罪荆州的豪强和本土官吏。
  徐荣也曾在西凉军中待过。
  他麾下的士卒,昔日也和他们的主将一样,随同董卓搜牢,杀人……
  在司隶和京兆,什么样的官绅他们没杀过?什么样的财货他们没抢过?
  这群犹如虎狼一般的军士惹的天下人牙牙痒,恨不能生啖其肉,他们招人恨的事各个都干了一箩筐……如今只不过是随同满宠去治理一下各郡的弊政,打压一下豪强,简直就是毛毛雨了,在轻松不过的事情。
  至于甘宁手下的兵……当初敢跟他这个锦帆贼纵横蜀郡江上,惹的天怒人怨的一帮愣头青,还有什么事是他们不敢干的?
  不得不说,刘琦挑选的这些人非常合适。
  甘宁和徐荣在经过一番考虑后,答应了。
  他们没有不答应的理由。
  他们来荆州,就是奔着刘琦来的。
  荆州本土的其余官吏和豪强,与他们没有关系,徐荣和甘宁这种性格的人,也不怕得罪他们,他们一个跟随董卓得罪了天下士人,一个在蜀郡把自己弄得众叛亲离,仓惶如丧家之犬的奔逃出益州。
  对拥有这种经历的人来说,只要能够安身立命,其他的事还有什么可在意的?
  ……
  就这样,满宠受任都察史的事情就定了下来,而配置给他都察官署的兵将,便是以徐荣和甘宁为首的两路精兵,共计不到五千人众。
  别看只有五千人,但各个都是刀口上摸爬滚打滚出来的,虽然各家豪强,甚至包括郡守以及县衙的兵丁数量远超这个数,但在战力上是完全不可以同日而语的。
  真要是因为满宠查案和地方势力有了摩擦……倒霉的肯定不是他们。
  说句不客气的话,有徐荣和甘宁的这两支兵马协调都察,满宠完全可以在荆州横着走。
  同时,张允也将组建卫士署的名单呈递给了刘琦,果不其然,那里面有杨松的名字。
  对于张允所提供的名单,刘琦没有反驳,一律照单全收,但他只有一个要求。
  卫士署中,设立左右中郎将,张允为左中郎将。
  而右中郎将则是刚刚和刘晔一同返回襄阳的徐庶。
  徐庶此番退袁术功高,被刘琦破格直接提拔到了卫士署的最高层,除了予以重用之外,也是用他来制衡一下张允。
  毕竟张允虽然忠心,但有时候做事挺没边的。
  同时,还有两位宗亲也一起返回了襄阳。
  一个是在江淮的刘晔,而另外一个,则是前番兵败于柴桑的刘繇。
  刘琦当机立断,借战功之机,着刘晔为他准备新成立的大理寺署的大理寺尉。
  其时,廷尉在中央乃是九卿之一,刘琦在州成立官署,自然不方便与京中的官署同名,因廷尉署在西汉时又成大理寺,故以此沿用,并用刘晔为大理寺尉。
  至于刘繇,因同是汉室宗亲,又有名士之名,故而刘琦决定重用他,着其为刑署的校尉。
  如此一来,用来剥夺地方郡署权力的司法机构的雏形就大致定了下来。
  满宠负责稽查,刘繇的刑署主刑狱以及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


第六百零二章 绝配搭档
  “君侯请看。”
  刘琦的书房内,张允命人将三大托盘放在了刘琦桌案前的托盘上,上面堆积着厚厚的简牍。
  刘琦从主位上站起身,来到了那三个大托盘的面前,伸手扒拉着上面的简牍,眯着眼睛认真地瞧着。
  “这些,都是我手下的卫郎探听出来的,有确凿的记录。张允低声道:“自刘荆州去了蔡瑁府凭吊之后,襄阳的官吏和南郡各地的士族,皆开始暗中和北方的各牧守势力暗通,特别是淮南的袁术和河北的袁绍,光是我查出来的,暗中与他们沟通者就有不下四五十人,另外还有人暗中致书给雒阳的王允。”
  刘琦心中暗道,果然是不出刘表之所料。
  刘表病危的消息刚一传出,荆州内部就有些人开始不消停了。
  刘琦伸手拿起一卷简牍,翻开仔细看了一会,然后又随手扔下,对张允道:“让你手下的卫郎,下回对于这些人与外人的勾连,记录的再详实一些,就算是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也要尽量去搜集一些证据,哪怕只是表面上的,明白了么?”
  张允言道:“勾连北方势力的人太多了,各个都要铁证?”
  “不用,但至少得有一些是证据确凿的,不能什么事都子虚乌有。”
  张允拱手道:“诺。”
  刘琦眯起眼睛,认真地盯了张允一会,道:“卫士署新建,你和元直刚刚合作,配合的怎么样?可有什么不快么?”
  张允闻言先是一愣,接着立刻道:“伯瑜,实话实说,这个徐元直,着实是个精明能干之人,且颇有智谋,别看他年轻,但办起事来却是滴水不漏,绝非寻常人所能及也,属实是个大才呀,这样的人,我和他共事,实如饮甘露。”
  张允的话有些让刘琦对他刮目相看了。
  本以为张允会说徐庶的不是……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徐庶是被刘琦派往卫士署,与张允分权的。
  若是换成别人在张允的角度上,自然会对刘琦此举颇不满意,同时也会对徐庶的意见多多,甚至有些低情商的人会明里暗里的给徐庶使小鞋穿。
  但张允没有。
  因为他清楚,徐庶背后站着的人,是刘琦。
  “兄长对于元直,竟有这么高的评价?”刘琦惊诧地道。
  张允笑道:“那是自然,伯瑜你是了解我的,我这个人,对人的评价一向中肯,有一说一,从无虚言妄言!”
  刘琦闻言,不由哈哈大笑。
  他这笑声也不知道是笑张允懂事,还是笑张允虚伪。
  “你与元直当如何划分职责,你们可商量了?”
  张允正色对刘琦道:“如此大事,岂能不议?某与徐元直商议,荆州境内诸人的监视与行为情报,皆由某一手操持,元直则是负责外境战事探听,助伯瑜决胜千里,运筹帷幄。”
  “一内一外是么?”刘琦满意地点了点头:“主内者主外者分得明确,泾渭分明,很好!兄长费心了。”
  “不敢,不敢!”张允急忙向着刘琦拱手,道:“此乃末将分内之事。”
  二人又谈了一会之后,张允随即告退……刘琦留在原地,看着那两大托盘的简牍,露出一副深思熟虑之色。
  张允来到刘琦的府邸外,外面有一辆辎车,车里有一个人正襟危坐与内,等待着张允。
  正是徐庶。
  见张允进了辎车,徐庶冲着张允拱手施礼:“张将军。”
  “元直,不要如此!”张允急忙伸手扶住他,然后坐在他的对面,笑呵呵地道:“你我身份一般,无需如此多礼!”
  辎车缓缓开动,向着卫士署新设的官署行去。
  车上,张允板着脸,捋着他的三缕长须,一副义正言辞之相,道:“元直啊,适才张某进府内向刘使君做禀,你为何不与我一同进去禀报?”
  徐庶道:“卫士署刚刚成立,署内卫郎皆是张将军一手带出来的强兵,事情都是将军办的,与徐某何干?”
  张允听了徐庶这么说,心中很是舒坦。
  两个人一般的职位,同掌卫士署,但很显然,徐庶似乎很尊重自己,并主动愿意矮自己一头。
  像是他这个年纪,骤登高位,很有可能会持功而骄,目中无人……能像徐庶这么谦谨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不仅仅是今日,而是这段时间以来,徐庶一直都给张允这种感觉。
  张允摆了摆手,道:“同是为君侯效力,何必分得这么清楚,元直才华,十倍于某,日后必然是君侯的左膀右臂,到时候张某还需你多多关照呢。”
  徐庶忙道:“徐庶初来乍到,幸得张将军不吝指点,悉心传授军中相关之事,庶深表感激,张将军便如同庶之恩师一般,徐庶今后诸事皆以将军为先!”
  张允摆了摆手,面上一副谦谨之相,但实则心里已经是乐开了花。
  想不到,这个徐庶居然会这般上道!
  “元直,太客气了。”张允哈哈大笑,道:“走,随我到府中饮酒去,咱们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